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清人麟庆所刊《鸿雪因缘图记》〈文汇读书〉图 :
“引”,即俗之所谓“引子”,乃“开个头”,或“点点滴滴”的意思。退翁虽和扬州图书馆,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但对扬州图书馆的历史,实在还知之甚少。所以要我来谈,只能称之为“引”, 只是起个头,起到“抛砖引玉” 的作用而已。
若说“引”, 得从扬州历史开始,官立图书馆,莫过于清乾隆时设立的“文汇阁”,藏有钦定四库全书一部,后来两淮盐业商总二马,将其所藏珍品,全部珍藏其中,被列为全国七大藏书楼之首,但毀于太平天国一把火。昔日规模盛况,在清人麟庆所刊《鸿雪因缘图记》中,尚有〈文汇读书〉图画可见。
除此之外,民国时期废府立县,江都县政府曾拆扬州旧城东墻,并在墙基上,建过一座公园,与一所图书馆,名曰“江都县立图书馆”。 旧迹虽已不存,但其旧迹门前护城河(小秦淮河)上有桥,名做“图书馆桥”, 今桥与地名尚存,桥东即“南柳巷”所在。这些“引子”, 说明的是扬州官办图书馆的既往。
解放后的扬州,设苏北行政公署于此,行署文教处设在江都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内,大门开在古旗亭街南。此地旧为马神庙,民国之初,江都县立城中小学于此,抗战沦陷时期,伪县政府将城中小学迁往北柳巷董公祠,将县立中学由羊巷迁此。抗战胜利后,县中迁回羊巷,于此设置简易师范学校。1950年3月,行署文教处于永胜街40号,旧时盐商魏次赓家住宅,建立苏北图书馆,由黄七五任馆长,骆众亲任副馆长。其中藏书,部分来自江都县立图书馆,有藏书钤记可鉴。后在1952年末,苏南苏北合併,于南京建省。苏北行署先是将文教分设,改苏北文教处为苏北教育处,併省后,迁“苏北图书馆”于此,以永胜街魏氏宅旧址,为“图书馆古笈部”所在。其时黄七五已调任苏北博物馆馆长,骆众亲改任图书馆长,改属江苏省文化局直辖。其时因党团人数较少,两馆联合成立党团支部。党支部书记姓名亦已忘记,只知组织委员为单布仑(偕音):团支部书记为苏北博物馆朱江,组织委员为苏北图书馆吴修菊(女)。1953年初,朱江调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自1964年起,图书馆划归扬州市辖,博物馆与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合并,建立江苏省博物馆,史公祠馆址,改为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驻地,退翁遂不知扬州图书馆的人事及其动态。
及至我于1961年3月下放回扬州,已时隔多年,其间人事皆非,全然不知之矣!
扬州图书馆的城府很深,退翁毕竟局外人,难得其详,也只能敲下边鼓,以待后之来者,大快朵颐,故谓之“引”也!
但因其时市城建局与文化处联合,组成全市园林普查小组,由文化处长张青萍任组长、城建局副局长朱懋伟任副局长、文化处周任如任秘书,而由朱江主其事,办公地点设在市图书馆古笈部。其时任市图古笈部主任者,即曾任市文化处秘书、市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的吴岭梅,在此工作者,为古笈图书版本专家刘梅先两人。及至1962届江都县中学毕业生宋敏莉,分配而至古笈部,也只有三个编制人员,而古笈部藏书,则前后三进,全市惟一,也就成了退翁查阅资料,借读古籍,乃至喝茶会友,足迹常至的所在。但自市图搬迁往西区新馆之后,虽曾数过其门,而不得入,亦有年矣!
〖附注〗:其时小宋,年方少艾,头上扎条辮子,亭亭玉立,赋与这老气横秋的古笈部,而有清新之气。但也由此走上专研古笈版本学的专业道路,并当上分管古笈的副馆长,被选聘为副研究馆员,以及市政协委员等职。
〖附录〗:文汇阁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设馆,历时十年才纂修完成的《四库全书》,共收书约三千五百种,七万九千余卷,分经、史、子、集四部。尽管为了维护清廷的政治统治,许多古籍被馆臣抽毁或删改,但《四库全书》毕竟是流传下来的最大的一郎丛书。
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林凤祥、罗大纲、李开芳等攻打镇江。2月22日,由瓜洲挺进金山,使得金山一片火海,金山寺僧众早已将佛藏移至五峰下院,文宗阁及《四库全书》无暇顾及,只得听任火烧,阁与全书遂全部焚毁。太平军占领镇江后,随即渡江,进克扬州,致使扬州城内外也发生大火,文汇阁及所藏《四库全书》也被付之一炬。这之前,扬州绅士曾呈请筹措经费,将全书挪藏在深山里,以避战乱,却遭到拒绝。大火烧起时,人无法进入,竟一册都未能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