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白云仙子 //www.sinovision.net/?311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温家宝每次被提拔后,都在日记中写了什么?

已有 909 次阅读2016-4-15 03:20 分享到微信

温家宝每次被提拔后,都在日记中写了什么?

作者:杜宝俊

2016-04-15 第76期

上世纪70年代末,温家宝从西北一个偏远省份的找矿技术员,仅用7年时间,就成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其进阶之路固然有大时代因素,但身在其中的温家宝,所思所想,更值得关注。

最近,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出了一本书,《温家宝地质笔记》。这几天翻了一遍,专业内容看不太懂,但有些内容很有价值。

《温家宝地质笔记》

上世纪70年代末,温家宝从西北一个偏远省份的找矿技术员,仅用7年时间,就成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其进阶之路固然有大时代因素,但身在其中的温家宝,所思所想,更值得关注。

所幸,这些内容,在这本《地质笔记》里都有。

1978年底,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粉碎了四人帮,时局为之一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需要大量的干部。当时中央提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在甘肃山野找矿10年的研究生温家宝,完全符合“四化”要求,于1978年12月,被提拔为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队党委常委、副队长。

温家宝出书忆“地质人生”:在祁连山睡地铺、捡牛粪

1974年7月,在甘肃肃南县红山林场编写《1∶20万祁连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时留影。

不做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

初次踏上领导岗位,温在1979年1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

我不做那种不学无术的领导者,也不做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而要做一个有学识、有头脑、有远见、有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从担任领导工作的一天开始,我便下决心继续努力钻研科学技术,绝不能放松。

1979年6月21日,温家宝当领导半年。力学队召开党员大会,选举新一届队党委。温家宝以最高票当选为党委委员。温在日记中注明,只差一票为全票。

37岁的温家宝,受到了甘肃省地质局领导的关注。局长马万里和副局长沙仑,两次到酒泉考察温家宝。

可能自己也有预感要被提拔,在1979年7月24日,这个夏日的夜晚,温家宝坐在家中,静静地回忆三十七年的道路,思考着未来。温家宝在日记中写道:

三十多年的历程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这并不好,容易满足,而且经不起波折。我准备后三十年不折不挠,逆水行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的目标,还得从点滴做起。对生活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无论多大压力,不要中断学习和工作。

温开始拼命读书学习。7月25日是个阴雨天,温家宝在日记中写道:

每日贪婪地读着书报,许多好文章,如张志新烈士的事迹,苏阿芒刻苦自学的故事,冯雪峰儿子的回忆文章,丁玲“桑干河”的再版前言……教我反省,催我自新,给我力量。

9月,甘肃省地质局党组决定,并报甘肃省委批准,调温家宝为省地质局地矿处副处长,主持全处工作。工作地点从酒泉到了兰州,温家宝12年的野外地质生活结束了。

1979年6月,与地质力学区测队其他党委委员合影

我胸中的目标是什么?

12月17日,温家宝独身一人到兰州任职。但刚开始的三个月,并不顺利。1980年3月16日的日记记载:

三个月来外出开会几乎占了一多半的时间,其余主要是处理日常处务工作,根本没有什么起色,每日或参加一些会议,或批阅些文件,或坐在那里东翻翻、西看看,日子就这样从身边过去了。到了晚间,人们匆匆回家过那小康生活,而我常独自一人默然呆坐。学习无一定计划,工作和生活也缺少目标,空费精力,磨人生命。

人们常恭维说,三十多岁即当了处长。而在我看来,除了日益增长的虚荣之外,那有什么意义呢?人的生命这样度过,改善多么可怕而又可悲啊!

隔了一天,温家宝又在日记中写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仿佛变得更加沉默了,说话做事异常谨慎,就是这样仍难免缠绕是非。我想,慎重是对的,但谨小慎微就不好了。一个人胸中的目标要远大,为了这个目标,百折不挠;为了这个目标,激流勇进;为了这个目标,谦虚谨慎,我胸中的目标是什么?我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呢?

在温家宝三楼的办公室,可以看到皋兰山。温坐在桌旁,天天仰望着它,山下面新建了许多楼房、厂房,嘈杂的声音日夜不宁。天气阴沉,也弄不清是尘雾还是乌云,总是把阳光遮住,使人感到气闷。

温常常沉思:

一个有信念的人,一定会珍惜生命的每一天,甚至把它作为自己的最后一天来度过。按照自己的信念,坚定地向前看、向前做、向前走。而绝不会满足于事务工作,学习无一定计划,工作和生活缺乏目标,空费精力、耗人生命。

履新半年后,温家宝开始进入角色,每天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以刻苦努力、勤于思索很快赢得了工作上的主动和同事们的信任”。

立大业必须有大志

1980年10月底,63岁的地质部部长孙大光到甘肃省地质局调查研究。当时老干部“第一位的任务”是发现、培养接班人。孙到地方局,除了研究事,更重要的目的,其实是挖掘人。当时温家宝在天津开会,未能与孙见面,但孙通过在局、队的调查,记住了温家宝这个名字。温说,“广大干部群众对我的积极评价,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981年3月28日,经地质部党组批准。温家宝被提拔为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4月7日,这一任命,通知到了温家宝。

温家宝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要确立政治经济学的主攻课题,并在某一两个领域的研究上有所创见;

要熟悉地质业务技术,尤其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指导地质工作中要运用自如,在地球化学和成矿理论方面要选择课题,深入研究,力争有所成效;

要刻苦攻读外语,三五年内,亦即45岁以前要攻破英语;

要做一个干练的管理干部,有远见卓识、明确目标,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不图虚名,不骛虚声,做事要有计划,应该办的事切实抓紧,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力求避免。

立大业必须有大志,实现自己的目标更要有非凡的勇气和极顽强的毅力。

我将为祖国奋斗一生,并将此精神留给我的儿女。

1980年9月,随孙大光(前排左三)到东北调研。

不惑年起,要有个新的开始

当时的地质部部长孙大光选拔干部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要利用多种形式考察的机会,亲自接近和熟悉他们,既从大处又从细微处去了解他们”,“不能光靠听汇报、看材料”。

从1980年开始,孙大光从各省局擢升的中青年干部中筛选若干优秀分子作为考察对象,亲自带队赴基层做三四十天的流动调研,近距离以至零距离地观察、鉴别干部。

1981年9月,温家宝参加了第二批这样的调研,这也是温第一次见到孙大光。此次调研,温家宝通过了孙大光的零距离考察,部党组决定调他到地质部工作。

1982年11月,经中央批准,40岁的温家宝调任地质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

温离开了工作15年的甘肃,进入北京。和他几乎同时从甘肃进京的,还有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胡锦涛。他将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胡锦涛和温家宝同龄,也在甘肃待了15年。20年后,他们一起开启了中国的“胡温十年”。

12月16日,温家宝在北京写下了这次任命的过程和感受:

十一月初接通知,经中央组织部批准调部,任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

十一月八日去陕西,调研科技进步问题。

十二月四日返京,正式报到上班。

十天来,熟悉情况,完成陕西调研报告初稿,十一日上午向部汇报。

珍惜时间,提高效率,等于延长生命。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置生死于度外,视富贵于粪土。

自不惑年起,要有个新的开始,不贪一得之功,不存一孔之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求有真知灼见。自勉。

温家宝与晚年的孙大光合影

连续提拔

初进地质部的温家宝,对工作环境和人头都不熟悉,更不谙待人接物之道,甚至连学都学不会。“就像看见生人就怕,躲在角落里不说不笑的孩子”。温暗下决心:一切从零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走下去。

1983年1月4日,温在日记中透露,在部里一个重要会议上,温“大胆谈出了对体改的见解。挑明了矛盾,没有回避问题,不苟同于某家之言,独立地和盘端出自己的全部看法。”

一个好的干部,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问题,无论什么场合,都要敢讲真话。“那种一味迎合领导的‘奴相’是可鄙的。我尊重领导,但从不迎合。”

温家宝到部里工作1个月,部党组即提出增补温为部党组成员。温说,“孙大光部长和部里许多老同志对我抱有很大期望”,温“感到很不安,心情始终难以平静。”

1983年3月下旬,温被正式增补为部党组成员。

5月24日,地质部党组召开在京处级以上干部会,进行副部长人选民意测验。同时,对温在甘肃地质局的表现进行调查。民意测验的结果表明,温受到绝大多数人的信任。党组将人选提交处以上干部讨论,温又得到干部群众的肯定。

10月10日,经中央批准,国务院任命温家宝为地质部副部长。这一年,温41岁。

11月1日,温在地质部党组会上说,“在这样短的时间,由于党的信任和工作的需要,我被连续提拔,担任如此重要的责任。而今天的我同昨天的我并无多大变化。我深感自己的知识水平、经验积累和工作能力,同党和人民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必须保持清醒,更加自觉、分发努力,大胆地独立负责做好党交给我的工作;同时,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两会后,温家宝离开了工作15年的地质系统,进入中共中央办公厅任职,仕途切换进了另一条轨道。

为“官”本是偶然之事

温家宝在《地质笔记》一书中写道:

人们常说,“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千里马”,但我要感谢那些认识我、了解我、信任我并给我锻炼机会的“伯乐”。没有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没有像孙大光等一批令人尊敬的老同志,我仍可能还在大山里。

对我来说,为“官”本是偶然之事,特别是进京“做官”,是自己根本没有想到的。

我常想:生活对我是公平的。岂止是公平,甚至有些偏爱。机遇也是难得的,许多人比我有才华,但却没有我这样的施展条件。

2010年1月13日,在孙大光去世5周年之际,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撰文怀念孙大光,文章登在了人民日报第二版。

人民日报缅怀孙大光文章

温家宝在文章中写道:

我与大光同志于1981年8月第一次接触,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得到兼有领导、严师、益友的感受。大光同志对我和同期一批中青年干部的关怀、教诲和培养,情真意切,言犹在耳。特别是他对年轻人寄以厚望,委以重任,指明了方向就大胆放手,让他们去施展、开拓,这是很少有、也很难得的。大光同志的思想境界和工作能力堪称高超,但少有“领导高明论”;他驾驭全局往往挥洒自如,但并不恋栈、揽权;他悉心培养年轻干部,诲人不倦,却不指手画脚。(完)

凤凰网版权稿件,转载请联系:zhiban@ifeng.com

凤凰网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往期回顾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