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山海经》史学价值未受学术界重视,根源在对传统文化不屑的鲁迅贬低、错误定性
连中国顶级史学巨匠司马迁对《山海经》都“余不敢言”,不敢轻易定性。鲁迅却在《中国小说史略》一文中,忽视了《山海经》中对中国及周边国家远古山川地理、风土民情描述的史学意义;却轻率把《山海经》中的神怪描述作为主体,以点概面,将《山海经》错误定性为“古之巫书”。因其“文化旗手”权威光环慑人,或多或少阻碍了国人对《山海经》的深入辨析,导致我们中华民族对远古文明历史的解读有误。通过全方位辨析、去伪存真后,原本可以从《山海经》中寻找到踪迹,弄清、改写、定位我们民族的远古历史。结果却被忽视,导致华夏民族的远古历史至今混乱、模糊不清。
关于:“巫”的解释,摘录多种词典解释概括为: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古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说文》。古人认为,巫能够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致富,如降神、预言、祈雨、医病等等,甚至有的词典解释为:装神弄鬼蛊惑民众的人。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把《山海经》看作这类书,毫无科学参考价值,还有多少人会去深入辨析考证呢?所以说,《山海经》这部真实描写远古华夏族及中亚周边民族山川地理、风土民情、物产状况,有极高史学参考价值的远古典籍,经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鄙视、自然谈不上精钻,说一知半解恰如其分,一生舞弄文墨欲彻底摧毁的鲁迅大师的贬低,《山海经》的历史科考价值在近代史学界就一直被忽视了。
经过鄙人的深入辨析考证,《山海经》抛开其中一部分神话怪异表述难以印证外,书中的很多内容:山川地理、风土民情、华夏族及比邻民族分布区域、文化信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相互影响等,都跟我们现代人追踪华夏民族更远古的历史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鄙人说的科学依据是:通过现代科技比对,几千年前成书的《山海经》对山川地理、江河湖泊的走向的描述,居然与现代卫星定位地貌相吻合。尤其是对“不周山”的表述,简直是神合。而且,还与三星堆发掘某件文物中,对远古生活在这一带区域的三个塞人(雅利安人)部落的描述相吻合,令人震惊的是:三星堆这几件文物上面的三个部落塞人(雅利安人)辖区脚下的山形图,弧形状山形(慕士塔格——就是“不周山”),两端相连结的兴都库什山、阿赖山,与现代卫星定位地貌图完全吻合。也就是说:《山海经》山川地理描述得到现代卫星定位地貌图印证;而这两者,又得到三星堆某件发掘文物上塞人(雅利安人)脚下的山川地貌图形相同、确证。由此说明:《山海经》有着极高的史学参考科学研究价值。把《山海经》归类为“巫书”,真是天大的冤枉!
事实上,我们华夏文明定性成“黄河文明”,除了商代通过殷墟考古,核心区域在黄河流域中原一带得到确证外,夏朝文明、更远古的从黄帝开始,三皇五帝文明,活动核心区域究竟在哪里,夏都在哪里、轩辕黄帝之都在哪里,至今说法不一,更没有考古发掘文物得到确证。就是一锅浆糊。
经过鄙人这段时间的辨析、考证,初步得出大致新解:实际上,我们华夏民族,在“黄河文明”商代得到确证之前,更远古的文明通过《山海经》的描述,当是在西部昆仑山一带。《山海经.大荒西经》已经说得很明确:这个地方有“轩辕之台”(轩辕黄帝的都城)。也就是说:我们华夏民族从轩辕黄帝开始,三皇五帝到夏朝这个时间段的文明活动区域,当是在中国西部天山、慕士塔格山(不周山)、兴都库什山、昆仑山、塔里木(塔克拉玛沙漠-流沙)边沿一带。实际上,是后来才渐渐迁徙到黄河流域,衍生出了“黄河文明”。《诗经.绵》就描述了周朝的先祖古公亶父,带领族人,携儿带母,从西部,沿着“水浒”,向周原迁徙定居的史实。也就是说,我们华夏民族,三皇五帝的活动中心区域是在与雅利安人(西王母女王当王的白民国)比邻的昆仑山核心区域一带,是后来才迁徙到黄河流域中原一带,中原是在夏商代才成“黄河文明”主要区域延续下来的。
本文暂时随手敲到此,以后将慢慢通过严谨的辨析、考证补充。
再给感兴趣的朋友补充一幅现代西部图:
注意看:青海湖南面没有昆仑山、也没有流沙(塔克拉玛大沙漠),不符合《山海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有曰昆仑之丘”的方位定义,所以,青海湖不是“西海”,我们现在官宣的“西海”是“青海湖”是错误的。
另外:红箭头表示的“慕士山”是昆仑山的核心区域,北面是古代的"于阗国",汉武帝根据出使西域回来的张骞的描述,对照《山海经》,把“于阗国”(现在的和田——就是出美玉和田玉那个地方)的南山定位为“昆仑山”,并且官宣“河出昆仑”,仔细比对地图朋友们会发现,把“昆仑山”定位在”、“于阗国”南山一带(慕士山)是正确的;但把黄河定论成“河出昆仑”则是错误的。黄河并非从昆仑山核心区域流出,而是从巴颜喀拉山麓的星宿海流出。所以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清朝的乾隆皇帝确认了汉武帝的“昆仑山”定位,就是图上红箭头表示的“慕士山”。
注意:“慕士山”与往上起点“兴都库什山”、终点“阿赖山“”,像弧形拱桥一样跨接在两山之间的“慕士塔格”山是有区别的。慕士塔格山是弧形的(不周山),更高(主峰海拔7546m),塔语有“冰山之父”的涵义;其实是昆仑山的西北面上半部分。“慕士山”则是昆仑山东向的中心部分核心区域(主峰海拔6638米),往东延伸是阿尔金山、南下祁连山。
有朋友有问鄙人:查遍网络,找不到“寒暑水”的具体位置描述,也就是说,史学界至今没定位“寒暑水”究竟在哪里,你的《山海经》山川河流地图上明确标明“塔里木河”是“寒暑水”,依据是什么?
回复朋友们:依据依然是《山海经》。《山海经.大荒西经》一开头就说得明明白白:...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注意看鄙人绘制的塔里木河上游的两条分流:主流是叶尔羌河(塔里木河的上游)、和田河。这两条河都是从喀喇昆仑山麓发源,穿越昆仑山,汇合成塔里木河。
仔细看这两条河的西面是“兴都库什山”。已经说过:“兴都库什山”是塔语(网上说是波斯语,鄙人经过塔族朋友的验证发现,这个波斯语容易引起混淆,等同现在的伊朗语;其实是古波斯语,说“塔语”更准确——主体是史学界认为已经灭绝的“阿维斯塔”语,其实很多词汇还保留在现在中国新疆塔吉克族语言中)。“兴都”就是汉语“印度”的塔语原音谐音,“库什”是死亡的意思,“兴都库什山”全称涵义是“印度人死亡之山”(大体意思是:生活在印度高温环境中的黑皮肤土著人被南侵的雅利安人倒买,经过这个寒冷的山受不了低温会冻死。朋友们自己百度解释)。熟悉中国古汉语语法结构的朋友都知道。老祖宗翻译外来山脉名称,通常都是按中国人的习惯采用偏正结构,在山的前面加一个形容词,取一个简称。所以中国人的山绝大多数只有两个字,如:泰山、黄山、华山、庐山、衡山、恒山等,三个字的很少,如峨眉山等)。所以,中国人老祖宗在翻译这座山时,省略全称,只保留了一个“什”字,简称为“什山”。鄙人查了一下远古甲骨文、金文,没有“什”字,只有战国时才有“什”字,后来的秦代的篆文也有“什”字。也就是说,在作者写《山海经》或者口述《山海经》的远古年代,“什”字还没创造出来,用“湿山”代表“库什”这个词显然是华语对古波斯语“库什”的音译。所以,《山海经》这句话中的“水西有湿山”,当时就是华族这么简称这座山的,"湿山”就是指水西有古波斯语“兴都库什山”。如果这个谐音解读朋友们觉得有点牵强,证据不够充分,那么后面一句“水东有慕山”就一点也不牵强了。朋友们看看地图上,叶尔羌河、和田河的位置,是不是东面有“慕山”(昆仑山的核心区域),与《山海经.大荒西经》完全吻合。所以,即便说水西的“兴都库什山”等同“湿山”有点牵强的话,那么,水东的“慕山”就一点不牵强了,吻合得天衣无缝。巧合只能是一点巧合,不可能两处巧合,更不可能西面、东面都巧合。更更不可能与之关联的地理环境“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自燃现象巧合。至于“塔里木河”为何确定为“寒暑水”,这个很好理解:塔里木河的上游叶尔羌河、和田河都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穿越昆仑山(朋友们要验证,可将北斗卫星地图放大。两条河的发源地一目了然。注意:用谷歌地球看山形走向比北斗地图放大级数更高,更清楚,但看河流就没有北斗地图水道走向清楚,要深入研究,最好两种地图同时比对,效果更好)。发源于大雪山的河流,水流的大小是靠高山雪水融化汇流成河。夏天温度高,雪水溶化,涓流汇合成滔滔不绝的江河流向下游的塔里木河。到了冬天冰天雪地,塔里木河上游昆仑雪山水源冰冻断流(塔里木河上游至今都冬天断流)。古人根据夏天雪水溶化流水滔滔成河、冬天冰冻缺水断流的特点,很形象取名寒暑水(冬天断流、夏天大水),就是这个意思。这些知识都是帕米尔高原的朋友告诉我的。所以,没有当地生活经验的朋友不经过当地人解释或实地考察,很难明白“寒暑水”的确切涵义。塔里木河在《山海经》中叫“寒暑水”(后来突厥在这一带区域得势了,才叫“塔里木河”——维语、突厥语),就是这个道理,古人取名“寒暑水”真的十分形象。其实,从这些明显带着华语特征、很形象的形容词、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命名的山脉、河流名称中可见,远古华夏族的势力真的是在这一带或者说发展到这一带。
另外,还有一个证据证明《山海经.大荒西经》描述的就是新疆天山、帕米尔高原区域的远古地理状况: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这段话: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有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注意其中这句"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百度一下新疆地区的地质状况:新疆及周边国家煤炭、天然气等储藏丰富,矿层浅。天山、帕米尔高原、塔国、乌国一带,现在都还到处发生煤炭自燃灾害。新疆有的煤矿近代自燃超过百年,前不久才扑灭。周边国家的天然气自燃“地狱之火”至今都还没扑灭。远古这种自然现象就更不用说。新疆区域及周边国家这些煤炭、天然气自燃地质现象,完全符合《山海经》的描述: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新疆一带及周边国家,至今都还存在的独特区域地理自然现象,是不是反过来印证《山海经》描述的历史真实性、与现代独特区域地理现象的吻合性。用“巫书”来定义《山海经》,是不是表明定义者的相关知识欠缺,学业精钻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