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扬州晚报》报导撮影 :
退翁按曰:晚报记者王鑫笔下的北京女作家欣力,写下了如标题所云的“《冶春笔记》将在本报连载” 的报导节录如下:
中国的作家,大多有着浓厚的故土情结,比如莫言的山东东北乡,贾平凹的陕北平原。因而,一路行走,一边写作的作家,并不算多。故而,当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会引发如此强烈的震撼。之后,又有一位女性作家欣力,只身走入大漠孤烟,写下《八声甘州》,用苍凉而充满感情的文字,重新解读了中国近代史。原本以为,她是停不下来的,北京、纽约、东京……这样的城市,都不曾让她流连。可她竟又真的停了下来,就在扬州,安然住下,已有一年零十月。问她原因,她说,扬州给我安慰。
扬州情:四时烟雨总相宜;扬州能给我安慰。
红色雕漆的柜子,舒适安稳的木椅,穿斜襟棉布小碎花褂子,泡一壶清甜的茶,在暖暖的阳光中,捧一本书读,或是写几段文字。尽管在扬州是赁屋而居,欣力的家却如此温馨舒适。“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干脆就在这里住下吧。”
会有很多人,遇见欣力,问她同样的问题,走过大世界,见过大世面,为何选择扬州。每当这时,欣力总会有些难以解释。或者,问话的人,真的了解扬州吗?或者,欣力所感受到的扬州非众人所看到的扬州?哪怕对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扬州。
一个人喜欢上一座城市,原因可能很简单,或是一棵开满花的树,或是一条幽深的胡同,对于欣力来说,重要的是气味相投。比如古运河的静谧,小秦淮的婉曲,瘦西湖的清丽,茱萸湾的丰茂,或者,还有个园的竹,史公祠的梅,汉陵苑的海棠,每一处风景,是初遇,更似重逢。
欣力最喜欢的,当属扬州的四时烟雨。她爱雨,天晴久了,心里就难免有些惦记:该下雨了吧。果不其然,临窗夜读,忽就听到淅沥雨声。用烟雨来形容扬州的雨,最是恰当不过,扬州的雨,总是细若烟云,拂在脸上,细细润了肌肤,断不会汇聚成流。这样的雨,刚刚好。
爱上扬州,留在扬州,总还有太多的理由,保障湖的芳草萋萋,淮扬菜的淡而有味。“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扬州能给我安慰。”
在一座城市里住久了,接触最多的,还是这座城市的人。城市的面貌,大多是由人来缔造的。扬州风景多人工,却有山林气,是人的布置,都是有很高审美水平的人。这也是她欢喜扬州的原因。以人工而得自然之神韵,是为上品。
作为一位外来人,欣力看扬州人,总是兴致盎然。扬州人看她,也觉得新鲜好奇,相看两不厌。于是,她写了一批扬州的人物。第一辑,十位。
欣力笔下的人物……她写朱先生,缘自这位热情的扬州人,屡屡将家中培育的四时花卉送来,待到花谢,又换来开得正盛的。这本性纯善的扬州人让她心生敬意。
……农历月份写扬州,本报将进行连载:
原本,欣力在扬州,是有“任务”的。她要写一本《冶春笔记》。用她的话来说,“冶春”二字,是扬州专有,直嵌人心。“冶”是冶炼,是陶冶,也是冶艳,既是动词,也是形容词,搁在“春”字前头,随你如何解释,都是情味无限。边生活边写作,生活就是写作,是欣力卓尔不群的写作态度。她在扬州的生活里,跟扬州人一样过扬州的日子,她的文字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浓郁的烟火气以及高于世俗、遗世独立的品格。
因而,她的《冶春笔记》在微信朋友圈里逐段散发,得到扬州各界人士的追读,可是,这一段段的,读得太不痛快太不过瘾。为此,本报将连载《冶春笔记·六月》,以飨读者。让我们共同走进,欣力笔下的,刚刚过去的那个夏天。
退翁跋曰:晚报记者王鑫笔下的北京女作家欣力,却自此一去不复返,是留在北京创作?还是“只身走入大漠孤烟”? 不再见有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