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巴山蜀水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3164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斟鄩”是人名,不是地名,更不是“夏都”的铁证

已有 367 次阅读2022-8-13 04:05 |系统分类:时政资讯| 华夏文明 分享到微信


          “斟鄩”是人名,不是地名,更不是“夏都”的铁证
巴山蜀水

此文已同步发《新观察》:https://user.guancha.cn/main/preview?id=827045
3小时前

                “斟鄩”是人名,不是地名,更不是“夏都”的铁证

         500

         500

         此文更直白,对史学界更是“亚历山大”。等同又给史学界扔了个超级炸弹震动一下。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打瞌睡的缓和旋乐中来几下猛料,让睡意惺忪的史学界清醒——何况,所有内容,鄙人终究会大白天下。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鄙人追寻历史真相。网监能发就发,不能发,理解。就当我自言自语把心里话发在这上面做个纪念吧。

       著名考古权威徐旭生教授说“斟鄩”是夏都,是从《竹书纪年》这段话中来的:

      《竹书纪年.今本》:帝太康,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寻。畋于洛表。羿入居斟寻。

       四年,陟。帝仲康,元年己丑,帝即位,居斟寻。

      《竹书纪年.古本》: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百度又一说:《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鄙人大数据检索,《国语》没这句话,又是一个托伪《国语》误导国人,把夏都扯在“伊洛”二里头一带,人云亦云的案例。

       证明“斟鄩”是人名,不是地名,更不是“夏都”的铁证:

      《左传》: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

      翻译:寒浞和后羿的妻妾生了浇和豷,仗着他的奸诈邪恶,对百姓不施恩德,派浇带兵,灭了斟灌和斟寻氏。

      这段话明确说明:斟灌、斟鄩是人名,不是地名。是谋杀了“后羿”(就是神话传说“射十日”的那超级猛男)篡位者“寒促”派儿子“浇”灭掉的同姓“斟”的两兄弟。

      《国语》:斟姓,曹姓之别。或云夏少康灭之,非也。传有斟灌、斟鄩,浇所灭,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

      翻译:斟姓,是曹姓别称。有人说是少康灭掉的,不正确。《左传》已经能说明,斟鄩、斟灌是“浇”灭掉的,不是少康,很多人又说二人与夏族同姓,不是这样的。这段话同样明确说明,斟鄩、斟灌是两兄弟姓名,而非地名,更不是“夏都”。

     《竹书纪年》却把“斟鄩”、“斟灌”两兄弟本来是人名,已经被“寒促”的儿子“浇”灭掉。说成是“地名”,再发挥想象扩展成: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把已经被“寒促”的儿子“浇”灭掉的“斟鄩”、“斟灌”两兄弟,生拉硬扯成地名“斟鄩”,进一步说成“夏都”,而且把“斟鄩”说成是大禹的孙子太康居住斟鄩、后羿(神话射掉九个太阳的那位))同样居住在这里,一直到夏朝末代帝王夏桀都住在这里。也就是说:《竹书纪年》把“斟鄩”,从夏朝从大禹建立夏朝开始后的第三代“太康”开始,直到末代夏王“夏桀”止,十多代帝王的居处,认定斟鄩是夏朝都城。

      实际上,经过鄙人考证,夏禹及儿子“夏后开”最先建都是在“丂涂山”(喜马拉雅)麓南面,克什米尔(印、巴现在经常打仗的那个地方)一带“天穆之野”(大乐之野)建都,并在这一带延续9代王朝。与根本不存在的地名“斟鄩”毛线关系没有:

      《山海经.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注意;《山海经》这上面的夏后开“珥两蛇,乘两龙”的艺术雕塑、艺术绘画,鄙人已经考证出来了,至今都还存在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多处古迹中。以后都会公开。

      考古顶级权威徐旭生教授很可能没有阅读到《左传》有关“斟鄩”的解释——《左传》内容太多,这也难怪。在那个年代,没有现代高科技大数据检索,要想用原始方法通过通读《左传》,金星火眼般找出其中仅有的一个词条“斟鄩”、“斟灌”,真的是大海捞针。估计徐旭生教授一直不知道《左传》中出现过一次“斟鄩”、“斟灌”的词条,并且澄清了“斟鄩”、“斟灌”的本意是两个人名,非地名。显然,如果徐旭生教授看到了《左传》、《国语》关于“斟鄩”是人名而非地名的解释,就不会轻信《竹书纪年》的“斟鄩”是夏都,多代帝王入住的说法。由此把一个历史上本来是人名,根本不存在的地名“斟鄩”确定为“夏都”。后来的诸多专家教授院士,也没有认真阅读、考察、比对《左传》、《国语》对“斟鄩”错误认知的纠正。轻信了史学大权威徐旭生教授的定论,跟着错,一错错一窝。把“斟鄩”定为“夏都”,又生拉硬扯到“二里头”上。众口铄金,于是,“二里头冠”冕堂皇成了官方认知的“赫赫夏都”。

      《国语》有关“斟鄩”是姓名而非地名的相关论述,也许喜欢穷根究底的朋友会这样问:《竹书纪年》说“斟鄩”是地名“夏都”。《左传》、《国语》说“斟鄩”是人名,是曹姓的“别称”。都是《典籍》,谁是谁非,你又怎么能确定谁正确呢?

        有办法。

      《竹书纪年》写作最后的截止日期是:西晋咸宁五年(279年,另说281年或280年),作者是谁都不知。近乎野史。

     《左传》作者 左丘明是鲁国史官,等同文化部长,国家层面级别著述。所写内容必须严谨;且动用国家资源,考证资料史册必然更丰富完善。《左传》截止日期为: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

      也就是说,《左传》比《竹书纪年》更早近200年著述的。

      史学界不成文的规矩:就远不就近。也就是说,写作历史年代更早的,肯定比写作年代更近的,更要接近历史的真实。而且,由于左丘明是鲁国史官,写史严谨。《左传》在史学界是公认的可信度最高的史学传记。而《竹书纪年》作者究竟是谁都不知道。且所写内容与众多史学典籍相悖,谬论比比皆是:

      鄙人随便举几例:

      《竹书纪年》如是说: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弱而能言...说黄帝母亲怀孕黄帝二十五个月,怀孕时北斗星电弧缠绕、光芒四射,荒郊野外都被照亮,是心灵感应怀孕而非男女阴阳结合。一出生就能说话.....这哪里是写史实,就是现在的科幻小说家看懂了这段描写都会汗颜——我辈算那根毛啊,《竹书纪年》比现代科幻还要科幻。

      《竹书纪年》如是说: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产帝乾荒。这段话实际上是抄袭了《山海经.海内经》的这段话:...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山海经原话本来是“生韩流”。《竹书纪年》瞎掰成“乾荒”。注意:《山海经》原始记录包含有4000年前,大洪水未发生之前炎黄老祖在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创业、始建国的内容(虽然后来夏朝、商朝、周朝增补了很多内容),但原始内容比《竹书纪年》远超千多年。真实性根本不是《竹书纪年》可比的。《山海经》记录的4000年前的内容,经过鄙人的缜密考证,都精准吻合,证明是历史的真实。现在鄙人可以非常负责任告诉国人:华夏民族不仅有夏朝,在夏朝之前,还有炎帝支系始创的“姬姓.西周国“;黄帝支系始创的“司彘之国”、“轩辕国“,不仅夏朝有文字,之前的“姬姓.西周国“就有文字了。很多文字鄙人都已经破解出来——甚至很多文字经历4000多年,现在都还在用,跟现代汉字几乎没多大差别。采用的造字方法,就是现代汉字的《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造字法的前三种。比如:炎、天、夭、人、水、父、夫、妻、公、女、耕、米等等,以后都会公开。

        先发个破解的文字“天夭”的“夭”字,揭开华夏老祖4000多年前创造的文字神秘的面纱,让朋友们解解馋。这个字是发掘文物中,铸造在“炎帝”老祖面部的“天夭”二字(炎帝老祖宗的爱情浓浓,竟然把自己心爱的妻子赤国美女“天夭”(白种雅利安美女)铸造在脸面上,寓意念念不忘)。朋友们细看这个“”字,与甲骨文、现代汉字几乎无区别,尤其是那个“”字的造型,与舞台上“娆舞姿”一模一样。惊叹我们的老祖观察生活之细致,创造此文字,那么生动形象!这可是4000多年前我们华夏族炎帝老祖在南亚印度河(赤水)流域创造的文字啊!当我破解了这些文字后,激动得已经不能自己,禁不住了流满面——炎黄老祖啊,你的子孙们终于找到你们了!

500

       注意:我们传统史学认知根据“黄帝轩辕”这个说法,一直把黄帝与轩辕等同为一个人。这是错误的。黄帝是人名(黄帝的本意就是“荒野猎人总头领”,并非是传统官宣贴金上去的“土德之瑞”),轩辕是国家名号。国徽像个车轮,表示这个国家是最先发明制造“轩辕车”的国家(这种车的形状已经考证出)。两者不是同一。

      注意:《山海经》这段有关“韩流”的形象,娶“淖子阿女”的史实,鄙人已经考证出相关内容、图片。“韩流”就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建立司彘之国(在世界上首先发明大规模圈养猪创收,崇拜猪的那个老祖先),与《山海经》描述精准吻合,证明《山海经》这段描述是历史的真实,说明“三皇五帝”是历史的真实。以后会公开。而《竹书纪年》直接把“韩流”老祖踹出黄帝族谱系,胡乱编造个“乾荒”冒名顶替。顺便说几句:众多典籍,除了《山海经》明确记录“韩流”是“昌意”的儿子,这个老祖是养猪起家的,崇拜猪(已经考证出“韩流娶淖子阿女”的文物,证明《山海经》此记述是历史的真实),几乎所有的典籍都不记录“韩流”老祖的存在,而是跳过,把颛顼说成是昌意的儿子。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历代史学家面子思想作怪,因为《山海经》描写“韩流”老祖的形象是:

        《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确证是巴基斯坦印度河——主支流“萨特莱杰河”,这一带就是黄帝族的发源地),生韩流。韩流擢首(头昂起)、谨耳(尖耳朵)、人面、豕喙(长长的野猪嘴筒)、麟身(身上有鳞片)、渠股(屁股像流水沟、或大屁股)、豚止(家猪蹄子),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活脱脱就是个猪人形象。觉得韩流当自己的老祖先丢人。所以集体回避。把“韩流”这个老祖从史籍中抹去。“昌意”过了直接说成是“颛顼”。其实,这些都不是正确写史的态度。原始动物崇拜、图腾,恰好说明我们的民族通过养猪带来福利,能经常吃肉滋养身体,崇拜猪,猪图腾,实际上就是寄托族群对“猪”带来福利的感恩。同时也寄托着黄帝族初始阶段,由原始的蒙昧、图腾崇拜,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灵的安定;同时也记录着我们的黄帝族多位老祖一路走来艰辛的步履,生存物资匮乏的艰难岁月。有什么好羞耻的?写史否定原始的动物崇拜蒙昧历程,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历史的混乱,难以衔接。所以,以后我们的民族当理直气壮把“韩流”老祖建立“司彘之国”的历史,形象写进史书,供华夏子孙缅怀、瞻仰。

      《竹书纪年》如是说:尧帝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其实,共工本来是炎帝支系的后裔是,是祝融的儿子,建立的国家在“不周山”(帕米尔慕士塔格)、新疆于阗、和田一带的“共工国”,后来被大禹灭掉(“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传说就是从这里来的,真实的史实是大禹攻打共工并灭掉,而不是《淮南子》神话传说的祝融与共工打仗,共工战败怒触不周山。祝融真实的身份是共工的父亲,不至于如此要死要活打得六亲不认,儿子战败了拿着老爹没法,把顶天柱不周山都撞断了出气)。也就是说,共工与大禹是同代人,大禹往上推还有大禹的父亲夏鲧、舜帝、丹朱、帝喾、尧帝。与尧帝相隔5代,按照一代25年算,相隔125年左右。尧帝怎么会在他当政的十九年的时候,命令与自己往下推相隔125年的不是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的国家领导人“共工”去治理河水?

      《竹书纪年》如是说:尧帝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同样是胡说八道。

      “后稷”是炎帝老祖公帝俊、老祖母女娲的八个儿子之一,就是他发明了播种百谷,后世称谓“农神”。注意:这些铁证图片文物,鄙人已经考证出来,以后公布。“后稷”是大洪水发生之前,最先在印度河(赤水)创建“姬姓.西周国”的炎帝的爷爷。辈分比黄帝族后裔尧帝高十辈左右,尧帝怎么可能派比自己早出生几百年的另一个族群,炎帝的爷爷农神“后稷”去放逐自己的孙子“丹朱”于“朱水”,完全是瞎胡扯。

      胡编乱造、东拉西扯的例子太多,懒得举了。

      由此可见,我们的众多史学家,把《竹书纪年》的荒唐内容当真,把人名“斟鄩”当做地名“斟鄩”,再发挥想象变为“夏都斟鄩”,一错错一窝,错到现在,还继续犯错,升级到新的高度,生拉硬扯到“二里头”上,整成“赫赫夏都”,继续下去,怎么不错得一塌糊涂。

      发自内心感叹:

      此弥天大错涉及到诸多政府部门,整个史学界、断代工程众多专家教授院士大权威,以后改正才难啊!但再难还得改。尊重历史,摒弃虚伪。“伯仲叔季”四兄弟如实写史,宁愿杀头丢命也要一个接着一个写下去,还原历史的真实,就是我们的榜样——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尤其是史学家(无论是科班还是草根)应有的学风、品格、良知、执着,面对国家、国民,如果不想违心写史承受灵魂拷问的煎熬,就必须具备的民族责任心。

      希望路过的史学专家教授,认真看此文,并转达给相关人士,肯定有益。

     

      相关文章请连接:华夏4000年前后文明根脉考证——重大进展: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826269&s=fwzwyzzwzbt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