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扬州大运河的入江水道,前人所撰,几乎众口一说,即自今城南向入江。所不同者,只是随江岸演变,而分段南移:先是延伸至扬子津,后是延伸至瓜洲渡。这从清人刘文淇所著《扬州水道记》附图中,即可看出。殊不知随着长江河口不断东移,引起的扬州与镇江之间江面变化,及扬州城池由蜀冈走下平原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一长江河口的变化,扬州的城池,直到隋代增筑罗城时,方才走下蜀冈。旧时名做老虎山的土岗,即是隋唐以来的南垣。因此隋代运河由是南折,延伸至扬子津。其时因江面宽阔,风大浪险,渡江船只,大都沿着后世名做“仪扬运河”的岸河,西行至白沙(仪真)渡江。扬州运河南向入江的河口虽在扬子津,直到唐代瓜洲沙涨,与北岸相连,润州刺史齐澣于此开伊娄河时,扬州运河南向入江的河口,方又移至瓜洲渡,来往船只以由此渡江为便。而后的宋元明清,以至现代,皆以此为扬州运河南向入江的河口,以及航船渡江的渡口。清人所著《扬州水道记》《邗沟七变图》所附之图,即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增减绘制而成的,殊不知地理学是随着时间与空间变化而变化着的。那种从文献到文献的考据学,以文献加想当然立说,就必然与历史事实不符。遂以所谓的项羽所都的江都城址,想当然已沉没于江,而被奉为圭锡。
殊不知修历史地理学者,务须熟知地质地理学知识;修水经与水道学者,务必熟知河口学的演变。那种从文献到文献,在故纸堆中淘生活的方式,必然误入歧途。古人早就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由是而知,清人关于扬州邗沟入江河口的演变,与扬州运河入江河口演变的撰述,存在着许多不确切性。凡是以此求索者,要有所取有所舍,即如毛主席所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方能达到求是的目的,才有可能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
[后记]:退翁老矣!再加上前番近两个月无妄之灾的折腾,只剩下半条老命了,已是神疲力倦,不胜笔耕之劳。更难以田野考古之法,证文献之误,求文献之实。但,这必竟是殊途同归的科学之举,也只能有待于后之来者,绝非上世纪“20前” 一代人,所能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