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mrzhu //www.sinovision.net/?316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mrzhu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扬州“甘泉山汉代王侯墓”说中的两个问题(中)

已有 3050 次阅读2011-5-19 22:52 |个人分类:mrzhu的著述|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扬州“甘泉山汉代王侯墓”说中的两个问题(中)_图1-1

:民国《江都县图》甘泉山位置片断:

:扬州甘泉山双墩东汉砖室墓出土龟钮金印广陵王玺:

扬州“甘泉山汉代王侯墓”说中的两个问题(中)_图1-2:

扬州甘泉山,在明嘉靖《惟扬志》巻之一〈古今图志·今江都县图〉上,位罝在郡城西北,在司徒庙以北,小新塘与大仪公舘之间。《惟扬志》卷三十八〈杂志·寺观·甘泉山寺〉载:

在县西甘泉山,一名慧照寺,唐开成二年建,宋淳熙四年重建。

亦即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山川志》所载,阮元发观西汉厉王刘胥“中殿石”的所在。

这一带的地形为丘陵地带,南沿即蜀冈,北部为波状起伏的低丘,是为黄色粘土地带。地质属于属于上更新世下蜀期,距今不足10万年,相对高程在10米左右。就整个扬州地形而言,民国《江都县全图·图例》,将之列为山地与高地。乡人则称之为“西山”。因之,《扬子晚报》 2005年11月21日 B8《江苏探秘》中称:

这里虽名为“西山”,但真正意义上的“山”却寥寥无几,多为人工堆积而成的土墩,仅在甘泉镇就有数十座大大小小的土墩。

皆属不明地质、地形之言。退翁于建国(1949)前后,在杨寿医垻一带工作,往返数经甘泉山地区,故知其实际。但其所谓“甘泉镇就有数十座大大小小的土墩”之说,系指镇因甘泉山而言,镇在山南,山在镇北。其所谓“甘泉镇” 周围有“数十座大大小小的土墩” ,非谓甘泉山周围有“数十座大大小小的土墩” 。

另,《扬子晚报》 2005年11月21日 B8《江苏探秘》中称:据汉文化研究专家、市文物考古队队长印志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汉代扬州经济文化发达,西汉时期以扬州为国都的吴国占地广阔、百姓富足……位于扬州西北郊的甘泉镇因为地势高、“风水”好,成为汉代扬州最主要的高规格墓葬区,达到一定“身份”的王侯权贵才有资格安葬此处,而与之相隔不远的扬州西山西湖、杨庙等乡镇则为中下级官吏和平民的墓葬集中区,大量考古挖掘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以退翁的经历而言,印队所云,贴近实际,可信。惟缺甘泉山附近王侯墓,或与王侯有关的墓葬说明。据退翁所知,起码有三例涉及王侯,或与王侯有关的冢墓:即甘泉山后身的“妾莫书”木槨墓,甘泉山北的双墩东汉砖室墓,甘泉山南三墩东汉画像石门墓。“妾莫书”木槨墓,出土有“龟钮银印”;双墩东汉砖室墓,出土有“龟钮金印”;三墩东汉画像石门墓,出土有“玉双印”。加之甘泉山还是见于文献记载,并有与王侯身份相映的“中殿石”发现,已经说明甘泉山附近,确是两汉刘姓王侯丛葬地域,而不是出于假想。但至今尙末引起国家文物局,与省市政府的足够重视,还处在听其自然的状态。时在报端出现“七星联峰”,留下“重重谜团” ;充满“神秘色彩的西山”,还在“探秘“,殊不知扬州甘泉山两汉王侯墓丛葬地的重要意义,今已无有出其右者。目前现状,极其不利于甘泉山两汉王侯墓的保存与保护。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przhu 2011-5-19 22:53
评论:已故考古所研究员安志敏先生,于1980年江苏省考古学会与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开幂式上致词时,慨叹考古所水平一代不如一代,以此来激励江苏考古与博物馆界同仁,引起一座皆惊。从安先生慨言至今,亦已30年,回顾今时状况,除自我感觉良好而外,不知还有些什么,值得回复安先生期待的......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