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 朱江著(by prof zhuj iang of yzu):
宁波记鄮:
今岁九月之中,应中国对外关系史学会之邀请,有宁波学术讨论会之行。行之前,宁波一名,在我的史学探讨和论著之中,早已耳热口熟。可是,耳闻总不如目见,我就抱着这个热望登程了。
踏上宁波途程之先,就涉及了一个“鄮”字,到达宁波之后,更有“鄮山”和“鄮城”诸名出现在面前,且还住在宁波望京门外对河的“鄮城饭店”的六楼,推窗远眺,全城在望,城河从脚下而过,这就不能不叫人身在“鄮城”而不思“鄮”了。
若考“鄮”字的来由,史载和汉代设置“鄮县”有关,再说,汉代设县,又何以取名于“鄮”呢?据《浙江通志》和《鄞县舆地记》,特别是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所修《四明图经》记载:鄮县一名,是因境内“鄮山”而来,而“鄮山”之名,又因何而来呢?是“以海(外之)人持货贸于此故名。”由此生出了一个问题,即“鄮山”本名“贸山”,后因设县于“贸山之阴,加邑为鄮”,贸山也就因县而名鄮了,在先为贸易之山,在后为鄮县之山,至迟在唐代天宝年间(742-756)鄮山之名,已记录在日本真人元开所著《唐大和尚东征传》一书之中。
贸山,在宁波今城东行三十里的地方,汉代设置的鄮县城址,即在贸山之阴。山阴的方位,在我国古代地理学上,是指在山之北的地方而言的,因为山北是阳光不至的背阴之处,顺便说一句,山阴就必然是在山之南向阳的方位上了。贸山原名方山,据诸家考证,此山在秦汉前后,“山麓与海相际,百货来此贸易”。史书所说的贸易,既有“以邑中物产”于此贸易的,也有“海(外之)人持货贸易于此”的。这里的“海(外之)人”,在先为舟山群岛一带的华人,其后就包括朝鲜和日本等外国人在内,此其之后,大约自与我国唐代相当的公元八至九世纪时起,更有不少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泛海而来此地贸易。由此可以看到一点,“方”山改“贸”山,仅一字之改,不知勾划出几层意思来,但由此可以认识到一点,宁波城市的历史,是由贸易开头的,又是由贸易发展来的。尽管隋代把鄮县并入句章,唐代再改为鄞县,但就在崇尚海外贸易的唐代和五代之际,并还一再改句章和鄞县为鄮县,足见宁波与贸易一词难分难解的渊源之深了。
宁波一名,直到明朝于此设置宁波府治,方才出现于世,比起由贸山到鄮县的历史来,要晚到十四个世纪左右。因此说,身在宁波而不知鄮字的来由,人在宁波而不知贸易的历史,就可以说枉在宁波走上一趟。直到现代,宁波人善于贸易,而且在海内外从事贸易的人数之多,也是世人皆知的历史事实。远的不说,只要你在上海一提及宁波人来,没有人不把他和会做生意这个词连接起来,也就由此可以窥见一般。
正因为宁波有贸易之城之称,宁波有善于贸易的传统,值此国家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开放政策,振兴中华的时期,对外关系史学会选在宁波,为讨论开放政策学术会议的城市,那是最为确当不过的考虑。并且把会址设在开业刚刚一年的鄮城饭店,更是最为确当不过的决策,因而使会议得以如期进行,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也就不能无记。
后记:公元一九八六年十月六日归后撰稿;二◎一二年二月大慕君扫描输入;退翁校稿于梅岭东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