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为什么不能“听风就是雨”?
大民
我们经常耳闻目睹这样的趣事:什么东西要涨价了,立刻蜂拥去抢购;日本地震污染了食盐了,马上就备战备荒储存几吨食盐;至于洗衣粉要涨价,也会马上来一个抢购潮。有些小商小贩也知道这个大众心理,就在自家门店白纸黑字写上“转让,清仓处理”“最后三天,跳楼甩卖”。。。。。。可是多少年过去了,他们依然在“转让”,在“最后三天”。
关乎公众的新闻事件,也容易出现奇妙的跟风现象。一个地方追尾,马上多个地方也追尾了。一个地方电梯故障,全国各地电梯都不好使了;甚至一个小区出现灭门案,也会接连出现两三起,一个幼儿园出现疯狂杀人犯,别的地方也会接二连三出现。
这些现象,都涉及一个传播学术语: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这是一门相对新鲜的课程。西方国家比较普及,中国只有极少数大学开了选修课。
公民的媒介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
第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
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中国的受众相对比较脆弱和敏感一点,主要是因为媒介素养的欠缺。而这个素养的欠缺又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民众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凡是白纸黑字的东西,都全盘接受。
第二,中国民众曾经生活在漫长的信息过滤时代,非主流的,甚至非官方的信息,很多年不能到达受众的耳根,受众得不到锻炼机会,习惯于接受和相信。
第三,中国市场经济之后,官方媒体放弃了自己的官方立场,与民间媒体不约殊途同归。
第四,官方媒体习惯于堂皇的外交话语,不喜欢生动、平实的讲故事的文章风格。比如王勇平对于记者提问的那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是典型的外交辞令,用来对付自己的人民,显然错位了。再比如《南方周末》和《人民日报》,文风的不同,已经严重影响了传播的质量。受众不知不觉接收了更加贴近自己趣味的文风和各种文风下面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
第五,当新闻也可以成为商品,当市场决定了新闻的存亡,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就成为常态,甚至培育出一个“新闻小贩”群体。这个群体队伍越来越庞大。甚至可以说,中国现在已经是“新闻小贩”处在传媒走向的时代。他善于制造有争议度的新闻,如果新闻本身没有可争议性,他会不惜代价添加一点。他的目的就是吸引更多人关注。天下太平,就是他们的末日,兴风作浪才是他们的生存法宝。同一个新闻事件,可以作出完全相反的新闻来。
比如安徽女子跳桥事件,有些媒体只截取女子跳楼之后第一个司机绕过去,没抢救的片段,而对第二个司机停车、报警参与救助的过程视而不见。让后给出标题《女子跳桥司机绕行无人相救》,同一个新闻,另外的媒体却把事件的全程介绍出来,用的标题是《不做看客做侠客,女子跳桥众人相救》。媒体人的立场、觉悟、道德,在此可见一斑。
再再如,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有的媒体“加入了”有网友说陈贤妹救人是为了出名的“卖点”,果然就引起更大愤慨和争议,引发更多讨论。其实,用常情常理判断,说收破烂的阿婆就是是为了出名,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再再再如,杭州西湖女子落水,一个外籍游客下水救人,很多媒体莫名其妙就把这个救人的外籍女子“认定为”美国人,然后做出中美两国人民文化修养高下比较的荒唐文章,在互联网上疯狂传播。只有一家电视台做了真正的新闻采访,费尽周折,找到了这个外籍女英雄,她是乌拉圭人,不是美国人。
再再再再如,关于广州“8毛钱可以治好的病医院开天价10万元”,各路媒体疯狂炒作,利用了医患之间本来就不平衡和对等的关系,利用了人们对医疗制度和贫富悬殊的不满意,利用了国民的焦虑和贪污腐败的负面想象。是的,媒体做出了成功的新闻,记者和媒体的曝光率上去了,经济效益上去了,民心民风败坏了。新闻道德堕落了。有趣的是,这个孩子后来在武汉就诊,同样也是诊断为“肠梗阻”,并且实施了手术。媒体哑口无言了,几乎没有什么报道。
凡此种种,都是媒介素养的欠缺有关。
一方面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丧失,另一方面是受众的媒介素养不够。两相配合,就形成了听风就是雨,听见兔子叫就赶紧储存大豆的社会怪象。
我相信美国人民也是有机会看见无数花边新闻、政治八卦、街头黑幕的,但是他们一笑置之,不往心里去。在互联网上关注政治,关注道德最多的,一定是中国人民,不是所谓高度民主化的西方国家。在西方,因为这些东西见得多了,自然也就免疫了。中国还处在“获得免疫”的初期,还有几十年道路可走。除了通过无数次上当受骗的新闻的磨练,无数次假新闻、片面新闻、恶意新闻的被揭穿和被处罚,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主动学习媒体知识,学会区别信息的质量和真伪,做到不听风就是雨,不做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傻瓜蛋。
昨天有个网友说,南方系喜欢矫枉必须过正,北方系喜欢主流引导。其实,我们看了太多负面新闻,甚至不惜手段加工制作负面新闻,也是为了锻炼受众的接受能力呢。我笑了。我说你打我一顿,是锻炼我抗打击的能力。世间的无耻和无理,在您这里又前进一步了。
这些日子有个“段子”很流传,大意是“新闻联播只播正面新闻,让人感觉天下太平阳光灿烂,看互联网则是天下大乱一篇漆黑”。我跟一个年轻媒体人打赌:今天晚上,您拿出半个小时看新闻联播,做好统计,看看新闻联播究竟有没有负面新闻?结果,他不敢接招。因为我的提醒让他明白,大家疯传的那个新闻联播并不存在,那是网民从自己的负面信息获得的一个印象,嫁祸于新闻联播而已。其实,“国家级”的负面新闻不仅是新闻联播的重要内容,还是新闻一加一的深度报道的主要来源。罔顾事实,胡说八道的媒体,的确完全丧失了面对现实的能力。这个时候,考验的是受众的质疑精神,求真习惯。稍不留神,就被忽悠了。
前些日子我做了调查:你读过《人民日报》吗?结果百分百网友没有看过,但是百分百网友否定了这家主流大报。这个时候,人民日报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宣泄不良情绪的载体。至于它说了什么,早就不重要了。恶搞“新闻联播”是同样的道理,恶搞主流价值观呢?
20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