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xiewendou1935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2939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访问美国农场、农业合作组织

已有 887 次阅读2014-9-10 09:50 | 联合国, 美国, 农场, 农业, 承担 分享到微信

访问美国农场、农业合作组织

谢文斗

(原载《计划与管》1991.11

     2014-09-10 重发

 

    

1991,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承担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下达的研究项目,我参与了其中《四川农业商品化的道路》课题的研究。根据项目的安排,四川、山东联合组团去美国、加拿大进行了考察。以下是在美国访问农场、农业合作组织的情况。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很高的国家,他们的耕地占世界的13.68,谷物产量占世界的18.56,谷物出口量占世界的38,是世界缺粮国家的主要供给者。美国的农业经济,由全国217.3万个农场支撑着,每个农场平均有劳动者1.55,劳均经营耕地约1300亩。以净产值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为25730美元,其中实物量为:粮食100,棉花0.95,花生0.54,甜菜7.51,水果7.47,猪牛羊肉5.2,家禽肉2.77,牛奶19.15,鸡蛋1.22,(以上均为1987年资料)。美国农民的生产,是为市场而生产,农场经营已高度现代化、专业化、商品化。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种企业很发达,维持着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我们这次去美国考察农业商品化问题,自然很关心农场的情况和各种合作化组织的情况,专门作了参观访问。

我们访问的农场,是美国北部明尼阿波利斯市附近的一个农场,距市区160公里。这个农场是明尼苏达州农业厅厅长助理海尔·沃森(Herb Halvorson)的家,不在访问计划内,是我们头天提出来才安排的。68一早,州农业厅的苏野女士(中国人)陪同我们出发。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当驶出市区进入乡村后,公路两侧一片平畴绿野,望不到尽头,沿途很少见到人家,广袤的土地被高速公路分割成整齐的方块,这与中国四川乡村到处是青山、绿水、小桥、人家大不相同。两个小时后,汽车驶入乡村公路,很快就到了我们要参观访问的农场主人的家,这是草坪环绕,树木荫中的一座别墅式庭院。主人海尔·沃森先生在家门口欢迎我们的来到,延我们在客厅休息,客厅壁上装饰着中国字画和瓷盘画,泛着浓郁的东方风情。主人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夫人,和大儿媳,并告诉我们,他家的两个儿子都下地了。他夫人是个爽朗健谈的人,热情欢迎我们到来,大儿媳漂亮而腼腆,正忙着照料出生不久的女孩。婆媳俩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好一个温馨的家庭,令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羡慕不已。

海尔·沃森先生对我们说:这个农场是由他夫人和两个儿子经营的,共同劳动,各自核算,他本人在周末(美国每周工作五天)回家帮点忙。在主人的带领下,我们先参观了他的家庭,这是一栋二层建筑,另有地下室,一层是客厅、厨房、工作间,楼上是卧室,地下室作收藏物品用。女主人特别指点我们看厨房,这是一层屋中部的一大间,由电气炉灶、不锈钢炊具组合成一个长台,操作方便,明亮整洁。在办公室里,主人启动电脑,芝加哥交易所的谷物最新行情一目了然。又打开收藏室让我们看,这里收藏着男主人1979年、1981年访问中国时带回的工艺品及其它物品。隔壁一间收藏室,是女主人的收藏品,为各式各样的帽子和线滚子。夫妇俩各有自己的爱好,很有趣味。

海尔·沃森先生向我们介绍:他家这个农场,经营耕地3000英亩(折合中国市亩为18210亩)在美国属于中等农场,主要由家中人手经营,农忙时雇几个短工帮忙。农场耕作全部机械化,农业机械齐全,有机修房、农产品仓库、养猪场。农场经营项目主要是种植小麦、玉米、豌豆等,还养猪。接着,他带我们乘车去田间,先看了飞机除草。他说,今年雨水迟,农活忙不过来,600英亩地只得请植保公司来除草,多花了3000美元。我们有人问,除草效果如何?他说,这是签了合同的,除不尽要赔偿。在另一片地里,一辆大型拖拉机牵引着施肥器在给玉米施肥,海尔·沃森打手式叫停下,向我们介绍,那驾驶者是他的大儿子。这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小伙子,在陌生人面前显得拘谨,他向我们问好,并说,今年天气不好,玉米长势不如去年……。我们看这块地里的玉米高度已过膝头,长势还不错,但行距远大于我们四川的玉米地,这大概是为了便于机械管理的原故。我们观察这一带的土地,虽然平坦,但土质较差,无水利设施。问他们怎样解决灌溉问题,答复是靠天下雨,多数年份雨水较均匀,灌溉无问题。

我们参观的合社叫麦得利合作社,值班经理一见到我们,老远就打招呼, 指着海尔·沃森对我们说:他是我们的主人,我是他们的雇员。接着与海尔·沃森一起向我们扼要介绍了合作社的情况。这里的合作社是农民自己办的,主要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如供应化肥、农药、油料,还有防治病虫害、除草以及产品加工、销售等业务。农民一般都参加了一个或几个合作社,参加时每人交1000美元作基金。这个合作社当初共筹基金50万美元。合社的最高权力归全体成员,合作社的管理制度是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董事会成员由参加合作社的农民选举产生,每年换一部分。经理由董事会招聘,主持日常经营业务,还雇用了若干职员。绝大多数合作社经营很好,极少数失败。合作社经营所获利润,政府免征所得税,并有贷款方面的优惠。州及联邦设有合作协会,但不是管理机构,只为辖区内合作社提供信息服务,并向州及联邦为合作社争取有利的立法及优惠,合作社的活动以联邦关于合作社的立法为依据。合作社优先保证对社员服务,满足社员的要求,非社员也可要求服务。合作社的利润在年终以20%作为红利分给社员,80%作为扩大经营的投资。在社员病老退休的时候,这历年80%中属于该社员的部分全部退还。海尔·沃森一家在合作社的资金已达10万多美元。非社员在合作社有经营活动也不能享受这种分配。;

介绍后,经理带我们参观合社的仓库,这些仓库修建得很特别,农民开来汽车,从这边进去,那边出来,需购的货物已装好,钱货两清,非常方便。我在参观中感到,美国农户的经营规模颇大,其成功的奥秘之处,大概就在这些合作社吧。否则,他们是不可能取得那样高的劳动生产率的。也联想到国内农村,1950年代初期农民也曾自办供销合作社,于生产、销售、生活很有利。可惜后来这种农民合作社演变成了官商,为农民服务就不那么贴心了,前些年提出合作社要恢复民办传统,虽有所改善,但总不能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改革中,我国农村迫切需要发展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企业,政府应支持农民自己联合起来办这类合作社。这样一来,既可促进农业生产,又可使农村增加收入,也可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告别合作社,我们去参观合作粮站,这是一个建在铁路边上,由几个圆筒式建筑物构成的设施。据海尔·沃森介绍,各地都办有这种合作粮站,从事谷物收购。农民出售粮食,可以自由选择价格划算的粮站出售,一般都能卖上较好的价格,国家也规定了最低保护价,农民不致赔本。眼前这个粮站,只有一个管理人员,全自动化管理,据说一天外运谷物量曾高达80火车皮(1600)。在我们逗留时,正好一个农民拉来一车玉米交售,8万多磅(7.26万斤),仅几分钟,就从站门口卸入库里,同时有关的验级、定价、结算完毕,这效率真令我们惊叹。

中午,海尔·沃森夫妇要去参加婚礼,暂时与我们告别,约定午后在他家再座谈。苏野女士带我们驱车去附近一家餐厅进午餐。这是一家座落在草坪、树林间的快餐厅,停车坪已停了不少汽车,餐厅里热闹非凡,几乎座无虚席,不少人是全家前来就餐,这里为小孩们备有专门的坐椅,很方便、安全。来这里就餐的人都匆匆而来,很快就餐毕又匆匆而去。餐厅进门处旁边是食品陈列室,透明的柜台、货柜中陈列满食品,身着洁白服装的服务员们忙个不停。出售的食品与城里差不多,有汉堡包、三明治、色拉、冰淇淋、饮料……等,可见乡村里的生活与城里无什么差别了,但价格却比城里便宜些。我们这批不速之客,在这里吃快餐,很不习惯,动作太慢,真有点不合时宜,但服务员和别的就餐者对我们这些老外,倒是挺热情和欢迎的,不时有人向我们微笑点头。

下午三时许,返回海尔·沃森家,主人尚未归来,苏野女士招呼我们在屋后的草坪上席地而坐晒太阳,这是几天来难得的一刻放松,一条黄黑色胖呼呼的狗,在大家身边跑来跑去撒欢,苏野女士说,这是一条中国松潘狗,叫熊熊,挺亲近客人。不一会,海尔·沃森回来了,一边致歉意,一边把我们让进客厅。座谈开始前,女主人拿出家里做了小烤饼,请大家品尝,我们盛情难却, 一边吃着,一边讨论问题。根据我们提出的农场收入、成本问题和农民是否愿意务农问题。海尔·沃森说:他这个农场每英亩可收入约250~300美元,其中租的600英亩,每亩年租金90美元,3000英亩合计全年的毛收入70~85万美元,扣去开支后有18~21万美元,每人平均6~7万美元,收入不算高。他说:现在农业机械的价格,比之19601970年代涨价数倍,利用率又不高,每年一般仅利用300来小时,多的也才600多小时,生产成本上升,亩收益下降。因此,有的农民感到务农收入减少,不如进城干其他工作,放弃农业进城谋生的人不少(据资料记载,美国农业人口由1970年占4.8%降为19873%,同期农场数由294.9万个降为217.3万个)。海尔·沃森说,作为一个农民和一个农业官员,对此感到忧虑。

座谈结束后,海尔·沃森先生邀我们参观他家的农机具、谷仓、机修房及养猪场。就农机具而言,其规模不亚于中国的区农机站,他家才三个男劳力,要伺弄这些机具来耕作3000英亩土地,还要养几百头猪,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参观完出来在门口告别时,正好海尔·沃森的小儿子开出一台拖拉机挂着耙犁出去平整土地,我们也顺道跟着去,体验一下黄昏中的耕耘。这时,夕阳西坠,四望无际的田野格外寥廓深沉,在拖拉机的突突声中,地里的犁痕越来越长,渐渐消失在远处的迷蒙之中……。我们伫望良久,在苏野女士的招呼下,才登车向市区驶去。此时的我,遐思杳杳,想到了国内的农村,那里每天黄昏的时候,农舍飘着袅袅炊烟,妇女忙活晚餐,男人收捡农具,老人倚墙嗑烟,……多么闲适,多么悠哉!而大洋这边的美国农民,却趁着黄昏,开着拖拉机在田间驰骋,也许睡觉前还要在电脑前敲敲打打,筹划生产、销售。中、美两国农民的差异真是太大了,除了资源、财富占有量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外,在掌握生产技能,勤奋经营方面,中国农民的确逊于美国农民。这是中国今后发展商品化农业值得深思的地方。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评论 (0 个评论)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