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处引文来看,何建明在写《名利场》之前,熟读过《黄汲清石油地质著作选集》。黄先生在该书中已明确承认,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与大庆等油田的发现有
关,且做了自我批评。何建明置历史事实于不顾,重新挑起事端,并把黄先生“无关”说的种种理由重新提出来,混淆视听,导致争议不断。
鉴此,我等必须就这一问题拨乱反正,恢复历史的真面目。
老
实说,大庆等油田的发现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有无关系,是个简单的常识问题。李四光是地质部部长,领导着全国的地质找矿工作(寻找石油是重中之重),而他又
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有其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他所领导和部署的石油地质勘查,怎么会与地质力学无关呢?如果将黄汲清同李四光的角色置换一下——黄是
部长,李是某司局的技术负责人,李四光楞说大庆油田的发现与黄汲清所秉持的大地构造理论毫无关系,一点专业考量和学术思辨都没有——1%、1‰都不存
在,可信么?
何建明在《名利场》中,引用了黄汲清数千字的上书和在中国科协大会上的长篇发言全文,但却不肯引用国家地质总局调查报告的任
何一句原文和结论。只是笼统地
指责该调查报告“指导思想至少在情绪上多少是与黄的信有一定的对立。”“对黄的评价也是贬多于褒。”“没有完成邓小平要‘澄清’的指示精神,大庆油田发现
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谜”。
以下,是调查报告对李四光、黄汲清的论述和评价(摘要):
早
在1928年,李四光同志就针对美孚石油公司在陕北打钻效果不佳而流传开来的"中国贫油论",尖锐地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
办。"1934—1935年,他先在英国讲学,后于1939年整理出版的《中国地质学》中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沉降带,例如华北平原,可能揭露出有经济
价值的矿产。(李四光的原文为:“这个新华夏系的内陆沉降带,我们有证据认为是白垩纪内陆盆地的发展。如果我们在华北平原下部,钻探到足够深
度,似乎没有多大问题会遇到白垩纪地层,并且用地震方法进行勘探时,可能揭露出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地质工作者都知道,地震方法用于深部地层勘探,
即找石油构造,故所谓“有价值的沉积物”便是石油。--奚注)
建国初期,李四光同志根据他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分析了石油形成的基
本地质条件,深信我国具有丰富的天然油气资源。他多次提出对中国石油地质的见解,供毛主席、党中央参考。1953年,他充满信心地回答了毛主席对于我国石
油工业究竟靠开发天然石油还是走人造石油道路的垂询。1955年,国务院决定地质部承
担石油普查任务。1956年3月,周总理说:“地质部长很乐观,对我们说,(石油)地下贮藏量很大,很有希望,我们很拥护他的意见,现在需要去工作。”
李
四光同志……亲自指导了石油普查的战略选区和部署。1954年3月,他在燃料工业部石油总局的座谈会上所做《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中指
出:新华夏系构造带的主要凹陷带,对储存石油具有比较好的条件,并首次明确提出“在东北平原、通过渤海湾、华北平原,往两湖地区,可做(石油普查)工作”
的意见。1955年,他亲自参加了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并致开幕词,听取了黄汲清等同志的汇报,批准了会议的决议。会后组成了华北、四川、新疆、柴达
木、鄂尔多斯等五个石油普查队。不久又决定并派出了松辽盆地踏勘组。经过三年(1955—1957)的侦察,取得了大量的资料,证实了松辽、华北等盆地有
很好的含油远景。地质部党组及时决定把石油普查工作的重点由我国西北部转向交通较为方便、工农业基础较好的东部。
1958
年2月,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共同发出了“三年攻下松辽”的战斗号召……4月17日,首次在吉林省前郭旗钻得油砂,接着在其它地区的三十多口井中发
现油气显示。当年秋季,用物探方法发现了大同镇长垣(出油后改为大庆长垣),11月,向石油工业部提交了该长垣的高台子地震构造图,并提出深钻井位的建
议。1959年……9月24日,石油工业部在高台子构造松基3井首次获得自喷工业油流。紧接着,9月26日,地质部普查队伍在扶余构造上扶27井也获得工
业油流。从此,迎来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松辽石油大会战。
大庆等油田发现后,李四光同志更加强调构造体系控油和新华夏构造体
系控制我国东部的几个大油区。他及时指示石油普查队伍:“根据这个地区的经验,可以去找
类似的地区,去找新油田。”“现在到了队伍越过门坎的时候了(指越过分隔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的隆起,去加强华北等地的找油工作)。”通过这种在理论指导下
的有目的的实践,石油普查队伍沿着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沉降带,接连取得重大成果,华北、下辽河、江汉、陕甘宁等地区相继被突破了,发现了一系列油田,肯定了
在我国具有重大价值的几个大油区。”
黄汲清同志解放前及建国初期,都曾作过石油地质调查。在他发表的的文章中,一度是
“中国贫油论”(1938年),后来又在潘钟祥(1941年)之后,赞同
陆相生油(1947年)。1954—1957年,在他担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技术负责人期间,参与石油普查的选区和具体部署,做了不少工作。比如,1955
年《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设计任务书》,他曾参与修改工作。后来,他的《一年来石油普查地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1956年)和《对我
国含油气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1957年)等学术报告,在石油普查中较有影响,起到一定的作用。此外,他还多次深入现场指导工作。所以,在我国的石油普
查工作中,他也是有贡献的。
对于石油普查工作讲,除了他们不同的学术观点的影响外,还因其在行政上担任的职务不同,起着不同的作用,这是很自然的。
这份调查报告是用事实说话的,客观,全面,缜密。
但
黄汲清坚持认为:大庆等油田的的发现与地质力学理论无关。他在中国科协大会上提出三个具体理由:1、“李四光同志本人生前并没有说过大庆油田是根据地质
力学理论布置普查而发现的。”;2、“敬爱的周总理和李富春副总理在第三届人大期间的报告中并没有把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理论联系在一起。”;3、
“我查阅了1955年至1960年期间所有有关松辽平原石油普查工作报告和资料,确知它们都采用了我的地质构造理论和学派术语,而并无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术
语。”
以下就这三条理由,展开讨论。
1961年6月,江汉平原潜江凹陷发现含油砂岩。9月22日,疗养中的李四光致信
何长工副部长并部党组,谈到:“最近石油勘探工作的进展,令人感到振奋。
华北和华中若干钻探地点多层油砂的发现,很清楚,不仅标志着其中某些地区是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而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在更大意义上,再一次
证明了把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松辽平原联系起来作为新华夏系沉降带中三个段落的看法是正确的。这个看法,是完全与我部自1954年年初以来,迭次提出我国
腹地油区预测和根据这种预测1955年以来我部石油勘探部署的方向是符合的。……我们可以说,在石油勘探战线上,获得一次巨大的胜利,揭开了我们对整个新
华夏系沉降带石油勘探工作的辽阔远景。”
部党组将李四光的信转呈周总理,并附信说:“地质部几年来的石油地质工作就是按照李四光同志的意见部署的,1955年起,就在他指出的新华夏系沉降带中华北、松辽和江汉平原先后开展了工作,……这些情况证实了李四光同志的理论是符合中国油田分布规律的客观实际的。”
“新华夏系沉降带”,是地质力学亦即李四光独创的大地构造理论的专用术语(参见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如何应用这一理论寻找油区,他的主要观点是:
新华夏系的构造带,其主要走向为北18°东,包括太平洋一系列孤岛在内。这里所说的第一级的大地构造,有比较长期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凹陷带,对储存石油具有比较好的条件。
在中国东部展布的巨型的新华夏构造体系中,由一系列盆地组成的三条沉降带是有利的含油地区,尤其需要研究并尽快摸清第二沉降带即松辽——华北——江汉—北部湾带。
这个新华夏系构造带,中间多为近东西向复杂构造带所分隔,而且东西向构造带更向东延入海域,其东端则指向太平洋西岸各岛弧的连结处,这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找油的远景区,就是这些被隆起所划分出来的盆地或平原地区。
在松辽盆地南面的隆起上找油,可能希望很小。更向南沿渤海湾及渤海内,可能是找油的好地方。因此跨过东西向隆起带向南去找油是非常重要的。
关
于地质力学理论以及据此确定勘查石油的方向和部署,李四光在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的座谈会(康世恩局长主持)上,给8位苏联专家讲了一天。结束后,特
拉菲穆克院士说:“我们一时提不出深刻的见解,赞成李部长的见解。”“华北、东北是覆盖区,听了报告我们没有明确的问题也明确了,我们也同意李部长的意
见,进行区域物探与钻探。”“报告给了我们信心。”石油管理总局苏联专家组组长莫谢也夫表示:赞成李部长在华北、东北找石油的意见。
特拉
菲穆克院士是苏联派往中国的石油代表团团长。以他为首的专家组,在康世恩陪同下,在中国考察了5个月。拉菲穆菲克想听一下李部长的意见,于是邀请李四
光座谈。这是一次难得的战略思想沟通,中苏专家达成共识。苏联专家组在考察报告中写道:“松辽平原这个地区无疑值得以极大的重视,并开展区域普查,对最有
远景的构造进行详查。”“中国石油资源极其丰富,历史短、工作少,相信多投资,多做工作,可以自给自足。”
这个座谈会,是1954年3
月1日举行的。1月,黄汲清已调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技术负责人,但此时他没在北京。过后,他说自己只看到(没说是哪一年看的)
发表于石油部《石油地质》1955年第16期上的李四光的报告,故而在中国科协大会上说:“一万多字的报告啊,最后一章,不到三百字,两百字吧,谈到找石
油的问题。我看了多少遍,也看不出李四光同志怎么样用地质力学的观点、方法指出找石油的问题,没有。”
窃以为,即使是经过删节的文字
(为战略保密,只发表概要),也表达得明明白白,一般地质技术人员都可以看懂。李四光192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教授,黄汲清1924年入学北大地质系,四
年后毕业,是李的晚届学生。做为地质部普查委员会的技术负责人,黄汲清的任务是在全国找石油。一般说来他不可能不知道李四光同苏联专家座谈一事,也很容易
得知李四光讲了8个小时的具体内容(李的秘书段万倜有记录稿)。在1957年地质部第三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上,黄汲清用3个小时,讲解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找
油方向;但在历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上,他都没提到李四光同苏联专家讲地质力学并找油的战略部署。
按说黄汲清应有充分时间和机会,向年长自己15岁的老师李四光请教和探讨上述问题,即使不同意地质力学的观点或同老师争论,也无可厚非,但他没有这样做。从技术工作角度讲,这是疏忽和遗漏;从师生关系角度讲,是属怠慢和不敬;从科学探索角度讲,是不尊重学派对手。
李
四光生前,的确没有具体讲过:“大庆油田是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布置普查而发现的”。但“新华夏系沉降带”就是地质力学的概念和自己的术语,他写给部党组的信
和部党组写给周总理的附信,均已清楚表明:到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等油田去普查勘探,都是在李四光的指导下开展的,大庆、大港、胜利等东部油田的
发现,与地质力学理论密切相关。
李四光谈吐谦谨,他不习惯说“我”“我”“我”,而是“我部”“我们”。有一次谈到“我”,是1964年
元旦,毛泽东请李四光到
怀仁堂观看现代豫剧《朝阳沟》。在场的有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演出前,李四光向毛主席简要汇报了石油地质工作的新进展,毛泽东说:“大庆油田的
发现与勘探,地质部和石油部都有功劳。李四光起了战略作用,余秋里起了现场会战指挥的战术作用。”李四光说:“工作是广大职工做的,我没有做实际工作,只
不过是出了点主意。” 这个主意,就是他按新华夏系沉降带有油的认识作出的部署。此乃有案可查的信史。
黄汲清的第二个理由,是周总理在
“第三届人大期间的报告中并没有把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理论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周总理在1963年12月3日三届
四次全国人大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是这样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其
所指,显然是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而非其他。周恩来评价说:“李四光是一面旗帜,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毛泽东在会议期间单独接见了李四光,
对他运用新华夏构造体系理论指导找油,给予高度评价。
接受新华夏系沉降带的概念,就是承认地质力学理论。黄汲清要求周总理一定要把“地质力学理论”这几个字点出来,写进报告里,否则不予承认,未免过于负气和情绪化了。
黄汲清的第三个理由,是松辽地区的地质报告和资料,“都采用了我的地质构造理论和学派术语,而并无地质力学的理论术语。”
本
人是地质工作者,1959年夏秋曾参与大庆油田南缘的地震勘探,十年大庆之日就在工地上度过的。我在长春地质学院所学的构造地质学,讲的都是欧美和苏联
的传统理论,即以地壳升降运动为主的隆起、沉降、地台、地槽、背斜、向斜、褶皱、断裂等等。直到“文革”前,才闻知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之说,晓得地壳是以
水平运动为主的。这些观点,如今已得到全世界公认。
自19世纪中叶起,全世界地质学家分成两大派:一派主张地壳以垂直运动为主,局部水
平运动是垂直运动引起的次生运动。另一派认为水平运动为主,地壳上较轻
的以硅铝层构成的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上面。前者是传统的主流派,后者是新起的挑战派,李四光属于后一派。1926年5月,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四
次年会上,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的讲演,在批判一些传统学派观点同时,对主张地壳以水平运动为主的魏格纳等欧美地质学家的理论,给予很高评
价。
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提出之后,板块构造学说提出之前,李四光就运用动力学的原理开展了地壳运动和大陆变形构造的研究。地质部副部长
许杰回忆:“记得五十
年代时期,有人向李老提出责难,说什么:‘苏联专家多主张垂直运动,而你却是强调水平运动的’;‘当今许多著名的地质学家大都认为垂直运动是大地构造的决
定因素,你为什么要强调水平运动?’……”李四光回答说:“好在哥白尼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何况在‘争鸣’的鼓励下,即使是井底之声,也无妨让它试试看
吧。”在同苏联专家座谈时,李四光并不讳言彼此在大地构造观念上的分野。李一开始就说:“大家知道,我对大地构造是有些特殊的看法,因此要求专家和同志们
给我一些耐心。”他的特殊看法,就是源于水平运动为主的地质力学。
黄汲清在中国科协大会上说明:中国地学界有两种不同的学派,一个是以
李四光代表的地质力学派,一个是以黄本人为代表的大地构造学派。同时阐释:“我们大地构造学派,理论基础也不过是欧洲的、美国的地槽学说的基础,没有什么
新的基础。不过,1945年特别是解放以后,总结了中国的和国外的大地构造特点,提出
一个新的观念,叫做多旋回构造运动的概念。所以我们这个学派也叫做‘多旋回’学派。”
确切说,文革前,“地质力学”和“多旋回”这两个发
展中的学派理论,在国内地质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都没有作为正式课程列出(只在相关课程中有所介绍)。我写过地质报告、物探报告,也阅读过若干地质报告和资料
(包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地质报告),从未见过和使用过地质力学和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名词和术语。大量使用的,还是传统欧美构造地质学的概念和术语。
这种文字,多在区域地质一章中,作为背景资料予以阐述。有的构造运动对矿体或目的层有控制作用,则阐述多些,反之便一带而过。
专业地质
人员都清楚:所有地质勘查报告的重点和关键,在于普查或详查的具体工作及其成果。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布置韩景行小分队在松辽平原进行地质踏勘,其踏勘报告里
既没有地质力学术语,同样也没有多旋回术语。地质部物探局部署在松辽平原进行的大面积磁法、重力、电法、地震勘探的所有成果报告,也是这样。黄汲清强调
说:“都采用了我的地质构造理论和学派术语”,此话不实,是掠人之美。因为这些隆起、沉降、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地台、地槽等等术语,都是源于欧美的传
统地质构造理论,为全球地学界所通用并,各国的教科书公用的和任何地质报告里都有,并非哪人、哪家、哪国的专利;黄汲清说明:“我们大地构造学派,理论
基础也不过是欧洲的、美国的地槽学说的基础,没有什么新的基础。”即他也是承前启后,沿用前人的理论成果和基础术语;地质力学学派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术语,
但这些传统的术语他们也在使用。
黄先生的新观念,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多旋回”。如果确有在多旋回构造理论指导下找到石油的例证,功劳当归黄先生这一派;只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论证。
李
四光在《关于找油理论方法的论述概要》一文中谈到:“找油区是找油的战略问题,找油田是找油的战术问题。”,他具体指出找石油的七个步骤:1、指出油
区;2、选定油区;3、开展地球物理勘探工作;4、进行地质钻探;5、探测油田;6、圈定油田;7、评价油田。他指出:“应该是根据已经掌握的地质资料,
分析区域地质发展情况,选择有含油远景地区展开工作。”也就是说,区域地质(含构造)资料的掌握与分析,用在指出油区和选定油区的战略部署阶段,而物探和
钻探则是探测油田的战术实施。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也就是用于指出和选择油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阶段。真要作到发现油田是还需要许多人作大量的勘
查工作,就算是圈出了松辽盆地,那面积也很大,而且为近代沉积物所覆盖,四野茫茫,无论是李四光或黄汲清都做不到的。
黄汲清将战略和战
术阶段相混淆,一定要在战术成果——各个地质报告中,找出李四光战略指导的文字阐述(必须有地质力学的术语!),找不到,就说大庆等油田
的发现与地质力学无关,这就本末倒置了。如同淮海战役之后,三野和二野参战各军、师都要写战斗总结,倘若总结中没有写到毛泽东和粟裕的战略决策并相关术语
(试问:下层怎么可能知道高层决策?)便说淮海战役的胜利与毛、粟无关一样。
黄汲清在中国科协大会上讲:“是不是地质力学在石油部,在找油、探油上起了重大的作用,这我不敢说了,应当由石油部的同志来说。”
没多久,石油部便有了回应。1979年12月6日,康世恩在一个文件上批示:“李四光同志……用地质力学的理论,从大地构造的观点,论证华夏大地槽是找油的有利地区,并首先提出在松辽盆地和华北沉积区找油,这一点是有重大贡献的。”
康
世恩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1949年由一野3军9师政治部主任,转任玉门油矿军事总代表。此后从事石油系统领导工作
数十年,是一位行家里手。他讲过:“石油生成的根本因素不在于海相或陆相,而是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有适当的还原环境,使这些有机物质在这个还原环境下密闭
起来,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生成石油。”这种观点,同李四光一致——李从来不讲海相还是陆相生油,而是讲石油的生成条件(有机质巨厚沉积)和地质构造控制
的石油聚集、运移条件。(其实黄汲清也知道,要找到油田关键还在找能储存石油的构造,学过地质学的人都懂得。)
1983年,地矿部在回
复上海辞书出版社“关于《简明中外人名词典》中李四光条目的修改意见”时,再次沿用调查报告的观点,肯定了李四光的重大历史功绩:
“他运用地质力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我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大庆、大港、胜利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
了他的科学预见,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一次讲话中说:“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上
占有一席之地。我是个外行,但我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争得的荣
誉。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这说明,邓小平认同了地质总局的
调查报告,故而对李四光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
1992年,在老部长孙大光提议下,由吕华主编,苏云山、韩景行等为副主编,黄汲清、孙殿
卿、关士聪、朱夏为顾问,12个人集体撰写(100多名技术干部
参与讨论)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出版。这部著作以史家的目光和笔触,把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查事业的发展,全面、客观、公正地铺写出来,留存于
世。孙大光作序称:“这本书是由许多当年身历目睹的老同志,翻阅历史档案资料,座谈讨论,历时四载,数易其稿,才得以完成。可以说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
本来面目的一部油气勘查与发现史。”
该书实事求是地肯定了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在发现大庆等油田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和贡献,否定了
“无关”说。黄汲清是此书撰写和出版的第一顾问。这部史书
出版后一年,《黄汲清石油地质著作选集》发表,在“1955年前中国地质学工作者对在中国东部找油气的意见”一节中,黄先生郑重地写下一笔:
1954
年3月1日,地质部李四光部长应石油总局苏联专家小组组长特拉菲姆克教授的请求,在该局“作了以‘从大地构造观点看我国石油资源勘探远景’为题的
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他的地质力学理论和观点,最后指出:……‘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先从新华夏系旁边
摸起,同时在覆盖区着手摸底,物探钻探都可以上,看来是有重要意义的。’”
总的来说,上述专家们的见解,不论是载在已出版的文章中,还是在打印的文件中,在1955年以前我都没有注意到。这是因为自己工作太忙,没有认真查阅有关文件和资料,这是我自己的过失。
这两段文字,客观、明确地承认了大庆等东部油田的发现,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有关;已往自己没有认真了解和对待,是错误的。说明黄先生晚年心态平和,胸襟舒张,其坦诚磊落令人钦敬。
所有这些,即黄先生转变观点,同时做了自我批评,何建明全都知晓。但何蓄意向读者隐瞒了这一切,因为他需要黄汲清同李四光“掐架”,这样他才好做文章,搅浑水,从而达到一鸣惊天的邪恶目的。
何
建明一面歪曲历史,一面在《文论报》上自吹:《名利场》“作品的基本事实、主要内容以及为匡正历史所带来的积极意义都是无可厚非的。”就是说,毛泽东、
周恩来、邓小平、何长工、孙大光、康世恩、地质部、石油部和全国石油地质界专家、学者共同认定的历史事实和结论都不算数,唯有何建明认定,即由他“匡正历
史”后得出认知,才是真理。在后来重复发表的作品中,他继续散布这些观点,误导国人。
好了,既然如此,我们便一一揭示何建明是怎样伪造历史的,让大家看清他葫芦里面到底藏了哪些膏丹丸散。(待续)
相关参考旧案重提“名利场” 文坛也须反腐败奚青:我为什么要再揭何建明的《名利场》张文昭:回忆大庆油田、辽河油田的发现典型侵权案例:李林诉《新生界》杂志社、何建明侵害名誉权纠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