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巴山蜀水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3164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盖世英雄》或《东方战神》—— 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已有 6879 次阅读2014-4-2 00:03 |系统分类:军事| 战争、谋略 分享到微信


                                  《盖世英雄》或《东方战神》

  ( 破解千古之谜、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3500军马消灭13万大军、活捉其统帅)

      此书已改编成影视大片剧本,拍摄筹划中、拍成代表中华军事谋略典范的中国首部惊世大片。此剧本不卖,必须合拍——此片境界、情怀、深厚的战争谋略底蕴,没有亲到虎牢关古战场多次考察方才悟透的鄙人参与、给导演提供参考意见,也拍不好。 作者联系QQ:337360377  

   《盖世英雄》或《东方战神》—— 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_图1-1

  《盖世英雄》或《东方战神》—— 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_图1-2

    《盖世英雄》或《东方战神》—— 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_图1-4

故事大纲:

      唐太宗李世民以其空前的治国才能开创了大唐盛世,然其军事雄才却因政治才能的光芒耀眼被掩盖了(中华影视剧中,李世民通常被编剧们刻画为政治超强、武功平平的人物)。实际上,未打下江山之前,李世民的军事谋略、拔萃武功更是惊世骇俗,实乃一位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盖世英雄!

      公元621年7月,秦王李世民率军5万攻打洛阳王世充,相持8个月,唐军已伤亡近半。正值此时,兵强马壮的夏王窦建德率13万大军来救王世充。兵不过3万的唐军后要抵挡数倍于自己的强敌窦建德,前又要迎战兵力相当,依托高城壁垒顽抗到底的枭雄王世充,腹背受敌,群臣皆惊,力谏退军。李世民力排众议,以其超人的勇气、胆识、谋略,仅用3500骑精锐玄甲军一天一夜长途迂回奔袭300里,抢占战略要塞虎牢关,制造了许多假像迷惑窦建德,使其月余不敢强攻。其间,王世充见李世民只用3500军马去阻挡锋锐正盛的窦建德10多万大军,断定李世民必死,随后派出艳美王妃假扮民女出城“为母奔丧”,不惜丧身辱节勾引留守继续围困洛阳的李世民弟李元吉,越过唐军包围去向窦建德通风报信,告知李世民在虎牢关只有3500军马,希望窦建德一鼓作气冲破李世民的阻挡。反被李世民将计就计,致使生性多疑的窦建德真假难辨,冤斩王妃,最后被李世民利用“牧马计”与“斩首突袭”双管齐下,打得一败涂地——13万大军被俘5万,伤亡近万,其余鸟兽散,并生擒窦建德;随后回师迫降了王世充。此战奠定了大唐江山坚实的基业,在中华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时年李世民仅23岁!

      中华典籍中,描写隋唐风云的武侠小说较多。奇怪的是,恰恰在决定大唐命运的虎牢关之战着墨不多。由于此战在中华乃至世界战史上都十分离奇,披上一层神秘色彩,故成千古之谜。无论史家还是隋唐小说都轻描淡写,连最受尊崇的大史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关虎牢关之战的描述也很简略。至今没有一本书把笔墨聚焦在虎牢关之战进行深入剖析,让世人真正解读这场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离奇战争的实况。作者也正是读了《资治通鉴》等书后,被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折服,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本人觉得,置身于动而不静的世界,自己虽然是一介草民,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维护大中华的安宁却责无旁贷。如写不好此书,不能从此书中,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许多相似性予以挑明,昭示战争法则,启迪华夏子孙增强自信,借鉴先贤的智慧,面对战争风云依然不时遮蔽天空的现实世界如何从容应对,辩假识真,扬长避短,运用大智慧全方位思考,通过各种途径巧妙地消化涌动的战争暗流,作为炎黄子孙,实乃愧对祖先。因此,专门到古战场虎牢关考察,发现司马光的描述有诸多谬误。尤其是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点“牧马计”,双方隐藏的真实战略意图交代不清,从而在双方通过有预谋的“牧马计”酝酿战机,暗中较量,使战局相互转化,最终决定胜败的关键环节上,令读者恰似雾里看花一般。从而不足以说服人:何以一代英豪窦建德在一个正确的时间,一个正确的地点,采用正确的战略进行了一场十分有希望取胜的战争,且各方面都占尽优势的10多万大军,竟被李世民的3500军马消灭了,窦建德竟被李世民活捉了?所以,众多历史和军事爱好者看了司马光的描述后气得捶胸顿足,叹息之余又大骂窦建德是傻B—窦建德毕竟是个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得民众拥护的义军领袖阿!

      本剧力求根据虎牢关特定环境,从地形、兵力对比、军种、战场部署、装备水平、后勤保障、战斗力、战术风格,统帅人格魅力、战略意图、谋略水平、乃至当时全中华群雄之间的实力均衡势态等方面去分析,去伪存真。对于这场中华乃至世界历史上最离奇的战役——由此决定了中华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在历史时空中得以产生——作出合理解释,还其历史真相。

      该剧特别注重通过整个战略的终结,表达中华军事谋略至高理念——泱泱中华,老祖宗经数千年征战,为子孙留下了一条立于不败之地的战争核心要诀:以兵士血肉之躯相搏消灭对手的军事实力,不算顶级军事家,真正的军事谋略顶级大咖则善于消灭对手把自己置于死地的战争意念善于捕捉战机不算最优秀的军事家,善于主动酝酿战机,才是至善者!

      在处理间谍王妃通风报信事件上,李世民兄弟配合默契,明知用美色勾引人的间谍王妃要过虎牢关报信,不但不将其关押、处斩,反而顺其自然,让其出关,众将皆惊,情节之惨烈出人意料,表现出李世民超出常人的军士谋略和人格魅力。而生性多疑的窦建德面对前来报信的王妃,跳不出常规的思维定势,认定王妃是李世民派来诱他上当的奸细,竟在虎牢关前当众斩首。李世民单枪匹马来救自己的敌人王妃,冲到窦建德行刑处时王妃已人头落地。王妃临死之际,望着飞奔而来救她的小秦王,眼泪纵横仰天长叹:“王世充啊,亏你一代英雄,作此下流之举,竟将洛阳城的安危,系身于我一弱女子。我冒死前来报信,窦建德不容我,却是你的仇敌李世民不顾个人安危舍命来救,如此仁义之君,怎不受万民景仰。我中华万里江山,非李世民莫属了!”既如此,我巍巍中华,有如此贤明仁德的君王,大唐盛世焉能不呼之欲出!

      李世民能用3500军马打败窦建德10多万大军,用现代战争行话说,实为精心酝酿战机,巧妙伪装,诡诈欺蒙,奇门遁甲,实施了“斩首”计划功成名就。因此,如被有关人士看透,还可作为军事谋略范例参考。如能搬上银幕,则可让世人通过这场以弱胜强、真实又离奇的战争,进一步感悟中华军事谋略的精萃,从中受到很多有益启示。无论是思想内涵、情怀之绚烂、场面之惨烈、情节之惊心动魄、给观众内心产生的震撼效果等等,都将是继中华大片《英雄》之后,第一部反映真实历史,气壮河山、惊天动地的《盖世英雄》武功片。

      作者著此书、改编此剧另一目的,是力图通过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君王李世民在虎牢关之战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与后来的大唐盛世必然的因果关系,激发大中华子孙——政治家、军事家、各界志士仁人、广大民众皆去思索:何以中华民族能够在一千多年前酝酿出一位侠肝义胆的大德李世民及一帮贤臣猛士,用自己的绚烂情怀,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万古流芳的大唐盛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炎黄子孙各界精英、乃至普通百姓为何不见贤思齐,抛弃旧怨,用理性的熏香祛练神明,将历史沉积在胸中的污秽荡涤殆尽,走出历史的不幸令华夏子孙们误入的迷雾森林,兄弟姐妹一般携手欢颜。正所谓:黎明将近,曙光乍现,重现我大中华威风强大的天骄风范!

    

        主要人物点评——李世民:

       人类战争史上, 二十几岁年龄段,有如此高超驾驭战争谋略水准,唯有一人能望其项背,那就是欧洲津津乐道称为“西方战神”,横扫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帝(可从美国好莱坞大片《亚历山大帝》略见一斑),其扬名世界、24岁的波斯一战,5万军队战胜大流士12万大军。1:2.5的比例。虎牢关之战23岁的李世民3500消灭13万,1:37的比例。亚历山大帝战胜大流士中体现出的勇气,可以和李世民虎牢关之战中表现出的勇气媲美;但在长时间酝酿战机、谋略斗智、敌我悬殊方面,与虎牢关之战相比,亚历山大帝的波斯一战就显得小气了。因此,虎牢关之战是人类军事史上一颗至今未曝光,终将一天会耀眼的璀璨明珠。

       虎牢关之战,3500军马打败13万大军!这是全世界军事史上令人瞠目、绝无仅有的真实历史。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一部代表中国顶级军事谋略水准的英雄人物战争巨片震撼人心,由此而迈向军事谋略影视艺术的更高峰,提升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可谓军事谋略电影大片一大憾事!

      中华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昆阳之战,光武帝刘秀2万战胜王莽42万,1:21;官渡之战,曹操7万战胜袁绍90万1:12;赤壁大战,三国孙刘联盟, 6万击败曹操70万1:11;肥水之战,东晋谢玄9万击败符坚80万1:9。这些著名战例,战斗经过皆已曝光,有的如《赤壁》翻来覆去倒腾,已经变味。唯有《虎牢关》一战,1:37,比例之悬殊为中华乃至世界战史鲜见,战斗详细经过至今未曝光。该战的特色不仅体现在双方诈谋的酝酿上各有千秋,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义胜”上:李世民在此战中舍命救自己的敌人郑王妃表现出的的绚烂情怀,实为千古绝唱,看后为之唏嘘!此战中酝酿出的军事智慧不仅仅是中国,更是全世界军事谋略的瑰宝。如果拍成大片,必将世界爆坐,令观众内心受到强烈震撼!

      其他主要人物点评:

      窦建德虽然是个败者,然其农民军领袖爱民如子、不欺妇孺、打仗胸襟磊落的质朴品格栩栩生辉(此战如若不是窦建德胸襟磊落、讲道义,“王妃遭冤斩”那一段精彩情节(107-112——此剧亮点情节——本来该胜,历史就要改写了)。

      此战中,窦建德的顶级谋士刘斌(史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阵图兵势、谶纬之学无所不通,史称小诸葛,辅佐窦建德坐大三分天下)虽然是个败者,但他对战争“万事万物皆可为战”的诠释,概括了人类军事谋略的精粹,令人深受启迪;尤其是他提出的“时日迁延也可为战”将这一理论移植到现实世界去感悟,那就是“尽在不言中”了(刘斌被俘受辱气急撞案晕死脱逃,后来再次辅助刘黑闼起兵反抗兵败,潜迹藏形,下落不明。据说,后来太宗执政年间,那本预言“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书《密记》,就是刘斌所著。也许是刘斌用离间战向对手发起最后一次攻击,试图引起宫廷内乱吧。他的预言被谶纬学家李淳风的《推背图》印证。险些捣鼓得向来不信邪的李世民也担心祸起萧墙,想尽杀宫中可疑女子,以绝后患。幸得李淳风好言化解,唐太宗才罢了杀念,方有后来的女皇武则天横空出世)。

      此战中决定胜败的关键人物:间谍君郭捣鼓窦建德移师汜水河的精湛表演,且达到了目的、致使突袭成功,比起《赤壁》庞统向曹操诈献连环计之功效,有过之无不及(史书记载,王君郭后来封侯,但改不了占小便宜的毛病,受贿被贬为庶人)。

      此战出谋划策献“奇门遁甲”计解决了“斩首突袭”获得成功关键难题的薛收英年早逝,李世民曾叹曰:薛纪室(随军参谋)如若不早逝,必将入凌烟阁,官位至少封文化部长。

      夏军大将刘黑闼也是个可歌可泣人物,虎牢关一战兵败后,在刘斌的辅助下再次揭竿而起,再次兵败后宁死不降,行刑时,百姓匍匐跪拜,哭声如潮。终被李建成杀害。“虽赍志而殁,然胜也堂堂,败也堂堂,精气神永存

      此战中双方高层谋士对偶然事变的驾驭,顺应其变,酝酿战机,对诈谋的深层次理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李世民年仅23岁,面对强敌能够“挥斥八极,气定神闲”,把孙子的“不战屈人之兵”上升到“消灭对手的战争意念”更高层次去谋划,虽险象环生而最终战胜强敌,用佛学话语说:多年战争修炼,处变不惊,定力已经达到了“像随心转”的境界;胸有绚烂情怀、“厚德载物”之大志,又笃志躬行,光芒耀眼的大唐盛世在历史时空中产生也就顺理成章。

 

      李世民与西方公认的“战神”亚历山大帝对比:

 

      有朋友说,李世民征服的地域没有亚历山大帝辽阔,能不能因此就说李世民的历史影响力、功绩逊色于亚历山大帝?

      实际上,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单方面去看,要全面去看。

      1、亚历山大帝和李世民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大英雄,都是年轻有为(在23-24岁这个年龄段)建立了旷世奇功(在全世界军事史上惟有他们二人如此年轻建立丰功伟业、可以并 驾齐驱),都是怀有伟大理想、并为了实现理想矢志不渝的人。亚历山大帝顽强的意志、作战时身先士卒,面对强敌临危不惧战胜敌人的勇气,对战局的运筹,与李世民相比,可以平分秋色。亚历山大帝横扫欧亚大陆,对世界文明的融会贯通功不可没——他把希腊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交融在一起,对以希腊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扩展起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可惜亚历山大帝26岁就被内部手下将领谋害,英年早逝)。

      2、不能以征服的地域宽广去论高下(如果要以征服的地域辽阔来判定,蒙古的成吉思汗及儿孙们征服的地域比亚历山大帝更不得了——除了亚洲全境,西面已经打到了多瑙河以东,欧洲一部分都占领了,意大利罗马都差点被灭了,今天欧洲的匈牙利都还有成吉思汗的子孙遗留。然成吉思汗在中华民族乃自世界的历史中、德行、建树、对社会的推动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理性之光的光照度,远不能与李世民相比。尤其是成吉思汗的征服理念:“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胜利!征服你的敌人,夺取他们的财产,使他们的爱人流泪,骑他们的马,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女儿。”与李世民倡导的“精卫填海、志憾山岳,女娲补天,泽被苍生”、“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相比,一个是征服者狰狞面目的狂傲冷血;一个是大觉者的安邦济世、普度众生、造福于民宽广胸怀的大气包容。精神境界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不能以征服地域的宽广为衡量伟大的标准。李世民胸有旷世谋略、勇猛无比却不疯狂远征,这与东方有德行的人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理念有很大关系。我想,李世民能把版图是中国三倍、传说是恶狼所生,靠掠夺过日子,世界上人见人恨的超级大恶霸突厥人赶到万里之遥的黑海边上(就是今天的土耳其)捕鱼摸虾,从此不敢再东觑一眼,可见大唐玄甲军的威势之勇猛(当时突厥有句谚语:宁肯遇见猛兽,也不愿遇到大唐玄甲军),如果大唐玄甲军在天不怕地不怕的统帅李世民的率领下乘胜追击,一路追杀曾经不可一世的突厥(在李世民率领的大唐玄甲军面前败得一塌糊涂的突厥,向西溃逃时征服欧洲如秋风扫落叶),迫使其继续向西溃逃沿途顺便征服欧洲其他民族,完全是轻而易举的!关键是李世民是个具有“厚德载物”之大德的君王,他不愿意去征服其他民族!

      亚历山大帝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治国理念,致使后来的希腊马其顿帝国崩溃、分裂。在实现其理想、造福人类方面,更大大逊色于李世民。尤其是留给后世的治国理念,更不及李世民(可参看李世民的治世经典《帝范》)。所以,惟有李世民配称中华民族标志性的大英雄《盖世英雄》或《东方战神》。就连老毛评价历史人物的军事才能时也非常中肯地认为:“李世民无人出其右,朱元璋次之”。

      正因如此,此大片展现的英雄人物当成为代表中华军事谋略精粹、华人文化圈光芒耀眼的“东方战神”在世界军事巨匠中占据显赫地位——在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新近把“推动文化进步,提升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信”作为未来发展重大战略国策的大环境下,为重振我中华文明、提升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中华同仁理当让“东方战神”的风采成为世界瞩目,鼓舞中华文明进步之民族军魂!

 

       附加说明:

      此剧本原小说《盖世英雄》曾经发在搜狐上(没发完),发上一个多月,点击量达一百多万(军校专家、学生特爱看,好评多多)。

      摘录几段当时网上同行、专家门对《盖世英雄》的评价附后:

      1、作为同行,很难静下心来去看别人的书,更难得从头读完一本书。此书是难得的一本好书,很容吸引人读下去,结尾的评语更是精彩,希望此书早日出版。            

                                                          龙文留言(山东作家)

      2赞同龙文的评语。翻看一书能让同行下读必具扑面的引力,读此书有这种感觉,功底深厚无可非议。此书有三绝:文采凝练苍劲凸显瑰丽雄奇,一路读来,令人回味研读的妙语佳句俯首可拾;以“牧马计”为核心的谋略对阵、尤其是“王葫芦”促使窦建德13万大军移师汜水上套,精湛情节可媲美三国庞统诈献连环计,这在中国军事战例上,无论从文学欣赏角度还是军事谋略范例来说,都是继《赤壁》后又一亮点,巴君的沙盘推演军事涵养深厚、双方谋划对阵可谓高手亮剑,既合情理又出人意料,令军事同行看了认为很可能这场战争真的就是这么展开的;王妃遭冤斩李世民舍命来救的情节更是妙笔生辉,小秦王情怀之灿烂实乃绝唱,看后为之唏嘘!即便是文学想象也让读者看了宁愿相信这是真的,这就叫神来之笔!祝此书早日出版。  

                                                                同行 闽江潮

      3、此书作者情节中提出的“消灭对手的战争意念”是孙子“不战而却人之兵”军事理论的升华,表达得更为具体,对政治军事家指导现代战争很有启迪意义。作者能够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几千字的文字演绎出这么一场至今未曝光、谜一般的战争经过,故事情节离奇又合符情理,使人看了后得出结论:双方谋士决策层斗智斗勇,各有千秋,体现出作者军事涵养功底。我也看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关章节,在我心中也是个迷:3500军马怎么可能在正面战场消灭13万大军,看了此书谜团释然,确实精彩!对年仅23岁的李世民有如此驾驭战争的高超能力惊叹不已。我想把此书作为以弱胜强、斩首突袭的典型战例编个教案供我校学生参考,请问作者可否把全稿发我,谢谢,急等回复(我已把此书向我校学生、同行教授推荐)。

      建议作者改编成电影剧本联系大腕拍摄成电影大片,虎牢关之战中表现出的军事智慧一旦公开,将会极大提升民族自信,无论对中国或世界都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保定军校一教书匠。

 

  《盖世英雄》或《东方战神》小说原稿样章:

 

          一、 探马报救信

      公元621325日早晨,天空乱云飞渡。

      河南洛阳,这座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明底蕴,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古城,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为历代帝王的繁华古都;西晋文坛泰斗左思的《三都赋》,辞藻雄奇华美,意境恣肆汪洋,更是令洛阳纸贵,蜚声九州——可是现在,经战火的摧残,已经奄奄一息。

      洛阳城郊外,往年热闹的京都郊外牡丹赏花季节,随处可见小哥张望,美眉搔首,贵妇弄姿招摇,富翁腆肚闲游;现在却面貌全非,再也看不到满面春风踏青而来的人们,更听不到欢乐祥和的迎春之歌。那一片片娇美艳丽的牡丹花园林,按理说,应该是莺歌燕舞,雀跃禽鸣,可是,恰恰相反,园林一片寂静,死气沉沉。不远处,惟有酷爱把腐尸当美味佳肴的乌鸦独占高枝,成群结队在那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桃林中怡然自乐,吃饱喝足了在打,阵阵发出哇哇的叫声,在这充满血腥的战场上空回荡,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桃林中新冢垒垒,到处飘飞着为亡灵招魂的纸幡。桃林不远处,数不清的军马埋着头,在经过长时间搏杀践踏、血迹斑斑,往年绿草如茵现在却野草稀疏的旷野上啃着草茬,不时呼噜噜地打着喷嚏,甩着尾巴驱赶不知哪来那么多嗡嗡乱飞的苍蝇。一湾浑浊夹杂有血水的溪流在桃林中盘来绕去,又急匆匆地穿过空旷的原野,似乎想急于远离这片阴魂不散,煞气冲天的战场,向不远处那婉如游龙的洛水奔去洗净自己沾满秽气的身子,寻找一个没有杀戮,宁静安详的栖身之地。溪流经过时发出哗哗的流水声,在这愁云惨淡的清晨,与周围环境相配,听起来总觉得它是在呜喑悲鸣。

    诗云:

    英雄啸剑江山废,

    几个君王心无悔?

    红墙灼灼鲜血染,

    金銮殿下垒骨灰。

    一匹归心似箭的快马在洛阳城外的黄土平原上由东向西急速奔跑。快马穿过桃树林中的小道,越过浑浊的溪流,向着前方的旷野疾驰。嗒嗒嗒的马蹄声伴随一溜烟黄尘,在这洛阳城郊外的早晨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马背上,一名穿着老百姓衣服的郑军探马将身子紧贴在马背上,机警地四处张望。

    顺着他的视线望去,旷野远方是插着旌旗的洛阳城,前面不远是包围着洛阳城的唐军宿营地。远处右面有一伙唐军的玄甲军骑着马在巡逻。前面不远,几个持戈的唐军哨兵面向洛阳城,在营帐之间的过道上走动。

    探马临近唐兵时,听到马蹄声的唐兵慌忙转过身,望着迎面冲过来的快马不知所措,迟疑了一下,终于明白了骑在马上的人想干什么,荒忙举戈阻拦,来势汹汹的快马已冲到跟前,哪里挡得住。探马大喝一声,猛拍马背。骏马一声嘶鸣,凌空腾跃,越过几个挡道的唐军哨兵头顶,向不远处插着印有郑字旌旗的洛阳城飞奔。

    哨兵急转身,端着长戈追赶,连喊:“站住、站住!

    披挂着金光闪闪的铠甲,头戴金盔,手握利剑的唐军主帅李世民骑着一匹高大的雪龙雏骏马,与披着紫铜铠甲,手提铁鞭,骑着一匹乌龙雏骏马,面相中透出赳赳雄气的唐军猛将尉迟敬德并肩而行。后面跟着一伙穿着黑色衣服,披着红褐色铠甲,骑着战马的唐军精锐玄甲军,在唐军营地到洛阳城之间的空地巡视。

    李世民怎生模样,有诗为证:

    英姿飒爽气轩昂,

    明眸炯炯透神光。

    身披耀眼黄金甲,

    世人尊呼小秦王。

    一名军士听到哨兵的喊声,转过身,发现已经快速冲过唐军营地的郑军探马,高喊道:秦王,看那匹快马!”

    李世民侧头,发现狂奔的探马,挥剑一指:是送信的探马,不能让他跑了,抓住他!快追!”

    巡逻唐军纵马追赶,同时不停地高声咋呼:抓探马,抓探马……”一面追赶,一面拉弓射探马。

    身手不凡的探马为躲避飞来的利箭,时而将身子甩到奔马的右侧,时而甩到奔马的左侧,时而将头紧贴马背,箭矢嗖嗖不断从头顶飞过。

    两个唐军骑兵纵马跑在前面,尉迟敬德第三,李世民第四,众多唐兵紧跟在后面猛追。马蹄践踏,哒哒有声,黄土地上顿时扬起几溜烟尘。

    唐军追兵愈来愈近。郑军探马离洛阳城也愈来愈近。

    洛阳城大门处,护城壕沟上,吊桥高挂。身穿深黄色印有字军服的几个郑军士兵持枪守卫,看到远处的马匹跑来,慌忙端枪警惕地注视着奔来的马匹。

    伏在马背上的探马直起身焦急地向吊桥上的守卫军士高喊:救我、快救我!我有重要军情禀报大王……”他手中急迫地挥舞着一卷信札,一面喊,一面脱掉身穿的百姓衣服,现出与对岸军士同样的深黄色郑军军士服。

    守卫吊桥的郑军士兵认出探马是自己人,急忙摇动辘辘放吊桥。吊桥缓缓下落。

    眼看追兵临近,狂奔的郑军探马等不及吊桥落地,双腿一夹,随即地一声吆喝,骏马一个飞纵,跃上了离地还有一人高的吊桥。马匹跳跃时身躯过于倾斜,探马坐立不稳,在剧烈的冲击下,从马上摔下来,手中的信札掉进护城河中。落到桥面的探马顺着吊桥倾斜面向城门滚去,被军士挡住。探马一个鲤鱼打挺立起身,指着漂浮在水面的信札急迫地对军士喊:加急军情,赶快捞起!”

    另一个守桥的军士急忙收起吊桥。

    后面追赶的唐军马匹来不及停住脚步,径直冲向吊桥,因吊桥升高,马脚腾空失蹄,跑在前面的两个唐兵和尉迟恭的马都滚落进护城河中。城门里旋即冲出几十名郑军士兵,弯弓搭箭,射向落水的唐军。一箭射中一个唐军的咽喉,另几只箭射中另一个唐军的胸膛。其它箭落在他的周围。落水马匹在水中挣扎游动。同时落水的尉迟恭慌忙躲在马头后面,躲避不断飞来的箭。顷刻之间,马头已中了数箭,血水汩汩从伤口里流出,染红了河水,受伤带箭的马在水中痛苦地嘶鸣。

    岸上,追上来的秦王李世民紧急勒马,雪龙雏一声长啸,前腿凌空,刚好在护城河边立住脚跟。李世民一面挥舞着利剑旋转低档飞来的箭,同时大声地向水中的尉迟敬德喊道:“敬德,把信札扔上岸!”

    一个郑军正要跳向水中抢信札,李世民眼快,从马鞍上抓起飞镖随手甩出,正中对岸郑军军士额头,军士额头伤口涌出鲜血,身子摇晃了几下,一个踉跄倒在水中。

    探马见唐军要抢夺信札,自己拚着性命飞马来报,那

    寄托着洛阳城数万人生存希望的救兵信件岂可丢失!他几个飞步跳到倾斜的吊桥端头,伸出双臂腾空跃起,一个鱼鹰扑食飞身扑向水中的信札。

    水中,离信札不远,躲在马头后面的尉迟敬德正要伸手抓信札,突见探马飞身扑来,急忙从马头后面闪出,飞起一个巨手擎天掌,猛击凌空扑来的郑军探马胸膛。探马被尉迟敬德强有力的猛掌击得腾空后飞,仰身倒回岸上,口吐鲜血,捂住胸口挣扎。

    尉迟敬德顺手抓住浮在水面的信札,抛向岸上的秦王。信札在空中缓缓降落。十几个郑军不顾一切地从高斜的吊桥上凌空扑出,欲抢夺空中的信札。

    李世民从马背上凌空跃起,一个燕子衔泥,两指夹住信札,身子乘势一个倒旋转,稳稳地落在地上。与此同时,从倾斜的吊桥上凌空扑出的郑军士兵有的滚落进水中,有几个滚落在护城河对岸。滚落在护城河对岸的几个军士挥着砍刀,围住李世民,欲抢夺信札。李世民左手拿信札,右手挥起宝剑,身子一个飓风卷尘,飞速旋转,宝剑霎那间划出一圈圈寒光,好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乾坤大旋,几个围着他的郑军士兵顷刻之间头盖骨被削飞,脑浆崩裂、血流如注的驱体轰然倒地。李世民旋即将宝剑往地面一点,借势一纵身,身子稳稳地跨在马上,继续迎战不断跃出吊桥,前来攻击他的郑军。

    水中的尉迟敬德见岸上的秦王危急,一个蛟龙出水,旋转着身躯携带着大量水花飞身上岸。岸上的马背上,一个唐兵伸手顺势一拉,将尉迟敬德拉上马背。尉迟敬德旋即挥舞手中的铁鞭晃来晃去打落不断飞来的箭。与他同骑一匹马的唐军躲闪不及被飞箭射中,从马背上跌落进水中,挣扎着爬上岸,却被对岸的郑军嗖嗖一阵狂射,后背中了数箭,站立不稳,重新倒入水中。几个唐军跳下马,正想救水中的唐军,河对岸另一个郑军赶到吊桥上,扬起手中的长戈狠狠掷向水中唐军的后背。唐军一声惨叫,鲜血在水面漂浮,挣扎几下,渐渐沉入水中。

    护城河对岸城门,一队郑军骑兵在大将杨公卿的率领下从城门中飞奔而出,几十匹骏马一个接一个从吊桥上凌空腾跃,跨过护城河,落在河对岸,将李世民团团围住。尉迟敬德欲上前护秦王,却被蝗虫般飞来的箭矢逼得前进不得,不停地轮鞭抵挡飞矢,脱不了身。

    李世民力战众郑兵,毫无惧色,挥舞双剑在围着他的郑军马群中左冲右突,利剑所向,但见血流飞溅,头颅滚落。那杨公卿见李世民英勇,挥舞大刀,拍马来战李世民。李世民怒眼圆瞪,挥舞双剑勇猛相迎,霎时剑影闪晃,刀光乱缠,刀光剑影缠在一起,杀得难分难解。

    冲出洛阳城的郑军军马愈来愈多,一个接一个从吊桥上跨越护城河,把李世民团团围住。  

    正在危急之时,只听一声猛喝:秦王勿惊,叔宝来也!话音落,唐军猛将秦叔宝骑着一匹膘黄马挥舞双锏气势汹汹来救秦王。锏到之处,砰砰作响,直打得那蜂拥而上围攻李世民的郑军一阵鬼哭狼嚎,纷纷落下马去。秦叔宝打散围攻李世民的郑军,直取杨公卿。杨公卿放开李世民,迎战秦叔宝。但见杨公卿的追魂刀轮得虎虎生风,银光闪闪恰似游魂附体一般直往秦叔宝身上乱缠。秦叔宝的夺命锏更是舞得咄咄逼人,两道金光晃动恰似金蛇狂舞,直向扬公卿的头顶上飞窜。两员猛将对阵,一个刀法娴熟,一个锏技精湛,你来我往,左冲右突,双方皆怒火腾腾,拼得红目赤面,非把对方杀去见王阎方才心甘。战了数回合,秦叔宝看出对方刀法破绽,左锏晃出弧光打开对手的刀锋,右手挥着铜锏一个晴空霹雳划出一道弧光,直向对手脑门敲去。杨公卿惊得把身子急往后仰,同时勒住马头旋转,躲过秦叔宝的狠锏,再转过身子,重新轮起大刀反击。霎时间又听得刀锏相碰,铿锵震耳,火花迸溅,令人看得眼花潦乱,又是一阵黑地昏天的好杀。

    战了数个回合,秦叔宝攻势愈发凌厉,一双铜锏游龙走蛇般缠得杨公卿乱了阵脚。杨公卿惊得扭动着身躯躲闪,功力渐怯,又见唐军愈来愈多,自己的兵士被打得东歪西倒所剩无几,无心恋战,慌忙策马回转。无奈吊桥口已被李世民横剑阻拦,旁边又有尉迟恭横鞭立马虎视眈眈,后面秦叔宝又挥锏打过来。他素知秦叔宝撒手锏厉害,单打独斗皆感吃力,前后夹击更无胜算,呆下去无异等死,索性猛喝一声,拍马向护城河猛冲。战马跳到七八米宽的护城河中。杨公卿顺势从马上一跃,跳到河对岸。那战马倒也乖巧,跟着游到对岸。杨公卿怕唐军乘机杀将过来,又急令士兵拉起吊桥。剩下的几个郑军见吊桥升起断了归路,也学着杨公卿跃马入水,游回对岸。

    李世民见郑军退去,本想乘势追过河去,又见对方涌出城门的郑军愈来愈,占不了便宜多,只好断了念头,急忙高喊:叔宝、敬德,回营!话音落,一支箭迎面飞来,他敏捷地伸手接住,旋即向吊桥上放箭的郑军甩去,郑军躲闪不及,箭矢正中额头,仰身到地。

    秦叔宝本欲跃马过河追赶杨公卿,无奈城门里又涌出一大批郑军,不停向他放箭。他不得不挥舞着铜锏低档郑军不断飞来的箭支,听到秦王高喊回营,不敢恋战,紧跟着秦王、尉迟敬德,带领剩下的唐军沿着护城河猛跑了一段路,躲过弓箭的射程后,再转向,向唐军大营飞奔而去。

    天空突然一个耀眼的闪电,旋即一声惊雷炸响。

    受伤的探马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眼睁睁看到秦王李世民夺去了信札,抹了一下淌血的嘴巴,狠狠地一跺脚,迟疑了一下,转过身,向着写有洛阳大字的城门跑去,口里不停的高喊:救兵来了,救兵来了……” 

    杨公卿跟在探马后面向城里跑去。

    欣喜若狂的守军跟着探马高喊:救兵来了,救兵来了,救兵来了……


    《盖世英雄》(或东方战神)剧本改编 ——根据鄙人同名小说《盖世英雄》改编

                                      编剧:巴山蜀水

                                      (上、下集   )

                                       序   幕(上集)

                                            1

   阴森的黑屏幕推出笔力苍劲的白色魏碑字体:《盖世英雄》或《东方战神》

入。汜水河边,尸骸遍野,血水殷殷,战马乱跑,帐篷伏地。到处是受伤军士的痛苦哀号,垂死挣扎的战马嘶鸣。

    身穿黄金甲的李世民柱着滴血的宝剑,伫立在汜水河岸边,心有愧疚地侧脸望着眼前的惨状,像根木桩一般呆立不动,狂风吹得他衣袂斜着飘动。伴随着雄浑、悲壮的男声画外音诗朗诵(同时飞出字幕):

    英雄啸剑江山废,

    几个君王心无悔?

    红墙灼灼鲜血染,

    金銮殿下垒骨灰!

    伴随“啪啪啪”的文字键盘敲打声,快速飞出字幕画面,同时画外音朗诵:

    唐太宗李世民以其空前的治国才能开创了大唐盛世,然其军事雄才、拔萃武功更是惊世骇俗,实乃一位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盖世英雄!

    公元621年7月,秦王李世民率军5万攻打洛阳王世充,相持8个月,唐军已伤亡近半。正值此时,兵强马壮的夏王窦建德率13万大军来救王世充。兵不过3万的唐军后要抵挡数倍于自己的强敌窦建德,前要迎战兵力相当,依托高城壁垒顽抗到底的枭雄王世充,腹背受敌,群臣皆惊,力谏退军。李世民力排众议,以其超人的勇气、胆识、谋略,仅用3500骑精锐玄甲军一天一夜长途奔袭300里,抢占战略要塞虎牢关,一场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3500军马迎战13万大军的神奇战争由此展开!

    分割镜头。右面三分之一画面处,现逐渐往下拉开、半透明画卷人物表,逐渐上移

 

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唐军秦王(玄武门之变后登皇位,是为唐太宗)。

李元吉——唐高祖李渊三子、唐军齐王。

封德彝——唐军谋臣

房玄龄——唐军谋臣

杜如晦——唐军谋臣

屈突通——唐军行军元帅长史,大将

郭孝恪——唐军谋臣

薛  收——唐军谋臣

徐懋功——唐军谋臣、大将。

秦叔宝——唐军猛将

尉迟恭——唐军猛将

君郭——唐军大将

程咬金——唐军大将

白仕让——唐军大将

瞿长孙——唐军大将

扬威武——唐军大将

史大奈——唐军大将

宇文士及——唐军大将

朗月——唐军女将

 

王世充——隋末篡位,占踞黄河以南、洛阳大片区域,僭号称帝,自封郑王。

段  达——郑国丞相

王  妃——郑王妃

扬公卿——郑国大将

单雄信——郑国大将

王  琬——郑国大将(王世充侄儿)

探  马——夏军报信探马

 

窦建德——隋末农民义军领袖、占有黄河北大片土地,立国号大夏,自封夏王。

刘  斌——夏国中书、窦建德首席谋臣

凌  敬——夏国祭酒、窦建德谋臣

齐善行——夏国左仆射、窦建德谋臣

刘黑闼——夏国大将、号神勇将军

殷  秋——夏国大将

石  瓒——夏国大将

张  青——夏国大将

范  愿——夏国大将

高雅贤——夏国大将

曹  湛——夏国大将

董康迈——夏国大将

曹  氏——窦建德夫人

现人物表的同时,悲凉的音乐声。

左面三分之二银屏出推出字幕:公元621年3月25日早晨。

 

    化入,天空乱云飞渡。

    镜头下摇。乌鸦独占高枝,成群结队在桃林中怡然自乐,吃饱喝足了在打“嗝”,阵阵发出“哇哇”的叫声,在充满血腥的战场上空回荡,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桃林中新冢垒垒,到处飘飞着为亡灵招魂的纸幡。桃林不远处,数不清的军马埋着头,在经过长时间搏杀践踏、血迹斑斑,往年绿草如茵现在却野草稀疏的旷野上啃着草茬,不时“呼噜噜”地打着喷嚏,甩着尾巴驱赶不知哪来那么多“嗡嗡”乱飞的苍蝇。一湾浑浊夹杂有血水的溪流在桃林中盘来绕去,又急匆匆地穿过空旷的原野,流向远方。

2 

    淡。画面远处,一匹归心似箭的快马在洛阳城外的黄土平原上由东向西急速奔跑。镜头摇动,快马穿过桃树林中的小道,越过浑浊的溪流,向着前方的旷野疾驰。“嗒嗒嗒”的马蹄声伴随一溜烟黄尘,在洛阳城郊外的早晨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镜头移近。马背上,穿着百姓衣服的郑军探马将身子紧贴在马背上,机警地四处张望。

旷野远方是插着郑军旌旗的洛阳城城墙,封闭的高大城门上,悬挂有笔力遒劲的魏碑字体《洛阳城》横匾,城门口有兵士持戈守卫着吊桥,吊桥下是缓缓流淌的护城河。

    镜头摇转,前面不远是包围着洛阳城的唐军宿营地。远处右面有一伙唐军的玄甲军骑着马在巡逻。左面不远,几个持戈的唐军哨兵面向洛阳城,在营帐之间的过道上走动。

探马临近唐兵时,听到马蹄声的唐兵慌忙转过身,望着迎面冲过来的快马不知所措,迟疑了一下,荒忙举戈阻拦,来势汹汹的快马已冲到跟前。探马大喝一声,猛拍马背。

    特写慢镜头。骏马一声嘶鸣,凌空腾跃,越过几个挡道的唐军哨兵头顶,向不远处插着印有郑字旌旗的洛阳城飞奔。

    哨兵急转身,端着长戈追赶,连喊:“站住、站住!” 

3 

    化。披挂着金光闪闪的铠甲,头戴金盔,手握利剑的唐军主帅李世民骑着一匹高大的雪龙雏骏马,与披着紫铜铠甲,手提铁鞭,骑着一匹乌龙雏骏马,面相中透出赳赳雄气的唐军猛将尉迟敬德并肩而行。后面跟着一伙(10个)穿着黑色衣服,披着红褐色铠甲,骑着战马的唐军精锐“玄甲军”,在唐军营地到洛阳城之间的空地巡视。

    镜头移近。

    李世民怎生模样,诗朗诵:

    英姿飒爽气轩昂,

    明眸炯炯透神光。

    身披耀眼黄金甲,

    世人尊呼小秦王。

    一名军士听到哨兵的喊声,转过身,发现已经快速冲过唐军营地的郑军探马,高喊道:“秦王,看那匹快马!”

    李世民侧头,镜头摇转,狂奔的探马向着护城河吊桥疾驰,

    李世民挥剑一指:“是送信的探马,抓住他!快追!”

    唐军纵马追赶,不停地高声咋呼:“抓探马,抓探马……”一面追赶,一面拉弓射探马。

    身手不凡的探马为躲避飞来的利箭,时而将身子甩到奔马的右侧,时而甩到奔马的左侧,时而将头紧贴马背,箭矢“嗖嗖”不断从头顶飞过。

    镜头追逐唐军骑兵向前延伸。两个唐军骑兵纵马跑在前面,尉迟敬德第三,李世民第四,众多唐兵紧跟在后面猛追。马蹄践踏,“哒哒”有声,黄土地上顿时扬起几溜烟尘。

唐军追兵愈来愈近。郑军探马离洛阳城也愈来愈近。

    洛阳城大门处,护城壕沟上,吊桥高挂。身穿深黄色印有“郑”字军服的几个郑军士兵持枪守卫,看到远处的马匹跑来,慌忙端枪警惕地注视着奔来的马匹。

    伏在马背上的探马直起身焦急地向吊桥上的守卫军士高喊:“自己人、快救我!我有重要军情禀报大王……”他手中急迫地挥舞着一卷信札,一面喊,一面脱掉身穿的百姓衣服,现出与对岸军士同样的深黄色郑军军士服。

    守卫吊桥的郑军士兵认出探马是自己人,急忙摇动辘辘放吊桥。吊桥缓缓下落。

    眼看追兵临近,狂奔的郑军探马等不及吊桥落地,双腿一夹,随即“驾”地一声吆喝,慢镜头:骏马一个飞纵,跃上了离地还有一人高的吊桥。马匹跳跃时身躯过于倾斜,探马坐立不稳,在剧烈的冲击下,从马上摔下来,手中的信札掉进护城河中。落到桥面的探马顺着吊桥倾斜面向城门滚去,被军士挡住。探马一个鲤鱼打挺立起身,指着漂浮在水面的信札急迫地对军士喊:“加急军情,赶快捞起!”

另一个守桥的军士急忙收起吊桥。

4

    镜头后移,摇转。后面追赶的唐军马匹来不及停住脚步,径直冲向吊桥,吊桥升高,马脚腾空失蹄,跑在前面的两个唐兵和尉迟恭的马都滚落进护城河中。城门里旋即冲出几十名郑军士兵,弯弓搭箭,射向落水的唐军。一箭射中一个唐军的咽喉,另几只箭射中另一个唐军的胸膛。其它箭落在他的周围。落水马匹在水中挣扎游动。同时落水的尉迟恭慌忙躲在马头后面,躲避不断飞来的箭。顷刻之间,马头已中了数箭,血水汩汩从伤口里流出,染红了河水,受伤带箭的马在水中痛苦地嘶鸣。

    化。岸上,追上来的秦王李世民紧急勒马,雪龙雏一声长啸,前腿凌空,刚好在护城河边立住脚跟。李世民一面挥舞着利剑旋转低档飞来的箭,同时大声地向水中的尉迟敬德喊道:“敬德,把信札扔上岸!”

    一个郑军正要跳向水中抢信札,李世民眼快,从马鞍上抓起飞镖甩出,正中对岸郑军军士额头,军士额头伤口涌出鲜血,身子摇晃了几下,一个踉跄倒在水中。

探马见唐军要抢夺信札,几个飞步跳到倾斜的吊桥端头,伸出双臂腾空跃起,一个“鱼鹰扑食”飞身扑向水中的信札。

    水中,离信札不远,躲在马头后面的尉迟敬德正要伸手抓信札,突见探马飞身扑来,急忙从马头后面闪出,飞起一个“巨手擎天掌”,猛击凌空扑来的郑军探马胸膛。

    特写慢镜头。探马被尉迟恭的猛掌击得腾空后飞,仰身倒地,口吐鲜血,捂住胸口挣扎。

    尉迟敬德顺手抓住浮在水面的信札,抛向岸上的秦王。信札在空中缓缓降落。十几个郑军不顾一切地从高斜的吊桥上凌空扑出,欲抢夺空中的信札。

    李世民从马背上凌空跃起,一个“燕子衔泥”,两指夹住信札,身子乘势一个倒翻转,稳稳地落在地上。与此同时,从倾斜的吊桥上凌空扑出的郑军士兵有的滚落进水中,有几个滚落在护城河对岸。滚落在护城河对岸的几个军士挥着砍刀,围住李世民,欲抢夺信札。李世民左手拿信札,右手挥起宝剑,身子一个“飓风卷尘”,飞速旋转,宝剑霎那间划出一圈圈寒光,随着令人眼花缭乱的“乾坤大旋”,几个围着他的郑军士兵顷刻之间头盖骨被削飞,脑浆崩裂、血流如注的驱体轰然倒地。李世民旋即将宝剑往地面一点,借势一纵身,身子稳稳地跨在马上,继续迎战不断跃出吊桥,前来攻击他的郑军。

    镜头转向水中。尉迟敬德见岸上秦王危急,一个“蛟龙出水”,旋转着身躯携带着大量水花飞身上岸。岸上的马背上,一唐兵伸手顺势一拉,将尉迟敬德拉上马背。尉迟敬德旋即挥舞铁鞭晃来晃去打落不断飞来的箭。与他同骑一匹马的唐军躲闪不及被飞箭射中,跌落进水中,欲挣扎着爬上岸,却被对岸的郑军“嗖嗖”一阵狂射,后背中了数箭,站立不稳,重新倒入水中。几个唐军跳下马,正想救水中的唐军,河对岸另一个郑军赶到吊桥上,扬起手中的长戈掷向水中唐军后背。唐军一声惨叫,鲜血在水面漂浮,挣扎几下,渐渐沉入水中。

    镜头移向护城河对岸城门。一队郑军骑兵在大将杨公卿的率领下从城门中飞奔而出,几十匹骏马一个接一个从吊桥上凌空腾跃,跨过护城河,落在河对岸,将李世民团团围住。尉迟敬德欲上前护秦王,却被蝗虫般飞来的箭矢逼得前进不得,不停地轮鞭抵挡飞矢,脱不了身。

    世民力战众郑兵,毫无惧色,挥舞双剑在围着他的郑军马群中左冲右突,利剑所向,但见血流飞溅,头颅滚落。那杨公卿见李世民英勇,挥舞大刀,拍马来战李世民。李世民怒眼圆瞪,挥舞双剑勇猛相迎,霎时剑影闪晃,刀光乱缠,刀光剑影缠在一起,杀得难解难分。

    冲出洛阳城的郑军军马愈来愈多,一个接一个从吊桥上跨越护城河,把李世民团团围住。

5 

    正在危急之时,只听一声猛喝(画外音):“秦王勿惊,叔宝来也!”

镜头摇转。唐军猛将秦叔宝骑着一匹膘黄马挥舞双锏气势汹汹来救秦王。锏到之处,“砰砰”作响,直打得那蜂拥而上围攻李世民的郑军一阵鬼哭狼嚎,纷纷落马。

    秦叔宝打散围攻李世民的郑军,直取杨公卿。杨公卿放开李世民,迎战秦叔宝。但见杨公卿的追魂刀轮得虎虎生风,银光闪闪恰似游魂附体一般直往秦叔宝身上乱缠。秦叔宝的夺命锏更是舞得咄咄逼人,两道金光晃动恰似金蛇狂舞,直向扬公卿的头顶上飞窜。两员猛将对阵,一个刀法娴熟,一个锏技精湛,你来我往,左冲右突,双方皆怒火腾腾,拼得红目赤面,非把对方杀去见王阎方才心甘。战了数回合,秦叔宝看出对方刀法破绽,左锏晃出弧光打开对手的刀锋,右手挥着铜锏一个“晴空霹雳”划出一道弧光,直向对手脑门敲去。杨公卿惊得把身子急往后仰,同时勒住马头旋转,躲过秦叔宝的狠锏,再转过身子,重新轮起大刀反击。霎时间又听得刀锏相碰,铿锵震耳,火花迸溅,令人看得眼花潦乱,又是一阵黑地昏天的好杀。

    镜头转换视角。战了数个回合,秦叔宝攻势愈发凌厉,一双铜锏游龙走蛇般缠得杨公卿乱了阵脚。杨公卿惊得扭动着身躯躲闪,功力渐怯,又见唐军愈来愈多,自己的兵士被打得东歪西倒所剩无几,无心恋战,慌忙策马回转。无奈吊桥口已被李世民横剑阻拦,旁边又有尉迟恭横鞭立马虎视眈眈,后面秦叔宝又挥锏打过来。他素知秦叔宝撒手锏厉害,单打独斗皆感吃力,前后夹击更无胜算,呆下去无异等死,索性猛喝一声,拍马向护城河猛冲。战马跳到七八米宽的护城河中。杨公卿顺势从马上一跃,跳到河对岸。战马跟着游到对岸。杨公卿急令士兵拉起吊桥。剩下的几个郑军见吊桥升起断了归路,也学着杨公卿跃马入水,游回对岸。

    李世民见对方涌出城门的郑军愈来愈,占不了便宜多,只好断了念头,急忙高喊:“叔宝、敬德,回营!”话音落,一支箭迎面飞来,他敏捷地伸手接住,旋即向吊桥上放箭的郑军甩去,郑军躲闪不及,箭矢正中额头,仰身到地。

    秦叔宝挥舞着铜锏低档郑军不断飞来的箭支,听到秦王高喊回营,不敢恋战,紧跟着秦王、尉迟敬德,带领剩下的唐军向大营飞奔而去。

6

    化。天空突然一个耀眼的闪电,旋即一声惊雷炸响。

    受伤的探马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眼睁睁看到秦王李世民夺去了信札,抹了一下淌血的嘴巴,狠狠地一跺脚,迟疑了一下,转过身,向着写有“洛阳”大字的城门跑去,口里不停的高喊:“救兵来了,救兵来了……”

    杨公卿跟在探马后面向城里跑去。

    欣喜若狂的守军跟着探马高喊:“救兵来了,救兵来了,救兵来了……” 

7

    化。洛阳城内,镜头摇动。举目望去,俨然就像走进人间地狱。街道上,血迹斑斑,衣物乱扔,老妇哀嚎,小儿哭泣;撒落的珠宝首饰、黄金白银没人捡,到处是争抢食物的饥民。不远处,几个百姓正在一棵杨树上剥树皮。树上一大群乌鸦“哇、哇、哇”地叫个不停。大树旁边有气无力冒烟的锅中,有小孩头骨在浮动。沿街到处是伤亡军士和百姓尸体,几个军士抬着死尸往车上扔。街头的角落,活着的老百姓骨瘦如柴,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恰似走肉行尸,一双双呆滞的目光毫无生气地望着从身边跑过,呼喊着“救兵来了”的探马。

    探马跑过街道,穿过洛阳皇宫大门,又沿着高高向上延伸的洛阳皇宫的石级快速往上奔跑,口中不停高喊:“救兵来了,救兵来了,救兵来了……”

......

《盖世英雄》后话

(1)

    史书记载:虎牢关之战,窦建德兵败被俘、王世充投降后,囚于长安监狱,被仇家杀害。正所谓:

    位君勤政多积德,

    暴虐欺民自招损。

    一朝醒来南柯梦,

    谁怜此翁是寡人?

    段达、杨公卿、单雄信、王琬等皆被李渊下令处斩。

    窦建德被俘后,夫人曹氏和左仆射齐善行率数百骑逃回洺州(河北永年),窦建德部下欲立建德养子为主,齐善行说:“夏王平定河朔,士马精强,一朝被擒如此,岂非天命有所归也?不如委心请命,无为涂炭生灵”。遂将府库财物分给士卒,让其各自散去。然后齐善行与右仆射裴矩、行台曹旦及建德妻率部属举山东之地,奉传国玉玺降唐。窦建德所建夏国,也就此灭亡。七月十一日,窦建德于长安被李渊下令处斩,时年49岁。

    被俘大将曹湛、高雅贤、董康迈等押解途中逃脱(有说是秦王报救王妃时失控、众将手下留情之恩故意放逃)。

    中书刘斌撞案晕倒装死,蒙过了看守的唐军,脱逃。

    被徐懋功放走的神勇将军刘黑闼逃回河北,归乡里,低调过日子,重操旧业,当了一段时间农民,耕田种菜自给,也逍遥自在。后来唐派往河北的官吏残酷虐待起义将士,强征建德旧将赴长安。七月,建德遇害于长安。脱逃的旧将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等既愤慨建德被杀,也鉴于王世充降后,部将皆被杀。他们说:“若不起兵报仇,没有脸见天下人。”便推刘黑闼为主。霸气纵横的刘黑闼反心未眠,英雄本色再次显露,扯旗造反。虎牢关本来该胜却败得冤枉,气不打一处出的刘斌逃得性命后,也不想就此沉沦,再次与刘黑闼出谋划策。刘黑闼一出马就旗开得胜,大败唐淮安王李神通、幽州总管罗艺联军,击走唐名将徐世绩(即文武双全、足智多谋的徐懋功,虎牢关一战栽在徐懋功手里,也算是出了口恶气),擒唐将薛万钧兄弟,兵势大盛,捷报频传。原属建德的将士争杀唐朝官吏,响应起义,半年之间,义军占领河北大部,尽复建德旧境。五年正月,黑闼称汉东王,定都洺州,改元天造,封刘斌中书侍郎(丞相职),夏政权文武官僚悉复本位,立法行政,都效法建德。李渊急如热锅蚂蚁,三令五申令秦王灭火。三月末,刘黑闼与老对手李世民冤家路窄,决战于洺水,自午至昏,战斗打得昏天黑地,十分惨烈。誓要报仇雪耻的刘黑闼几乎用尽了全部家当,定要与李世民拼个你死我活。李世民几乎招架不住了,急忙遣人筑堰堵塞洺水,又乘义军渡洺水时掘堰。洪水呼啸着向义军滚滚而去(关键时候李世民总是谋略过人。若是论武功,刘黑闼与李世民有一拼;若是斗智,刘黑闼这等栽秧打谷、老实巴脚的贫下中农如何是挑灯苦读、闻鸡起舞的李世民这等“古灵精怪”的对手),恰似冲鱼卷虾一般,众义兵溃败。刘黑闼与范愿等败逃突厥。洺水之役后,唐军肆意杀戮,逃脱的义军首领被以死罪悬赏缉捕,虽有赦令,获者必戮。他们的妻子被虏,人心危惧。六月中,黑闼再起(中华民族为何由长江、黄河边两个弱小的炎黄部落逐渐壮大,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蚩尤、匈奴、突厥、经历了五胡乱华等异族入侵,依然经久不灭,至今人丁兴旺,雄踞那么一大片富庶的生存空间,就是因有这等顽强抗争不服输的好汉成为民族魂,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英),袭定州。曹湛、董康买等聚兵回应。十月,黑闼斩唐河北道行军大总管淮阳王李道玄于下博,迫唐洺州总管庐江王李瑗弃城西走,州县相继归附,旬日间,尽复故地,还都洺州。李渊又命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率师镇压(这次也许是李世民良心发现,心有愧疚不想再打仗,炒了老头子的鱿鱼)。十二月,刘黑闼围魏州,与李建成、李元吉军相峙于河南昌乐。李建成采纳魏征建议,释放俘虏招诱。义军粮尽,部分将士被诱叛变。黑闼兵败势竭,又恐魏州城中出兵攻击,表里受敌,遂夜走馆陶。黑闼被唐骑兵紧追不舍。正月初到饶州,他委任的刺史诸葛德威卖主求荣,设计抓到刘黑闼,举城降唐。刘黑闼及弟、众将被送往洺州,宁死不降。百姓匍匐跪拜,哭声如潮。李建成将其杀害(虽赍志而殁,然胜也堂堂,败也堂堂,精气神永存)。起义终告失败。

    中书刘斌从此潜迹藏形,下落不明。据说,后来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那本预言“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书《密记》,就是刘斌所著。也许是刘斌用离间战向自己的对手发起最后一次攻击,试图引起宫廷内乱吧。他的预言被谶纬学家李淳风的《推背图》印证。险些捣鼓得向来不信邪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担心祸起萧墙,想尽杀宫中可疑女子,以绝后患。幸得李淳风好言化解,唐太宗才罢了杀念,方有后来的女皇武则天横空出世。真实与否,就不得而知了。

    虎牢关之战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皇位。在位23年不像许多劣质政治家那样,明明错迹昭然却死不认账,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成千成万的生命更重要。为面子而弥天大谎,隐恶扬善,用暴力镇压由自己思维僵化、武断、推行错误政策滋生的贪污腐败,社会财富分配严重失衡,引起人民的强烈愤慨,酝酿成的反抗浪潮。相反,唐太宗居安思危,常自检讨,修身养性,敬畏民众,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以坦荡的胸怀、高尚的人品取信于官、取信于民,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主动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造就了一个社会安定、生产发展、黎民和睦、民族团结的大唐盛世。那时天下粮米富庶,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盗者绝迹,监狱空空,远出行人不用带盘缠,沿途可获馈赠;万邦来朝,膜拜顶礼,声威之盛,空前绝后,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身言力行,实现了自己“厚德载物”的诺言。由此可见,一个社会的安定、强盛,并不是因恰巧这个时代刁民太少的缘故;当权者的知识才能、胸怀气度、人格魅力至关重要。因此,唐太宗的人品(集中反映在所著的治世之书《帝范》),应当永远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国家领导人观照自身的一面镜子!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西方的民主政体三权分立制度,在唐太宗时代就已经有了雏形:中书省起草诏令,送门下省审议,交尚书省执行。起草、审核、执行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群策群力,这样就避免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受知识、能力、个人好恶、人品缺陷,甚至是受情绪左右、心血来潮下达错误政令造成的严重后果,保证了国家政令最大限度的合理性。所以,唐代贞观年间社会那么和谐,与开明君主胸怀坦荡、人品优良的前提下,主动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有很大关系。

    为何功高盖世的唐太宗一反历代君王蛮横骄狂的姿态,非常明智地实施三省制(一定范围的民主雏形),因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透彻地看清了国家因人民而存在。因此国家必须尊重、敬畏民众,如果国家奴役人民,藐视人民,不能为人民谋幸福,就失去了本来意义,就要被民众推翻。所以,他提心吊胆地告诫太子:“民可载舟,也可覆舟”。一千多年后,爱因斯坦论述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时,与唐太宗的言论可谓异曲同工:“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的。”如果爱因斯坦继续说下去把话说透,必然得出与唐太宗相同的结论。

    更为可贵的是:唐太宗提出“赏者不以德君,功之所致也。”用现代话说:受到赏赐、提拔重用的人,不应对上司感恩戴德,因他的功劳、才能达到了这个标准,是理当获得的,没有必要因无功受禄、无才居高而对上司感恩戴德,朋党相护。这是何等清明贤达的封赏用人之道,无怪乎唐代社会王道荡荡,官能明其志(有理想抱负,非升官为发财)、有其才、尽其职,杜绝了贪污腐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因此,作为炎黄子孙,作者写完此书后,思想境界已经升华,真正明白了中华民族为何一千多年前会出现一个万邦敬仰的大唐盛世,同时也明白了这种盛世经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共同努力,把10多亿华夏子孙的“灯花拨亮”是完全可以重现,甚至超越的。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终于知道了路在何方。大彻大悟后,觉得有义务“经过系统努力去改善人类的命运,去同不义和暴政斗争,或者去改进人类关系的传统形式。”(爱因斯坦语)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辨析

  (1)

    《资治通鉴》描写虎牢关之战全过程约两千多字,我们可从中看出虎牢关之战的轮廓。深入分析,疑点比比、谜团重重。

    其一:窦建德率军10万从河北老巢出发后,破了孟海公,收编了其部下3万人马,合为13万大军前来洛阳救王世充。13万大军在虎牢关下呆了一个月零7天,为何不强攻?唐军3500军马,面对10多万大军的冲击,要守卫几十里长的虎牢关城垣(还要对付窦建德北岸迂回突袭),武器又那么缺乏,无论如何也是守不住的。如果窦建德知道虎牢关只有3500名守军,定会强攻(即便不正面强攻,北岸迂回也轻而易举)。可他在虎牢关呆了那么久,一直没发起强攻,只有一种可能:以为虎牢关守军数量众多,强攻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才没强攻。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窦建德认为虎牢关有大量唐军守卫呢?只有一个解释:李世民制造了很多假像(包括用间谍放烟雾)懵昏了窦建德。可司马光的描述只字未提。为什么不提?史书没记载,他也闹不清楚,只好支支吾吾。

    其二:司马光恰巧在唯一能解释夏军呆在虎牢关外一个多月不发起强攻的理由——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最核心部分“牧马计”描写时一句话带过:“谍者告曰:建德伺唐军刍尽,牧马于河北,将袭武牢。”最关键点人们看不明白,从而就难理解为何身经百战、有一流谋臣的窦建德要布20里战阵——其实他就是在配合北岸的“牧马计”,通过拉长战线消化守关唐军兵力,使其没有富裕的兵力去北岸阻挡刘黑闼的骑兵。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发现,窦建德这个消化对方兵力的布阵没错,甚至是很高明的,并不是傻B。由此可见,不理解“牧马计”战略意图和相关细节,人们就无法理解为何窦建德要布20里战阵。当“牧马计”蕴藏的杀机对双方胜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事实通过本书揭开后,窦建德是傻B这顶帽子就可摘除了。

    我们从“牧马计”这一个谋略出笼过程可以看出,窦建德方的谋臣军事智慧是一流的。他可以在夏军进退两难的困境中,根据对手马要吃草这一简单的生理需要,根据当地的特定地理环境,看到未来的结局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延,使对手不知不觉中,一步一步走向死地(假如李世民的间谍没有及时将这个消息报告,恐怕历史就要重写了——引用原文:“谍者告曰……),有如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韬略、跳出兵战常规模式,利用天时地利酝酿战机,置对手于死地,智慧超常的谋士,怎么会不知道自己最后布下20里战阵潜在危险?他必然是有充分的考虑、非常有把握的应对措施方才会这样布阵。而在司马光的描写中,丝毫看不出夏军这方面的应对迹象,简直就是一帮瓜娃子,同样说不服人。

    其三,窦建德移师汜水问题。一开始,夏军大营离虎牢关20里扎营,引用原文为证:世民入武牢;甲申,将骁骑五百,出武牢东二十余里,觇建德之营。那么,为何后来窦建德又将大军移师到汜水河畔呢?史学家们和军事爱好者对窦建德这一愚蠢举措深表遗憾——呆在离虎牢关20里之遥的旷野上,避免唐军突袭是正确的啊(尽管这些都是马后炮),干嘛移师汜水为唐军提供了突袭机会?对于这一关系到最后战局胜败的移师原因、经过,司马光只字不提,所以人们不理解窦建德为何要这样做。很显然是李世民采取了许多谋略促使窦建德移师的。

    其四:窦建德移师汜水河后,为什么又要把中军大帐设在离汜水河只有几百米远,以至导致被唐军突袭,最后惨败。对这一致命举措,司马光没有任何描写,众人又觉是个谜——认为窦建德是大意,或者说是轻敌,这种说法是说不服人的。李世民神出鬼没的战术风格举世闻名,况且窦建德已亲自领教,吃了那么多亏——李世民一来就带着尉迟恭和4个亲兵去闯他的大营,俘获了他两员大将,500名伏兵杀得他5千多大军鬼哭狼嚎,引用原文为证:才余四骑,与之偕进。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又曰:“贼见我而还,上策也。”去建德营三里所,建德游兵遇之,以为斥候也。世民大呼曰:“我秦王也。”引弓射之,毙其一将。建德军中大惊,出五六千骑逐之;从者咸失色,世民曰:“汝弟前行,吾自与敬德为殿。”于是按辔徐行,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辄毙一人。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敢复逼。世民逡巡稍却以诱之,入于伏内,世绩等奋击,大破之,斩首三百余级,获其骁将殷秋、石瓒以归。面对如此大智大勇之人,窦建德及一帮谋臣还敢大意轻敌?肯定时时捏把汗在提防。所以,他把中军大帐设来离汜水只有几百米远,决然是经过深入考虑的,绝对不会是马大哈。这些关键问题,司马光都没有描写,令人感到走进了迷雾森林。

(2)

    其五、司马光《资治通鉴》虎牢关结尾战况,有如下描述:“……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建德中槊,窜匿于牛口渚。车骑将军白仕让、杨武威逐之,建德坠马,士让援槊欲刺之,建德曰:“勿杀我,我夏王也,能富贵汝……”为解开这个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谜,我亲到虎牢关考察发现,虎牢关离牛口(出口处就是黄河)只有4里左右。当时唐军出关,冲击窦建德中军大帐得手后,是把夏军往牛口赶,窦建德也是裹在逃难夏军中,在牛口被擒的。司马光说“追奔三十里”与实际的4里距离超出甚远。由此可见,司马光写这段历史事件时(已经相隔450年),描述有想象之嫌,与实际大不相符。说明他根本就没到实地考察;如果他是参照其它公认的蓝本,那么其它蓝本的作者也没有亲到虎牢关考察。都是瞎子见鬼——听说。既有如此铁证,对相关战斗描写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

    其六:司马光结尾关键战况的描述,是不符合军事常理的,缺少许多关键环节:“建德果悉众而至,自板渚出牛口置陈,北距大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亘二十里,鼓行而进……

“……建德意轻唐军,遣三百骑涉汜水,距唐营一里所止(“距唐营一里所止”这句描述,我到实地考察,也是不相符的。窦建德驻扎的大营汜水河距虎牢关的大门口,总距离才一里,窦建德的兵士不可能推进到虎牢关大门口才停住布阵,否则,别人在城楼上万箭齐发,关门下的军士要不了一会儿就会报销。军事常识是,至少要离虎牢关门一箭之地——150米立住阵脚,由此可见,司马光这段描述与军事常识布阵地貌不相符,也有想象之嫌),遣使与世民相闻曰:“请选锐士数百与之剧。”世民遣王君廓将长槊二百以应之,相与交战,乍进乍退,两无胜负,各引还……”

“……建德列陈,自辰至午,士卒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欲退。世民命宇文士及将三百骑经建德陈西,驰而南上,戒之曰:“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士及至陈前,陈果动,世民曰:“可击矣!”时河渚马亦至,乃命出战。世民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东涉汜水,直薄其陈……”

    根据司马光的叙述,我们看得出这一场对垒仗是从早晨打到中午(自辰至午),夏军沿河摆开了20里战阵(亘二十里)。窦建德为什么要摆开二十里战阵,司马光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关键在于司马光很可能写书时不知道与此同时北岸还有一场至关重要的夺马战与窦建德“亘二十里”布阵紧密相连),从而就使人们看了司马光的描述后,认为身经百战的窦建德突然成了一个不懂阵图兵势的门外汉,布下二十里的奇怪战阵令人有点摸不着头脑。面对窦建德的“亘二十里”阵式,李世民也亲率骑兵和众大将出关对阵。首先我们从兵力上看,司马光的描写已经印证了唐军的兵力穷得丁当响——别人派300兵过来挑战(遣三百骑涉汜水,距唐营一里所止。遣使与世民相闻曰:“请选锐士数百与之剧。”)唐军都不能对等应之,只派了200军士迎战(遣王君廓将长槊二百以应之),说明什么?说明李世民周围的兵少得可怜,才那么“谦虚”地派了200前去应付(为了弥补少别人100兵士的不足,只好采用长槊占别人兵器上的便宜)。疑问又出来了,窦建德折腾了半天,只是派300军士过去小打小闹一番,面对李世民的那么一点兵力,窦建德就是不派大军掩杀过去,只晓得在沿岸擂鼓闹着玩(鼓行而进……),为什么呀,不可能是觉得自己兵太多,一窝蜂杀过河去消灭了李世民的几百兵马,世人会笑他仗势欺人吧。他正面不派大军掩杀,只有一个合理解释:在等待北岸作事,所以才在正面战场擂鼓虚张声势闹着玩消磨时间。接下来到了中午,又不合常理了:李世民的骑兵还在汜水西岸虎视眈眈没有回关吃午饭(肯定有意图才不离去),窦建德怎么会撒手不管了呢?即便自己消化功能太强饿得受不了要去午餐、要率领众文臣武将回中军帐“朝谒”(开会议事),兵力充足的窦建德至少在离开战场去“朝谒”时,也应派与对岸唐军相等的兵力监视啊,司马光的描写中,窦建德却没这样做,竟把对岸陈兵而立虎视眈眈的唐军没放在心上,可能吗?这是在打仗啊,又不是隔岸看充满善意、千娇百媚的美女,怎么可能一点责任心都没有,稀里胡涂转身就走了呢?这无论如何是说不服人的。再退一步说,就算窦建德脑袋进水,他众多精明的谋士也会提醒他啊。还有一个不合常理的关键点是:就算窦建德一帮文臣武将离开战场去午餐、开会之前,面对唐军的列阵,没有命令相应的军士列阵应对,算李世民运气好,遇到了个姿态高的大好人;但按照军事常识,司马光的描写“世民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东涉汜水,直薄其陈……”也是说不服人的。两军对阵的军事常识是,至少要相距一箭之地(两百步,相当于150米),离近了,夏军万箭齐发,少得可怜的唐军要不了一会儿就报销了(既然是两军你死我活交战,只要够得着,夏军就一定会用弓箭射你)。那么,150米的距离,河对岸的夏军看到唐军冲过来了,也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从唐军的马起步到汜水边,至少要30秒钟)排好战阵迎敌(喝水的可以马上不喝,坐着的马上站起来,武器没在手中的马上抓在手,排列成横排战阵迎敌,更有充分的时间张弓搭箭射临近的唐军。这些反应对征战多年的夏军士兵来说,不过是几秒钟的事,就算是一部分唐军没有被弓箭射倒,剩下一部分冲到了河边,还有一道河阻隔(尽管只有七八米宽),可以降低唐军骑兵的冲击速度,夏军还可以在河岸上用长槊、砍刀、长戈等兵器将你尽杀于河边,李世民怎么能够如入无人之境“直薄其陈”(直接冲进别人的阵营)?所以,李世民的唐军要解决前进150米距离不遭到夏军迎头反击,就只有采用麻痹夏军的方法,尽可能接近夏军又不被察觉有突袭意图,才有可能突然冲过河去。而这些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细节,司马光的描写看不到影子。所以,按照司马光的描写去看这场战斗,真的是云里雾里,唯有一个解释:司马光的描写相当多的部分不是真实战况,有想象之嫌;或者说他也被误导了。 

(3)

    其七:按照虎牢关(燕赵去洛阳的咽喉,自古有泥丸封关之说,用现代话说,就是只有一道关门通过,除此任何地方都进不去,同样也出不来)特定的通道,李世民的大军要出关来突袭夏军,就只有一个接一个冲出关来,关门到汜水河有两箭之地(相当于现在的300多米,这么样远的一段路程,毫无冲击力度的长蛇阵,早就被别人在河对岸发现,有充足的时间组成多重横排战列迎战了,岂能冲进别人的阵营,何况还有一河之隔。司马光的描写中,唐军突袭成功的理由是:建德列陈,自辰至午,士卒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欲退)?说当时夏军士饥渴,在河边争饮水,坐在地上休息,来回走动想后退,根本不成其为唐军突袭成功的理由——警戒哨发现150米处的唐军突袭来了,只要喊几声就够了,那些眼睛并不近视、征战多年见过大世面的军士抬头看到唐军袭来,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却不拿武器列队抵抗,还会命都不要了继续抢水喝,还会像木头人一样坐着不动,还会来回走动后退?

    其八、唐军要具有摧枯拉朽的多重横排战阵,才能构成强大的冲击气势冲入夏营。这其中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窦建德中午离开战场去开会前,唐军3000多兵马就已全部出关列阵与夏军隔河相望了,但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两方面排除:一是,夏军出300兵挑战,唐军只出了200兵应对,如果唐军当时在关外已经有几千军马,李世民就不会穷酸得只派200兵迎战别人300兵;二是,如果隔河有3千多唐兵虎视眈眈,大敌当前,吃尽了苦头,素知李世民诡计多端的窦建德就绝对不会甩手不管,去召开中午会议,既然窦建德等谋臣大将离开了,说明河对岸的唐军数量少得可怜,根本不足以构成威胁,他才会放心离开。由此也证实,当时河对岸唐军很少(总共才出关400多人,已经由宇文士及带了300人当诱军向南去了,所以只剩下100多人)。几千人的唐军突袭骑兵当时是隐蔽起来的。这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唐军这几千人如果是隐蔽在关内的话,一个接一个从关内冲出(长蛇战阵没有冲击气势,不可能直接冲过去),等到几千兵马全部出关形成横排战阵时,对方早就针对性地组成相应战阵严阵以待了。这就成了对垒战,已经丧失了突然性,毫无突袭意义了,更没有办法突进夏营。所以,唐军要突袭成功,就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组成具有摧枯拉朽的横排战阵,构成强大的冲击势头;2、还要在突袭之前,不被夏军警戒哨察觉突袭意图,才有可能冲入夏营。要做到这点,唐军就必须有掩蔽措施——把几千军马掩蔽起来(注意:先冲进夏营的100多名唐军形不成战斗力,只能起到消灭河边几百警戒军士的作用,真正能形成强大冲击阵势,冲入夏营决定胜败,还是后面的3000军马。还要注意:这几千人的大军,与李世民已经出关暴露在夏军眼前的100多唐军,与夏军大营的距离是不同的——100多军马离夏军相隔一箭之地(一百多米);几千人马却是隐蔽起来的,相距至少两箭地),既能突然排山倒海地冲出,冲出前又不被发现。究竟采取了什么掩蔽高招(奇门遁甲)?司马光的描述只字未提,其它书也没说。本人认为,这不是司马光的错。他也是被当事人误导——由于此战很离奇,作为一种军事谋略,一种在群雄争斗中战胜对手的绝招,以后还要用——还要平定国内义军暴动,还要西面战胜强大好战、蓝眼睛红胡须,传说是由恶狼所生的突厥(突厥当时的版图西到里海、东到乌苏里江,包括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部分吐火罗(阿富汗)、部分巴基斯坦、新疆、部分俄罗斯领土、内外蒙古,东三省大片区域,版图是当时中国的3倍,靠掠夺过日子,世界上人见人恨的大恶霸,与汉代的匈奴难分伯仲,凶得很啊(占据洛阳的王世充就是红胡须、蓝眼睛的突厥人,足见当时突厥势力之大——如若王世充在三雄中获胜,中华疆土早已成为突厥的版图了!幸好后来天不怕地不怕的李世民消灭了王世充,又亲率大军西征(还有哪咤老爸李靖助威),儿孙们又接着干,一路穷追猛打,终于把突厥赶到万里之遥的黑海边垂头丧气捕鱼摸虾,从此不敢再东觑一眼,就是今天的土耳其),断不能公开让大家都受启发,精明的李世民及谋臣把这些关键点隐藏了(李世民后来在教太子如何当好君王的《帝范》中,有两句话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术以神隐为妙,道以光大为功(谋术要出神入化深深隐藏不为人知晓最好,正义、合理的事情要尽量发扬光大公开才能收到最好功效)——既如此,这些出奇制胜的军事谋术,岂有不隐藏之理——包括牧马计细节、3500军马号称10万的蒙骗细节,奇门遁甲等),成为了绝密档案没向新闻界披露,而是把实际战况作了修改、润色,呈报给了文史宣传部门,忽悠了当世人,忽悠了《旧唐书》作者,忽悠了司马光,也忽悠了后来看这段历史的所有华夏之孙(包括我们)。从而使大家按司马光的描写去看这场战争时,百思不解何以3500军马把10多万大军打败,成了千古之谜。

(4)

    其九:司马光的描写中没有刘黑闼的影子(由此也佐证了黄河北岸夺马战斗与虎牢关正面战场同时存在,互相关联——尽管司马光的描写中看不到此战的影子)。试想:深受窦建德信赖的铁哥们,出征不离左右的神勇将军刘黑闼不可能没参与这场战争。既然参与了,如果刘黑闼在场的话,武艺高强,极具号召力的他定会聚众死战组成人墙保护窦建德,窦建德就不可能在牛口被俘。那么,既然参与了这场战争,为何刘黑闼又没在窦建德身边保护他?只有一个解释:肩负重任,过黄河北岸夺马去了。

    正是因为刘黑闼过黄河北岸夺马,躲过一劫,才有了窦建德被俘两个月被李渊处斩后,刘黑闼的再次起义(从刘黑闼再次起义,众将谋臣遗老皆推刘黑闼为领袖也可证实,刘黑闼是夏朝政权武将中的顶梁柱,极具号召力,虎牢关如此重大战役没有参与是说不过去的。

    另外,司马光的描述中有一段话:“秦王世民遣王君廓将轻骑千余抄其粮运,又破之,获其大将军张青特。” 我们假设:就算是窦建德及一帮谋臣都是书不读报不看的傻儿,不知粮食对10多万大军的重要性,没考虑加强防备。实地考察(如图所示),夏军与唐军隔岸对峙。北面是黄河,唐军要从侧面抄后路袭击夏军粮道不可能(唐军只有先渡过黄河,再沿河往下游走几十里,再返渡黄河抄夏军后路粮道,这样的话,随便唐军从哪里出现夏军都会发现),南面延伸几十里至嵩山,过不去,更不可能。东面夏军驻扎地皆是平原,没有险山恶水可打埋伏,唐军要断夏军粮道,必须东渡汜水,通过沿河驻扎的夏大营才能到达夏军背后,才能断其粮道。唐军怎能做到千余人军队通过夏军大营不被发觉(除 非是隐身人)?

    所以,抄其粮道,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唐军只有3500人——司马光原文为证:“世民将骁勇三千五百人东趣武牢,时正昼出兵,历北邙(洛阳北邙孟津渡),抵河阳(孟县),趋巩(巩县)而去”。(实际守关只有3000,还有几百名军士守兴洛粮仓),要守卫绵延几十里关隘城垣,阻击城下的13万敌军,军士少得不能再少了,哪里还抽得出千余人去偷袭窦建德粮道?所以,司马光这段描写,同另一段“追杀30余里”的描写一样,与真实战场地理势态吻合不起,也有想象之嫌。不过,话说回来,司马光写这一历史事件时,已经相隔450年,由于史家著书立说的通病——寻章摘句于笔墨纸砚之间,加上古代交通不便(北宋都城在开封,离洛阳虎牢关很远),不便亲到实地考察,仅以典籍为凭,与事实有出入再所难免。

    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要感谢司马光,为华夏子孙写下了虎牢关之战这段光辉历史,使我们能够透过历史的烟尘,一睹先贤的风采。所以,我们还得要向司马光三鞠躬!

    李世民所著治世经典《帝范》网址:

    http://tieba.baidu.com/f?kz=100874963

    这是一本极有价值的破解千古之谜的小说(惊世大片剧本),与现有的武功大片相比,精神境界远远超越!不仅体现在军事谋略上,更是体现在“义胜”上,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大片中首次体现出民族军魂道义精髓,令华夏子孙仰视巍巍,世界为之瞠目!终究一天会引起慧眼识金的影视大片公司的关注拍成惊世大片,只是因为投资太大,尤其是结尾一战“夏军败牛口”场面宏大,估计超过《赤壁》,一般制片人承受不起。

   该片结尾昭示该剧主题——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朗诵诗:

   天地刮目鬼神瞠,

   九州宝地酿精灵。

   滋润苍生盼大德,

   佛佑中华息刀兵!

   原发文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4d5b501000ax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巴山蜀水 2020-8-1 12:35
纠错:可惜亚历山大帝26岁就被内部手下将领谋害,英年早逝,应该是33岁死去,非26岁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