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
中央文化部山西文物普查试验工作晋东南分队,从晋城回到太原之后,还有一次较大的考古与游览相结合的活动,即是对太原晋祠的考查,这是在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响导下,由工作队长(社管局文物处秘书)顾铁符、杜仙洲先生率领下,由分队全体(第3、4两组)人员参加的集体活动,不像在晋东南分成两人小组普查时那样艰苦卓绝,惊险俱备,而是生动活泼,情趣横生考古生活。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而建,初名“唐叔虞祠”。又因位于晋水的源头,故名“晋祠”。北齐天宝年以后,历代予以多次的修建和扩建,逐渐形成了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群。
晋祠内建筑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结构壮丽而整肃,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筑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建筑楼阁林立,小桥流水,亭榭环绕,一片江南园林风光。祠内建筑由东向西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其北为唐叔虞祠、吴天神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严密,既像庙观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宫苑。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在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中国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殿内有宋代的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塑像十分生动,充分地表现出人的神情,各个塑像神态自然,神情各异,塑工高超,是中国宋代彩塑中的精品。
难老泉在圣母殿的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亭为八角攒尖顶。晋水主要的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常年不息,因此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名为“难老泉”。泉水晶莹透明,常生萍四季一色,常年水温保持在17℃,历朝历代的诗人多吟诗赞美,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写下了“晋河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源头上有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建造的水母楼,二层五开间,内塑水母坐像及侍女,体态优美,造型别致,也是宋代彩塑中难得的艺术佳品。
祠区北侧的唐叔虞祠,建筑分前后两院,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为唐叔虞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有唐叔虞的塑像,其两侧是从别处移来的12尊塑像,她们手持笛、琵琶、三弦等不同乐器,是研究中国乐器和音乐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因是:
晋祠被称为“三晋胜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为晋祠留下了碑碣多达300余篇。著名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中,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撰文并书写的。祠内的“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老枝纵横,虽已历数千年之风雨,但仍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晋祠之行,除逐一对祠内文物古迹进行查考而外,不仅增加了三晋文物典故见闻,并还品尝了晋祠的酒水之美,晋祠的菜肴之佳,晋祠的稻米之香。特别令人难忘的,还是晋祠夜宿,绘声绘色的谈鬼,与闻者无不惊心动魄之事。连自称有“三把火”的壮汉子,也连夜间撒尿,不敢独自出房门一步。因为是时整个晋祠:风涛时闻,泉声淙汩;灯光暗淡,道路层级;鸦声惊鸣,人影绝迹。大伙突然想起离群索居在圣母殿中的一对新婚夫妇--崔淑贞与李竹君两同志,由我与两山西同仁,打着手电筒前往探视,果然他俩被这幽深环境,吓得胆战心惊,尚未敢入眠。忽见人来,喜出望外,决计随之而返,宁愿同住集体宿舍,不愿享受这“优惠待遇”。事虽已过去58年岁月,至今记忆犹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