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仿琴01-13 22:09
致习总书记的智囊们:
“‘三个自信’或将成为‘四个自信’。”究竟应该是几个自信?智囊们事先怎样研究定稿的哟?要演讲人‘临阵’仓促添加内容,这是讲稿准备不周的问题,也应是智囊们的失职。再说添加了文化自信,也未必就与“制度、道路、理论”相融合?因为文化自信是中国固有的,而制度、道路、理论,则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到中国来的”,……要进一步阐述之。
附原件:
习近平灵机一动 立马改了“三个自信”
收藏人:智者1111
2015-01-10
在政情观察者眼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澳门出席庆祝澳门回归15周年期间的一系列活动安排都不是随意为之,均有特定的符号意义。其中,习近平在澳门大学与学生们交流时说,“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要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此语也有更深层的指向。
“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就是中共十八大中提出、后被高层与宣传系统广为传布的“三个自信”。习近平此番又加上了“文化自信”,并且将其视为基础。而且在此前,习近平已经做过多次类似的表态。这些迹象意味着“三个自信”理论体系的重要动向。“三个自信”或将成为“四个自信”,从单一的意识形态议题变成了一种更为宏观文化乃至文明的议题。而且,文化自信的立意,在中国不断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仍然有着很多是西非中、是今非昔的思想和舆论氛围下,具有特定的针对意义。
不止是“三个自信”
习近平对澳门学生们说,“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习近平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与“三个自信”并列甚至更高的层级上,而这种调整其实早有先例。
据称,习近平在2014年5月4日“五四运动”纪念日当天在与北京大学学生的座谈中,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在公开场合习惯引用中国古诗古词,在对外交往时穿戴中国特色服装,考察山东曲阜孔府等诸多细节,无不是有意为之,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极为重视的态度。
尤其是习近平在澳门大学和审议贵州代表团时的讲话,基本体现了他对“文化自信”的定位。2014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显然,“文化自信”已经与“三个自信”相并列,甚至犹有过之。
有分析人士认为,文化是一个可变性很大的概念,而作为中国领袖的习近平很有可能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指称。也就是说,习近平理解中的“文化”同时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方面,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从某些角度来说,“文化”指的就是“文明”,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文化自信”就是“文明自信”。如此才能理解为何将其视为理论、道路和制度的根本。
全盘苏化或美化都不是文化自信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和苏联,其实也是在否定和摒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所谓“旧思想”、“旧道德”、“旧制度”。即使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是在去苏联化,另一方面却也是在学习美国等西方的一套物质、制度和文化体系。相应地,中国政坛、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中,也一直存在着这两种文明形态的拉锯。
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源,其实是在于中国相对西方的几乎全方位的落后局面,器物、制度、国民整体素质、文化氛围皆是如此。笼统地说,这是文明阶段的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就会很自然地使落后者产生己不如人或者说自卑之感。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只有如此才能降低姿态,虚心学习,努力赶超。
但需要注意的是,两个阶段文明形态的剧烈碰撞会对落后一方造成相当大的冲击。观点激进者很容易引领潮流,并导致对自我的完全否定。如果不能从各种指标上超越之,则自信就难以建立起来。在舆论的认识中,物质发达是崛起的基础,而且经济总量的数字是最直观有力的观察点。或许这也是中共执政以来先是“赶英超美”,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力保GDP增长高速度、设定“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原因。
以后来者的视角看,西方文化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前人确实陷入了一定程度的盲目状态。需要认识到,条条大路通罗马。先进文明形态具有共性,具有普世价值,任何国家都能适用和达成。但这主要是指其基本原则,包括社会层面的民主、自由、法治、公正、人权,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科技学术水平的极大提升,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等等。
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迈入新的文明阶段,在自己的土壤上搭建起文明架构,双方相互连接而不可分割。其他国家可以学习活用其基本理念,但若全盘照搬的话,虽然并不完全排除其可行性,但必然会遭遇全面深层次的阻力,而且或许要先经历文革秀的“大破”才能“大立”。这条路代价过大,已经被否定。那么,也就只有在自己的已有的传统和基础上慢慢探索和建构才是正途。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原因或许正在于此。
改革开放也证明,中国的土壤上能够建立起现代文明,中国能够完成自我改造和升级,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文化对接。当然,这一过程并非尽善尽美,问题极为突出,但这主要是方法的问题,而不是方向的问题。在物质层面已经与西方发达国家持平甚至有所超越之际,精神心态也即文化层面的转变势成必然。也就是说,中国人和中国文化都需要逐渐建立起自信心。不止是中国大陆,已经高度西化的台湾、香港、澳门也是如此。
当然,这种自信并非仅仅建立在物质极大充裕的基础之上,并不能无中生有。“文化自信”更依赖广大民众的普遍觉醒,依赖文化层面的整体提高,依赖社会环境的良性改变。不论如何,中华文化和文明是迥异于西方的一种文明形态,在“平起平坐”的基础上,双方的交流互动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火花。从宏观视野看问题的人大多都承认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