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liushu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31308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脾胃不和分三型

已有 1352 次阅读2017-3-16 21:36 |个人分类:健康养生|系统分类:健康养生分享到微信

脾胃不和分三型主要症状是不想吃,吃了不易消化

 

  中医有个观点“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意思是,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脾胃不和”是一个中医名词术语,很多人都听说过甚至常挂嘴边,但真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又不知是什么。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聊聊脾胃不和是怎么一回事。 

  人的寿命长短受到先天禀赋和后天养育的共同影响,来自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濡养。后天之精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而来。人自出生至死亡,全赖脾胃化生气血精微,充养脏腑官窍,因此有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 

  “脾主运化”是脾最主要的生理功能。“运”为运转不息、转输;“化”,一方面是指脾胃摄取水谷精微,化生精、气、血、津液,为机体提供营养,另一方面是指将代谢废物及时清除体外。中医里的“脾胃”不仅是西医概念的整个消化系统,更是多系统、多功能单位的综合体,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等系统均密切相关。食欲不振、面色不佳、乏力、易倦怠、嗜睡等人们俗称的亚健康状态其实就是脾胃功能低下的主要表现。 

  《明医指掌》记载:“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可见,“脾胃不和”的主要表现是不思饮食,食而不易消化,症状包括或吐、或泻、或胀满、或嗳气、或恶心、或便秘等。临床上,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都会引起脾胃不和,具体原因包括饮食不节(洁)或不定时、过食生冷、辛辣或肥甘厚味、思虑太过或情绪急躁、劳累过度及外感寒邪等。 

  脾与胃互为表里,常相累而病。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虚则有寒;胃为阳明,受邪易实,实则易热。因此,脾胃不和易形成寒热错杂之证,大致分为以下3个证型: 

  脾(虚)寒胃热证。表现为胃脘灼热、胀满疼痛、喜温喜按、遇凉刺激或受风寒易加重,腹胀反酸、大便时干时稀、四肢冷、牙龈肿痛、舌淡有齿痕、苔薄黄微腻或黄白相间、脉细数。治疗可用半夏泻心汤,方中黄连、黄芩清胃热,干姜、人参、甘草温中补虚,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的作用。 

  上热下寒证。上热是指胃热,表现为有口气、口舌生疮、舌苔黄;下寒是指肠寒,表现为腹胀肠鸣、小腹冷痛、便溏、舌质淡胖、脉沉弱。治疗应清上温下,以乌梅丸为主方,加黄芩、黄连、蒲公英以清上热。 

  上寒下热证。即脾胃虚寒、大肠有热或湿热,表现为胃脘胀痛、喜暖喜按、恶心欲呕、口渴、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肠道有热主要表现为便秘、舌苔黄;肠道有湿热则表现为大便黏腻不爽、气味臭秽、舌苔黄腻。治疗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温上清下。肠热便秘者宜用瓜蒌、枳实、火麻仁等,肠道湿热者宜用黄柏、黄连、苦参等。 

  总之,要想脾胃功能强,日常还需注意饮食平衡、饥饱适量、劳作适度、调畅情志等,才能达到护脾胃、助养生、促长寿的目的。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