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白云仙子 //www.sinovision.net/?311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朋友圈”不断扩大 美国南海战略不得人心

已有 533 次阅读2016-5-18 09:49 分享到微信

  中国“朋友圈”不断扩大 美国南海战略不得人心  时间: 2016-5-18 05:08|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查看: | 评论:   发表评论  分享到微信  

    摘要:  美国在南海的搅局纯属霸权逻辑下的挑衅行为——这一事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际舆论承认。不少外媒注意到,国际上选择站在中国这一边、承认中国立场与主张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 ...

     

    新闻配图     

    美国在南海的搅局纯属霸权逻辑下的挑衅行为——这一事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际舆论承认。不少外媒注意到,国际上选择站在中国这一边、承认中国立场与主张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其他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盘算”

    菲律宾刚刚选出的新总统无疑给美国本以为胸有成竹的南海战略来了一记“闷棍”。        

    路透社此前报道称,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曾表示,“我要对中国说:‘不要在这里要求任何东西,我也不会坚持说这是我们的。’”同时,他也表示了共享资源开发的意愿。

    而据法新社报道,杜特尔特的发言人彼得·拉维纳日前表示,杜特尔特愿意就南海争端同中国会晤;还愿意同中国建成伙伴关系,以开发南中国海的天然气和石油,并探索联合渔业管理系统。

    风向转了后,菲国内敢发声的也多了。据报道,菲律宾资深海洋法专家、前司法部长埃斯特利托·门多萨日前呼吁菲当局暂停推进针对中国的南海仲裁案程序,为下任政府留下选择余地。门多萨也直言称,菲当局并不理解其他国家根据自身利益采取的行动,如果菲当局宣称在南海问题上得到美国、日本、越南等国的支持,那只是一种“错觉”,因为“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盘算,他们的利益与菲律宾的利益不同”。

    新的形势令搅局者更加坐立难安了。同时,随着南海仲裁案裁决临近,近期美日越等“挑事者”在国际上施加的舆论压力也逐渐密集。此前,“美国之音”报道,菲律宾选出了一位新总统后,华盛顿的观察人士表示,杜特尔特在执政初期可能会谨慎甚至拖延实施前任政府与美国达成的一系列防务协议,包括菲律宾向美军开放使用5个军事基地。

    在美菲同盟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日本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日本共同社报道称,为了加强对中国的制衡,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打算在七国集团(G7)伊势志摩峰会上向欧洲施压,要求共同关注南海。但是,共同社的报道也指出,此前在4月广岛举行的七国外长会议上,各方汇总声明称“强烈反对”造成紧张升级的单方面行动。“以去年与中国签署超过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240亿元)巨额经济订单的英国为首,欧洲各国正纷纷与中国加深关系。”该媒体称。

    眼看着愿意陪美国玩的“小伙伴”越来越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难道美国还没有整明白?

    “中国有权维护周边地区安全”

    然而,清醒的国家到底是多数。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阿拉伯国家根据在卡塔尔首都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七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多哈宣言》,目前已有约40个国家公开支持中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立场。此前,东盟的文莱、柬埔寨和老挝;金砖国家的俄罗斯和印度;东欧的波兰和白俄罗斯;南亚及中亚地区的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冈比亚和斐济等国家,都已公开表达了对中国的支持。而俄罗斯卫星网则报道称,根据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陆慷在例行记者会上的表示,毛里塔尼亚和委内瑞拉政府也都分别发表声明呼吁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方式来解决有关南海问题;加蓬外交国务部长最近也致函,明确支持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据外媒报道,阿盟秘书长纳比勒·阿拉比表示,阿拉伯国家支持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支持中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问题上的立场;并强调,“阿中将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

    当然,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与南海周边利益密切相关的东盟国家的态度。此前,在文莱、柬埔寨和老挝东盟三国与中国就“坚持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达成一致时,外媒就迅速聚焦。日本《读卖新闻》称,“东盟在南海问题上已开始瓦解”。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石油资源丰富的文莱正感受到原油价格下跌带来的压力,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公开支持北京。与此同时,面对这场纠纷,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正努力置身事外。”

    虽然按照南海地缘政治业已形成的大逻辑,东盟国家大多数愿意在中美之间“搞平衡”。但是美国过分的军事挑衅也给东盟带来了更认真思考自己选择的机会。“亚洲较小国家正在面对战略关键时刻。尤其是在该地区的海上争端升级到了危险程度的时候。”新加坡《海峡时报》刊文称,尽管东盟在南海主权要求问题上是中立的,但它也必须掌握主动权并发挥重要作用,否则,东盟将听任中美冲突的“摆布”,这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连美国人自己都意识到,这样一味挑衅下去恐怕是不行的。美国《财政时报》日前刊登题为《五角大楼正危及我们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的文章称,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美中经贸关系一直是与国家安全政策相脱离的。军事和地缘政治竞争固然在加剧,却并没有影响双方经贸关系的蓬勃发展。不过,“今后不再如此了。”该文章悲观地痛陈,“两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角力正呈危险态势,它将损害贸易和投资关系”;“美国防长和舰队司令们通常不懂中国。如今我们需要能贯通政经和国家安全问题的有大局观的外交官。美国企业和投资者以为平安无事的空间正逐日缩减。不论我们喜欢与否,中国都有权维护周边地区的安全。”

    日本《每日新闻》也刊文发问,“在南海问题上,日本的角色也很重要,但过于积极真的合适吗?”该媒体称,“强加成本战略”是为达到维护南海和平的政治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但如果中国不顾一切地进行反击,则该战略无从成立。

    “不要成为美国对华遏制政策一部分”

    事实上,域外的国家也逐渐不想按照美国的游戏规则玩了。

    比如印度: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刊文称,印度并不赞同美国所宣称的自己有权不事先通知他国而“不受干扰地通过”其沿海水域,尤其是被认为属于他国领海的水域。事实上,新德里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与北京大体一致,都认为外国军舰在进入一个沿海国家领海或专属经济区进行“无害通过”之前应该通知该国。“新德里知道它不能支持美国的伎俩”,该文章称。而印度《第一邮报》此前在美国防长卡特访问时就曾刊文称,“印度必须顶住压力,不要直接成为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一部分。”该文章强调,印度不能忽视与美国结盟以实现自身战略抱负所包含的巨大风险。印度还必须考虑到本国周边的基本现实。

    比如俄罗斯:据俄罗斯卫星新闻网报道,俄外长拉夫罗夫近日表示,所有南海问题当事国都应继续寻求各方可接受的政治外交解决途径,非直接当事国必须停止任何干预手段和使问题国际化的企图,对南海问题的炒作和使其国际化的企图“毫无用处”。

    再比如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报道称,在历史、文化、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和种族等等条件的制约下,我们一般会和美国同处一个阵营。因此,澳大利亚总是追随美国对于中国的看法。澳大利亚的政客和评论家似乎无法从中国的角度思考冲突的来源。我们为什么不试着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想想美国的“亚太支点计划”是什么样的?“我们该如何让行动与反应的恶性循环停止下来?”该媒体刊登的另一篇《直面南海现实》的文章称,澳大利亚必须更加仔细地考虑利益攸关的到底是什么?实际上接受中国的立场并不会导致重大的物质损失。没有迹象表明中国会在该区域实行海上控制运输限制,那样做会损害中国自己的经济。

    在这个愈发复杂的世界,拥有最多关系的国家某种程度上也就拥有最大的力量。正如学者安妮-玛丽·斯劳特所说,“外交是一种社会资本;它取决于一个国家外交联络的密度和覆盖范围。”这就是为什么全球舆论界都在关注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逐渐获得的外交优势,和美国逐渐失去的人心。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刊登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奈的文章称:美国的真正问题并不是被中国或其他竞争对手超越,而是众多的其他参与者(包括国家和非国家主体)权力资源的增加给全球治理带来的各种新障碍;换句话说,真正的挑战是无序状态——即没有能力完成预定目标。

    “美国的战略实力受到了制衡,它已经消失在了多极世界的格局当中。”法国《费加罗报》刊文说得更加直白:从战略的角度看,美国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实际上是一种无序的收缩。它既不知道如何赢得战争、如何维护和平,也不知道如何在联盟中寻找继任者。

    不过,或许美国更加不知道的是,其地区霸权规则大行其道的时代已经走进历史了。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