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言者无罪 //www.sinovision.net/?3160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公车不公日趋严重!公车不公在哪里?怎么解决公车不公问题?(转帖)

已有 1134 次阅读2011-8-15 20:24 |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公车不公日趋严重!公车不公在哪里?怎么解决公车不公问题
公车不公,因郭美美而蹿红的红十字会,近日又被曝有多辆豪华公务车,也再次将公车改革推向了风口浪尖。据报道,内地拥有公务员1053万人,官方公布的公车数量为200多万辆,公车不公每年还在以高速递增。而在香港,政府仅仅用6343辆车就满足了17万公务员的出行需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公车不公,日趋严重。”——再论公车消费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仅公务用车消费支出每年就达1500亿元-2000亿元,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公务车制度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中国的公车改革是年年提,但公务车数量却年年多。公车不公这一个话题已经提出来大概有17年之久了,那就是公车改革问题,之所以再提,是因为公车不公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而眼下汽车保有量迅速提高,道路拥挤现象日益严重,正是下大力气解决公车改革的大好时机。

公车不公 公车的GPS是千里眼还是美瞳?“公车不公”一直招致民怨很深,民众日益高涨的改革呼声,让公车改革再度面临破冰。日前广州市两会上广州纪委书记称,广州公车将安装GPS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

 
 公车归“公”,这个“公”一定要落在公众的视野里才能服众,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共监督。公车要归公,首先应该实现的是公开透明。对于公车,一些民众开始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来参与监督。有人提出直接给公车加以颜色不同等鲜明的标志,让更多民众的眼睛来直接监督。济南更是出现了一位叫“专拍公务车”的网友,在天涯论坛上连续4个月发布了上千辆公务车照片,其中部分涉嫌公车私用,他因此被网友称为“专拍哥”。公车GPS的出现,能真的让公车行驶在阳光下,GPS又真的能接过“专拍哥”的相机,来接替公众雪亮的眼睛吗?如果要实现这种效果,至少应定期在媒体和官方网站上公布GPS监控情况及其违规使用公务车处理意见;如有出现瞒报公务车辆、蓄意损毁公务车标志的单位和人员,要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GPS的作用应该是帮助“专拍哥”们更好地实施他们的监督权,而不仅仅是作秀,甚或还挡了他们的视线。


公车不公在哪里?公车数量之谜
民间和学者统计:约300万-350万辆,每年消费支出约3000亿元-4000亿元。

财政部等数据显示:200多万辆,每年消费支出约1500亿元-2000亿元(不含医院、学校、军队、国企以及超编车辆)。

公车改革既节约了财政开支,又治理了不廉洁行为,却为何难以推进?王锡锌分析说,“车改是政府自己对自己的改革,故难以推进。公车改革之难,首先难在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他说,很多车改措施只能称为半成品,既不彻底,也显软弱。

“公车不公”现象亟待整改
从公车的使用频率上看,远远地要高于私家车,是上路行驶车辆的主要组成部,且公车的车型往往也是以大尺寸的中高级轿车为主,极大占用了本就稀缺的道路资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和能源消耗也较小型车更甚。此外,特权公车对局部道路秩序造成的破坏性以及整个交通环境的不良影响更加持久,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统计表明,一般私家轿车每万公里的使用成本仅是党政机关单位公务轿车的1/3,相比之下,悬殊的差距显然存在着一些隐性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除了上述的使用频率及车型不同之外,恐怕还有一些更复杂的原因。我国1988年10月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中央国家机关汽车配备标准的规定》,对公务员配车标准规定为:正部级干部配专车,副部级干部不配专车但保证工作用车。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界定:“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而现实是一些单位甚至连管后勤的普通公职人员都能经常或长期开着单位的公车出入,全国超编配车率已达50%以上。再加上一些国有单位与私营维修厂之间的默契,个别人员再采取虚开加油、维修发票、盗卖汽油票等手段,从而让公车后面越来越不公。

公车不公:利益和价值的博弈
据近期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公车数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2000亿元。经常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全国人大代表叶青算了一笔民生账:自己每月领补助1000元,一年只需单位花费1.2万元,而配备一辆25万元的公车开10年,一年折旧2.5万,加上司机工资、车辆维修、保险等费用,每年大概能节省8万-10万元。而渐趋公开的公车使用“三三制”,即领导使用1/3,家属使用1/3,司机使用1/3,严重存在的公车私用现象,让社会公众极度反感与深恶痛绝,因为公车耗费了巨额的公共财政收入,购置费、运营费、维护费数额更是巨大,远远超越社会普通车辆的运营成本,已然成为一个严重损害政府形象滥用公共财政的消费黑洞,而且公车购置使用以及公车私用滋生了腐败现象,助长了特权思想,疏远了群众感情,玷污了官员形象,透支了政府信用。

基于节约财政支出更多倾向民生和城市拥堵引发的公车改革,日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的原因,不仅仅因为公车滥用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交通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体现政府价值理念如何定位的问题,是人民公仆形象塑造和政府作风强化建设的问题,是凝聚社会公众对党和政府信任的问题。


公车改革无疑是对于官员现实利益的政策剥夺和重新布局,将会令靠公车出行惯了的官员们不再习惯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将会令冬暖夏凉出行惯了的官员们不屑于与普通百姓一道通行,将会使这样象征身份和权力的图腾在官员的掌控中渐趋消逝。公车改革的难度就是难以根除根深蒂固于某些官员头脑中的官本位思想,就是无法彻底割除某些官员观念中的官老爷情结,改革的实质,说到底是政府执政价值理念的回归,真正将政府职能定位于社会公益而不是某些人或者某些阶层的特权待遇,真正将国家财政用于国民福利而不是某些人或者某些阶层的垄断利益。 #

按照中办发[1994]14号文件规定:只有部长级和省长级以上干部才能配备专车,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及其以下工作人员,包括离退休后享受部长级和省长级待遇的干部都不允许配备专车。而现实情况却是,党政领导配备专车的情况相当普遍,不仅数量上超编,而且在标准上超标,公务车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不纯粹是满足公务需要,而且主要是担当官员贪图享受,待遇攀比,满足身份需要和权力象征的道具之一。当公车脱离了公务只需的唯一责任,权力失控的官员难免将其滥用和私用。 #

这种公务用车极其庞大的数量以及普遍公车私用的状况,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相适应,与当前百姓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的民生现状不相适应,与主张的节能减排国家政策不相适应,与宣扬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处世法则不相适应,与倡导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为官原则不相适应,与树立的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人民公仆良好形象不相适应,与老百姓对于官员的角色期待和身份要求不相适应。 #

生活中鲜见官员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偶尔出现一位定会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奇闻趣事。这已成为官员常态,公众对此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一方面国家为政府官员配备了可能是全球绝对数量最多的公务用车,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官员公车私(滥)用采取了可能是处罚最轻的监督约束措施,公车不公难免发生。而伦敦前市长利文斯通在其任期时却多年如一日乘坐地铁上下班,新上任的市长鲍里斯仍然发扬传统,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看来,为资本家服务的政府官员也并不都是挥金如土,纸醉金迷。而在透明国际清廉指数排名靠前的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只有市长一人才享有专车待遇,而在我们国家,科级官员享受专车待遇的恐怕大有人在。即使我们领国韩国,首都首尔市政府机关公务车也就47辆,并且还包括供高级官员乘坐的4辆专车。美国政府公务车身喷涂“政府用车”字样,大概不是为了炫耀特权,而是便于公众监督,这不像我们国家某些领导,一是可以凭借警车开道招摇过市极尽炫耀,二是可以利用暗藏玄机的车辆号牌展示权力,身份尊严特权荣耀岂止是一般人可比?

#

资本主义国家的官员尚能做到轻车简从,甚至与普通公众零距离接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我们的人民公仆为什么就不能?公车改革改了十多年,并没有遏制住愈改公车愈多,愈改档次愈高的发展态势,不能不让人怀疑官员放不下的公车背后到底是自己的待遇还是群众的利益。公车改革效果不甚满意,究其原因,不过是官员在自身利益和推崇的价值理念之间进行博弈而已。我们始终强调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满意不满意是最高标准,面对公车改革的困局,以及出台改革措施仍然在配备标准和数量的细枝末节上徘徊不前,令人更加确信,没有政府服务理念和公共价值的回归,公车改革想改变当前举步维艰的现状,呈现柳暗花明的局面恐怕为时尚早。公车不公日趋严重!公车不公在哪里?怎么解决公车不公问题。

【本文来自平凉热线http://www.p358.com】,详情:http://www.p358.com/news/china/2011/0815/10029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