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桑塔纳
转发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的爱车就是“桑塔纳-浩纳”。
有一款车,它曾风靡驰骋中国几十年;有一款车,它曾在中国创造了销量奇迹;有一款车,它曾引领中国一代人的汽车品味……
它便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桑塔纳。从最初国产化率的3%发展到国产化率的90%以上,桑塔纳开启了中国轿车时代的新纪元。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怀念这个几乎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的轿车名字,因为有一种记忆叫做桑塔纳。
来自一阵旋风
笔者小时候,“桑塔纳”的牌子就已经家喻户晓,当时总觉得这个名字貌似是三个文字奇怪地组合在一起,或许拗口,却又似乎那么新潮。后来发现貌似奇怪的组合背后却大有深意。
命名起因于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着一座以生产葡萄而闻名遐迩的山谷,山谷却经常刮起强劲的旋风,当地人于是给这种旋风起名叫做Santana。
1973年,西德大众公司第一代帕萨特(Passat
B1)诞生,不久后,经过重新设计和搭载新型发动机的第二代帕萨特(Passat B2)问世。Passat
B2在销往至南美一些国家时,被冠以Santana的美名,其用意不言而喻,希望它能如同山谷的旋风般那样强劲,席卷全球。后来车子引进国内,依旧沿袭南美Santana的名称,以这股著名的旋风来命名,并通过音译,赋予了它一个无比响亮的中文名字:桑塔纳。
有趣的是,桑塔纳的原型车帕萨特B2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成为在德国市场的老款车型,而在欧洲变得不入流、被人遗忘与无人问津。但在中国却“攻城略地”,风靡了几十年,正应了那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古语,这款适用范围广、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中级轿车“进得了城,下得了乡;既能当商务车用,又能当私家车用”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中国老百姓也因此愿意为之买单。
拼起来就行
在桑塔纳旋风席卷中国前,国内汽车厂一直在搞自主研发的国产轿车。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在汽车领域,同意以中外合资的形式发展汽车项目,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成为率先吃螃蟹的第一人,在上海实施项目。老辈人回忆,当时的上海汽车还主要停留在锉刀锉,榔头敲阶段,没有零部件的生产线,走进车间,就能听到一片“打击乐”的声响。曾有日本人观看过这种操作方式,惊叹这是“爷爷辈的生产”。
由于没有设备和技术,在此背景下,当时德方建议先CKD一批轿车。所谓CKD,就是直接进口整车零部件,然后到国内组装。当整车零部件进口到国内,当时7名工人在上海牌轿车的总装车间里,辟出一块不是很大的地方,安装了10多米长的手推导轨,便准备开始组装桑塔纳。1973年中学毕业就进入当时上海汽车厂的陈争鸣曾经是组装第一辆桑塔纳轿车的七人成员之一,他曾回忆当时的场景,当习惯了用榔头敲轿车的他们看到从木箱子里取出的“白车身”(车壳子)都惊呆了,感慨“怎么不用‘敲’,只‘拼’起来就行了?”
对已经熟悉了半手工半机械的“技艺性劳作”的他们来说,心中不禁感慨中外汽车工业的差距。
就这样,第一批桑塔纳有89000台是全进口零部件组装而成。但一直这样显然不是我国人所期望的,当初同意合资的目的就是要尽快从外国人手里学会造车的技术,于是加快国产化成了当务之急。但国产化谈何容易?上海大众高级公关经理顾焕回忆道:“上海大众汽车成立的前两年多,国产化率进展缓慢,基本上低于3%,只有轮胎、喇叭、收音机三个零部件是国产的。”当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现状是一缺技术二缺钱。
后来,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成立,上海市计委专门成立国产化办公室,并筹集了几十亿元的国产化基金。“其实这笔基金相当于无息贷款。根据零部件企业的技术项目进行评估,然后决定发放多少钱支持其技改。”桑塔纳之父蒋涛曾回忆说。正是这笔来自桑塔纳的国产化基金成为培育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发展的种子基金。
在造车过程中,民族性格特征不尽相同的中德双方在磨合中不断前进。提到德国人,大家普遍地以严谨、刻板、重规则来描述他们。德国人对造车程序的“严谨”更是给国人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当年在总装车间工作的技术工人丁九在谈到德方对质量不近人情的“苛求”时,曾提到:“他们要求一定要做到完美,一点点没装好,都是砸掉重来。”随着桑塔纳国产比例的不断提高,在中德双方对“零缺陷”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下,桑塔纳也逐渐成为品质的代名词。
“拥有桑塔纳
走遍天下都不怕”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关于桑塔纳的独家记忆汇成了桑塔纳的时代轨迹。无数的普通大众,可能不能像重要人物那样影响桑塔纳的谈判、引进、发展进程,也没有参与造车过程的丰功伟绩,更不能目睹那神圣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而更多的则是作为消费者和普通大众,在用车情怀与用车体验等方面对桑塔纳有着无言的支持与信任,内心深处深藏着自己和关于那辆桑塔纳的故事。
“60后”的张先生在购买第一辆车时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老桑”,他说:“性价比高,操控性好,维修也便宜。有一次,撞坏了保险杠维修只花了100多元(人民币)。”上海大众在生产车之外,在国内建立了广泛的维修站,维修方便且费用低廉,这也成为万千大众不能拒绝桑塔纳的缘由之一。
大学生小林的父亲也是一位车迷,若干年来用车从最初的桑塔纳到现在的奥迪车系,换了好几辆。关于父亲对这些车的评价或多或少小林已经忘记。但惟独父亲对老桑塔纳的评价至今她还记忆犹新,“你看这辆车,四四方方,有棱有角,硬朗有型,而且它很少有圆滑之处,仿佛带着一股刚正不阿的气质。”她坦言,就是这句话让她从此记住了桑塔纳。
随着时间的流失,有些记忆可能散落成片段,变得不那么完整,而这些分散的片段恰恰可能是最触动心灵底处的东西,并且历久弥新。作为80后出生的我来说,我对桑塔纳的记忆更多地则是体现在那个“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广告上。
在那个年代,能够开上一辆桑塔纳是件非常自豪的事情。镜头下,雪山、草地、公路、闹市,桑塔纳穿行其中,游刃有余。并且通过与牧马、骆驼等最原始的代步工具进行强烈对比,显示出桑塔纳的唯我独尊。马、骆驼等意象的交替出现,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世界上第一个有据可查的汽车广告,那个“让驴子和马都歇了吧”的经典独白。随着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诞生,汽车广告也随之诞生。1898年9月13日,《科学美国人》杂志刊登了一家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汽车企业“让驴子和马都歇了吧——温顿汽车”的广告,由此拉开了广告与汽车百年合作的序幕。两者之间仿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汽车工业刚刚起步的阶段,主要的竞争对手还是马、驴子、骆驼等代步工具,于是显现出比这种原始代步工具的优势成为当时汽车企业急切想要告诉消费者的信息。
不过桑塔纳电视广告在几个画面的更迭中传递的信息远不止此。桑塔纳行驶在雪山、草地、公路、闹市等各种地形上的镜头交错出现,没有过多的语言修饰,却强力凸显了桑塔纳皮实耐用接地气的品质。其中接送新娘子的镜头又显现了它温情的一面,最后通过“拥有桑坦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简洁明了、铿锵有力的表白强化了主旨,也让人深深记住了这句广告词。
多少年来,随着汽车业的发展,汽车广告普天盖地而来,电视、电影、报纸、杂志、手机等可谓无孔不入。但各种五花八门、五彩斑斓的广告创意却鲜有在我脑际留下深刻印象者,惟独桑塔纳广告却独占脑海一隅,清晰不褪色。
“桑塔纳之父”——蒋涛
确定以中外合资的形式在上海实施汽车项目后。时任上海机电一局局长的蒋涛负责这一项目的对外洽谈。“桑塔纳之父”这一称号最初是由谈判对手———原德国大众董事长哈恩给起的,后被业界广泛接受。当时负责谈判的蒋涛回忆说,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坚持了以下几条原则:
◎能提供适合我国市场需要的先进车型。
◎能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共同建设完整的现代化轿车工业,对方在国际上已具备有较强的竞争力,并能参与商品出口以解决外汇平衡。
◎同意对横向零部件企业提供技术帮助,加快零部件国产化。
在项目确定了之后不少海外公司,包括通用、雷诺、雪铁龙等都提出了合作意向。最后,上海选定了唯一既愿意提供最新技术又肯投入资金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
◎通用:中方生产部分汽车零部件,再由他们提供其余的零部件在中国装配,纳入他们的世界生产体系。×
◎日本汽车公司:“只卖商品,不卖技术”。×
◎法国雷诺和雪铁龙:后来标致选择与广州汽车合作。×
◎德国大众:既愿意提供最新技术又肯投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