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退翁按曰〗:北大毕业的陆步轩与陈生,在屠宰业取得惊动世人的成就,但他们却读了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的课程,读了十八年的书,方以“高考状元”的优异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攻读文学和政治经济学。毕业后,却抛却原有专业,脚踏实地,艰苦历练,方才成就了屠夫和猪肉大王的一番事业。而中国三大低学历的文史和数学名家金克木、沈从文、华罗庚,最高学历也只是初中,但其成就,令世界瞩目。但而今何以出现“北大清华现像”? 问题出在“拘于一格”的“用人”和“选拔” 制度,而不是“不拘一格”选人才,所以才出现陆步轩与陈生现象。如果金克、沈从文、华罗庚出生于现代,没有博士学位,当不了副教授,更遑论其它?几已不可想像……
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与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20世纪三十年代后到北京求学,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1946年金克木回国,应聘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会员,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七届常委,宣传部部长。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中文名金克木/外文名Jin Kemu/国 籍中国/民 族汉/出生地江西/出生日期1912年8月14日/逝世日期2000年8月5日
职 业教授、学者/毕业院校小学
主要成就 “北大三支笔”之一、“(北大)未名(湖)四老”之一。
代表作品《梵语文学史》、 《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中文名沈从文 ,外文名Shen Congwen ,别名沈岳焕。笔名甲辰,上官碧,璇若。国 籍中国,民族苗族,出生地湖南凤凰县,出生日期1902年(壬寅年)12月28日,逝世日期1988年(戊辰年)5月10日。职 业作家,毕业院校:高小毕业。
主要成就::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著名文化史专家代表作品《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中文名华罗庚,外文名Loo-keng Hua。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常州金坛县,出生日期1910年11月12日(庚戌年),逝世日期1985年6月12日 (乙丑年)。职业数学家、清华大学数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毕业院校金坛县立初中。
主要成就中国解析数论创始人和开拓者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代表作品《堆垒素数论》《优选学》《高等数学引论》《从杨辉三角谈起》。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民盟盟员,科研成果华氏定理 华-王方法。
祖籍江苏丹阳访仙镇。配偶吴筱元。父亲华瑞栋,母语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金坛话(方言)。
〖退翁跋曰〗:在上世纪上半年代,如这三位名人低学历而拥有高职者,不知凡几。而今成了不可能。连进入党政高层,不仅要有学历,还得有学位,那怕秘书代读,也得有一纸证书,方才入围。故鱼龙混杂,贪腐不绝。何时才能不拘一格,选贤与能,老头儿已年近九十,恐怕难以看到了,只能如陆放翁诗句所期待:“家祭无忘告乃翁”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