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邓小平党内斗争艺术浅探(文/卜移山)
“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
既然党内有派,就说明发生党内斗争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要这种斗争不使用残酷打击、阴谋陷害的恶性手段,就完全有可能通过良性斗争激活党的生机,防止铁板一块的僵化局面。
总结我党斗争的历史,邓小平先生堪称是善于把握斗争向良性转化的艺术大师。
在文化大革命中,面对“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政治氛围,刘少奇和邓小平都陷入十分危险的被动境地。和刘少奇一样无法掌握斗争主动权的邓小平先生凭借他的睿智和圆活,充分施展“棉里藏针”的策略和艺术,终于熬过了“霉运”,取得了斗争的最终胜利,成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中国转型进入市场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邓小平先生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稳妥掌握领导权和斗争主动权的时候,处理华国锋“两个凡是”问题上,用保留华的“中央委员”代替“置于死地”;处理胡耀邦和赵紫阳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上,用“请下台养起来”的方式很体面的保留了胡赵的“党籍”,把“踏一脚”转化成“软着陆”。可以这样说,邓小平先生主政时对党内华胡赵斗而不残酷、斗而不囚牢、斗而不绝路、斗而不置死的艺术手段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先人,后无来者。他由此开了我党政治斗争“人性化”的先河,为构建和谐社会带了个好头,至今都很令人敬佩和欣赏。(文/卜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