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liushu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31308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看古人如何过春节

已有 1318 次阅读2017-1-24 21:11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导语

作为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崇高的、神圣的,同时也是一个最欢乐祥和的节日,历经千年不衰,各类传统习俗也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显得丰富多彩,那古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呢,又是如何通过诗歌表现春节习俗的呢,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去探探究竟。


 一、古人迎春节:这些风俗很另类

唐代聚众放花灯 

 

放花灯 

因为在时间上比较接近,古人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纳入“春节”的范畴,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或“元月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到唐睿宗时,元宵节这一天,长安城里要做一个高二十丈的灯树,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这个效果看起来有点像是现在的圣诞树的效果,但很显然要气派得多。京城的老百姓都想一睹“火树”的英姿,于是政府宣布“金吾放禁”,元宵节这几天晚上,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民间又称“放灯”。

五代砍竹燃爆竹 

 

燃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燃放鞭炮,是少年时代最难忘的春节体验,也是最能衬托春节热闹氛围的一种风俗了。但是鞭炮是宋代以后的称呼,最早的鞭炮就是爆竹,爆竹者,燃烧竹子使其爆裂也!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最早古人将竹子、草或麻杆,捆绑在一起燃放使夜晚耀如白昼,有照明与驱邪的作用。后来,干脆砍下青绿的竹竿,手握一端,将另一端放进火中燃烧,然后听着“嘣嘣嘣”的爆裂声,看着火星四溅的景象,玩的不亦乐乎。到五代的时候,爆竹的燃放发展为人们将一支长竹竿点燃,或将一串串竹节挂在长竹竿上燃爆,当时被称作“爆竿”。

宋人喜欢玩蚕卜 

 

玩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宋代人喜欢玩蚕卜,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句题目超级长的七言律诗——《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明代六九鞭春牛 

 

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伙,殿以春牛。观者如市。”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

立春这一天,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将彩纸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内所装的干果食品,随之抛洒一地,儿童争而食之。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后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鞭春牛意在策励农耕,开始只是一种迎春仪式,到后来慢慢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流传于山西的一首民谣反映了这一盛况: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清代祭拜紫姑神 

 

祭拜紫姑神 

关于紫姑神的信仰,六朝已有,唐、宋两代逐渐流传,到清代方为大盛。正月十一日这一天,居家妇女要迎紫姑神。“箕一只,饰以钗环,簪以花朵,另用银钗一只插箕口,放在坑厕侧设供,点烛焚香,让小儿辈对它行礼。”

紫姑神其实就是厕神。《显异录》中记载,紫姑是莱阳人,叫何媚,被李景纳为妾,遭到李景妻子的嫉妒。在正月十五那天,被杀死在厕所,后来天帝悯,把她任命为厕神。宋代文豪苏东坡写过一篇《仙姑问答》,绘声绘色描述他与紫姑对话的情景。其实,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二、古人写春节:风趣优雅有诗韵

1.王安石:更换桃符畅饮屠苏酒 

不放鞭炮,怎能叫过年?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热闹欢乐的气氛让过年的氛围愈来愈浓。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就提到了这一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 

年关一过,和煦的春风就徐徐扑面而来,虽然带着点料峭,但是开怀畅饮屠苏酒,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高兴的。和煦的春光一扫冬日的阴霾,将温暖的光辉普照到千家万户,正好照耀到每家每户新换的桃符上,除旧布新,希望桃符在新的一年能避免灾祸,给家人带来吉祥。桃符是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2.范成大:除夕守岁看小儿卖痴 

 

小儿卖痴呆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卖痴呆词》很有意思,“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除夕夜如约而至,但是大家都没有丝毫睡意,有小孩已经瞌睡的不行了,父母过去推一推,快醒醒,新年马上就到了。到了一起见证新年到来的时刻了,小朋友们大呼小叫的在街上乱跑,瞧他们那高兴劲儿,这卖痴卖呆的是要把痴呆转移给别人啊,希望自己越来越聪明。范先生的这首诗活泼生动,充满生活情趣,原来他老人家是这样过春节的。

3.文征明:相互投递拜帖拜年问候 

到了明代,民间又增添了什么新的春节习俗呢?书法家文征明的《拜年》中有所提及,“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知识分子之间开始投递拜帖拜年问候,大概类似于今天赠送贺年卡表达新春祝福吧。

 

投递拜帖 

春节到,亲朋故友之间的拜年开始了,相互之间不一定非要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彼此,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凝聚着亲朋好友们各式各样的新春问候。我也就随着潮流走吧,向那些老朋友投送拜贴,表达共度新春佳节的新年问候。大家都觉得这样拜年更简易,免去了很多繁文缛节,不会认为这是什么空虚的礼节。

4.孔尚任:守岁喝酒发压岁钱 

 

给长辈拜年 

清朝开始流行发压岁钱了,孔尚任的《甲午元旦》是代表诗歌,“萧疏自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抉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又过年了!头上稀疏的白发又多了两根,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守完岁,面对新的一年却久久无法入睡。看着蜡烛一点一点的燃烧,时光也就在着火光抖动中悄悄地流逝着,慢慢的喝着酒,如同品味着人生百味。晚上已经将身上的钱分给家里的小辈,就当是他们的压岁钱吧,听到爆竹声声,好像自己的童心仍在,兴致勃勃的看着他们更换门前的桃符。四周鼓角声不断,梅花也争相开放,等到了五更时分,人们该欢笑着相互拜年了。

  三、古人叹春节:故乡今夜思千里

1.春节最早见于《诗经·唐风》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比较常见的有:元日、献岁、岁旦、正旦、元首、元旦、新正等。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制订了《太初历》,所以落下闳被称为“春节老人”。

 

《诗经》 

关于春节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距今三千年前《诗经》的《唐风·蟋蟀》,里面有这样一首小诗“蟋蟀在堂,岁聿在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无已大康,好乐无荒,良士瞿瞿。”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蟋蟀进屋天,冷,一年匆匆到年关。今我再不去寻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不可太享福,本职要做好。好乐事不误,贤士警语记心里。而在《诗经·七月》中则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筹,万寿无疆”。

2.春节习俗入诗唐代方盛 

春节的习俗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到了唐代更加丰富多彩,而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代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所以,春节习俗入诗唐代方盛,我们能够始终铭记的春节名篇名句也是从唐代开始猛然多起来的。

 

《除夜作》 

比如高适的《除夜作》中“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之句,在千家万户团圆夜里,能够感受到诗人客宦他乡的落寞与无奈;比如刘长卿的《新年作》中“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的恬静与孤寂;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中“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孤寂清冷;以及罗隐《岁除夜》中的忧国之思: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3.春节“广告词”与诗歌“材料库” 

 

古代春节图

我们如何得知千余年前的老祖宗是如何过春节的?看诗歌便可略知一二,作为反映历史事实的一面镜子,诗歌堪称春节的“广告词”,正是因为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我们才在名句赏析的同时记住了那些失传已久的春节习俗。而同样的,而丰富多彩,充满人情味的春节习俗也成为诗歌的“材料库”,因为时空的限制,每个时期、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春节习俗,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节日风俗,在诗人的笔触下,就变成妙不可言的、有温度的、充满遐思的诗歌名篇。

  四、古人过春节:奇人轶事面面观

道光皇帝曾写《腊八粥》 

 

道光皇帝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揭开了春节的序幕,剩下的就是一个赛似一个的精彩节庆。清代的时候,朝廷在这一天往往有赐粥的风俗,因为腊八前后,基本上是三九时节,往往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朝廷此举也是为了显示恩典。道光皇帝曾作了一首名为《腊八粥》的诗:“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道光这首诗有艺术水准如何我们暂且不论,至少从他的诗中可以想见当时的热闹场景,寒风瑟瑟中,一锅一锅的的腊八粥冒着腾腾的热气,万头攒动、人涌如潮,嘈嘈切切,让萧索的北方之冬多了丝丝暖意,也让即将到来的春节多了几分热闹。

唐宋文人钟情“小年夜” 

 

小年夜思乡 

中唐诗人元稹有一首《使东川·汉江上笛》这样描写小年:“小年为写游梁赋,最说汉江闻笛愁。今夜听时在何处,月明西县驿南楼。”很显然,诗人客居他乡,闻笛生愁,盼望早日回家。晚唐政治家兼诗人权德舆《桃源篇》一诗,同样写的是小年:“小年尝读桃源记,忽睹良工施绘事......忽闻丽曲金玉声,便使老夫思阁笔。”与前者不同,身为宰相的权德舆笔下的小年显得更有闲情逸致、歌舞太平之感。

南宋大诗人陆游特别钟情小年,流传下来关于小年的诗歌就有三首。“老夫眼暗牙齿疏,七十未满六十余。故人欲尽谁与娱?独坐默诵小年书。”在他的《雨夜南堂独坐》中,用诙谐幽默的手法写了自己在小年夜悠然诵读的场景。另外两首诗《旅舍偶题》和《冬夜读书》:“小瓮漫营秋社酒,断编闲理小年书。”“红烛悔从长夜饮,青灯喜对小年书。”三次提到“小年书”,真是一位刻苦学习的先贤楷模。

高适写诗问候小伙伴 

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晚年高适 

这是唐代诗人高适晚年在蜀州(今成都崇州市)任刺史时创作的一首七言诗,高适在大年初七人七日这一天忽发感慨,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杜甫的思念之情,这也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接到这首诗后,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结语

流传千年的风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不断的发生流变,不变的是人们对于春节的期盼和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朴素的祈愿,在回顾中祝愿,在重温中传承,让传统节日的魅力之光投射到千家万户的门楣和庭院。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