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mrzhu //www.sinovision.net/?316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mrzhu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现代古建筑界名人名迹录㈢

已有 2263 次阅读2017-3-31 04:59 |个人分类:mrzhu的札记|系统分类:文学| 中国 分享到微信

↑:陈从周相片与《扬州园林》相关图片

 

退翁按:继中国现代古建筑四杰之后,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同济大学创立建筑系,其古建研究室的领军者,即陈从周副教授,其时乃“南刘北梁”的一统天下,其创业之艰难,可想而知。江苏原是南刘的基地,苏州虎丘塔的维修方案,即由刘敦桢教授设计。我在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任调查征集组长,负责江苏全省文物古迹和流散文物的征集和管理。其时南京工学院古建研究室,有名方长源者,即在省文管会调征组工作,可见由刘敦桢教授主持的古建研究室,与江苏古建和古典园林的关系。故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来江苏调研和实习,事先需征得省文管会同意,所在市县文管会方才准许进入实地工作。因此,陈从周教授曾至南京找过我,由此而相识。后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下放至扬州博物馆工作,他由南京转来扬州,正巧扬州正在开展古典园林普查,遂与市文化处、城建局约订,随后带同济大学建筑系19581964年级建筑学专业同学,与同济教师吴一清、郑肖成、关天瑞、卢济威、吴光祖等参加,及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冯纪忠教授的支持,来扬州测绘了古典园林与有庭院的住宅三十馀处,并将测绘图复份移交扬州市城建局档案馆保存。并于1983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由同济大学建筑系陈从周编著《扬州园林》精装本,并于同年七月,题赠朱江珍藏至今。

 

至于网载陈从周教授的简历,虽不详尽,但也应有尽有,选录如下

 

陈从周,西历19181127,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童年时期即喜欢养花种草、叠石理水和观察工匠造房起屋,并喜爱绘画,喜背古诗。1938年,入之江大学文学系中国语文学科。诗词师承夏承焘教授。1942年毕业后,受聘于杭州省立高级中学,市立师范学校、上海圣约翰附属高中任国文、历史教员。1944年,与海宁蒋定结婚,蒋定为徐志摩姻兄妹,得悉志摩轶事,开始了对徐志摩的钻研。同时,被著名画家张大千所赏识,成为张大千之入室弟子,攻山水人物花卉。

1948年,在上海首开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的诗情画意,引起画坛的瞩目。1949年,发表处女作《徐志摩年谱》,成为当今研究徐志摩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宝贵资料。

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从事保护、发掘古建筑工作。他揉中国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于一炉,出版了第一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其《说园》五篇,总结了中国园林的理论。晚年参加多处园林设计实践,直接参与指导了上海、浙江诸多古园的维修和设计工作。1950年,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史,结识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教授,开始了陈从周教授的古建筑生涯。同年秋,执教于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正式教授中国建筑史。1951年,出版《陈从周画集》,兼受聘于之江大学建筑系,兼课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课余开始苏州古建筑、古园林,以及诸多的名人故居的考察。1952年院系调整,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土木系合并组建同济大学建筑系,陈从周执教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并受黄作檠副主任之托,筹建建筑历史教研室。1953年,于《文物参考资料》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古建筑考察专文《吴县洞庭东山杨湾庙》。1954年,参与指导上海龙华寺塔修理工程。1956年,代表作《苏州园林》问世。在这本书里,陈从周提出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论断,抓住了苏州园林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文人园林的诗情画意,还总结归纳了中国园林造园手法,诸如借景、邻虚、屏障、对景等。

1959年,参与主持上海建筑三史工作,所谓“三史”是古代史、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年史,皆为建筑史,在上海市建委领导下,对于搜集、保存上海近代建筑史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上世纪60年代初,参与指导上海豫园、嘉定孔庙、松江余山秀道者塔的修复、设计工作。同时,由苏州到扬州,开展扬州园林的考察研究工作。在扬州园林考察中发现了石涛和尚叠石遗作――片石山房。协助、参与梁思成设计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纪念堂(),并在浙江古建筑考察中发现了安澜园遗址,陆续在《文物参考资料》、《文物》、《同济大学学报》上,发表有关古建筑、古园林考察文章。1963年,获硕士导师资格。

陈从周的人生坎坷路: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陈从周受到了迫害, 1971年,下放皖南干校。1972年,开始参与连云港海靖寺塔修理工程; 1974年,指导阿尔巴尼亚进修教师。考察了济南、曲阜、泰安、聊城地区的古建筑,为保存聊城明初光岳楼大木结构做出重要贡献。1975年,在极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著述《梓室馀墨》40馀万字,详细记述了一生中的交往、研究、各地山川风光、民俗、民情、遗闻轶事。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陈从周绝处逢生。多年积压在心头的话,一下子爆发出来,这就是《说园》的第一篇,对古建筑、古园林的正确评价和多年破坏的无情抨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说园》五篇情真意切,融文史哲艺与园林建筑于一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纷纷出版不同版本、译本,前后有英文译本、日文译本,以及德文、法文、意文本。

陈从周新时代大成就: 1978年,将苏州园林局部模制,输出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即明轩,成为新中国以来园林文化建筑对外输出之先河。贝聿铭雅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霄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贝氏园,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

1980年秋,首次指导日本来华研究学者关口欣也博士。为适应全国各地的旅游热,修复名胜古迹热,提出“还我自然”、“文化旅游”、“先绿后园”、“绿文化”等响亮口号,针对社会上的“一切向钱看”倾向,提出“梓翁画图不要钱”,“一文不取,敞开供应”,学校教师应是“万卷户”等。到处演讲报告,所到之处极受领导、群众的欢迎和接待。有心人对陈从周的散文、杂谈、诗词歌赋,先后编辑出版了《园林谈丛》、《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山湖处处》。1985年,受聘为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1986年,编辑出版《绍兴石桥》,同年秋,应邀赴日参加日本建筑学会成立百年庆典。1987年,主持上海豫园东部的复原设计,成为上海招待国宾最佳处所之一。并于同年,获日本园林学会名誉会员称号。主编《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出版。1988年,宁波天一阁东园竣工。1990年,香港、台湾联合出版《中国名园》,全书用诗词一般的语言描述各地园林之精华。

1991年冬,云南安宁楠园竣工。陈从周自作评说:“纽约的明轩,是有所新意的模仿;豫园东部是有所寓新的续笔,而安宁的楠园,则是平地起家,独自设计的,是我的园林理论的具体体现。”

1991年底,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陈从周的最新散文集《书边人语》。

陈从周是位才华横溢的人,具有诗人、画家的感情和气质,又有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幽默诙谐。他并不善于言辩,但他的演讲或报告,常是风趣横生,令人捧腹大笑。他很努力,勤于耕耘,每日必写必画,从不停笔。他心地极好,虽然受过许多打击、排挤的伤害,但他从来没有害人之心。他没有架子,对人对事一律平等.

 

退翁跋:陈从周教授此生不易,文革前为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为在南刘北梁夹缝中求发展,拜在陈啟钤先生门下,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历尽艰难困苦,文革后晋升教授,虽也风生水起,蜚声海内外,不幸晚年丧子,一病不起,于2000315日辞世。200157日,骨灰从上海移葬于梓园,实现了他的“魂归南北湖”的夙愿。

 

附录网载〗:

陈从周艺术馆,又名梓园,1998年建,位于西涧北侧,与西涧草堂为邻,占地3亩多,主要建筑是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展览馆,为纪念我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而建,庭院中有半亭一座,系陈从周教授设计的赴美国园林《明轩》的再现。

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总投资200多万元,2001528日扩建后对外开放。艺术馆为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馆前高耸着一块太湖石,上书“陈从周艺术馆”馆名。走进“梓园”,庭院西面是陈从周先生的墓地,上有陈从周先生的雕像,200157日,陈从周先生的骨灰从上海运到这里,安放在梓园内,实现了先生“魂归南北湖”的夙愿。艺术馆内三个楼面的展厅陈列、记录了陈从周先生的艺术思想、艺术成就、一生历程和为保护开发南北湖所作贡献的有关文献资料,其中包括了陈从周创作的书画作品、收藏的瓦当等文物以及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陈列中还有先生数百幅工作和生活照片,包括陈从周与诗人徐志摩、与画家张大千、与昆曲艺术家俞振飞的合影照片,还有与叶圣陶、茅以升、钱学森、贝聿铭等交往的照片和大量的珍贵信件。梓园中有半亭一座,系陈从周教授于1984年赴美国为纽约园林设计“明轩”的再现。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