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刘帅自媒体平台——鹰豹雕传媒 . ... //www.sinovision.net/?2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文学 哲学 数学 逻辑 政治 军事 战争 艺术 女人 音乐 法律 道德 正义 天理 科技 人文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论语

已有 1322 次阅读2010-11-30 06:21 分享到微信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

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目录

《论语》及孔子
《论语》《杂谈》
《论语》的内容关于如何做人
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关于学习
关于教育
关于务政
关于治国与安邦
关于中医
《论语》中的名言
引论语的哲学思想《论语》及孔子
《论语》《杂谈》
《论语》的内容 关于如何做人
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关于学习
关于教育
关于务政
关于治国与安邦
关于中医
《论语》中的名言
引论语的哲学思想
展开     孔子

编辑本段《论语》及孔子
  《论语》 [1]英文:The Analects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

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

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

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

,“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

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

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

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

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

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

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

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

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

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

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

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

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

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

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

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

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

仁者其言也?”。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

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

:“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

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

任心。     《论语》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

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

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

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

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

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

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

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

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东汉末年,郑玄以《

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

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

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

,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

》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而后虽有新儒学

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

并未形成新的气候。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重

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社

会主义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   然而,严峻的事实是,一个

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

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

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

,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这使我想到人类的共性与个

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的辩证否定本性。同时,也使

我感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  

 事实上,当我们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确立唯物辩

证的思维方法,并用它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

的精华,《论语》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

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

,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

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

》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俄语:Кон

фуций. 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

,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

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

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

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

》治天下”之说。
编辑本段《论语》《杂谈》
  (一)“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读论语学做人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

子的著名学生的言语行事。班超的《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

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

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

”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

“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关

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譬如刘熙在《

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

。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那么,“

论语”的意义便是“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说到这里,谁都

不免会问一句:难道除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外,别人说的话都不是

“有条理的叙述”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论语”这样的命名

有什么意义呢?可见刘熙这一解释是很牵强的。(《释名》的训

诂名物,以音训为主,其中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还有把“论

”解释为“讨论”的,说“论语”是“讨论文义”的书,何异孙

的《十一经问对》便是如是主张,更是后出的主观看法了。  

 关于《论语》命名的来由,也有不同的说法。王充在《论衡・

正说篇》便说:“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

史,始曰《论语》。”似乎是《论语》之名要到汉武帝时才由孔

安国、扶卿给它的。这一说法不但和刘歆、班固的说法不同,而

且也未必与事实相合。《礼记・坊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

父之道,可谓孝矣。’   《坊记》的著作年代我们目前虽然

还不能确定,但不会在汉武帝以后,是可以断言的。因之,《论

衡》的这一说法也未必可靠。  唐代抄本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

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二)“论语”的作者和编著年

代   《论语》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

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

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

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

“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

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

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

,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

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

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

字。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

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

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

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

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

。所以《论语》一书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   那么,

《论语》的作者是一些什么人呢?其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今天

可以窥测得到的有两章。一章在《子罕篇第九》:   “牢曰

:‘子云:吾不试,故艺。’”   “牢”是人名,相传他姓

琴,字子开,又字子张(这一说法最初见于王肃的伪《孔子家语

》,因此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和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都对它

怀疑,认为琴牢和琴张是不同的两个人)。不论这一传说是否可

靠,但这里不称姓氏只称名,这种记述方式和《论语》的一般体

例是不相吻合的。因此,便可以作这样的推论,这一章是琴牢的

本人的记载,编辑《论语》的人,“直取其所记而载之耳”(日

本学者安井息轩《论语集说》中语)。另一章就是《宪问篇第十

四》的第一章: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

,谷,耻也。’”   “宪”是原宪,字子思,也就是《雍也

篇第六》的“原思之为宰”的原思。这里也去姓称名,不称字,

显然和《论语》的一般体例不合,因此也可以推论,这是原宪自

己的笔墨。   《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

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

记载。象《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   “曾子有疾,召门弟

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

覆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不能不说是曾

参的门弟子的记载。又如《子张篇第十九》:   “子夏之门

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

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

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

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这一段又象子张或者子

夏的学生的记载。又如《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问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

侃如也。子乐。”   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

闵损称字,不能不启人疑窦。有人说,这是“孔子述时人之言”

,从上下文意来看,这一解释不可凭信,崔述在《论语余说》中

加以驳斥是正确的。我认为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

,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闵子侍侧》一章,不但闵子

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都是难以理

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

人。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着“子”的尊称

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

记下来而成的。  孔子
《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那

么,著作年代便有先后了。这一点,从词义的运用上也适当地反

映了出来,譬如“夫子”一词,在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相

当于“他老人家”,直到战国,才普遍用为第二人称的表敬代词

,相当于“你老人家”。《论语》的一般用法都是相当于“他老

人家”的,孔子学生当面称孔子为“子”,背后才称“夫子”,

别人对孔子也是背面才称“夫子”,孔子称别人也是背面才称“

夫子”。只是《阳货篇第十七》中有两处例外,言偃对孔子说,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子路对孔子也说,“昔者由也闻诸于夫

子”,都城是当面称“夫子”,“夫子”用如“你老人家”,开

战国时运用“夫子”一词的词义之端。崔述在《洙泗信录》据此

断定《论语》的少数篇章的“驳杂”,固然未免武断;但《论语

》的著笔有先有后,其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似乎可以

由此窥测得到。   《论语》一书,既然成于很多人之手,而

且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那么,这里后编

定者是谁呢?自唐人柳宗元以来,很多学者都疑心是由曾参的学

生所编定的,我看很有道理。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

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

除开和孔子问答之词以外,单独记载曾参言行的,还有《学而篇

》两章,《泰伯篇》五章,《颜渊篇》一章,《宪问篇》和孔子

的话合并的一章,《子张篇》四章,总共十三章。第二,在孔子

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还记载着曾参将死之前对孟

敬子的一段话。孟敬子是鲁国大夫孟武伯的儿子仲孙捷的谥号。

假定曾参死在鲁元公元年(周考王五年,纪元前四三六年。这是

依《阙里文献考》“曾子年七十而卒”一语推定的),则孟敬子

之死更在其后,那么,这一事的叙述者一定是在孟敬子死后才著

笔的。孟敬子的年岁我们已难考定,但《檀弓》记载着当鲁悼公

死时,孟敬子对季昭子的一番话,可见当曾子年近七十之时,孟

敬子已是鲁国的执政大臣之一了。则这一段记载之为曾子弟子所

记,毫无可疑。《论语》所叙的人物和事迹,再没有比这更晚的

,那么,《论语》的编定者或者就是这班曾参的学生。因此,我

们说《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末

期,大概是接近于历史事实的。   (三)“论语”版本和真

伪   《论语》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本子:(1)《鲁论语》

二十篇;(2)《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

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3)《古

文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

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

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

  《鲁论》和《齐论》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候张

禹先学习了《鲁论》,后来又讲习《齐论》,于是把两个本子融

合为一,但是篇目以《鲁论》为根据,“采获所安”,号为《张

候论》。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其时极为尊贵,所以他的这一个

本子便为当时一般儒生所尊奉,后汉灵帝时所刻的《嘉平石经》

就是用的《张候论》。   《古文论语》是在汉景帝时由鲁恭

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当时并没有传授。何晏《论语集

解・序》说:“《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

”《论语集解》并经常引用了孔安国的《注》。但孔安国是否曾

为《论语》作训解,《集解》中的孔安国说是否伪作,陈?的《

论语古训・自序》已有怀疑,沈涛的《论语孔注辨伪》认为就是

何晏自己的伪造品,丁晏的《论语孔注证伪》由认为出于王肃之

手。这一官司我们且不去管它。直到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论

语注》以《张候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

论语注》。在残存的郑玄《论语注》中我们还可以窥见鲁、齐、

古三种《论语》本子的异同,然而,我们今天所用的《论语》本

子,基本上就是《张候论》。于是怀疑《论语》的人便在这里抓

住它作话柄。张禹这个人实际上够不上说是一位“经师”,只是

一个无耻的政客,附会王氏,保全富贵,当时便被斥为“佞臣”

,所以崔述在《论语源流附考》中竟说:“《公山》《佛泌》两

章安知非其有意采之以入《鲁论》为己解嘲乎?”但是,崔述的

话纵然不为无理,而《论语》的篇章仍然不能说有后人所杜撰的

东西在内,顶多只是说有掺杂着孔门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之中的不

同传说而已。   如果我们要研究孔子,仍然只能以《论语》

为最可信赖的材料。无论如何,《论语》的成书要在《左传》之

前,我很同意刘宝楠在《论语正义》(《公山章》)的主张,我

们应该相信论语来补充《左传》,不应该根据《左传》来怀疑《

论语》。至于崔述于后代的封建道德作为标准,以此来范围孔子

,来测量《论语》的真伪,纯驳,更是不公平和不客观的。  

 (四)略谈古今“论语”的注释书籍     论语
  《论语》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它。《论语》和《孝

经》是汉朝初学者必读书,一定要先读这两部书,才进而学习“

五经”,“五经”就是今天的《诗经》《尚书》(除去伪古文)

《易经》《礼纪》和《春秋》。看来,《论语》是汉人的启蒙书

的一种。汉朝人所注释的《论语》,基本上全部亡佚,今日所残

存的,以郑玄(127―200,《后汉书》有传)注为较多,因为敦

煌和日本发现了一些唐写本的残卷。估计十存六七;其他各家,

在何晏(190―249年)《论语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论语

集解》中。现在《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就用何晏《集解》,

宋人邢?(932―1010年,《宋史》有传)的《疏》。至于何晏

、邢?前后还有不少专注《论语》的书,可以参看清人朱彝尊(

1629―1709年,《清史稿》有传)《经义考》,纪陛(1724―

1805年)等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唐陆德明(550左右―

630年左右。《新唐书》对他的生卒年并没有明确记载,此由《

册府元龟》卷九十七推而估计之)《经典释文序录》和吴检斋(

承仕)师的《疏证》。   关于《论语》的书,真是汗牛充栋

,举不胜举。读者如果认为看了《论语译注》还有进一步研究的

必要,可以再看下列几种书:   (1)《论语注疏》――即何

晏集解、邢?疏,在《十三经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

本多沿袭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记》,可以参考,基本文

文字出现于《校勘记》的,便在那文字句右侧用小圈作标识,便

于查考。   (2)《论语集注》――宋朱熹(1130―1200年)

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合《论语》、《孟子》

为《四书》,自己用很大功力做《集注》。固然有很多封建道德

迂腐之论,朱熹本人也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但一则自明朝以至

清末,科举考试,题目都从《四书》中出,所做文章的义理,也

不能违背朱熹的见解,这叫做“代圣人立言”,影响很大。二则

朱熹对于《论语》,不但讲“义理”,也注意训诂。所以这书无

妨参看。   (3)刘宝楠(1791―1855年)《论语正义》――

清代的儒生大多不满意于唐、宋人的注疏,所以陈奂(1786―

1863年)作《毛诗传疏》,焦循(1763―1820年)作《孟子正义

》。刘宝楠便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作《论语正义》,因

病而停笔,由他的儿子刘恭冕(1821―1880年)继续写定。所以

这书实际是刘宝楠父子二人所共著。征引广博,折中大体恰当。

只因学问日益进展,当日的好书,今天便函可以指出不少缺点,

但参考价值仍然不少。   (4)程树德《论语集释》。此书在

《例言》中已有论述,不再重复。   (5)杨树达(1885―

1956年),《论语疏证》。这书把三国以前所有征引《论语》或

者和《论语》的有关资料都依《论语》原文疏列,有时出己意,

加案语。值得参考。   (6)杨伯峻《论语译注》。杨伯峻先

生是一位语言学家,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杨伯峻先生的学术背景及其家学渊源,使他在注解《论语》《孟

子》和《春秋左传》等古籍时显得游刃有余。他的《论语译注》

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

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不但有很高的学术

价值,更是普通读者了解《论语》的一本入门参考书。当然,《

论语译注》在今天来看也是瑕瑜互见的。   (7) 钱峻《论语

浅讲》   (四)有关论语的小故事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之作,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很喜欢《论

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

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的人。
编辑本段《论语》的内容
关于如何做人
    老年的孔子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

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

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

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

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

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

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

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

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

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

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

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

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

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

,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

、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

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

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

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

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

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

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

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

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

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

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

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

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

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

,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

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

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

:“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

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

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

,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

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

,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

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

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

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

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

,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

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

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

。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

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同时,孔

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

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

。”“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

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

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

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

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

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

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

难,见得思义。”(《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

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

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

严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

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

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

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

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其五,

君子不党。孔子认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做到“周而不比”;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时还要

“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 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关于学习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

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

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

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

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

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

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

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

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

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

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

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

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

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关于学习的方

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

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

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

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

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3、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

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

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

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

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

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

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

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

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

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

,值得借鉴。   4、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

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

,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

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

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

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

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

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

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

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

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

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

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

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

,“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关于教育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

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

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

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

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

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

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

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

、“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

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

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

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

,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

来者”(《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

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

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八佾

》)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

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

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

。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

: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

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

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

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

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

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

,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

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

》《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

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

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也

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

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

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

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

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

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

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

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

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

用。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

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

,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

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

》)。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

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事实

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

也不反对参政。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

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当然,孔子的教育思

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

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

扬弃。
关于务政
  《论语》中关于务政的思想是“学以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

,对此,《论语》中对务政的标准也作了具体说明。   1、关

于务政的对象。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并具备一定的

从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务政。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也就是说,只要人具备一

定的参政素质,诸如果断、达理、多艺就可以参政。   2、关

于务政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孔子曰:“居

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先之劳之”,“无倦”(

《子路》)。也就是说在位不松弛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要带

头、勤勉,办事不要松懈。从政者必须温良恭俭让。陈子禽向子

贡问道,“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也

就是说孔子来到一国就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政事,就是因为先生有

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五种美德。而这五种美德也间接

地说明参与国政的道理。有一次,孔子在谈论郑国贤相子产时说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正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正是由于子产的这种庄重、恭敬、恩惠、道义和

美德,才能使他处于郑国的贤相位置。   3、要言行一致,举

止端庄。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

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

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卫灵公》)也就是说要想使自

己的思想主张为他人接受,必须心意诚恳,行为端庄,这样你的

主张就可以行得通了。   4、要眼光远大,依次而进。子夏当

了莒父的县长,向孔子请教怎样理政。孔子说:“无欲速,无见

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即要求

人们处理政务不要图快,贪图眼前利益,图快反而不能达到预期

目的,贪图小利反而办不成大事。而应眼光放远,依次而进。另

外,孔子还认为在处理政务时应当慎重,要深入实际,多听多见

,了解实情,以免犯错误。即所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

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

矣。”(《为政》)
关于治国与安邦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

语》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

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

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

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

国家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不论处于什么时代都

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否则国将不国,政将不政,社会将混

乱不堪。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以“人伦纲常”治国呢?孔子回答

子路的问题时作了说明,子路问孔子:“卫国待子而为政,子将

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

事不成。”当然孔子也认为,重视伦理纲常的作用也不能脱离礼

让。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里仁》)即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国家就不会有什么

问题,人伦纲常的礼才能得以保证。在这里礼让成为维系人伦纲

常的精神纽带。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主要严于律己。孔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

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

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孔子

还 以舜为例说明君主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孔子曰:“无为而治

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来,

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

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这里舜的庄严端正

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当然,孔子还认为

君主治国除了行为端庄之外,还应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这

些都是治国不可偏废的条件。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

灵公》)即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

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

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

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

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可见治理好国家对君主的要

求应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另外,孔子还总结了历代圣明君主治国

的道理,重在宽厚、诚信、勤敏、公允。即:“所重:民,食,

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尧曰

》)   3、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

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

人才。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同

时要重视富国,教育民众。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

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治理好它,

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

另外,孔子也特别重视法制对国家的治理作用。有一次颜渊请教

老师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借

鉴夏、商、周三代的古德,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在这里孔子不

仅强调了法制对治国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古为今用的思想方法

也值得今人学习。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

民。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

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即治理一个

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

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只

有这这样才能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   总之,《论语》

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

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

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

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

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

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

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

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

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论语值得所有人去学
关于中医
  在《论语・子路》中记述了一段关于孔子对“恒”德的评价

,可以看作圣人对医生的道德期望。原文:   子曰:“南中

已有人云:‘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

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编辑本段《论语》中的名言
    《论语八则》窦中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在学习

时时常的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

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恼怒),不也

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

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

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

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

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

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

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

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

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

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

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

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

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

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

任何念头都不会逾越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

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

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

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所得。”   11、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

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智慧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蒡,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

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

驶呢?”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

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

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

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

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

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

,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

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

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

“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

像他一样的过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

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

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

说:“勤勉好学,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

,看作是耻辱,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

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

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

,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

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

,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

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

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

“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

快乐的人。”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

,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

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

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

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

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

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

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

能理解多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

说:“没想到音乐的创造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2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

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

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

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

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

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

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

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

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

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行仁道当做自己的

任务,不是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也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

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

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

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

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

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

说:“到了最寒冷的季节,(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

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

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

:“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

身上。”   4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

时就去做官。”   4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

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   44、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

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

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孔子说:“如果在家中尊敬

父母团结兄长,却在外边经常以下犯上,这种人很少;不犯上,

却作乱的人,从来没有。君子应该守本分,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才

是天地正道。尊敬父母团结兄长,这是做人的根本啊!”
编辑本段引论语的哲学思想
  (一) 关于鬼神。鬼神信仰是跟人类一起诞生的。   (二)

关于天命。孔子“罕言”天命,但他相信天命。   (三) 关于

人与环境的关系。   (四) 关于中庸。中庸是一种方法论。孔

子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四书五经
下一篇: 警笛长鸣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