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喜欢骑着波音“飞驴”满世界飞,到世界各地长见识的“驴友”,有时不免为自己去过不少地方而悄悄得意。由于本身从事媒体工作的关系,走的地方自然多些,因此自认为是看得比一般的人多一些,对外国也有多一些的感性认识和感受的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旅人”吧。不过,在拜读了中新社美国分社总编辑王永志的游记《爱比遗忘漫长——老记者的18年环球路》后,感觉王先生丰富的经历,他独到的观察角度,着实让人我叹服。
王永志生于上世纪50 年代,崇尚邑人“输人不输阵”格言。作为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从鹭江之滨汇入人海茫茫京华。作为资深码字工作者,有过长驻海外经历,足迹遍及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著述数百万字,涉足诗歌随笔、人物传记、长篇纪实等领域。写过“走过一些地方,方知世界辽阔”的独白,也坚信“爱情是旧的难忘,路是新的好”的诗意。
王永志先生今年出版的游记《爱比遗忘漫长——老记者的18年环球路》,记载了他作为一名资深记者,一名诗人,一名不停行走的旅人,在世界5大洲20个国家的深度游览,悉心观察获得的独到感受。这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多个国家、多个地方行走的记忆。作者以记者的独到眼光、文人的特殊触角,将旅程诉诸笔端,用文字带领读者同他共同追溯历史,共赏各地的诗歌、音乐、美术,也令读者寻找自己的一份爱与遗忘。
(曼谷金佛寺)
(在泰国宫前留影的王永志先生)
我起先是把它当作一本旅游指南来读的,因为书中提到的一些地方,比如欧洲的一些国家,我很渴望游览,至今还没有机会踏足,更不用说深度游了。但是,读着,读着,我发现,这并不是一本简单的旅游指南,当然它有任何一本旅游指南的所能囊括的信息和元素——图文并茂地介绍五大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但它不是一本泛泛而写的旅游指南,更不是一本流水账似的游记。说王永志书是一本旅游指南,或者游记,就太多简单化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在读万卷书的人属凤毛麟角,行万里路却多如牛毛。现如今,国人的钱包鼓起来了,到国外游览的国人可谓成群结队。我经常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曼哈顿的时代广场,华尔街看到操着各种中国地方方言的“黑压压”一大片的游客。由导游带队的国际旅游团大行其道,但大多都像赶“鸭子”似的,“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拍照,回到家什么都不知道”,是这类游览的形象写照。回到国内,倒过时差,只能通过照片和购买的纪念品,以及奢侈品来回味“这一路来看过的景点”,发现那只是一场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到此一游”,别人谈起纽约,巴黎,伦敦,只能附和一句:那里本人也去过,参观过自由女神,看过铁塔,伦敦大笨钟,不信?有照片为证。更多的,更有深度的,更有广度的,更有知识性,文化性的内容,自然谈不上不了。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维也纳城市公园里斯特劳斯金色雕像 )
王永志有过长驻澳大利亚的经历,同时因为传媒人的特质,也有出国对机会,足迹遍及20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是一年走一个国家。他在所工作的国家和游历的地方,不同于导游带队的游览,而是一次次的“深度游”,看得细,体味深,感触多。
景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想只有注入人的气息,景物才会鲜活起来。王永志的游览随笔,通过一名记者和一名诗人的独特视觉和触觉,从细微处发现别人忽略的“美景”,将一个记者和诗人的跳跃的鲜活的气息,注入自然景色和人文景端中,有感而发,给人以身临“奇”景的鲜活感,这才耐人品味,一读再读三读。
可是说,王永志的游记表面上是介绍国外游览景点,实质上是以独到的角度和思考来观察世界,介绍世界风景,外国文化和艺术的文化读本。从这个角度讲,读者们可以粗看,也可细读。
(马来西亚皇宫)
此话怎讲?如果粗看,可以看看作者的照片,可以看看他是怎样选择那个国家最富代表性的景致或特色,比如维也纳的音乐,圣彼得堡的教堂、雕塑,雅加达的“堵城”;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不仅在前往外国旅游之前应该好好读,细细读,就是在工作之余,入睡前,也值得细细读。像介绍聂鲁达故居的文章,就可以从中发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爱情和人生的心路历程,而从上帝在尘世的居所——伊斯坦布尔中,你则可以了解这个名城的前世今生。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旅游随笔集,对于研究外国风情的人士,学者来说,也不啻为一本极佳的参考资料。
(王永志先生在美国棕榈泉客舍)
《爱比遗忘漫长——老记者的18年环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