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山海经》史学价值未受中国学术界重视,根源在对传统文化不屑的鲁迅贬低、错误定性
连中国顶级史学巨匠司马迁对《山海经》都“余不敢言”,不敢轻易定性。鲁迅却在《中国小说史略》一文中,忽视了《山海经》中对中国及周边国家远古山川地理、风土民情描述的史学意义;却以点概面,轻率把《山海经》中的巫术神怪描述作为主体,将《山海经》错误定性为“古之巫书”,因其“文化旗手”权威光环慑人,阻断了国人对《山海经》的深入辨析,导致我们中华民族华对远古文明历史,通过全方位辨析、去伪存真后,原本可以从《山海经》中寻找到踪迹,改写、定位我们民族的远古历史。结果却被忽视,导致华夏民族的远古历史至今混乱、模糊不清。
事实上,经过鄙人的深入辨析考证,《山海经》抛开其中一部分神话怪异表述难以印证外,书中的很多内容:山川地理、风土民情、华夏族及比邻民族分布区域、文化信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相互影响等,都跟我们现代人追踪华夏民族更远古的历史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鄙人说的科学依据是:通过现代科技,卫星定位地形地貌,几千年前写作的《山海经》对山川地理、江河湖泊的走向的描述,居然与现代卫星定位地貌相吻合;而且,还与三星堆发掘某件文物中,对远古生活在这一带区域的三个塞人(雅利安人)部落的描述相吻合,有了令人震惊的是:三星堆这几件文物上面的三个部落塞人辖区脚下的山形图,弧形状山形(慕士塔格),两端相连结的兴都库什山、阿赖山,与现代卫星定位地貌图完全吻合。也就是说:《山海经》山川地理描述得到现代卫星定位地貌图印证;而这两者,又得到三星堆某件发掘文物上塞人(雅利安人)脚下的山川地貌图形相同、确证。由此说明:《山海经》有着极高的史学参考科学研究价值。
事实上,我们华夏文明定性成“黄河文明”,除了商代通过殷墟考古,核心区域在黄河流域中原一带得到确证外,夏朝文明、更远古的从黄帝开始,三皇五帝文明,活动核心区域究竟在哪里,夏都在哪里、轩辕黄帝之都在哪里,至今说法不一,更没有考古掩埋发掘得到确证。就是一锅浆糊。
经过鄙人这段时间的辨析、考证,初步得出大致轮廓:实际上,我们华夏民族,在“黄河文明”商代得到确证之前,更远古的文明通过《山海经》的描述,当是在西部昆仑山一带。《山海经.大荒西经》已经说得很明确:这个地方有“轩辕之台”(轩辕黄帝的都城)。也就是说:我们华夏民族从黄帝开始,三皇五帝到夏朝这个时间段的文明活动区域,当是在中国西部天山、慕士塔格山(不周山)、兴都库什山、昆仑山、塔里木(塔克拉玛沙漠-流沙)边沿一带。实际上,是后来才渐渐迁徙到黄河流域,衍生出了“黄河文明”。《诗经.绵》就描述了周朝的先祖古公亶父,带领族人,携儿带母,从西部,沿着“水浒”,向周原迁徙定居的史实。也就是说,我们华夏民族,三皇五帝的活动中心区域是在与雅利安人(西王母女王当王的白民国)比邻的昆仑山核心区域一带,是后来才迁徙到黄河流域中原一带,是在夏商代才成“黄河文明”主要区域的。
本文暂时随手敲到此,以后将慢慢通过严谨的辨析、考证补充。
再给感兴趣的朋友补充一幅现代西部图:
注意看:青海湖南面没有昆仑山、也没有流沙(塔克拉玛大沙漠),不符合《山海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有曰昆仑之丘”的方位定义,所以,青海湖不是“西海”,我们现在官宣的“西海”是“青海湖”是错误的。
另外:红箭头表示的“慕士山”是昆仑山的核心区域,北面是古代的"于阗国",汉武帝根据出使西域回来的张骞的描述,对照《山海经》,把“于阗国”(现在的和田——就是出美玉和田玉那个地方)的南山定位为“昆仑山”,并且官宣“河出昆仑”,仔细比对地图朋友们会发现,黄河并非从昆仑山流出,所以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清朝的乾隆皇帝确认了汉武帝的定位,就是图上红箭头表示的“慕士山”。
注意:“慕士山”与往上起点“兴都库什山”、终点“阿赖山“”,像弧形拱桥一样跨接在两山之间的“慕士塔格”山有区别的。慕士塔格山是弧形的(不周山),更高,其实是昆仑山的上半部分,“慕士山”是昆仑山的中心部分核心区域,往东延伸是阿尔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