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刘帅自媒体平台——鹰豹雕传媒 . ... //www.sinovision.net/?2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文学 哲学 数学 逻辑 政治 军事 战争 艺术 女人 音乐 法律 道德 正义 天理 科技 人文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孙子兵法

已有 762 次阅读2010-11-26 09:32 分享到微信

计篇

导 读

  又称始计篇,因为首篇,又其他十二篇的篇名皆为两个字,故部分学者加入“始”字,一则此计为各篇顺序之首,二则此事为诸事时间之前,三则与其他十二篇在字数上交相辉映。

  

《孙子兵法》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兵者,诡道。其诡甚诡,知者自知,终其一生,未尝可获也。诡异诡,未常诡,道非道,其可道,死中有死,生中有生,非生死之变而变,知否?

原文、注释及译文

  孙子曰:兵者,(1)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2)不可不察也。(3) (1):本义指兵器,武器等。《说文》:“兵, 械也。从廾[gǒng],持斤,并力貌”。(斤,是短斧之类;廾为两手捧物之意。)《周礼・司兵》:“司兵掌五兵”,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

  

  

[shū]、戟、酋矛、夷矛”。(殳: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此处由兵可引申为兵卒、军队、战争等义。此处指战争。

  (2)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战争场所,得其利者生,失其利者死。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杜牧注:“国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而贾林注:“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战陈之地。”所释义狭。戚继光《大学经解》谓此句“正以释国之大事也。地字虚看,乃兵之死生所系;存亡,以国亡。”其释较公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皆兵之由也。”

  (3)不可不察:此句言深入考察、研究。《尔雅・释估》:“察,审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1)一曰道,(2)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3)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5)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6)将者,智、信、仁、勇、严也。(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8)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9)吾以此知胜负矣。 (1)经:织机上的纵线,引申有“纲”、“纲领”之义。此为动词,意为“以……为纲进行研究”。五事:五个方面的情况,即下文“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的情实。校:比较。 计:上古指筹码。《说文》

  

  

《说文解字》

:“计,圭[suàn]也。”索其情:索,求索,探索。《广雅・释诂[gǔ]三》:“索,求也。”情,指敌我双方的实情。即需自五方面分析、比较及探索。

  (2)道:道路。此处指政治开明。

  (3)民与上同意:上,指国君;意,思想、志向。此句谓民众与国君同心协力。

  (4)不畏危:曹操《孙子略解》注:“危者,危疑也。”俞樾[yuè]《诸子平议・补录》云:“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释畏字,其所据本无畏字也。民不危,即民不疑、曹注得之。”

  (5)阴阳:指昼夜、睛晦[huì]等自然天象。时制:指季节更替。

  (6)险易:泛指险阻难行之地。易,平坦易行之地,《说文》:“险,阻难也”。死生:不可攻守进 退或可攻守进退(之地)。

  (7)智、信、仁、勇、严:孙武认为这是将领必须具备的五个方面的素质。此句《潜夫论》引作“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严也。”

  (8)曲制:军队的组织、编制等制度。曹操注:“部曲、幡[fān]帜、金鼓之制也。” 官道: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主用:军备物资、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9)主孰有道:孰,谁。道,曹操《孙子略解》注:“道德智能。”此句指哪一方的国君得民心,政治清明。 天地孰得:曹操《孙子略解》注:“天时、地利。”李筌[quán]注同。即指哪一方得天时、地利。 兵众孰强:指哪一方的军队武器装备、物资保障更好。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五事)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瞩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七计)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听吾计,(1)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2)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3)势者,因利而制权也。(4)

  (1)将听吾计:“将”指将军。但一解释指孙子求吴王阖闾[hé lǘ]

  

吴王阖闾

之语。即:“如吴王听我计”。 但从全文观之,宜释为“将领”。

  (2)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用我计必胜,我将留下;不用我计必败,我即离去。

  (3)计利以听:以,通“已”。听,从,采纳。此句谓筹谋有利的作战方略已被采纳,即战争决策已定。势:适势。《考工记・弓人》:“射远者用势。”郑司农云:“势为形势。”以佐其外:佐,辅助,辅佐。外,曹操《孙子略解》注:“常法之外也”,未准。梅尧[yáo]臣曰:“定计于内,为势于外,以助成胜。”此句谓造势以佐助人君有效地达到战争目的。

  (4)权:权变之举。制权,即采取应变行动。《荀子・议兵》:“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随物变化。”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兵者,诡道也。(1)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2)实而备之,强而避之,(3)怒而挠之,卑而骄之,(4)佚而劳之,亲而离之。(5)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6)

  (1)诡道:诡诈之术。欺诈、多变的方式。《孙膑兵法・威王问》

  

《孙膑兵法》

:“诈者,所以困敌也。”此句言用兵打仗,应以机变为原则。

  (2)乱而取之:杜牧注:“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此句言敌人处于混乱状态,要乘机进攻。

  (3)实而备之:曹操《孙子略解》注:“敌治实,须备之也。”梅尧臣注:“彼实则不可不备。”敌具实力,则需严加戒各。

  (4)怒而挠之:怒,士气旺盛。梅尧臣注:“彼福急易怒,则挠之,使愤急轻战”。挠,扰之意,又训为屈。此句意亦可理解为敌人士气旺盛,我当谨慎屈避其锋锐,待其气衰,再攻击。卑而骄之:敌人小心谨慎,则使敌人骄傲、松懈。

  (5)佚:安逸。亲而离之:离,离间《广雅・释诂一》:“离,分也。”此句意为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使它们分裂。

  (6)不可先传:曹操《孙子略解》注:“传,犹泄也。”杜牧注曰:“传,言也。”此全句谓军事家克敌致胜的奥秘,不可以事先讲明。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1)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2) (1)庙算

  

  

古代宗庙

:《新注》曰:“古时候兴兵作战,要在庙堂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计战争胜负,这就叫庙算。”得算多:谓指具备取胜的条件多。

  (2)见:同“现”,呈现,显现。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小节

  【本篇主题词】

  知用其计,攻其不备,出人意料,为兵家取胜诡道。

  【现代释用】

  说到“计”,人人皆知,对于它的作用,很多人都能信口说几句,但绝大数人又不能用得明白,皆因不知“计”的奥妙。

  孙子说

  

孙武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可见,孙子头脑中有一套征服人心的妙计。粗略看来,他提供了一下八点计策:

  一是,因利而制权;二是,用而视之不用;三是,远近相互交错;四是,用利益打动人;五是,在混乱中取胜;六是,避开强大对手;七是,善于激怒对手;八是,能够攻其不备。

  一句话,这些都是所谓的算计。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表明:算计应先于行动,算则胜,不算则败。战争如此,领导、做人、经商,莫不如此。

作战篇

导读

  《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原文、注释及译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shèng],(1)带甲十万,千里馈粮,(2)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3)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4)

  (1)驰车千驷:驰,奔、驱。驷,《诗经・清人》:“驷介旁旁”。郑玄笺[jiān]云:“驷,四马也。”曹操《孙子略解》注:“驰车,轻车也,驾驷马。”此句话谓套四匹马的轻型战车一千辆。

  

古代战车

革车千乘:革车,《札[zhá]记・明堂位》:“革车千乘。”郑玄注:“革车,兵车也。”曹操《孙子略解》注:“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杜牧注:“革车辎车,重车也,载器械、财货、衣装也。”此句话意为装载军械物资的兵车千乘。

  (2)带甲:春秋战国时期称武装士卒为带甲。馈粮:《周礼・玉府》郑玄注:“古者致物于人,尊之则曰献,通行曰馈。”馈粮,运送粮草。

  (3)宾客:各国诸侯的使节及游士。胶漆之材:张预注曰:“胶漆者,修饰器械之物也。”此言制造与维修弓矢等作战器械的物资。车甲之奉:张预注:“车甲者,膏[gāo]辖金革之类也。”此句意为千里行军车甲修缮的花费。

  (4)举:可出发。

  孙子说:按一般的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军队十万,越地千里运送粮草,那么前后方的军需,宾客使节的招待费,胶漆器材的补充,车辆盔甲的供给等,每天都要耗资巨万。只有作好了准备,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1)夫钝兵挫锐,屈力殚[dān]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2)故兵闻拙[zhuō]速,未睹巧之久也。(3)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4)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5)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6)

  (1)用战也胜:作战但求(速)胜。钝兵挫锐:兵器钝坏,锐气受挫。梅尧臣注:“兵杖钝弊而军气挫锐。” 久暴师:长期领军于外。暴同“曝”。

  (2)殚货:殚,《说文》:“尽也。”殚货言物资耗尽。不能善其后:何氏注:“谓兵不胜而敌乘其危殆[dài],虽智者不能尽其善计而保全。”其说是。

  (3)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拙,《说文》:“拙,不巧也。”速,速胜。拙速:直截了当,迅速解决。巧,工巧。久,拖延。李贽[zhì]《孙子参同》卷二注:“宁违毋[wú]久,宁拙毋巧;但能速胜,虽拙可也。”

  (4)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社牧注:“兵者凶器,久则生变。”

  (5)役不再籍:役,兵役。籍,名册,这里作动词,指征调。此句的意思是不再按名册继续征发兵役。粮不三载:三,意指极多。曹操

  

曹操

《孙子略解》注云:“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言不多次运送军粮。

  (6)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曹操《孙子略解》注:“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因,依、就,此为顺便夺取之意。

  用此军队作战,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挫伤锐气,攻城就会耗尽人力,久驻在外,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下降,财力不足,那么诸侯国就会乘机举兵进犯,尽管有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收拾这种局面。所以在用兵上,虽笨拙的指挥官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自古至今,都未曾听说过。因此说,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武器装备在国内准备充足,粮草补给在敌国解决,这样,军队的军粮就能满足了。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1)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2)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3)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4)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qǐ]秆[gǎn]一石[dàn],当吾二十石。(5)

  (1)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远途运输,耗尽财力、人力,使国家、百姓贫困。

  (2)近于师者贵卖:贵卖,言物价上涨。曹操《孙子略解》注云:“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言军队驻地附近物价上涨。财竭则急于丘役:财竭。财力枯竭。丘役,指军赋。据《周礼》记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diàn]。”从西周至春秋,军赋不断增加,春秋时,丘出戎马一匹,牛三头。丘为征收军赋的基层单位。此句话意思为国家财力枯竭,急于加重丘井之役。

  (3)中原:泛指国内。

  (4)破车罢马:罢,同“疲”。战车破损,马匹疲病。戟盾蔽槽:戟,

  

合戈矛为一体的古兵器。蔽橹[lǔ],一种主要用于防卫的大型盾牌,以大车轮类巨物蒙以生牛皮,可屏蔽,故称蔽槽。王皙[xī]曰:“蔽,可以屏蔽;橹,大?[dùn]也。”丘牛大车:曹操《孙子略解》注:“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级车也。”此言为牛拉的辎重车辆。

  (5)智将务食于敌:务,追求,力争。食,取食。明智的将领务求于敌国就地取粮。钟:古容量单位。《左传・昭公元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子釜,釜则十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曹操《孙子略解》注:“六解四斗为钟。”芑:梁、黍[shǔ]一类的农作物。秆:稻麦等植物的茎,同“箕”[jī],即豆秸[jiē]。《汉书・杨恽[yùn]传》:“种一顷[qǐng]豆,落而为箕。”杜牧注曰:“芑,豆秸也;秆,禾藁[gǎo]也。”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的财政枯竭。国家因财政枯竭就会加重赋役,军力衰弱、财政枯竭。国内百姓穷困潦倒,每家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政府的经费,亦因车辆的损耗、战马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矛橹的制作补充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失了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指挥员务求在敌国内解决粮草供应问题。就地取食敌国一钟的粮食,等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夺取当地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1)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jīng]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2)

  故兵贵胜,不贵久。(3)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4)

  (1)故杀敌者,怒也:激发对敌愤怒,故可杀敌。取敌之利者,货也:梅尧臣曰:“取敌则利吾人以货。”对夺取敌人资财者要以实物予以奖励。

  (2)车杂:杂,混杂,混编。此句谓将俘获敌战车混编入己车阵中。是谓敌胜而益强:曹操《孙子略解》注:“益己之强。”杜牧

  

杜牧

注:“得敌卒也,因敌之资,益己之强。”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加强大。

  (3)兵贵胜,不贵久:贵,重也。曹操《孙子略解》注:“久则不利,兵犹火也,环戢[jí]将自焚也。”意谓用兵作战贵在速战,持久则不利。

  (4)知兵之将:知,识。《周礼・大司徒》:“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知,明于事。”此谓懂得用兵的将帅。民之司命:司,《诗经・羔裘》:“邦之司直”,毛亨传:“司,主也。”此谓民众命运的掌握者。国家安危之主:主,《管子・形势解》:“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曹操注:“将贤则国安。”此谓国家安危的主宰。

  要使战士勇于杀敌,就要激励军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用财物奖励。因此在车战时,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换上我军的旗帜,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敌人的俘虏,要给予优待、抚慰和使用他们。这样就会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

  所以,用兵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旷日持久。

  深知用兵之法的将领,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内容简介

  目前认为《孙子兵法》由孙武草创,后来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各种版本

  1.竹简本,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初抄本,是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

  2.十一家注本,1961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年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3.武经本,如,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4.西夏文《孙子兵法》,藏于宁夏档案馆。

  5.《太平御览》本。

  6.《杜氏通典》本。

各翻译本

  1782年法国耶稣会士 Jean Joseph Marie Amiot 最先将《孙子兵法》翻译成法文,此书影响了拿破仑。《孙子兵法》现在有17种英文翻译本。

历代注释

  曹操的《孙子略解》为《孙子兵法》最早的注释本。

  欧阳修曰:“世所传孙子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陈?注,号三家。”

  宋吉天保《十家孙子会注》,十家指曹操、李荃、杜牧、陈?、贾林、孟氏、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

  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所收的影宋本《孙吴司马法》中《魏武帝注孙子》。

  近代中国有蒋百里刘伯承陶汉章台湾的许诗玉、钮先钟、朔雪寒,日本服部千春,等等均有深入钻研并有专作。

作者简介

  《孙子兵法》[1]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 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 直到1972年4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兵圣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非常重要。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吴王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吴王终于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他刚写就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但还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要求其用宫女来演练队伍。孙武把180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但宫女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将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便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年,阖闾、伍子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说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进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的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将国都由郢迁到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的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施展巧计,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刭于阵前。吴国士兵不知那是一个个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伤重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吴王夫差争得了霸主的地位,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卧薪尝胆,立志报复。公元前482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国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兵袭吴,攻入吴国国都,吴国遭此动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孙武所梦想的由吴王统一华夏,也就成为泡影。

发祥地

  2010年5月16日,年近七旬的民间研究者丁祥荣通过《无锡日报》发出呼吁:让吴文化中的著名人物阖闾、孙武“重现”无锡横山。据一位吴文化研究人员称,这一建议在无锡还是首次提出。 

  丁老先生退休前后,对无锡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在史料中发现,孙武的军事天才是阖闾发现并使用的。春秋时期的齐国人孙武,被当时的齐王认为是无用之辈,对其所著《孙子兵法》不屑一顾,他一气之下隐居到吴国。后经伍子胥介绍,吴王阖闾在阅《孙子兵法》后,十分赏识,并启用孙武。孙武在吴宫中演练兵法时,果断斩了两名不听指挥且极受阖闾宠幸的美姬,阖闾一度生气不想用他,经伍子胥开导,阖闾从大局出发,拜孙武为帅,并取得了攻打楚国之战的胜利。 

  丁先生说,无锡民间对梅园横山上的土墩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烽火台,一说是墓葬。而他根据冯梦龙、蔡元放编《东周列国志》第75回中所载,认定此地是两美姬葬身处。他说,《东周列国志》是根据元代的平话本和明代余邵鱼所撰《列国志传》编写的,其中故事多取材于史书记载,因此可信度很大。同时,古代普通人家不可能葬墓于山顶,只有吴王才会将宠姬之祠和墓置于横山顶,以示厚葬。 

  另外,从吴王建城的风格来看,他的宫殿都建于近郊的山上,像大阖闾城(苏州)近郊的灵岩山上就有当年的吴宫。而史书所载小阖闾城吴王宫所在地横山究竟是否为现在的横山呢?丁先生遍阅相关史料,认定就是现梅园内的横山,且大阖闾城的吴宫实为仿横山吴宫建造,均建于公元前514年。据史料载,伍子胥帮助阖闾来到当时的楚国边境闾江胥山(胡埭附近),用泥土筑城,用于屯兵操练,同时作防御和进攻楚国之用。孙武在此大展身手,迅速“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并打败了楚国。现在在小阖闾城遗址及四周群山之顶还有依稀可见的烽火台遗迹。而由于小阖闾城在群山和太湖之间,只是战略要地,而不能做都城,就于当年派伍子胥去督建大阖闾城。 [2][3]

  丁先生认为,《孙子兵法》现在已成为我国以至世界上军事学院的必修教材,无锡作为孙武和《孙子兵法》的发祥地,理应珍视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建议在横山一带恢复当年历史风貌,同时还可开展军事论坛、开发旅游资源,一举而多得。

兵法研究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史大致可分成7个时期。

  (一)孕育产生时期――远古至春秋

  学界一般认为,《孙子兵法》产生于我国春秋末期;亦有认为成书于战国或更后者。关于此书的作者,多认为系孙武亲著,又经后人校理。对于孙武的生活时代,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一般认其为春秋末期人,大约与孔子同时。

  《孙子兵法》在产生以前,应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孕育过程。其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应有以下几点:中国远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是《孙子兵法》产生的源泉;此前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如《军志》、《军政》、古《司马法》、令典等,是《孙子兵法》跃上兵学峰颠的阶石;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关于“道”、“仁”、“阴阳”、“保民”等的理论,是《孙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崇武尚智的齐文化是培育《孙子兵法》这朵军事理论奇葩的沃土。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则是《孙子兵法》产生的主观因素。另外,中华民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统体思维、辩证思维、象类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孙子兵法》理论体系的构筑起了指导性作用。这是《孙子兵法》之所以产生于中国而不产生于外国,之所以产生于春秋而不产生于其他时期的主要原因。

  (二)增益和早期校理时期――战国至秦汉

  《孙子兵法》十三篇于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后,并未迅速广泛传播开来,究其原因,大致有吴国王廷对“十三篇”秘而不宣,当时传播媒介落后,社会上重礼轻诈观会对此书的贬斥,其价值未被时人所发现等几个方面。至战国时,此书才开始广泛传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孙子热”,所谓“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孙子兵法》自身以“出奇设伏”、“变诈”取胜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理论适应了当时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需要,是其基本原因;而其后世子孙孙膑对《孙子兵法》卓有成效的宣传和运用,则是其直接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孙武后学在这一时期对“十三篇”做了大量解释、阐发、增益的工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等,均应是他们解释、阐发、增益“十三篇”之作,而在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之内。总之,在这一时期,《孙子兵法》在“十三篇”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扩增。1996年西安“发现”的伪书《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说,孙武先写成“八十二篇”,后因其“天机阴杀”,就接受其儿子的建议,缩编成“十三篇”,乃是向壁虚构,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到了汉代,官方组织人力,对《孙子兵法》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整理。一次是在汉高帝时,时间大致在高帝六年(前201年)至高帝十一年之间,由张良韩信“序次”。第二次是在武帝时,由军政扬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第三次是在孝成帝时,由任宏“论次兵书”,将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孙子兵法》位在“兵权谋”之首。这三次整理对《孙子兵法》的定位定型流传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削繁和注释时期――魏晋至隋唐

  曹操《孙子略解序》中所批评的关于《孙子兵法》的“训说况文烦富”,应包括《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中“十三篇”之外的各篇在内。杜牧《注孙子序》中说:“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这里的“削”(删除)其“繁剩”,应包括“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笔(校、注)其精切”,则是指的“十三篇”。曹操只注“十三篇”,称《孙子略解》,因而使其得以广泛流传,甚余则因其“烦富”且“未得旨要”而陆续散佚。曹操《孙子略解》的问世,标志着《孙子兵法》真正进入了注解的时期。曹注重文字训解,但他本人又是军事家,更重实际运用,因此,其注理论性、实践性兼备,对后世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曹注孙子之外,还有东吴沈友撰《孙子兵法》、贾诩《钞孙子兵法》,曹操、王凌集注《孙子兵法》、张子尚《孙武兵经》、《孟氏解说》等。从目前所见到的这一时期的注解内容看,其注文大都比较简略,偏重文字训诂,表现了《孙子兵法》早期注解时期的特点。

  隋唐五代是《孙子兵法》注释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注解《孙子兵法》之书主要有:隋代的《萧吉注孙子》、唐代的《李筌注孙子》、《贾林注孙子》、杜佑《通典》中的训解《孙子》、《杜牧注孙子》、《陈?注孙子》、《孙镐注孙子》、《孙燮集注孙子》、五代的《张昭制旨兵法》等。宋人辑的《十一家注孙子》中,唐人就占了五家。除注家多外,这一时期的注孙子还具有另辟蹊径、纠谬补缺、义详例丰、整体把握等特点。较魏晋南北朝时已有较大进步。如李筌已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孙子的思想,他依《遁甲》注《孙子》,成一家言;杜牧“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其注纵谈横论,广征博引,多有新见。这一时期在运用《孙子兵法》指导实践方面也卓有成效,人们注意总结新的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在唐朝时传入了日本,开始了在国外的传播。(本文源自《孙子兵法研究史》)

  (四)武经首位确立时期――宋代

  宋朝自仁宗起,官方就重视兵学研究和整理,至神宗,诏令司业朱服、武学教授何去非校定《孙子兵法》等七书,号“武经七书”,以官方名义颁行,同时,重办武学,以“七书”试士。至此,以《孙子兵法》为首的七部兵书,在一定意义上说,取得了与儒家经典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各代率相尊奉,其武经之首的地位一直得到了官方的肯定,《武经》本《孙子兵法》成为后世流传的最主要的版本。

  宋朝前期的《孙子兵法》研究以官方组织为主。到了后期(北宋末至南宋亡),则以私人著述为主,反映了战乱年代整个社会对《孙子兵法》研究的重视。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大约成书于两宋期间的《十家孙子会注》,学界一般认为,此书就是存世的《十一家注孙子》。由于辑者将各家之说辑在了一起,具有重要的军事和史料价值,因而成为后来研究《孙子兵法》者的必读之书。此书的校定刊行,是宋人对孙子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此后的孙子书,以《武经》本《孙子兵法》和《十一家注孙子》这两个版本为底本不断繁衍,形成了传世版本的两大基本系统。《梅圣俞注孙子》、《张预注孙子》、郑友贤《孙子十注遗说》、施子美《七书讲义》等,代表了这一时期《孙子兵法》注解的新水平,对后世影响较大。尤其是张预注,集诸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博而切要,多有发明,文字亦好,有杜牧之风。另外,此时还出现了西夏文《孙子兵法》,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国内少数民族文字译本。

  总之,宋代在孙子文献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在版本较勘、注解讲义、专题研讨、兵书合刻、集注汇解、分类辑编、少数民族文字翻译等方面,均有成果传世。特别是《武经》本《孙子》和《十一家注孙子》的编定刊行,深益后世,功不可没。但宋人对《孙子兵法》军事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进展不大,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实际运用是其薄弱环节。其成就和教训对后世均有深刻影响。

  (五)阐发和考据时期――明清

  如果说宋代施子美的《七书讲义》开疏解阐发《孙子兵法》之先的话,那么,明清就是《孙子兵法》疏解、阐发和考据的大丰收时期。刘寅的《孙子直解》、赵本学的《孙子书校解引类》、李贽的《孙子参同》、黄献臣的《武经开宗》、朱墉《孙子汇解》、顾福棠《孙子集解》、黄巩《孙子集注》等,都注意在理论阐发上下功夫,而不仅仅是注字训词,其讲解多有新见,且更注意了系统性,指导性,体例也更趋完备。李贽主张“以《七书》与《六经》合而为一,以教天下万世”(《孙子参同序》),王阳明合心学、兵学于一体,戚继光融兵、儒于一炉,并注重应用理论研究,将《孙子兵法》高深的理论具体化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清代的顾福棠、黄巩等开始将《孙子兵法》和西方的军事理论相结合,在《孙子兵法》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明、清两代的许多将领和学者将《孙子兵法》的理论用之于海防建设、火器战法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在《孙子兵法》研究史上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另外,这一时期以服务于武科应试为目的的武闱孙子研究,重视对《孙子兵法》的义理阐发,具有积极和消极(充当考生进入仕途的敲门砖)的双重作用。

  与偏重讲解《孙子兵法》义理研究相对应的,是清代中期有关孙子的考据研究。其代表人物有孙星衍,毕以?,章学诚等。他们在关于孙子事迹、《孙子兵法》成书时间、篇数和内容、文字校订和注释等方面作了深入考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特别是孙星衍据华阴《道藏・孙子》为底本、参《通典》、《太平御览》等书校订而成的《孙子十家注》,纠正了原书的不少错误,刊行后,广泛流传,成为《孙子兵法》流传的最主要的版本之一,改变了自宋以来主要靠《武经》本《孙子兵法》流传的单一格局。但他的这一版本因所见资料不全也出现了新的错误。

  这一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在方法上仍主要承袭前朝,在内容上创新不足,特别是在清朝时期,西方军事理论已有长足发展,清人却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研究气氛沉闷,成果内容呆滞,表现出中国古代孙子研究即将终结的征兆

  (六)近代中西军事融合时期――民国

  民国时期的孙子研究和古代孙子研究相比,有了重大变化。一是《孙子兵法》与火器条件下的战争实践结合紧密,在战役战术乃至战略思想上均有新的重大发展,和冷兵器时代诸注家阐发的理论相比,已有了质的飞跃;二是《孙子兵法》的理论与西方军事理论在碰撞中相融合,已不单是闭关锁国的近亲繁衍,使孙子研究因获得新生而表现出某种生机勃勃的气象;三是注重对《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进行系统阐发,而不只是训字、注词、解句、讲章,已初步将《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概括为战争问题、战争指导、战略战术、治军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为现代人更科学地概括《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框架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著作有:蒋方震刘邦骥《孙子浅说》、李浴日《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钱基博《孙子章句训义》、陈启天《孙子兵法校释》等。近代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是《孙子兵法》研究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孙子学的终结,孙子研究新时代的开始。

  (七)孙子学确立与大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的《孙子兵法》研究,在继承近代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毛泽东、刘伯承、郭化若等老一辈革命家首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孙子兵法》之端,其后遂成一代新风,出现了一批批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光辉的研究《孙子兵法》的力作。郭化若《孙子译注》、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子兵法》、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杨丙安《孙子会笺》、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吴九龙《孙子校释》、李零《〈孙子〉古本研究》等,或译注信达公允,或版本弥足珍贵,或笺注广征精取,或解说深入浅出,或论述多有新义,或校释集粹于一,或在古文献研究上独辟蹊径:各以其特有的光彩流传于世。尤其是汉简本《孙子兵法》版本系统的出现,打破了《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孙子兵法》两大基本版本系统流传的格局,影响重大,意义深远。这一时期的论文更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这些论文大多不拘成说,不但在《孙子兵法》版本流传、文字校勘、注释训解、军事思想阐发、哲学思想研究等方面颇多建树,而且开辟了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新局面。有的从系统论入手,有的从决策学着眼,有的从管理学探讨,还有的从经济学预测学谈判学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地理学数学医学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孙子兵法》的非军事运用研究逐步成为《孙子兵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而使孙子研究逐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这就是“孙子学”。孙子学的确立,进一步促进并规范了《孙子兵法》的研究,使之更加繁荣而有序地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书籍目录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我们现在[2]所能见到的最早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乃一代枭雄曹操,其注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当代著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研究《孙子兵法》,撰有《孙子译注》一书,不但为《孙子兵法》全文作了校勘、注释、今译,还撰写了题解及考订、评论文字,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浅显易懂。本书即在郭化若《孙子译注》的基础上用红字加上了从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辑出的曹操的注,将孙武、曹操、郭化若的军事思想融为一书,以裨读者把握我国两千年来兵学之精华。书后附有《史记。孙子列传》,同时还附上郭化若《孙子译注》本的《前言》、《再版的话》。

  计篇第一

  作战篇第二

  谋攻篇第三

  形篇第四

  势篇第五

  虚实篇第六

  军争篇第七

  九变篇第八

  行军篇第九

  地形篇第十

  九地篇第十一

  火攻篇第十二

  用间篇第十三

社会影响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计》的说法。

  

  

《孙子兵法》竹简版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

  《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国人尊孙子为“兵圣”,而以色列当代战略学者Martin van Creveld(克里费德)之言可以代表国外的总评:“所有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the best(最佳),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只能屈居second best(第二)。”

  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说孙子兵法是世界三大兵法之一,其实这只不过是书商为了《五轮书》的大卖而炒作出来的。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实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兵圣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孙子兵法》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 (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 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 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孙子兵法》实为中华千古奇书,自问世以来历来被奉为兵家宝典。《孙子兵法》也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主流哲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成就人、成就事”为目标的应用科学。时至今日,更是成为商界必备实战手册,不仅可以启迪人作正向思考,更可以开发人权变创新的智慧。

时代意义

  《孙子兵法》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提起《孙子兵法》,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甚至有人还可以背诵其中的名言警句。这部中国古代兵学名著虽然仅有5000余字,却以其博大精深的战争哲理、启迪心灵的斗争智慧在中外军事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3D电影《孙子兵法》

  上海奇迹影业有限公司监制、导演胡波在介绍这部电影创作基本情况时表示,这将是一部由中外联合团队共同创作,面向全球发行的双语电影。投资巨大的3D大片,将使用世界顶级的3D电影拍摄设备。目前全球共有7台3D专用摄像机,我们将用其中的两台。这部投资巨大的电影,不仅将使用顶级的3D电影拍摄设备,还将有《阿凡达》《拆弹部队》两部大片的创作人员加入其中。 《孙子兵法》电影创作的主题定在“再现永恒活在人类长河中的巨人经典”上。在任何文明的历史时期,巨人的历史,是永恒而激动人类发展的文化,而真正的巨人,是充满人性之美、节气之美、智慧之美,是充满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和爱国情操的,是永恒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

《孙子兵法》应用智慧

版权信息

  主讲:杨天林

  规格:6盘DVD

  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

  定价:680

  上市日期:2010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日本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大前研一认为“采用中国兵法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比美国的企业经营管理更合理有效”。

  号称“汽车大王”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老板罗杰・史密斯公开申言:“我成功的法宝是《孙子兵法》。”

  在商业时代,以前是大鱼吃小鱼,而今是快鱼吃慢鱼,巧鱼吃傻鱼。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打败竞争对手?如何用最经济的模式赢得巨大收益?企业实战管理专家杨天林老师用最简单的语言,最务实的态度,将被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奉为“圣经”的《孙子兵法》加以剖析,让千古军书变成商战指南,帮助您对自己的企业进行自我诊断,发现成功妙法;帮助您训练出最合格的职业经理人,让其成为您商战天下的有力臂膀;帮助您将员工打造成忠魂,为企业死心塌地效命……

  杨天林老师,《孙子兵法》应用专家、高级培训师,拥有多年的管理经验,是典型的实战派专家。在21年的培训生涯中,他秉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信念,孜孜不倦奋斗在培训行业,现已累计培训近千场,其实用、风趣、富有哲理的培训风格深受学员欢迎。

  《孙子兵法》应用智慧 课程大纲:

  第一讲 《孙子兵法》的七大管理法宝

  第二讲 成功解决企业问题――老板、经理篇

  第三讲 成功解决企业问题――员工篇

  第四讲 成功解决企业问题――谋略智慧篇

  第五讲 知胜之道――企业经济效益[4]和社会效益双赢

  第六讲 以人为本――打造优秀企业文化

  第七讲 企业成功环境――天时地利与情报

  第八讲 优秀经理人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第九讲 优秀经理人的八大黄金工作法则

  第十讲 为将之道――管理者的品质

  第十一讲 整齐划一的企业制度

  第十二讲 打造无敌团队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五轮书
下一篇: 三十六计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