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太史简 //www.sinovision.net/?3131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真相和真理的追求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陈翰圣: 专政文化比专政机器更可怕

已有 6234 次阅读2012-8-13 03:19 |个人分类:人物纪事|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钦本立和《导报》的悲剧 
──「六四」二十三年忆钦老·(美国)陈翰圣

       专政文化比专政机器更可怕


  今年是「陆肆」二十三周年。对我和我所属的那个群体而言,「陆肆」所以挥之不去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曾同属那份有劳江泽民御驾亲征而遭封杀,却又因「封杀」一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上海干部队伍中,造就颇多「中央首长」的报纸。这份报纸就是当年上海的《世界经济导报》(简称《导报》)。

  《导报》的灵魂人物,自然是创办人兼总编辑钦老钦本立。「陆肆」后的钦老,是赵紫阳加「天安门母亲」。于公,在失去政治地位的同时,他失去了内心的信仰;于私,钦老虽两次结婚,却没有孩子,《导报》是他的孩子,封杀《导报》,对他来说是痛失亲人。在公私双重打击下,七十多岁的老人终于在胡耀邦去世两年后的同一天,带着无穷的失望,离开了这个令他厌倦而又留恋的世界。此后,海内外不少人写过钦老,可惜大多属道听途说、耳食之言。不如我辈闲聊时道出的钦老,有血有肉,真实立体。

  当然,回忆是私人的事情。回忆中的形象,因人而异。我的回忆,说出来对执政党有点不恭,因为在我的回忆中,钦老最可爱的地方,是他不像共产党员。世上凡革命,都必须把政治铸成一部机器。投身革命的儿女,便是这部机器最早的螺丝钉。革命逐渐胜利,机器日渐增大,螺丝钉越来越多。等到革命成功,全国人民便无一例外地成了螺丝钉。

  在我们这部「伟大、光荣、正确」的机器里,有两种人可能免做螺丝钉。一种人是领袖。领袖缔造机器,处于机器之上。如你有幸遇见毛主席,一定感到他不像共产党员。他幽默诙谐,海阔天空。在年轻女文工团员中谈笑风生,如鱼得水,私生活颇为开放。与毛主席相比,作为二把手的刘少奇,就更像共产党员。不仅一脸党的原则加无产阶级专政,还美其名曰「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历次整人运动中,比毛还左三分。等到文革开场,死到临头,居然想起中国有部宪法,好像忘了自己一辈子吃的什么饭。你自己造反起家,是颗大大的革命螺丝钉,卸掉你或「做掉你」,还需要宪法?如此不知所云,可悲中透出几分可笑。在我们这部金字塔式的机器里,越往下去,刘少奇式的党员越多。从中央要员到街道大妈,个个满脸党性。这是一种比专政机器本身更可怕的专政文化。

  充当了「改革开放」的螺丝钉

  第二种人,是因为太聪明,所以太自由;因为太自由,所以无法成为真正的螺丝钉。钦老属于后一种人。这种人不是领袖,没有资格处于机器之上,便时不时想处于机器之外,若即若离,时分时合。他们在庞大的机器中,掌握了部分权力。于是,在他们掌权的部门里,就少了点党性,多了点人性。《导报》,便是这样一个部门。

  说钦老不是螺丝钉,也不尽然。钦老这代人,有两个解不开的情结。一个是「五四运动」,那是他们的精神初恋;另一个是后来的「改革开放」,那是他们的黄昏之恋。现在许多所谓「两头真」的老干部,其实都有这两个情结。「五四运动」,引导他们投身革命,渴望在地上建立天国。「改革开放」,让他们重拾希望,以为又一次找到了终极真理。所以,晚年的钦老,在「第二次握手」式的激情鼓舞下,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改革开放」的螺丝钉。

  对改革开放,钦老一往情深。他坚信改革开放就是真理,改革开放必将中国引向光明。所以,政治上,他对改革开放不假思索地一边倒;行动中,他对改革开放无条件地、宗教信仰般地宣传报道。他没有意识到,改革开放,在中国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改革开放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手段,一股应运而生的合力,一项暂时的政治共识。它既不能完全洗刷历史的沉淀,更无法摆脱革命机器的巨大惯性。它既不是终极真理,更不是「第二次解放」。它只是一种政治选择,和任何政治选择一样,改革开放同样包含着派系、倾轧、斗争,甚至血腥。所以,当改革开放还是各派都能接受的理想时,钦老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当改革开放涉及各派利益格局时,钦老的阵地便日渐缩小。同理,在钦老领导下,当改革开放尚是清纯少女时,《导报》声誉鹊起,喊出了时代的心声。但当改革开放嫁作人妇,盘算起柴米油盐时,《导报》便危机四伏,举步维艰。这多少解释了为什么《导报》被许多人视作改革开放的旗帜,却在改革开放真正推行前(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早已寿终正寝,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擦边球」打到了最后一天

  无论在朋友或敌人眼里,钦老都是「自由化分子」。其实,钦老有时很不自由。如果面对的是赤裸裸的愚昧或冷冰冰的机器,钦老是自由的、人性的。他思想敏锐,没有眉骨,从不同流合污。但是,钦老和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如果面对的是一股他们内心认同的「彻底改造旧世界」的力量,这股力量有时叫「驱逐鞑虏,建立共和」,有时叫「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有时则叫「改革开放,振兴中华」,他们又会不由自主地要鞍前马后,托付终身。这时,钦老就是不自由的,从而难逃螺丝钉的下场。钦老作为革命干部也好,报业同仁也罢,几十年来就这样在门里门外,理想现实,自由不自由之间矛盾、彷徨、周旋。直到一天,他周旋的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中国虽大再无立锥之地时,他的「擦边球」就打到了最后一天。这,就是钦老的悲剧。钦老的悲剧,也就是《导报》的悲剧。

  我常梦见《导报》,因而也梦见钦老。人物悲情,场景凄凉。我在《导报》工作九年,除一年在美国外,前六年办报,后二年整顿。不知为什么,梦魂萦绕的却总是那最后两年,《导报》在似关门非关门之时,钦老在方死方生、似生似死之间,烟雾弥漫,愁云惨淡。当然,这只是小人物的梦境,与甚嚣尘上的「大国崛起」相比,无限渺小。但是,「庄生梦蝶,蝶梦庄生」,有时梦幻和现实,很难讲清哪个更真实。所以,值此「六四」二十三年之际,遥想当年,临笔神驰;辞难达意,情不自禁。写出来,算对钦老和《导报》的一点纪念。

原载动向2012年第6期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