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
江苏烹饪研究所科研的《中国烹饪考古学研究》成果,由所内外专业人员组成,其中有研究所朱江、蒋华,与无锡博物馆冯普仁,镇江博物馆萧梦龙、王结华,扬州博物馆吴炜、印志华、夏梅珍分题编撰而成,全程参加编辑工作的为扬大商院学报“中国烹饪研究》编辑部编委潘英。全书计40馀万字,图另附,内容详见〈序言〉、〈总论〉和〈后记〉。今将〈序言〉目次,笔录于后:
序言:一,烹饪原料学与考古学的关系;二,烹饪工艺学与考古学的联系;三,烹饪考古学的涵义及其概念。在〈序言〉一章中,有段要义,全录如下:
饮食史研究同考古(学)研究一样离开实物资料,就一筹莫展。饮食史研究的困难正在于此。饮食史料只是(到了)宋代以后,(才)较为充实。(但)局限很大,不足用来复原整个古代中国饮食史。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借助考古学。
反而言之,在考古学中存在着大量的丰富的与烹饪和饮食有关的遗迹和遗物,如果不和烹饪学和饮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也就难以识得庐山真面目,从而使许多珍贵的遗存,或被弃之不顾,或被打下十八层地狱,使考古学成为一门孤陋寡闻的“骨董学”。
由此可见,烹饪考古学的应运而生,就成了时代的需要。加之中国是东方饮食文化史最为丰富而悠久的大国,无论对历史的饮食研究,还是对现代的烹饪探讨,都需要有本古今贯通学术著作,这就是“烹饪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