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公民居士 //www.sinovision.net/?2960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以公民的视角,看中国的佛教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文殊信仰是五台山佛教的神识

已有 2922 次阅读2012-5-11 23:57 |个人分类:学佛|系统分类:杂谈| 五台山, 信仰, 佛教 分享到微信

 

 

 

 

文殊信仰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神识

 

        在古代汉语中,双音词极为稀少,并无“文化”一词。“文”的本义是纹饰,引申为文字、文章及文献典籍之意;“化”是变化、教化、化育之意。近人将“文”“化”二字合成而为“文化”一词,且外延日益扩大,现代人乃至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之谓。文化,按我的理解应该是——站在社会高层或前沿的机构或个人,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章及典籍,以及音乐、绘画和影视等高雅艺术形式,来化导和培育民众的言语、行为、思想和信仰,使之由蒙昧趋于文明,由低俗趋于高尚,由冷血趋于慈悲,由简单满足生理需求趋于实现其人生的价值,进而达到民族、国家和世界人类的和谐发展。我意将此一现象和过程称之为“文化”庶几并无大谬。

        五年前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并具体规划了十七大提出的文化产业振兴宏图。以是可知,对于中国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目前可谓千载难逢的良机,因缘殊胜难以言喻。但在一哄而起的“文化”热潮中,作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学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近在耳目之间的某些噪音和暗流不能不令我心忧,兹不揣简陋形诸笔墨,意在抛愚拙之砖而引方家之玉也。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首先,需要辨析清楚的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其与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正负相关效应,以及五台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按照传统观念,当然同时也是我的理解,文化事业就是上文所述及的文化的原意之具体化,其外相就是使用公共财力兴建相关的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和文化教育传播机构,以发挥提高民众的文化程度、艺术品味和人生理念的功用。若此,其社会属性无疑应该是公益性的。虽然从金钱的维度看它似乎属于纯粹的投入,可是却会发生俗称社会效益的无形产出,同时也培养了潜在的文化产业的消费群体;而文化产业则是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行业,它们虽然也负有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审美趣味之类的社会责任,但其本质属性却是趋利的,操作方式是经营性的,因而是需要加以政策规范和法律约束的。两者的关系似乎应该这样描述:前者是远期的,后者是速成的;前者是先行者,后者是跟进者;前者是根本,后者是枝叶;前者是源,后者是流;前者培育市场,后者制造产品,一言以蔽之,即没有前者也就绝无后者。用佛家语来说,则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果相续,绵延不绝。也就是说若有正确的起心动念,正确的行为模式,两者的关系就会是正相关,就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而或动机差错或操作失当,则必然会产生反相关的结局而首先伤及文化事业,终致两败俱伤。

        以此观照五台山,则以文殊信仰为核心的佛教文化是根,是因,是先导,是厚德,其他逐利性的衍生产业是叶,是果,是跟进,是现业,二者了了分明,不容混淆。完全可以说,如果出于一切向钱看的初机去发展所谓文化产业,必然会损害五台山文化的根本文殊信仰,若是则五台山必将失去它的文化内涵而徒存躯壳,与其它北方山区之山岭石头、树木河流、房舍村落毫无二致,佛教圣地五台山将不复存在。正如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失却了神识,那他就是个如同草木一般的植物人,跟无情众生没有两样了。

 

二、修习“摩诃般若”是文殊信仰的核心

 

        在汉地佛教四大菩萨中,文殊菩萨的圣号之前一般都会冠以“大智”二字,大智用佛家语来说就是般若。大智度论云:“般若,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更无胜者。”可见智慧并非普通所谓聪明伶俐可及,而般若更为智慧之大成、之极致,是破迷开悟、了生脱死之大智慧,至高智慧,佛家称作“摩诃般若”。亟须说明的是,所谓“五明”“六通”是一切宗教的修行者都可以达到的成就,所以被称作“共法”,而只有文殊菩萨所践行和代表的“摩诃般若”为佛法所独有,被称为“不共法”。

        《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介绍文殊道:“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为了维护释迦牟尼在娑婆世界的至尊地位,以利于弘扬醒世利生的佛法,文殊才居于胁侍之职,号称“法王子”。而据《放钵经》载:“佛语诸菩萨阿罗汉言,……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本是我师。前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故而文殊在佛界的地位极高,常见其侍于释迦牟尼佛左侧。由是可知,对于早已证得佛果的文殊菩萨而言,与其它诸山菩萨一起以身示教,修“一行三昧”,传“不二法门”,协助释迦牟尼佛祖弘传启迪智慧、济世利人之无尚佛法,“上求菩提,下化有情”,是其以五台山为道场的绝大宗旨亦即重中之重,其他红尘中人孜孜以求的名誉地位,于诸佛菩萨如浮云流水,何况具足摩诃般若之文殊菩萨哉!诸佛菩萨如大海般的广阔胸襟和以弘法大业为重的高风亮节,足为古往今来一切僧俗信众之解行楷模。

        中国佛教的文殊信仰,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发展起来的。在《维摩诘经》中,文殊曾与维摩诘居士以谈病为切入点,借机弘法,哲言妙语,充满玄理,所以魏晋名士对他极为推崇与倾倒。到了南北朝时期,不仅佛教徒对文殊菩萨充满敬仰之心,名士清客中亦普遍供奉文殊圣像、崇信文殊教说,广泛流传着文殊信仰。文殊与维摩诘妙谈所成之《维摩诘经》,虽有七种经名小异的华文译本,但经鸠摩罗什传神之笔所译者流传最广,成为兴盛于唐代的禅宗和其后迅猛发展的居士佛教乃至汉藏密宗之至尊经典。

        文殊信仰的依据来自佛教典籍,除《维摩诘经》之外,如《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文殊师利问经》、《文殊师利发愿经》、《文殊师利净律经》、《文殊师利问菩提经》、《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文殊师利现宝藏经》、《文殊师利悔过经》等等,都为广大佛教徒信受奉行。在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主尊,有关他的佛典成为僧侣们早晚课诵的经咒之一。

        文殊信仰在中国特别是北方地区有着广泛且深入的影响,汉、满、蒙、藏佛教徒终身修习文殊教法者极为普遍。因为文殊教化众生,给人以正义和智慧,让人产生一种依止师长般的安全感和亲切感,因而备受僧俗各界敬仰。佛教史表明,五台山文殊信仰早已超越了僧俗、宗派,超越了民族、国界,超越了地位、身份的分别,体现了文殊信仰智慧深广、圆融无碍、普利众生、平等无二的内涵,也体现了五台山文殊信仰历史悠久、基础深厚、生命力蓬勃、辐射面广阔等特点。作为佛弟子,今世能够身处文殊圣地五台山,沐浴在诸佛菩萨的佛光普照之下,修习文殊教法并身体而力行,可谓三生有幸。特别是能够亲历盛世,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狮虫”“外道”对文殊信仰的戕害于今为烈

 

        佛法广大,且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对于其他宗教向来抱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佛教也自称为内教,对其他宗教则以“外教”相称。此小标题所言之“外道”亦称“附佛外道”,是专指打着佛菩萨的旗号或混迹于佛教圣地,而行混淆视听、亵渎佛法之实,已成气候的怪力乱神一类,颇与三四十年前的政治术语“打着红旗反红旗”类似;其小焉者,与寄生在狮虎身上的虮虱一样,不但吸食狮子老虎的血液,损害狮子们的健康,而且还会拉大旗作虎皮,以假乱真,企图让狮虎名声扫地无法立威,此类虫豸我们称之为“狮虫”。简言之,“狮虫”是“外道”的初级阶段,“外道”是“狮虫”的壮大发展。对五台山佛教之文殊信仰的戕害,近年来最为猖獗的就是所谓对一只狮虫“五爷”的迷信。

        正如一切名牌产品几乎都会受到假冒伪劣的侵害一样,佛教从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灭度之后不久,在世界各地便受到了各类外道以及附佛外道的搅扰,而后者对于渴望了解佛法的众生更具欺骗性。附佛外道的故伎就是假托某某佛菩萨的名义以夹带自己的私货,以假乱真,浑水摸鱼,戕害正信佛教。对于这种现象,佛祖生前已有预料,佛教国家亦时有发生,并不特五台山独有。但在大智文殊菩萨所宣说的摩诃般若的应化道场,却发生了这样与佛法极端反对的低级趣味的迷信活动,实在值得我们自责与反思。

        这位“五爷”究竟是何方神圣?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由山西省忻州地区文联编印的一本《五台山的传说》所载,当初五台山开山之时,本跟黄土高原其他地区没什么不同,十年九旱,草木稀少,荒凉贫瘠,民不聊生。文殊菩萨有感于当地民生之艰难,便化现为一名老僧,到东海向老龙王借得“歇龙石”置于山间,五台山即刻变得清凉宜人,草木丰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是老龙王的五位龙子却因其父借出宝物大为愤恨,于是一同来到五台山闹事,将五座山峰夷为平顶不说,还兴狂风降暴雨,使农田皆成泽国,禾稼颗粒无收,同时用爪子乱挖乱刨,将几个台顶搞得乱石遍地,难以下脚。文殊菩萨不忍生民再度受此祸害,运用法力将其收服,镇压于龙洞之内,令其止恶修善以补过,这场恶龙之祸才告平息。在当年几种版本的传说故事中,闹事的龙王不管是老几,都是反面角色,毫不惹人敬畏,并无什么法力可以降人祸福。文殊菩萨的此一慈心善举,唐代宗李豫总结说:“大圣文殊,久登正觉,拯救人于三世,镇毒龙于五峰,慈悲道深,弘济功远。”这是十分贴切的。

        以佛教的世界观视之,龙者,阴物,批鳞生爪,蛇类动物,居于三恶道之一畜生道,但为水中鱼鳖虾蟹之王者。《海龙王经》中曾有海龙王至灵山闻佛说法,信心欢喜,遂至诚请佛至海底龙宫为说大法,受诸龙供养的情节。其听闻佛法,信受奉行,累世修持者可与诸天共为护法之上首,与夜叉、阿修罗等其余六部合称天龙八部。而在我国汉地自古即有皇帝是“真龙天子”之说,将水中之龙请到了天上,其子下生就成了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国人攀龙附凤、臣服皇帝的草民心理积淀盖源于此耶?在北方干旱地区的民间传说中,龙王还是负责降雨的神祗,故有遇大旱拜龙王祈雨之说。上个世界中期以后,大力扫除迷信,发展文化事业,龙蛇一类动物留在人们心理上的敬畏参杂的阴影似乎消褪无多了。

        可是进入改革开放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人原本有信仰者凤毛麟角,在金钱的驱使下,旅游业界更是不择手段吸引游客,导游词信口开河者所在多有。他们先是移花接木编造出“五龙王”曾为迷路的康熙皇帝导向的传说,借皇上的“金口”为其披上“皇袍”戴上“皇冠”,同时又雇佣毫无操守的文人墨客胡说什么“文殊点化东海龙,龙为文殊一化身。文殊化身百万亿,龙神文殊本一体”;“君不见,五爷庙,五爷香火冲云霄。冲霄香火凝五处,五峰五顶五文殊”,凭借五台山、五文殊和“五龙王”共有的一个“五”字,将传说中闹事的恶龙拔高到菩萨的品级,且任意将其附会为文殊菩萨的化身,称为“五爷”,善恶倒置,莫此为甚!对佛法稍有知识者可知,佛菩萨有哪些化身,第一要有佛典载明的出处,如“三身佛”;第二要有佛教史籍的记载,如“三十三观音”;第三要有教内的公认,如黄教之“五文殊”。这些作家有何资格,竟不惜大造“口业”,把一个本属“狮虫”“外道”的“五龙王”封为文殊菩萨的化身?不怕堕阿鼻地狱吗?

        也有人在党校为干部讲课时说“‘五爷’就是中国佛教界的毛泽东,他把古印度的佛教跟中国民间信仰结合起来了”,其本意有可能是为抬高“五爷”,但他也说出了一个事实:在拉历史倒车、蒙蔽祸害众生这一点上二者确有共同之处。于是,原本就没有什么信仰,只知道交易型实用主义的大多数游客,在这些作家、学者和导游的共同忽悠之下,蜂拥而至万佛阁“五爷殿”前去求官求财,时日既久,便使得众多心中本无信仰的香客游人只知有“五爷”而不知有文殊菩萨,只知有“五爷庙”而不知有万佛阁乃至五台山了。在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密宗寺院内供奉个与佛教毫无关系的龙王爷,还要几乎每天在龙王殿对面的戏台上锣鼓喧天地唱大戏,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荒诞闹剧。

         “五爷”崇拜,对文殊信仰的戕害约略有五:

        其一,以花大钱买动“五爷”欢心,即可“有求必应”升官发财,这种世间法颇为有效的“贿赂公行”,使得对佛法特别是文殊教法知之甚少的香客游人,误以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大寺院皆可作如是观,导致原本就对佛教多所误解、曲解的众生更加远离正信的佛教,而成为外道迷信的信从者,从而导致社会风气的整体败坏;

        其二,“五爷”崇拜的风行,“龙参五爷”等“龙王系列”非法宗教活动盛行一时,久而久之日益壮大反客为主鹊巢鸠占,必将改变五台山文殊圣地的佛法属性,使之混迹“五龙王”为首的阴物领地而鱼龙混杂,世界遗产“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将名存实亡;

        其三,在佛教寺院内经年累月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翻演大戏,破坏了出家人宴坐静修戒定慧三学,原本清雅脱俗的内外环境。万佛阁戏台上的梆子笙歌高亢嘹亮,看客喧闹声闻周边多所寺院,搅得僧尼无法静修。如此闹腾,随着时间累积,量变导致质变,清凉佛土难免与浊世红尘的娱乐场所难分伯仲;

        其四,无论显密佛教之僧尼,都有“不得观听歌舞”之根本戒律,整天锣鼓聒耳,硝烟弥漫,无异于强迫本山修行人破戒。虽说修行到闹市,烦恼即菩提,可为学佛初机者计,还是不要专门诱使或迫使他们破戒好些。这位“五爷”只顾自己听戏观舞红火热闹,不管佛门清规戒律,文殊菩萨的“化身”能干这样的事吗?倘使没有了众多领悟佛法,持戒谨严,以使佛法灯火相传的僧尼,还有佛教圣地五台山吗?

        其五,佛法所云“外道”,原意是指放弃自心的修为,而向外寻求他力之谓。敬佛修佛是“内学”,求佛贿佛是“外道”。所以说“外道”是佛法的天敌,是佛子的天魔。而文殊菩萨所修持的“一行三昧”,传授的“不二法门”,特别是“摩诃般若”,就是对治心外求法之“外道”的良方圣药。“五爷”崇拜所倡导所示范的,是与正信佛教截然相反的外道迷信,是从根本上毁坏佛法,对初学者误导入岐的“附佛外道”。

         综上所述,“五龙王”是一只不折不扣的佛法之“魔”,在当年文殊教法初传东土之时就曾经兴风作浪,多亏文殊菩萨施法将其收服,否则五台山至今还仍将是一座乱石嶙峋的蛮荒之山;但它今日之所以成为“魔”的升级版——“五爷”,每一位企图心外求法的朝山者都曾自觉不自觉地为其“魔法”作了助力。降服这只已经大成气候的“狮虫”,并非我们普通的信众所能胜任,只能有待于正法的弘扬,因缘的成熟和信众的觉悟,特别是文殊菩萨的大智慧、大法力。

 

四、“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是人类对我们的重托

 

        恩格斯曾经感叹,如果把哲学体系作为一个衡量的坐标,佛法是处在最顶端的。按我的理解,他所说的处在哲学顶端的佛法,就是佛法特别是文殊教法与其他外教外道的不共法,是顶级的形而上道——摩诃般若。摩诃般若,若用形象一点的比喻说,就是文明皇冠顶上的那颗最亮的明珠。2009年,五台山以“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既是世界对我们两千多年来守护并传播文殊菩萨大乘教法的承认,更是当代文明人类对我们寄予的厚望与重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很多地方早已成了“申遗”的最大甚至唯一的动力。固然,无论我们站在世出世法哪方的立场都不会反对“申遗”,可是“入遗”是为了更好地恢复并保护人类文明的这些历史遗存,以之观照现实与未来,还是以大笔的钱财投入获取眼前更大的经济收益,这或许正是我们与世法深刻分歧之所在。我以为,世界遗产证书,绝非一块利用佛法和文殊信仰,甚至不择手段、纵容外道迷信,挣大钱、发大财的金字招牌,诸佛菩萨亦绝非他们的摇钱树。

        汉唐以降,世界佛教逐渐形成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文殊信仰。时至今日,佛教以及文殊信仰已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具有了浓厚的中国特色。农禅并重,也曾是中国佛教界的特色生存。出家人虽然舍弃世俗的种种名闻利养,但也非生活在真空之中,必须与社会协调发展,与时代一同前进。何况佛法要继承发展、要灯火传承,寺院要维修养护,僧尼也要穿衣吃饭,这些都离不开金钱,都不能简单依靠政府或信众供养。但是,在目前进退两难的困局中,若以牺牲正信佛法来换得钱物享受,佛教道场门庭冷落,“狮虫”“外道”神气无比,那就真正到了所谓“末法时期”,佛法毁灭就绝非危言耸听,可以说已经近在咫尺迫在眉睫了。

        2009年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迎来了一个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的新机遇,但这首先是个恢复和发展佛教文化,凝聚僧俗四众人才,研究文殊佛学思想,大力弘扬文殊教法,以使文殊信仰中心发扬光大,更加名副其实的机遇,而切不可仅仅看到“入遗”是个发展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机遇,而坐视正信佛教文殊信仰受到多方挤压而逐渐衰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文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急功近利的,也是极为短视的。

        应该承认,改革开放以来五台山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周边居民和的经济利益,凭借佛菩萨的庇荫和名义均有了很大幅度增高,但毋庸讳言,其兜售者无论是服务还是物品,基本属于没有多少文化含量的低端货色。如果我们能抓住“入遗”带来的殊胜机遇,在恢复了五台山清净佛地的基础上,围绕文殊信仰中心的核心理念,由政府主导,佛教界参与,加力研发一些既符合佛教义理,又有五台山文化特色的延伸产品,乃至衍生产品,例如取消各大宾馆以“烤全兔”、“炖活鱼”之类为招牌的“佛国美食”,禁绝在寺院集群区的宾馆养小姐以招徕游客,同时放宽眼界,集思广益,调整经济产业的现有结构,将佛教文化特别是文殊信仰注入其中,必将大大提振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力,因而是大有可为的。而借“狮虫”、“五爷”之类附佛外道,甚至歪门邪道,即使眼前能够获得某些经济收益,从长远看,必将从根本上损害五台山的庄严形象,因为人们特别是有一定信仰的广大香客一旦觉悟,必然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对整个的五台山都将敬而远之。

        《维摩诘经》中的金粟如来维摩诘“执持正法,摄诸长幼”,是我们四众修行人的榜样。他坚持走正信佛法之路,不管是对待老人小孩,还是对待外道狮虫,只要不合正法,即刻起而匡正,毫不马虎,决不妥协,就是佛家常言所说: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把佛法当人情。“狮虫”“外道”以欺骗手段来毁坏佛法和文殊教法,我们佛弟子必须毫不客气,横眉冷对,须知对“附佛外道”的仁慈,就是对正信佛法的损伤与残害。

        我在此重申,广义的外道和心外求法的外道都与佛教毫不相干,与文殊教法毫不相干,我们一贯提倡并修行的是正信的佛教,是文殊菩萨的“一行三昧”、“不二法门”以达致“摩诃般若”,只有后者才是文殊教法的核心,是佛教与其他外教和外道的不共法。在佛教胜地五台山,只有正本清源,剔除以“五爷”为代表的“附佛外道”,坚守以文殊信仰为核心的佛教正法,我们才不会辜负世界文明对我们的重托,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才会永远慧光普照,佛教圣地五台山才会永远屹立不倒,我们这代僧俗两界才会无怍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的这块牌子,无愧于千秋后世的子子孙孙。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