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白云仙子 //www.sinovision.net/?311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刘华清--中国航母之父

已有 1075 次阅读2016-3-31 04:15 分享到微信

刘华清--中国航母之父 16-03-31
Permalink 02:20:39, 分类: 洪哥谈兵史海回眸
刘华清--中国航母之父爱乐洪哥
%u5218%u534E%u6E05


从1970年4月中央军委下达“组建航空母舰研究队伍”的命令开始,中国的航母计划经历了三次起伏。直至1992年,一位军事院校老师偶然听到“瓦良格”三个字,航母计划才走出长达二十年的论证阶段,迎来机会的曙光。而从决定买下这艘大船,到改建“瓦良格”号的报告获得批准,十多年又过去了。这几十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建后的“瓦良格”号是怎样一种装备?它将给中国海军带来什么变化与考验?
中国航母发展之路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周恩来总理明确批示,要发展中国自己的航空母舰。1970年7月,时任海军第一政委的李作鹏会同三机部(原航空工业部前身)、六机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前身)提出了国产航母的思路设想,并进行论证和预研工作,立项代号:“707”。当时的思路是,从24000吨起步至几万吨,由于当时国内技术水平的落后,这个型号未能继续下去。
1970年4月下旬的一天,当时在隶属海军建制的第七研究院十四所负责世界水面舰艇总体发展研究工作的于瀛,随领导去院里开会。会议组织方在电话里特地提醒说,不能带笔和笔记本。在这次会议上,该院一位副院长宣布了一条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从即日起,组建航空母舰研究队伍。这是建国后第一道开展航母研究的命令。
对于瀛来说,这道命令下得有点突然。此前,于瀛所在的714所正面临被撤销的命运。
院里给他们下达的任务,是研究航母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有什么优缺点,关键技术是什么,怎么用,以供领导决策参考。这一年,中国正处于与苏联全面交恶、与美国关系尚未缓和的时期,安全形势很严峻。
美国的无人侦察机经常光临中国的领海,在海空领域技不如人的中国军队除了表示抗议外,办法并不多。中国的第一次航母论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在武器研制上的突飞猛进,是这次航母论证的另外一个背景。时任中央造船领导小组组长的李作鹏在其回忆录中称,1968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开工建造;1969年5月,常规动力舰开始批量制造;1970年4月份,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李作鹏说,中央军委的主管领导见此形势很高兴,提出要建航母,要成立海军陆战师。
《刘华清回忆录》写道:航空母舰的应用,是20世纪舰艇发展的伟大成就。我国对航母作过可行性研究,我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早在1970年,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
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主人安排我们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上舰后,其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刘华清认为航母是中国海军决不能绝少的作战平台。在《刘华清回忆录》中他说:“可以说,正是航空母舰的出现,把海战的模式从平面推向了立体,实现了真正的超视距战斗。自它问世以来的80多年间,几经波折,最终发展成为今天这种战机结合、攻守兼备、机动灵活、坚固难损和高技术密集的多球形攻防体系。
今天,它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术武器单元,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也是一个能抛核弹的战略威慑力量。在世人眼里,它被视为综合国力的象征。它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各国军事战略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当时,在缺少国际交流的大环境下,相关领导对航母几乎一无所知。媒体上除了反对航母的口号式报道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相关信息。“航母是什么,里面有什么,都要从科普开始。”于瀛记得,当时所里隔三差五就会来一拨人,咨询有关航母的信息。这场由中央军委发起的论证,具体的组织者是海军司令部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船办”)。
1970年5月中旬,于瀛和张日明赶往海军大院,向“船办”汇报。“那时没有现在的电脑手段,为了说得形象点,我们把航母的照片放大到最大尺寸,再把三合板一拆为二,上面涂上蓝漆,把航母的照片打上去。当时这叫‘拉洋片’。”刘华清听得很认真。汇报结束时,他对张日明说:“胖子(即张日明,刘华清任七院院长时,张日明是其属下,彼此很熟悉)。你讲了这么多,我一下子也记不住,你能不能给我出一个小手册,我给领导汇报的时候可以看。”回来后,于瀛和张日明连夜制作了手册,第二天给刘华清送去。
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刘华清说:“早在1970年,我还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的方案。”但这一过程到了1971年9月份戛然而止。毕竟上级是那些领导人,当时李作鹏没有传达,参加论证的人也都不清楚。这次论证最终不了了之。
到了80年代,航母论证开始与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亦克亦生。改革开放被定为国策以后,出现了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就要“走出去”,但谁来保护这些走出去的中国利益?陆军、空军都过不去,依靠其他国家也不现实。“这时,中国社科院的一位专家提出,改革开放必须有以航母为中心的强大海军的支持。”于瀛说。
1982年,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在70年代初的那次论证无果而终后,这位有着多年主管海军部队及装备发展经历的将军,又在1975年向邓小平汇报整个海军建设与发展的建议信中,提到了航母问题。中国航母第二轮论证开始的时间大约是1986年。在此之前,以海军装备技术部为主的相关部门为论证做了诸多准备,刘华清对航母的态度也日益明朗。
1984年1月,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会上确定了海军装备技术五支力量的分工:论证以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为主;试验、试航(飞)以试验基地、舰队为主;订货、监造、检验验收以军代表为主;同时,院校、试验基地、军代表和有关部队也要承担一定的装备论证、科研、技术革新等工作。海军装备技术部则在海军党委领导下负责协调组织和经费分配。
1985年12月,海军第二届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尽快缩短海军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后,海军装备技术部提出了以后15年海军装备的发展设想。其中提到了要启动航母论证。刘华清对此给出的指示是:航母总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
1987年3月31日,刘华清带领张序三、李景两位副司令,以及海司和海装的相关人员,向总部机关的领导汇报。刘华清选择了一个能最大限度降低领导顾虑的切入点:着重说航母的作战费效比。就是说相对于其他保护海权的形式,对航母的单位投入能带来更大的安全效益。
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8年12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评议申报的软科学课题,“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12个入选项目之一。当年在青岛召开了航母学术研讨会,在航母的重要性、中国发展航母的必要性、尽早发展航母的可能性、研制指导思想、设想的航母战术技术状态以及论证开路、预研先行等6个方向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国航母早期研究还进行了一些舰载战斗机的研究,据说,歼7和歼8战斗机都进行国滑跃起飞试验。
1988年,由国防科工委主持、船舶七院牵头,组织各方面力量再次进行航母发展的论证,立项代号:“891”。具体的思路是,立足国内现有水平,自力更生研制发展中型航母。项目论证中,舰载机的选型颇有争议,其时可供选择的机型只有歼6、歼7和歼8等型号,最后选定歼7飞机为原型机,由此可见当时无奈而急迫的心情,而后由于一些原因,该项目未能延续。
刘华清的汇报还产生了另外一个后果:中央军委同意海军建议,1987年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一届“飞行员舰长班”。目前盛传将担任“瓦良格”舰长的两位热门人选:柏耀平和李晓岩,都出自这个舰长班。舰长班学制三年半到四年,开始有10位学员,后来有一位因跟不上课中途退学。
航母的舰长既要有飞行员的素质,又要有航海的素质。美国航母的舰长,受限必须是飞行员或空勤出身,一般都要求在战斗机上至少有3000个小时的飞行经历,并在航母上有过800架次的起落指挥。其次,在担任航母舰长之前,还要有相关军事院校的培训或任职经历,以及在两栖攻击舰或者大型舰艇上担任舰长的经历,然后到航母上担任副舰长,最后才会被提拔为舰长。
据知情人士透露,舰长班本来是奔着2000年航母上型号的目标培养的。航母项目被推迟后,这些飞行员舰长不断地接受段炼和培训,有的被分配担任驱逐舰舰长。这一背景使中国的航母与驱逐舰建立了联系。
就在关于航母的讨论议而不决之时,有两起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坚定了高层建造航母的决心:一是1993年“银河”号事件中,美国海军以怀疑中国向伊朗运送化学原料为由,在公海上拦截中国商船“银河”号;二是1996年台湾海峡对岸的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大陆方面在东南沿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却招来美国海军两支航母舰队前来“示威”。
1986年广州造船厂以中国拆船总公司名义,购进一艘所有武器设备动力均被拆卸去,只剩舰壳的“墨尔本”号航母,由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号舰体因遭受严重损害,军方对它失去信心,将舰上武器、电子、动力……等所有先进设备拆除,剩下舰壳后便当破铜烂铁卖掉。在澳洲本土拆卸,成本昂贵又污染环境,所以对外拍卖。
1985年中国拆船总公司代广州造船厂投标购得。西方老板知悉“墨尔本”号为中国所购,出售合同上出现了“买方不得用于军事用途”的条款。1986年,墨尔本号被拖回广州,一个叫戴××的美国海军上校突然而至,先找到广州造船厂,再找中山市拆船公司,说要看看这艘航母。美军上校见到工地四处摆满从其他轮船拆下来的钢板和部件,更看到轧钢车间如何把一块块切割下来的钢板放进轧钢机,被轧钢机吞进后瞬刻之间便吐出红通通粗细长短一样的建筑用钢筋钢材。美国上校开了眼,亲睹中国人民是如何用自力更生的精神和自己的办法发展自己的国家。
当美国上校登上锈蚀斑斑的“墨尔本”号时,心情显然轻松了。因为他在拆船公司见到的全是拆船的“架步”,没有看到造船的设备。总算看清楚无需再打探什么了。但还是循例到“舰轮”内、外走一圈,还与广州造船厂和中山拆船公司两位领导在舰上合影,并给他们各送了一个美国制造的打火机才辞别而去。
为了了解航母的基本构造,海军专家为减少企业和工人的损失,三伏天、下雨天也不停地工作,连晚上也加班加点,把科研工作时间大大缩短,只花了30天时间就完成拍摄、取样、测绘研究的全部工作。总之,“墨尔本”号对于我国研究开发航母是起到一定作用的,其上的弹射器被拆下用于研究。
然而,中国的航母计划依然迟迟未决,直到1992年,一个让航母从论证走向现实的机会出现了。苏联解体后,大量军工企业许多业务下马,航母项目亦在其中。1991年年底或1992年初,一位中国院校的老师与乌克兰造船学院的同行交流联系时,对方提及自己国家的航母造不下去了,就放在学校附近,邀请其有空过来看看。
从乌克兰回来之后,这位老师马上向上级汇报了此事。1992年3月,一支来自中国的航母考察团莅临乌克兰城市尼古拉耶夫(这座城市当时在地图上找不到)。考察团成员由造船技术专家和军方代表组成。这个考察团的任务有两个:一、了解这艘船的性能怎么样,二、了解乌克兰方面的意向如何。
正是这次考察开启了中国购买瓦良格航母。1998年,82岁的刘华清正式退休了,之后他便开始着手写回忆录,老部下郑明也成为编写组中的一员,负责起草其中有关装备的内容。在进行内容审查时,航空母舰那一节的标题出现了争议。审查委员会希望改成“航母之梦”,但郑明不同意改,“刘副主席都在做梦,那中国人真的都在做梦了”。郑明的建议最终被采纳,标题定为“中国航母”。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