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4|||
在纽约生活十多年,因为在新闻单位工作,再加上自己在纽约也有很多社会各界的朋友,所以大大小小的活动参加了不少,我自己也组织过一些活动。每次活动邀请嘉宾是重头工作。
回复主办方出席邀请在许多场合上,是主办单位确认人数的方法,但却是不少主办单位“心中的痛”。邀请函发出去,被邀请人没有回复。
不管是自己办活动,还是协助朋友办聚会,都时常遇到这个问题。从节庆聚会、社会商界活动,孩子生日派对到喜宴等,部分邀请宾客“不回应就是不回应”,答“可能”的宾客满天飞,主人人数拿捏困难,食物准备伤透脑筋。
“回复邀请”是美国基本社交礼仪
回复主办方出席邀请在美国应该算是最基本的社交礼仪,许多邀请函下方都有此註记。它甚至有专用的缩写:RSVP(原文为法文的Respondez sil vous plait),可以解释为Reply to the Invitation,沿用至今,便是“请回函”的意思。
有些亚裔没有回复邀请的习惯
娓娓经常参加美国社会的活动,很多时候,负责举办活动的人都会跟我抱怨,预约不准真伤脑筋。
有不少活动主办经验的侨界人士表示,一些如园游会等庆祝活动,发了邀请的人,不回复,有时就以为人家不来了,就把位置让给别人,结果人家最后又拿着邀请函来了。主办方常常徘徊在“人少了不好看,人多了坐不下”的尴尬状态。
一位美国生活的华裔,因为乔迁之喜,打算圣诞节前夕,邀请孩子的四个好朋友全家与公司同事热闹一下,他不仅用Evite.com邀请,也在脸书发邀请函,长辈则亲自打电话邀约。
然而,除一些家庭也有举办过派对的朋友马上回复确认外,少数朋友“脸书邀请不回应、电话简讯不回复,打电话确认又说再看看”。
主人在圣诞节前20天发函邀请,可能有些朋友迟迟未回覆她,派对前两天致电询问四名尚未回复的朋友,竟不约而同回答“可能”,他只能先把这些“可能”都算进去准备食材,最后四个“可能”,只到了一人。
一位拥有筹办活动多年经验的专业人士说,日本、美国文化,多会RSVP,华人、越南、韩国则比较无此习惯,华裔回复RSVP以年轻人较多,一般新移民仍没此习惯,通常会RSVP者约五至七成,另外三成怎么样都不回。
她说有一次一大型医院找她举办活动,800张请帖发出去,“医院方说,按照往年惯例,会RSVP者,大概只有200人”。
不回复邀请,人数无法预计,造成浪费
有位纽约的华裔朋友,有次儿子过周岁想庆祝一下,他透过短信发邀请,信发了40个朋友,仅12人回应表态出席与否,他知道华人多半不太喜欢回复,因此多订一桌以防万一。没想到最后有大半桌没坐满,还是叫了一整桌相同的菜,搞得剩菜满满,还要拜托大家打包带回家。
“不请自来”也伤脑筋
相比“不回复”的受邀者那种冷漠,还有些“不请自来”的宾客的“热情”也让主办方伤脑筋。
美国一位华裔,儿子满月,从台湾赶来看孙子的爸妈,在高档华资海鲜餐厅席开两桌,请儿子至亲好友与白人上司吃满月酒,有人听说了消息后,在不通知主人的情况下不请自来的。最后结果“两桌变成五桌”,预算硬是多出上千美元。
再比如我的一位美国侨界的朋友就说,有时办活动,通常一些关系密切的社团,办活动会互相邀请对方社团代表与会,但几年前一次他所属社团办一个约40人至50人节庆活动,受邀的侨团代表却带了他们社团近20人来,且“都穿制服”,一时间场子好像变成他们的。突然多了三分之一人要吃饭,活动负责人,只得紧急打电话订了数百元外卖。
“一人回复,带来一串”
有的宾客“一人回覆,来一串”,之前曾碰过一位朋友的婚礼,有人回复函上载明“出席一位”,没想到婚礼当天突然“一人变六人”,对方解释“因有朋友从中国来玩,没看过美国婚礼,所以过来瞧瞧”,但事先对方并未跟主人打招呼。
娓娓也经常带一串人去参加别人的活动,有时候一个活动别人刚开始只邀请我,但往往我身边的朋友听说之后都想去凑热闹。不过我很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管带一个,还是带十个,一定会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才会带过去,否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不管怎么说,入乡随俗是真理,到了美国,最好就要遵守美国的社交礼仪,否则会给自己的社交生活带来非常大的不便,这些社交上的小细节,该遵守的还是要遵守的。这样,于人于己都有好处,朋友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