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mrzhu //www.sinovision.net/?316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mrzhu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现代古建筑界名人名迹录㈣

已有 2436 次阅读2017-4-1 03:58 |个人分类:mrzhu的札记|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罗哲文相片,罗哲文夫妇《在扬州小盘谷》合影

 

罗哲文19242012.05.14),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年,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20125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罗哲文的代表作品:

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史话》《中国帝王陵》《长城赞》等,已录入北师大版小学课本中

罗哲文的个人简历:

1924年,罗哲文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农民家庭,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

1940年,四川宜宾人罗哲文考进中国营造学社1946年,他随老师梁思成来到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建筑系。1950年,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专家后,他一头扎进北京古建的修护中,修长城、保团城、转移清音阁……

西历2012514日晚11时,罗哲文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附录1,营造学社:

1940年,16岁的罗哲文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少年罗哲文当时并不了解营造学社的具体工作,可见到考题中有写字、画画等内容,觉得很有兴趣,便去投考了,并且成为众多考生中惟一一名被录取者,从此,罗哲文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在这里,他先是为刘敦桢先生抄写整理《西南古建筑勘查》的文章,并绘制一些插图。半年后,梁思成见罗哲文在绘图方面有培养前途,便把他收作弟子,为自己绘图和整理资料。

罗哲文师从梁思成刘敦桢,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

梁思成对罗哲文寄予厚望,像削铅笔、擦橡皮这样琐碎、细小的环节,他都耐心地向罗哲文传授经验,使罗哲文从入门起,就接受到最规范的训练。师母林徽则经常利用业馀时间帮他补习英文。

罗哲文曾回忆说,梁思成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是方方面面的,不仅是学习,还包括生活。连“罗哲文”这个名字,都是梁先生帮自己起的。罗哲文原名叫罗自福,常被人取笑为“罗斯福”,于是,梁先生给他改名为“哲文”。

多年以后,罗哲文回忆老师说,“他们很爱护年轻人,给我印象很深。我现在也是这样,想方设法帮助年轻人多学点东西。”

1944年夏天,罗哲文跟随梁思成到重庆。梁思成用铅笔在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标出盟军轰炸敌占区时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并特别提出了需要保护的日本京都和奈良古建的位置。由罗哲文用绘画墨水,把铅笔所画的位置描绘清楚。地图及时交到美军手中,从而保护了京都和奈良的20馀座国宝性古建,战后梁思成被称为“日本古都的恩人”。

西历1945年日本投降后,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今北京),清华大学出面请梁思成先生回母校创办建筑系,梁思成欣然同意。并与校方达成协议,由中国营造学社清华大学合办一个中国建筑研究所,继续进行古建筑的勘查测绘工作。1946年,罗哲文随中国营造学社来到北平,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的助理,同时在研究所里工作。那时罗哲文被称为“研究生”,即“助理研究”的意思。

梁思成特别注重对罗哲文的全面培养,在清华大学的时候,为了让他把基本功学得更扎实,特许他少干一点杂事,并主动安排他旁听有关课程。罗哲文认为自己能够走到今天,一方面由于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另一方面是缘于机遇,使他在青年时代得以追随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关于梁思成先生,罗哲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至今难忘的是他那种对学艺青年耐心细致的传艺精神,他从绘图板、丁字尺、三角板和绘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到削铅笔、擦橡皮等小技都一一手把手地教。”文化大革命中,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去看一下老师:

文化大革命中,梁思成先生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为了避免受到牵连,很多以前与他联系密切的人都和他疏远了。一天,在医院刚输完液的梁思成,却看到了久违了的学生罗哲文,梁先生高兴得几乎流泪。这次见面中,梁思成嘱咐罗哲文:文物、古建筑是全人类的财富,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在变革中能把重点文物保护下来,功莫大焉。

西历2012514日,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去世,享年88岁。生前一直为保护长城等奔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附录2人物评价: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曾撰文说,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能有今天的成就,除国家昌盛、政通人和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一批能人志士为之鼓呼奔走,罗哲文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七十年来,他服务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初衷不改,老而弥坚。可以说,七十载矢志不移,七十载巧思笃行,俨然如文博苑中的花匠,尽心呵护着满园春色。

尽管已是建筑界泰斗级人物,但在老伴眼里,罗哲文还是那个“电话一响,背起包就走”的人。

中央文史馆馆员舒乙与罗哲文有多年深交,他曾对罗哲文的生活常态做过这样的描述:

他是个小老头,个子矮矮的,今年已经86岁高龄,但依然有一半时间在飞机上,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忙碌得很,不停地出席各地的古建、文物专业聚会,提供咨询、论证和建议。

 

附录3,罗哲文与退翁

罗哲文与退翁相识,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有更多的接触,那要推到60年初筹备鉴真纪念堂,与大和尚一千二百诞辰纪念活动时期。我在扬州因是直接参予者,他在文化部社文局(今国家文物局)古建所任职,分管这次筹建纪念堂和纪念活动的有关事宜。鉴真纪念堂的蓝图是由梁思成设计的,罗哲文是梁先生的弟子和助手,有一段在梁先生身边工作的历史。而我是53年二期考古训练班的学员,是梁先生课堂授业的学生,论年龄论学历,他还是学长。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中日在平山堂举行鉴真纪念话动的当年,我俩步行至五亭桥北,就被拦在警戒线南,望山兴叹了!回谁没有说什么……
时至文革以后,恢复工作以后,互相又有了联系,他于1988年在天津迎宾馆开会期间,给我寄来一封信,全文如下:
 
朱江同志仁兄:
久违念念。
兹有一事相商,是乃人民美术出版社为迎建国四十周(年),将出版一本大型精美的《中华》画册,也可能称“锦绣中华”。图文并茂。已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撰写文章,我担任了长城一文,并为编委之一。特推荐兄台撰写运河一文。文字筒要约3-4千字即可。具体要求如蒙 应允,当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邀请。专此
奉函布达,尚希即便赐告为荷。
顺颂  春祺

罗哲文上1988.210日于天津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