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还是学羊迹 ---------评凹凸的散文《人行羊迹》
齐凤池
2011年第十四期《读者》发表了凹凸的散文《人行羊迹》,我认真读了几遍文本,感觉作者笔法老道,文章寓意深刻,文字朴实,字字蕴含影射哲理。作者不是用说教式的笔法彰显自己的才华,而是用朴素的生活经历和身边真实的人物实例,讲述了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位极普通极现实的人与羊之间有关系的感人故事。
作者用人和羊对比,再用羊折射人的本质。他告诫人们,羊的优点人要借鉴学习,同时指出,人的贪婪似乎又是效仿羊的贪吃习性养成的劣迹。
凹凸的散文《人行羊迹》,读后给我感想颇多。离开文本,我首先想到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趋向。如今,当代散文发展向度早已脱离了过去那种假、大、空,唱赞歌的浪漫主义写作文风,以及借助散文写景抒情,无病呻吟,像东施病态的文本,渐渐淡出散文范围。现实主义写实文风,已经从地方小报席卷并蔓延到所有纯文学刊物。成为高低文化人的可餐的实用饮品。
这些年我深有体会,当我们的文化进入市场化的时候,人们需要读的是短平快,麻辣烫式的有血有肉,有疼痛有喜怒的散文。过去唱高调假抒情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散文早已经消失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就连现在的中学生也意识到了那种唱高调假抒情的散文早就死亡在上个世纪的课本里了。
阿兰•巴迪欧在《怎样不做一个浪漫主义者?》中写道“:我认为,当代艺术的重大问题是怎样才能避免做一个浪漫主义者。这个问题很重要,谈起来也很难。更准确地说,是怎么样才能避免做一个形式主义的浪漫主义者。这就像把浪漫主义和形式主义混杂在一起。一方面是对新形式的绝对渴望,总是需要新的形式。现代性就是对新形式的无限渴望。而另一方面呢,迷恋身体,迷恋限定性,迷恋性,暴力,死亡。在这两个方面之间有一种相互矛盾的紧张感,就像是形式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一个合题,这就是当代艺术的主流。”
凹凸的散文《人行羊迹》就是抵制浪漫主义和形式主义最好文本。凹凸在文中写道“祖父俊美,身形高大,面白无须。但右腮上,却孤零零地长了一根长毛,与净洁的额面不协调。”寥寥几笔,就把祖父的相貌刻画出来。“家人说,还是拔去吧,因为它让人感到怪异。祖父说,不拔。问其理由,他说,这根长毛有说辞,它叫玲珑须,是仙人才有的物件。为什么独独长在我脸上?是造化让我与你们不同”。其实,这种简单勾勒就是小说中的白描手法,祖父朴实的形象,就是亲切憨厚的中国农民朴实的形象。
这个放了一辈子羊的老人,是1938年就入党的老党员,就像电影《鸡毛信》里的海娃一样,利用羊传递情报。全国解放了,作为革命功臣,组织上给他安排了一个让人眼红的差事,让他当地区的武装部部长。他居然辞了。理由是,他尽跟羊打交道了,跟羊有说有笑,跟人却谈不来。其实,老人更明白,他是吃几碗干饭的。老人私下里跟家人说,你们看我这双脚,脚面弓着,脚心凹着,是天生走山路的。如果不放羊,这么好的一双脚,就废了。从老人的脚开始写起,文章为羊迹留下了索引。人的行走是用脚,走人的路很多,但最适合老人行走之路,还是羊迹。按照过去的写作风格,老人一定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荔枝蜜的老杨式的人物。高大无比。而作者很平静地讲述老人的平凡经历。不拔高,不夸张,不吹捧,实实在在把老人骨子里的人性写出来。人就和羊一样,有时候,人还不如羊。
老人还说,你们不要认为放羊就委屈了人,与其说是人放羊,不如说羊放人,这种用颠倒反差的方式说理,其实就是现实主义的散文语境。是羊让人懂得了许多天地间的道理。任何动物都有它的优点,包括最小的蚂蚁,为了生存,冲出火海,它们抱成一团,滚过火海,保存了蚂蚁家族的生命根源。
老人接着说:譬如说吧,羊一撒出去,就争竞着吃草,以为只有眼前的草好,如果不赶紧吃进肚里,就失去机会了。这完全影射了人的“贪”。可羊不知道,山这么大,遍地是好草,然而羊只有一个胃,这搭吃饱了,那搭就吃不下了。为什么羊的眼里常汪着泪蛋子?因为羊拿遍地的好草没办法,觉得无奈。都说属羊的命不济,毁就毁在一个“贪”字。这里影射到现实社会,“贪”不仅羊贪,任何动物都有贪的本性,只是理智的控制。分析“贪”字。“贪”字上是人,人下面是个“贝”,贝是最早的货币。人看到了钱,就有了贪的欲望。俗话说,金钱面前看灵魂。
老人说,村东的云上广其实跟我一样,本来都是雇农,半辈子给地主扛长工,临解放的时候,地主低价甩地,他买进了不少。总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他赚了,没想到,划成分时被划成了地主,成了专政对象。都说是地把他陷害了,其实是他自己害了自己,因为他起了贪心。再说,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大家的,属于自己的只是身后的一小座坟茔。这是多么深刻的农民朴素的这里啊!所以,对于土地,你只须种,没必要占有。老人说的这个例子,其实,就是“贪”带来的后果。
文章写道,组织上尊重祖父,依旧让他放羊。羊是集体的,给他记工分,且记最高的工分,年终结算的时候,他拿的钱就最多,日子宽裕。但大家也不嫉妒、也不眼红,因为他们觉得,且不说他是革命的功臣,就是他整天起早贪黑、跋山涉水,比谁都辛苦,自然要多拿一些。朴实的老人,在功劳面前没有过高的显赫自己,只是做愿一个朴素的放羊老汉。
老人一生,育有六男二女,香火延续,半个村庄都是他的人丁。古老的中国传承一种宗族和香火的理念,儿孙满堂,多子多孙,就是最理想的幸福。老人只是尽到了给予孩子生命的本能,把孩子养大,但对子孙们的生活,无论顺畅,还是艰辛,他都不过问;即便手里有钱,对贫穷者也从不接济。他要求孩子要自食其力,不要依靠别人。这种理念也是和羊学来的。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爱护自己的孩子,连母鸡都知道。其实老人不是不懂亲情血缘,这也说不上他是自私,我认为这是普通人的生存理念。
每到晚问,老人也要喝上一杯,仅仅一杯。他只喝一种叫竹叶青的酒,酒色青碧,略带甜香,这是一种不算低档次的酒。老人喜欢这种绵软的滋润。这种滋润其实就是最幸福的滋润。就像羊喜欢吃阳光下的碧绿嫩草。
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和乐趣,他既享受又节制,老百姓活着就应当不胡言乱语、怨天怨地。所以老人活得从容自在,一世清明。这是普通人的生存本分和尊严。
当老伴向他提出要求时,他还是用羊的瘦肥阐明自己的朴素哲理。当老伴反驳,人毕竟不是羊,人有感情。他说,羊也有感情——你如果偏袒哪一只羊,别的羊就朝你叫,声声如怨。那只羊再回到羊群里,别的羊就会用犄角顶它,从此就再也不能安生了。再有,病了的羊为什么也不能喂吃喝?因为你一旦喂了,它会真的以为自己病了,撒到山上,它也懒得吃草,它对人产生了依赖,知道你不会让它饿死,到了,它会连跑山的本事都比别的羊差了,不是掉队,就是被狼撵上。怜就是害,道理就在这里。你就说这鞭子吧,它不只是为那些调皮捣蛋的羊预备的,更多是为那些偷懒撒贱的羊预备的,羊的勤快和矫健都是鞭子抽出来的。所以,对儿孙的不管不顾,反而是又管又顾,使他们及早懂得自立,自己活出尊严。对于羊的理解,老人理解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而且是多么的透彻啊。老人一生的经验,都来自与羊为伴,与羊同行和学习羊的天性所悟。
老人一生没有刻意调教,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性去做。一如头羊领走,引领孩子家族走羊迹。如果老人走得直,后边的孩子自然就走得齐整。
老人一生悟到了,羊的天性和人的本性,形影相吊,羊行羊迹,人学羊走。这是老人放羊一生悟出的人生道理。
读了此文,我感到这种朴实厚重的散文不仅有别于假抒情,假大空,无病呻吟的散文,更有别于小女子散文。
我认为,真正的散文家是用普通的砖石瓦块建造实用性的读者理想的居室,而假抒情,无病呻吟和小女子散文是用华丽辞藻建设豪华的宫殿,华丽只是一时,迟早会有倒塌的危险。
读此文,我感觉作者就是用朴素的现实主义写法,给读者阐释了一个极简单又平实的羊和人的相互对应相互折射的羊人哲理。人行羊迹,寓意深刻,我们不妨都学学羊迹,走好一生。
2011—7—11下午13点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