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mrzhu //www.sinovision.net/?316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mrzhu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民国时期扬州造园名家余继之实录

热度 1已有 2502 次阅读2017-4-17 04:50 |个人分类:mrzhu的札记分享到微信

↑:民国三十一年(1942)王振世撰辑《扬州览胜录》片段

 

退翁按曰:,傍花村,位于江苏扬州旧城北门外街叶公坟南,即已有傍花村,当地以种植菊花、梅花、牡丹等花卉而出名。余继之家族聚居于此。民国时人王振世所著《扬州览胜录·北郊录上23页有《冶春花社》与《餐英别墅》记。,即民国年间扬州造园名家余继之家园。据《造园艺术学界20092期载,余继之生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逝于西历1961年,存年五十九岁。善于设计园林与制作盆景,尤擅叠石。其人修长,相貌清癯。退翁与之相识在苏北博物馆任职期间,其时博物馆设在史公祠内,史公祠因历经战乱,百废待兴,因在修复梅花岭旧迹,遂叠石凿池植梅工程,遂聘冶春花社主人、造园名家余继之为相士(承包兼设计人),堡城叠石世家王老七为技工,因是而与余、王二位相识相知。后苏南苏北合并建省,退翁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任职,随后博物馆撤销,移交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驻用,遂不复知余、王消息。待我于1961年下放扬州博物馆工作时,已不闻余继之消息,惟王老七犹健在。因是在市长钱承芳主导下,于修复平山堂西园凿池时,重叠一座黄石山子,即由堡城叠石世家王老七,一人身兼二任――相士兼叠石而成。所幸事在文革开始前,西园已具规模,始有今日胜境。此后闻王老七于1980年跨鹤西逝,时年78岁。至此,扬州造园艺术界,不复闻有他人。退翁老矣!且精力不济,愿将亲见亲闻者,略陈如上述。

 

附录〗网载信息如下:

 

傍花村是扬州城西北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据说唐人所咏十五桥者,大概就是这个地方。傍花村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孔尚任在《傍花村寻梅记》中讲因此地在虹桥东原有花村,后来成为废墟。“傍花村者,花村之附庸也”;二是林溥撰《邗江三百吟》中《傍花村寻菊叶种·序》中云:“村在北门外叶公坟相近周围约三四里许无别花唯共业而已内有竹庐草舍数十家皆种菊为业名曰傍花村者以其一村皆花也。”

 

在清代,傍花村以园艺而名闻于扬州。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中说:“傍花村居人多种菊,薜萝周匝,完若墙壁。南邻北垞,园种户植,连架接荫,生意各殊。花时填街绕陌,品水征茶。沈学子大成诗云:‘杖藜城外去,一径入烟村。碧树平围野,黄花直到门。乱雅投屋背,老孛击篱根。寂寞深秋意,王蒙小笔存’。”“近年梅花岭、傍花村、堡城、小茅山、雷塘皆有花院,每日入城聚卖于市。”

 

扬州的一些文人骚客及普通市民经常到傍花村来赏菊。扬州学派成员之一黄承吉曾作《重阳前二日,由傍花村探菊,遂登云山阁,望小金山芙蓉》:“秋容亦艳丽,骋游何所之?寻芳人异路,辍棹我移时。缅邈风日场,弥漫霜雪姿。耐此一顾盼,寒香未葳蕤。”诗人梅植之多次造访傍花村,曾作过三首诗。《过傍花村徐氏花墅》:“乘闲寻北郭,秋意满疏篱。鸟下墟烟夕,云低落日时。幽居过客少,初菊待霜迟。更与期重九,登高来赋诗。”

 

清人董伟业的《扬州竹枝词》中描绘扬州人重阳“赏秋”:“菊花时候雨消魂,晓霁园田净草根。过小红桥叶公墓,看飞来鹤傍花村。”咸丰年间徐兆英在他的《扬州竹枝词》中也云:“ 重阳士女聚如云,郭外闲游日未曛。赏菊傍花村里坐,登高还上叶公坟。”词后有注:“重阳日士女多赴郭外傍花村赏菊。”

 

傍花村菊花之盛,有很多文人予以描写。姚燮《红桥舫歌》:“秋容一幅傍花村,薜满围墙菊掩门”;林苏门在《邗江三百吟》里有《傍花村寻菊花叶种》诗曰:“一个名村四围住,不知栽竹不种树。佳日清光最宜秋,讴歌传播在扬州。扬州稠密东篱寡,此村大抵傍花者。突如其来一人携,逍遥爱菊翩跹下。红红白白掌中圆,亲殖稀奇下记年。岂为投桃思报李,亦非高价青铜钱。邗上花晨任豪纵,留遗可作陶潜梦。况邻墓游愿学狂,眼底时事感维桑。偶然吟到村边玩,毕竟黄花晚节香。”

 

傍花村不但菊花出名,梅花、牡丹同样有名。清初《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在《傍花村寻梅记》中云:“主人爱梅,红白绿萼,参差种之。花时与竹篱茅屋相映,梅之精神倍出,富贵家不知也。戊辰(康熙廿七年)正二月,多雪雨,逗留梅信,至花朝方盛,箫鼓游舫皆集红桥,独留此数株老梅,为冷落薄游者吟诗买醉之所。余闻而羡之,遂醵酒钱,唤笙歌,作竟日欢。”其时王士明作《傍花村余氏看牡丹题壁二首》:“散步孤村看洛花,柴门深院静无哗。当窗一片春如海,不是姚家是魏家。”“春日殷勤护牡丹,秋深爱与菊盘桓。主人心地公平甚,富贵清寒一样看。”

 

傍花村后来成为余鸣谦与余鸣禄兄弟隐居之处。余鸣谦建屋数间于此,并给他的居所起名“餐英小榭”。阮元曾为他题联:“春华细读欧阳谱,秋色闲吟靖节诗”。余鸣禄曾孙、“餐英别墅”主人余继之旧宅也在村中。村内有两座花院:一为余继之种菊处,称为余家花院,一为秦氏花院。余继之后来成为近代扬州著名的园艺家,和家傍花村环境的陶冶有很大的关系。余继之后在城北买卖下街自家住宅“餐英别墅”旁,开设冶春花社,出售点心、饭菜,兼营花木。清末民初的扬州名园匏庐和怡庐,都是余继之所构筑。

 

匏庐位于甘泉路211号,为民国初年镇扬汽车公司总经理卢殿虎所建。是园以横长别致著称,小中见大,别有洞天,由狭巷进入,分左右两小院,形如瓢葫芦,故称“匏庐”。

 

怡庐位于扬州市中心的文昌广场东部。此园是清朝末年扬州的庄经纪人黄益之的宅园。据记载,民国初年徐州招抚使王子衡在傍钱花村附近筑有“红叶山庄”。此园有槐荫堂、红叶楼与枫林诸胜。每届秋时,枫林霜叶,红于二月之花。

 

傍花村因为有许多文人来赏菊、寻梅,特别是孔尚任来傍花村寻梅并修禊于此而使它名声大振。宗元鼎对孔尚任清明红桥竹枝词》二十首中第六首的评论是:“自先生招集傍花村寻梅,红桥之客多半归于花村矣,文字之饮,一时称盛。”傍花村与红桥、筱园、小玲珑山馆一样是文人雅集的地方。扬州人夏弘曾作《孔东塘博士招同人集傍花村》:“傍花村里花如雪,扑席浮觞二月时。莫向伶人争画壁,双鬟都唱使君诗。”还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于雍正年间,居于傍花村附近。他的一幅扇面《墨梅》款识题曰:“时雍正十二年嘉平月写于傍花村舍之东。兴化人板桥郑燮”。

余继之,是民国初年扬州园艺与造园名家,其人修长,相貌清癯。他善于设计园林与制作盆景,尤擅叠石叠。余继之的曾祖辈余鸣禄:与余鸣谦兄弟,隐居在扬州北郊傍花村。余鸣谦建屋数间于此,并给他的居所起名“餐英小榭”。扬州学派领袖阮元曾为他题联:“春华细读欧阳谱,秋色闲吟靖节诗”。余继之的旧宅也在傍花村中,宅旁为他栽种菊的地方,称为“余家花院”。

 

※余继之还有一处种花之所在冶春园。冶春园在北门城河北岸丰乐下街,在新城天宁门外西向,与北水关桥隔河相望。冶春园中四时花木,色色俱备,尤以盆景为多。园中小假山,为其手叠,甚为奇致。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夏,扬州画家宣古愚、陈含光、张甘亭均为余继之“冶春园”绘图,张之于壁。园西为其住宅“餐英别墅”,取名继承先祖遗风,由书法名家包契常题额

 

餐英别墅,据王振世《扬州览胜录》载:“绕屋种树,结构甚精,小有林亭之胜。绿窗深处,修篁蔽天,尘氛不入,夏季招凉尤宜。”过了三十多年,“餐英别墅”仍风光不减。朱江写于1979年的《扬州园林旧游记·冶春园记游》写道:“虽已有不少改变,但还不失旧观。绕屋种树叠石少许,绿阴蔽窗,有园林之胜。

 

※余继之在自己的住宅“餐英别墅”旁,筑草堂数间附设茶社,出售点心、饭菜,兼营花木,四方游人,多集于此,亦称“冶春花社”。

余继之造园的名声很大,能因地制宜,巧构园景。一时富家大族建园林,多延其布置。他所构筑的清末民初扬州名园还有蔚圃匏庐怡庐和“杨氏小筑”等,大都是以小取胜的名园。位于风箱巷22号住宅东隅的杨氏小筑(园主人是著名盐商周扶九开办钱庄大管家杨鸿庆),是余继之所构园林中最为娇小的一例。朱江在《扬州园林品赏录》中说:“是园有门西向,门内隙地,坐北筑书斋一。斋前数步,砌砖为墙,分园为南北。于园今壁间,留有角门。门内东叠湖石平冈,不起峰峦。冈下凿池,如苏州天平山钵盂泉款式。西南筑半亭,倚在墙角,贴西墙作廊北行,廊尽即角门。”

 

※余继之还精于绘画,尤以花鸟画最为擅长。笔者见过他的花鸟画两幅。一幅是赠给一位叫“曙东”先生的《喜鹊登梅》图,并有一首题诗:“小园风急雨如丝,镇日闲窗写画眉。门外野塘春水绿,东风吹透早梅花”。另一幅是赠给一位“绶卿”先生的《荷花白 》图,除钤有“余继之印”,还钤有“冶春花社 印记。

 

怡庐,民国初为扬州“德春”钱庄经理黄益之私宅。也是扬州造园名匠余继之佳构庭园式杰作代表之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扬州市区嵇家湾原3号,3号之13号之2。怡庐,历史上范围东到西宽不足30米,南到北长约30余米,占地面积约900余平米。住宅由东、西二路并列组群,中夹火巷一道。东路以住宅为主,西路以庭园为主。原有各类老屋大小合计40余间。到解放以后由黄益之后人黄印西、朱芷湘夫妇继承的老屋还有20馀间。即西路庭园与住宅部分,到1956年对私改造时被全部公管。时至今日,唯存南隅庭园及庭园中厅、廊、室、厢大小合计16间,以及附属山石、花木保存基本完好,其馀由于历史的原因而拆毁改建改建或作空地、通道。

 

※历史上原有布局:大门朝东,入内朝南原东路以住宅为主。其主房为规整明三暗四格局,前后主房三进连贯及零星附房,后来随着年代变迁,剩下三间二厢格局,再后来此路旧宅全部拆除了。西路住宅与庭园相辅。有意思的是其格局与数字“三”字关系密切。例如:前后主房三进、各进面阔三间,南北庭园三座,南首庭园回廊三节。另置大小天井三方。南首庭园是整个住宅中最精致的庭园,庭园由东、南、北三面回廊和南向花厅及西墙月门花窗墙围之。入月门内小天井一方,南北各对置套房一小间。小天井内点石栽花。花厅之后北向小天井两侧对置厢房各一间,天井内亦置花坛,点石栽花。再后一进又是一大庭园格局。朝南又置厅堂三楹。再后又是庭园一大方,朝东向房屋三间,另有庭园内东南角置门通前火巷。此路格局可谓“园林多是宅”。

 

纵观怡庐建筑特色,可以概括地说:用地经济,娇小精致,恬淡别致,憩居雅致。今日一般民居乃可借鉴。现就当今遗存西南隅庭园住宅举例赏析说明。此宅园东西宽不足15米,南北纵长不足20米,占地面积约280平米。其构建无论是从占地范围、房屋体量、构架、装修用材,合乎扬州人俗话来讲,显得很“波巧”。厅、堂、室、厢比例均称,无局促感,尤其庭园、天井空间尺度、假山体量、花木点缀、名人题额点睛,无不恰到好处,使人观之顺心,居之适宜。难怪今有文化品位的人向往独门独院庭园住宅。

 

※相关链接:

据今已有90高寿的扬州金融史专家华梦渔介绍:“德春”钱庄是扬州开业钱庄时间最久的钱庄之一,从清同治初年开业经光绪、宣统、到民国二十二年闭业,时达70余年之久,历经沧桑,地点设在旧城院大街北大东门(老屋已不存)。系独资创办,股东为黄锡之,经理是黄益之。笔者疑黄锡之是原个园主人黄至筠子同辈之本家。因为都是以“锡”字排行。

 

余继之,民国年间,扬州叠石名匠,传风箱巷蔚圃杨氏小筑、甘泉路匏庐、稽家湾怡庐等都出之余继之手笔。家住原丰乐下街,即今“冶春”范围内,也是历史上原“餐英别墅”之地。余继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去世。

 

王老七,系清乾隆间扬州堡城叠石名家王庭馀的后裔,民国年间,扬州迭出的小园佳作,均出自今丰乐下街冶春花社 “餐英别墅”主人余继之,与王老七的合作。多年来,笔者曾数度就叠石技法求教于王老七,直到他临去世的前一年,方才说出他家世代相传的叠石要诀:“宜真不宜假宜整不宜碎突出峰秀点石纹(石形、石色、石理、石性)仔细配。”并加注道:“真山似假则名假山似真则绝叠石散碎则假峰多纹则乱则碎。”笔者考查了扬州现存的假山,完全与要诀相合。无锡蠡园的叠石由于过于散碎,顿成败笔;苏州狮子林之叠石因稍嫌散碎,则难成佳构。笔者深感其价值,故把它作为扬州的叠石特色之一而公之于世。

 

※附录冶春茶社 历史典故:

今之冶春茶社前身是著名的“香影廊”与“庆升茶社”。民国初年,丰乐下街“餐英别墅”主人、著名园艺家余继之在自己住宅东开设茶社,出售点心,饭菜,兼营花木,称为“冶春花社”。“香影廊”系孙天今四代相传,旁边是孙天今妻弟马金科所开“庆升茶社”,出售蟹黄汤包大煮干丝维扬细点,经营很有特色。

 

※冶春茶社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扬州的夏日”一文中写道:

北门外一带,叫做(丰乐又名买卖)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和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壶茶或一两种小点心,在河中唱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指的就是冶春茶社。随着时间变迁,香影廓四世主人没落,后继无人,两茶社均归马金科之子马正良经营。公私合营后,冶春花社,庆升茶社和香影廊合并为“冶春茶社”至今。1994年,冶春茶社原址划归扬市外事旅游实业公司, 冶春茶社向西迁移至问月桥畔绿杨村坡下现址,新建了2300平米的新冶春茶社。常年供应5大类40馀种细点、小吃品种。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