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原载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今日科苑》2016年4月号
《今日科苑》独家特稿
我是北大数学力学系1954 级学生。当时教育向苏联学习,课程基本上是按照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来设置的。不过,老北大自有它自己的教学传统,基础课教员总是由最有经验的教师来担任。
我们一、二年级有五门最重要的基础课: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前四门课是力学专业和数学专业共同上课,材料力学是力学专业的基础课,数学专业自有他们另外的基础课,如实变函数论和泛函分析。
这几门基础课的分量都比较大。例如数学分析是四学期的课,每周8节课,每节课上50分钟。高等代数是三学期的课,每周授课 4 学时,而解析几何是两学期的课,每周 4 学时。理论力学是 3 学期每周 5 学时。
所 幸的是这几门课都是最有经验的老师来讲授:理论力学由周培源主讲,王仁、吴林襄有部分讲授(王仁讲授静力学,吴林襄讲授动力学);刚体力学和分析力学是由 周培源老师讲授;数学分析是由程民德老师主讲,另外有四位辅导老师负责习题课;解析几何主讲是江泽涵老师;高等代数是丁石孙老师。材料力学是王仁老师。这 样强大无比的基础课教师阵容,一直是北大的传统,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使我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周培源和江泽涵先生同岁,给我们讲课时已经年过半百了。他们不仅学术成就蜚声海内外,其教学业绩也闻名国内。周培源以研究湍流著名于世,后来被人称为“模式理论”之父。当时已经是著名学者的钱三强、钱伟长、彭桓武等都是他的学生。江泽涵是第一个在国内开展拓扑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像陈省身这样的大数学家也曾是他的学生。
程 民德、王仁老师,当时正值中年,程先生在调和分析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王仁则师从现代塑性动力学著名学者普拉格,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塑性 动力学方面得到了一些经典结果。后来他们两位都成为中科院院士。程民德先生和他的学生石青云开拓了我国计算机图形识别领域,王仁则在50岁之后转行在地球动力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被选为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周培源和丁石孙都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都曾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和丁石孙坚持基础课教学达四五十年之久。他们在北大主政期间,坚持科学与民主的传统。周培源说:“学校是一个搞学问的场所,而学术活动的特色乃是它的独创和革新,它的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和尊重实际的科学态度。” 丁石孙则说:“北大的精神与风格,那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成长和自由发展。追求民主、追求科学,一百年来,这种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丁石孙还担任我们那个年级的主任,在教学上因材施教。记得大二时,学生就有许多科学研究活动,有的同学还发表了研究论文。在学习一门课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对于有学生提前自学后只要经过考试认为合格便可以免修。当时的确有不少同学经过自学而免修的。
我们在北大学习了四年。后来我们那个年级许多同学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出了 7 位院士。其他在教学、科研、工程部门、企业管理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还有一大批。这多亏有两年厚实的基础课教学、多亏这几位著名的基础课老师的启蒙和教育。
北大数学物理门尽管当年一共才招收了两位学生,但这实际上标志着中国数学物理学科大规模培养人才的开始。到1954 年,仅数学力学系就招收了200多名学生,物理系招生也大致是这个规模。可见百年来,我国的数理学科还是得到了很大发展。
回忆我们那一届的基础课教学,事实告诉我们,教学质量特别是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是多么重要。能不能说是百年来我们教学经验中最值得传承的呢?我想,是的!
作者简介:武际可,教授,山西霍县人,1934年生,1958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为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的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与他人合著有数篇学术专著,还发表 有关固体力学、计算力学与应用数学论文百余篇。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力学与实践》主编等 职。主要著作有《旋转壳的应力分析》《弹性力学引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