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刘帅自媒体平台——鹰豹雕传媒 . ... //www.sinovision.net/?29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文学 哲学 数学 逻辑 政治 军事 战争 艺术 女人 音乐 法律 道德 正义 天理 科技 人文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的空中楼阁

已有 594 次阅读2013-3-27 00:46 | 散文 分享到微信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和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这个无限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群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的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李乐薇,祖籍江苏省南京市,台湾当代作家。1930年生,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声、光、色、味、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代表作有《我的空中楼阁》。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台湾文坛出现了一段真空时期。这一时期的台湾作家没有前一代的文学遗产,纵的只有中国古典文学,横的只有外国文学。而台湾社会由农业型逐渐转向工业化的进程中,物质文明发展得相当迅速,人们急功近利现象异常突出。面对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和冲突,特别是面对物质文明程度的快速提高,目光锐利的知识分子们感到:人性一方面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得到释放,另一方面这释放了的人性又常常表现出负面效应,从而又给自身带来了新的束缚。
编辑本段教学教案课题:《我的空中楼阁》
教学目的: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思路,明确作者选择的两个立足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一) 复习旧课
复习:《提醒幸福》一文的思路是怎样的?是纵向思路还是横向思路?
明确:提出问题 请从此注意幸福――分析问题 什么是幸福――解决问题 如何珍惜幸福 享受幸福
属于纵向思路。
作者李乐薇,台湾省作家。本文选自台湾省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第一集。
(二) 引入新课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
提问:标题很新颖,题目为“我的空中楼阁”有什么含义呢?要求初读课文,找出文中关键语句。
明确:两层含义:一是指“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山上的小屋(实写);二是指“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虚写)
(三)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朗读,个别朗读,运用各种朗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绪,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四) 研讨课文
1、 本文实写的是“立于山脊”上的我的小屋,虚写的是寄托情感的“空中楼阁”,文章由实而虚,细细朗读课文,试找出文章由实写转入虚写的关键段。
明确:第九自然段。
2、 本文着重描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结构上可分为几部分?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角度来进行描写?
明确:可分为两部分。
立足于小屋之外和小屋自身这样两个角度看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是文章分为两部分的依据。
3、 研讨第一部分:
A、 根据立足点的变化,第一部分应该划分到第几自然段?
明确:第一至八自然段。
B、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小屋与哪些周边景物的关系?
明确:小屋与小山、树的关系。
C、 根据立足点的变化,第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
明确:分为三层。
第一层(1-3):写小屋与山的关系――立足于山外。
全景。
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要求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第二层(4-7):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上。
局部近景。
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要求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衬托出小屋的“别致出色”、“含蓄而有风度”。
第三层(8):写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下。
仰视中的局部远景。
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要求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4、 小结:
第一部分写小屋与山、树的关系,感觉上很和谐,很优美,清新自然,而且写得有声有色,画面感极强。重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
(五) 课堂作业
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大节
课题:《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
教师:刘咏梅
教学目的: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思路,明确作者选择的两个立足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一) 复习旧课
课文分为几部分?分段的依据是立足点的变化,文章的立足点是怎么变化的?本文的思路是纵向还是横向?
明确:
两部分。小屋之外与小屋自身。横向思路。
(二) 研讨课文
提问:
1、 第二部分如何划分?写了小屋与哪些周围环境的关系?描写的立足点在哪?
明确:
第二部分(9-18)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虚写。立足于小屋自身所见。
2、 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要求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找出每一层的关键语句。
明确:
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9-10)写小屋的花园与山上的云霞。
重点研讨:
背诵第九自然段,领悟这一段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的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
(这段话运用了对比和排比。层层缩小,以突出“领土”的有限,以及“我”对“领土”的珍爱之情。)
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比喻,新颖奇特,令人拍案叫绝。)
第二层(11-12)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研讨:朗读这一小节,试找出关键语句。
1、小屋在山的环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比喻。将光的作用比喻为“花蕊”的绽开,生动形像地写出了小屋与群山在不同时段中的视觉变化。)
2、 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
(排比。以三个“一片”,形像地描写出“破晓或入暮”时山上柔和与宁静,给人以光、声、形诸方面的美的享受。)
第三层(13-14)写小屋与外界的交通。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3、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
(反问。强调了山间小路的“好走”。这个“好走”,显然不是道路平坦、“便行车”的意思,是因“我”心情快乐、幸福而倍觉“好走”。)
第四层(15-18)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小结:至此,作者热爱与向往自然的美好情怀表露无遗,这就点明了题意。
(三) 写作特色
1、 先实后虚,由实而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诗一般的朦胧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讨论:
如果说文章第一部分重在对小屋及其周围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那么第二部分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则更多地渗入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比如:明明是“受了土地的限制”,“领土”是有限的,但我却有一个可供“游目骋怀”的“无限大的‘领空’”;
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晓暮昏的光线变化有其自然的节律,但我却以为“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是“花蕊”的“绽开”与“花瓣”的“收拢”;
明明是“高高的山坡”,不便行车的“山路”,我却管它叫做“幸福的阶梯”和“空中走廊”;
夜幕灯影的小屋,明明仍是小屋,但我只觉得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 围绕一个中心,不断变换写作角度。
A、 时间角度的变换,写白天的景色,又写夜晚的景色;
B、 空间角度的变换,有近看,有远观,有仰视,有俯瞰,有写“领土”,有写“领空”;
C、 表达方式的变换,有写景,有抒情。
(四) 归纳主旨
通过小屋的描写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五)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三、四题。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好像一个画家,挥动着自己彩色的画笔,以小屋为中心,通过辐射式的笔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尽情地描绘着自己心爱的小屋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小屋与山,与周围的树相互点缀,小屋有自己的领土与领空,有形和无形的围墙又衬托出小屋的美妙,如此等等,使小屋独具特色而又令人赏玩不尽。因此,粗读课文,就要引导学生大体感知作者所说的“空中楼阁”,然后仔细品味这楼阁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绪。
对全文内容的感知,可按连续递进的三个层次进行:景物外观(小屋的位置,小屋周围的环境)──景物性状(小屋的神)──景物描写蕴含的感情(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向往)。
二、鉴赏要点
1.点题之笔
本文题为“我的空中楼阁”,“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居住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构筑在天空中的楼阁一般,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实实在在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而陶醉;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把它称做“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文章最后点题,写“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读到这里,我们会恍然大悟,其实作者所写的小屋是虚构的,只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居所,是作者向往的自由生活所在。
2.托物言志
作者穷尽笔力写自己心爱的小屋,但并不是纯客观地写小屋,而是在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使各种各样的景物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寄寓着作者的主观志向和情趣。因此,这些外在景物实际上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所谓小屋、绿树、花、山,它们的活力、轻灵、自由、开放,无不是作者自身精神外化了的景物特征。由此可以推知,贯穿于全文的对小屋与周围环境的描摹与赞美,强烈地表达着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与向往,这就是作者的“志”。以对小屋的描写为例,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这里已暗含远离“人境”之意;文章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小屋已成了“空中楼阁”,而这空中楼阁又占了“地利之便”,可以充分享受自然,而不需人为的装饰,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自由和独立生活的向往。全文虽未明言情志,情志却无处不在,景语即为情语;景物描写越生动、形象,蕴含的情志就越具有感染力。
3.多角度描写
本文从多角度、多侧面描写小屋及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里有近看,树点缀了小屋,给小屋设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含蓄而有风度”;有远观,小屋在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轻灵而自由”。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此外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见;有从屋外对小屋的描写,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还有对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的描写与想像,可谓笔法灵活,变化多端。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4.生动的语言
生动的比拟。作者将景物人格化,赋予景物以人的动作、神态和精神,从而展示作者的志向和情趣。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如:“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巧妙的比喻。参看“有关资料”。
对称的句式。文中很多地方使用这样的句式,不仅强化了语言的节奏感,而且恰当地表现了事物的差别,或者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觉和情趣。例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解题指导
一、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三个小题分别就前后两个部分写景和抒情以及文章整体进行设计,可在反复朗读、重点把握的基础上完成。第二问看似理解语言,实际关涉到本文作者感情的抒发,要结合上下文认真体会。
1.山、树、屋三者互为背景,互作点缀,相生相依,组成作者心中理想的美景。山是小屋的背景,小屋的出现则“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带来“生气”和情调。树是小屋的背景,也是小屋的点缀,使小屋“含蓄而有风度”,使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显得“轻灵而自由”。
2.“无形的围墙”指浩渺无际的天空,小院中的花草就像天空中的云霞,五彩缤纷,绚烂美丽。把“山的怀抱”比做花蕊,花蕊的“绽开”和“收拢”比喻小屋光线明暗的变化;小屋在花蕊的怀抱中,更显出小屋的美好以及作者对它的深情。
3.通过对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追求,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
二、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揣摩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语言运用的巧妙,进一步领会作者于语言当中蕴含的思想情绪。
1.拟人。“含蓄”和“风度”本来是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把小屋写得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着作者人格中的尊严。
2.“领土”“领空”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这里特指作者专有的小屋、花园、小路等,表达出对拥有自由、独立天地的欣喜豪迈之情。“有限”与“无限”对举,是说身体的活动空间虽小,但是心灵的活动空间却无比广阔,展示出作者自由而开放的心态。“开放性的院子”在这里比喻无限的“领空”,表明作者已经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3.这是由自家有形的院墙联想到天空这个无形的大围墙,二者都围住了一些东西;由自家院中各种各样的花联想到天上的云霞,二者在色彩、形状上都有近似之处。只有心境自由、胸怀开阔的人,才能有如此可爱而美好的联想,具有强烈的抒怀效果。
4.“香”即清香,将“清新的空气”通过味觉来表现,既给人以切身的感受,也展示出作者愉快的心境。
5.这里运用暗喻,将大自然比成一幅巨画,意境阔大,又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同时,把自然说成是天成的巨画,也暗含着作者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怀。
三、本题是扩展练习,通过同题材、同体裁文章之间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在语言运用上的主要特点。此题可任选一项完成。教师可适当做些提示,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有余力,可要求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写一篇欣赏比较的短文。
1.学生学过《陋室铭》,可以先请同学背诵,然后自由讨论,最后由老师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立意大体相同,都是写自己的居室,都是托物言志,借对居室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情怀。但是《陋》文更多的是封建士大夫思想,表现自己的超脱、清高和安贫乐道;课文则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开放、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中的小屋也可能并非实有,只是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而已。二是写法方面,《陋》文以写室内生活为主,强调的是个人独善其身;课文以写四周环境为主,强调的是与自然的融合。
2.刚刚学过《荷塘月色》,可能学生对其中比喻的运用还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可由老师给实例让学生分析比较二文比喻运用的特点,也可由学生自己找出例句进行比较分析。重点应是《荷》文中通感的使用。
●教学建议
一、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及其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教学本文,可以从诵读课文入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作品语言的美。
二、寻找文脉,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找出本文写景和抒情的线索,透过景物描写体会深蕴其中的作者的思绪和感情,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揣摩语言,体会一些关键语句中蕴含的深意。教师可列举一些语句,让学生讨论;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语句,互相探讨。
四、与《陋室铭》进行比较阅读。《陋室铭》是初中学过的课文,可先请学生叙述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注意只就某一两点进行探讨,不必做全面的比较阅读。
编辑本段有关资料超世拔俗的心灵幻境──《我的空中楼阁》多层面绘景艺术(曹明海)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它描绘的是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眉黛似的远山,苍翠欲滴的山林,虚无缥缈的小屋。表露的却是追求大自然的美,厌弃尘世俗流、纸醉金迷的“自我意识的觉醒”。那若隐若现、姿态翩然、轻灵而有风度的“空中楼阁”,并非对景物形态的自然照摄,而是主观化、情绪化,作为审美主体形象的“再造的世界”,“是一种纯粹的、超越和独立的宇宙之创造”(台湾现代派诗人纪弦语)。它寓含着深刻的象征意蕴,寄托着作者冷寂中的挚切追求与憧憬,可以说是作者向往超世拔俗的心灵的“楼阁”幻境。
作者李乐薇,江苏省南京市人,1930年生,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散文中,他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向叠景,以及幻觉错觉、虚实契应、声色交感、移位变形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从而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文章开篇大笔着墨,从山叙起,先点出山和小屋的位置。用“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的熨帖比喻,勾画出了山和小屋的形象姿态,使山和小屋脱去凡俗,顿然生辉。“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与山的契合是那样清新、自然,融为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画面,从而展现了山和小屋韵致和谐的美的风貌。如果说开篇是大处着眼,大处泼墨,用粗线条大笔勾勒山和小屋的轮廓风貌,那么,下面则是对山和小屋进行具体的分层描绘:一是写“小屋点缀了山”。作者采取比喻手法,以“飘”过一片风帆、“掠”过一只飞雁的动景,来写小屋点缀了山的静景的美,别出心裁,出奇制胜,画出了“山上有了小屋”的生气和灵动的情调,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生机勃发,令人恍然神往。二是写树“点缀小屋”。作者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写树的姿势──“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写树的动态──“轻轻摇动着”;写树的高大──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从而衬托出“小屋的静”、显出“小屋的小巧”“别致出色”。同时通过着意突现绿的色调,绿的荫蔽,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更揭示出了树点缀小屋的美妙境界。接着,作者由近看改为远观,采用仰视的巧妙角度,一个远镜头便把小屋推向了空中:林海绿丛中的小屋在树的遮掩、簇拥下,只露出一些线条,一角屋檐,一排屋瓦。还有一片蓝墙、白窗,树影晃动,那小屋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似鸟飞蝶舞,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这个画面的描绘,联想奇瑰、浪漫,美妙多姿,给人一种“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的“空中”感。
文章在画出了小屋的位置之后,转入对小屋周围环境的直接描绘,作者着笔先写小屋的“领土”。这块“领土”是有限的,但是,和“领土”相对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写出了小屋在地上虽受到“限制”,空间却是“无限的”自由的。突出了作者对“空中”的偏爱,对能尽情“游目骋怀”的向往。接着是写小屋的“光线”,作者用优美潇洒的抒情笔调,用新奇瑰丽的比喻,描摹了破晓或入暮时,他对光线变化的细微观察和独特感受。早晨来到,山中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随着晨曦的扩散,视野的扩大,“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作者捕捉到这个异常新鲜的感觉,用“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将光线微茫时的那种情韵,表现得活灵活现。夜晚降临,作者又把光线喻为“花瓣微微收拢”,使之更富有神话的异彩,叫人产生浪漫的遐想。随即,作者用点睛之笔,抒发议论:“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以“人间”影射“空中”,表明小屋虽是“空中”楼阁,“我”却不是没有凡人欲念的神仙。
接下去,文章直接点题,写空中楼阁──小屋的“空中”感。起笔先铺垫,把山路比做“空中走廊”。走廊既在“空中”,楼阁所在,可以想见。然后,推出主体形象──空中的小屋。这小屋,白天“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夜晚的灯光,对小屋虚无缥缈的“空中”感,作了进一步地渲染:“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灯多,太亮,反而不美;山上灯少,疏疏落落,把黑暗照淡,淡如烟,淡如雾,一派迷离恍惚,依稀朦胧,山也显得虚无,树也觉得缥缈。从而把楼阁置于如烟如雾的夜色笼罩之下,充分烘托出了小屋的“空中”气氛。你看:“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题点得多妙,真是水到渠成。我们不能不惊叹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语言表达能力,竟使这普通的山和平常的小屋,幻化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妙境界。
这篇散文在写景、抒情、立意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文章所写的景物在常人看来极为平凡,而作者文思高远,赋予新意,化小屋为若隐若现的“空中楼阁”,把自己的快乐、幸福、美梦寄托其间,其构思非常奇妙。文章的前半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半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只因晨暮昏晓的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便可以发现,这篇散文命题为“我的空中楼阁”,具有一语双关之妙:它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反映了作者对那喧嚣浑浊、纸醉金迷的社会现实的厌弃,表明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由于文章以表现作者对客体的这种审美情思为主,所以,使文章中的“自我”上升到君临万物的地位,使形似的外在真实,居于从属的位置,甚至使物象产生不同于本来形态的变化,即艺术的“变形”。物我感应而物我合一,艺术的注意力不在对象的自然形态,而偏于对象的主观化和感情化,这样的写景散文,其美学价值就远远超过了那种缺乏审美激情的描摹山容水态的平庸之作,后者较之前者,犹如跳跃檐间的燕雀与高翔长天的云鹰。
(选自《港台现代派散文赏析》,明天出版社1989年版)
《我的空中楼阁》语言特色(杨达英)
作家以独特的感受、诗一般的语言,把一座平平常常山上的一幢普普通通的小屋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
本文就诗的语言及诗情画面两个方面来赏析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
诗的语言首先表现在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上,句子配置协调,十分讲究语言的音乐美,因而经得起读,经得起品味。例如: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文章开头两个独立成段的句子,以轻松舒缓的节奏为文章定下了欢快活泼的主旋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别致的比喻把高山和小屋连缀在一起了。“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两个状语前置,节奏明快,流露出“我”对小屋珍爱、赞赏之情。
文章最后三句收笔,更是出手不凡:
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句子长短整散,错落有致,虽然不是妙语如珠,却淡雅自然,字字饱含情致,句句富有风韵。
散文在描写小屋时多用两相对应、成双作对的句子,使景物更具韵味。例如: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以树的动反衬小屋的静,以树的大反衬小屋的小,动静结合,构图别致。句子成双作对,整散交错,变化多姿,节奏感强。又如: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句中先用对偶句抒写小屋给我的快乐和幸福,再用个反问句强调这种感情,接着是两个并列的整句,抒发我深切的感受和欢快的情怀,最后颇有情趣地给山坡和小路起名,用一个主动句和一个被动句。作者深谙语言排列组合的艺术,节奏随文思的激荡不断地起伏流淌。此外,第一句中的“外”和“来”的韵母,“点”以及第二句的“间”的韵母,第三句的“飞”和“退”的韵母都相同,读来上口,增强了音乐感。像这样富有节律的、成双作对的、音节和谐的诗化的句子,文中比比皆是,许多段落都可以击节而咏,身心随节奏的流变起伏运动,产生极愉快的感觉。散文诗化,抑扬顿挫,为抒情言志创造了画一般的氛围。
散文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作者用带彩的笔,着色的文字,奇特的想像,精巧的比喻,从各个不同角度摄下了一幅幅小屋的英姿。让我们来展示一幅幅画卷。
其一,小屋点缀寂寞的山。作者用了四个比喻: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奇特的想像铺开了辽阔、空旷的背景,呈现出点缀物的小巧玲珑。四个比喻角度各异,海面飘过风帆,蓝天掠过飞雁,以动喻静,以大衬小。后两个隐喻着重色彩和情韵,渲染小屋灵巧的风姿和迷人的气势。寂静的山上增添如此灵秀的点缀,使山景大为增色,美不胜收。
其二,树点缀小屋。作者把视野对准小屋,出现了放大的特写画面:山上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姿势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树轻轻摇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小屋在绿树环抱中,特别显眼别致。作者感到仅仅绿的背景似乎还不足以点缀小屋,于是再画上一笔: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这样,给树点缀小屋的画面添加了神秘的色彩,令这幅风景画更加迷人,更呈风采。
其三,小屋若隐若现。作者拉开距离,改变角度,站在山下,仰视小屋,从绿树夹缝里看小屋,见到的都是某“一”局部:
……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再离得远些,或许可见小屋的全貌,它位于高山之颠,“凌空而起,姿态翩然”,“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若隐若现的小屋加上画龙点睛之笔,使其神韵毕肖,充满活力。作者不时转换角度,多层次的构图,获得立体化的空间感觉。
作者意犹未尽,还别出心裁,描画了一幅迷人的小屋夜景图: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把小屋的淡淡影像和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对比,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缥缈的背景。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蓬莱仙境,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不仅画面诗意浓,而且句子非常美,有时整齐对衬,音调铿锵,有时三字一顿,四字一停,节奏明快。读着这情文并茂的文句,眼前浮现出一幅烟雾蒙蒙、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像欣赏一曲旋律轻盈的乐章,又像进入仙境在云海中漫游,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篇散文用一幅幅图画来表达作者对小屋的情怀,图画分别有小屋的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把小屋点染。如欣赏一系列画卷,感受艺术的审美力量。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9期。有删节)
《我的空中楼阁》比喻赏析(黄祖泗)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黛”之喻给“痣”之喻铺垫,“痣”之喻又强化“眉黛”之喻,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老舍先生在《言语与风格》中说道:“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他还主张,如要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比喻》)。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李乐薇在遣“比”设“喻”时,总是力求新奇独特、优美传神。例如: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本体“山”与喻体“花蕊”,原本是极不相干的东西,但作者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新奇地将其“联”在了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而“花蕊”“慢慢地”“绽”开了的情态,更传神地绘写出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给人的动态感,产生出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这种被朱自清先生称为“远取譬”的方法,在文中还不乏其例。例如: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莱辛认为:“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拉奥孔》)李乐薇深谙“化美为媚”的艺术之道,在作比设喻时,相当注重选用动态的形象作为喻体以描绘本体,使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喻为“辽阔无边的天空”,都仅仅增强了所绘之物的形象性,还未能引起动感,“撩”起人的流动的浮想。而将“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则不仅从“点”“面”上表现出了其形态特征,而尤为精妙的是,它还使这本为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这正应了培根那句话:“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这篇散文比喻技巧的高超,不仅在于作者善于捕捉最生动、最贴切的喻体来构成比喻,而且还在于,作者在运用比喻时并非单纯地摹写自然形态,而是注意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倾注其间。从文中可以看出,在对自己所热爱的景物的描绘时,其喻体无一不显极美的事物。“眉黛”“风帆”“飞雁”“鸟”“蝶”“牡丹”“芍药”“花蕊”“绿海”“空中楼阁”等,形丽姿美。异彩纷呈的比喻运用,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空中楼阁”的无限钟爱之情,令人读之产生共鸣,引起对作者所绘之物的热切向往。这样作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远非那些纯客观的描绘所能相比的。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运用比喻时,不仅注意了喻体本身的新颖奇特、形象传神,而且在比喻形式上也极讲究变化多样。文中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的运用,又有博喻、续喻、倒喻等特殊形式的运用,它们的兼连交错,各各显出自己的风采,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9期,原题为“巧譬设喻,形美神跃”。有删节)
《我的空中楼阁》赏析
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上,一幢平平常常的小屋。谁没见过这样的景物,有什么文章可做呢?请读一读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吧!普通的山,平常的小屋,到了他的艺术彩笔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着无穷的情韵。从这一山一屋中竟然发掘出如此迷人的诗情画,意丰实令人惊异。这篇出色的写景散文,气韵生动,情采飞扬,,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淡雅国画,是一首感物咏怀的无韵诗。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一、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小屋的位置。一开始,作者用了“山如眉黛”这个现成的比喻,似乎看不出什么奇特之处。可他由此生发下去,便带出一个新鲜的比喻来:“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独出心裁,熨贴自然,使“山”、“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态。前一比喻是不可或缺的铺垫。后一比喻的光彩又使前一比喻脱去凡俗,顿然生辉了。这只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笔,那普通的山,平常的小屋,便已经有些韵致了。且看第二笔:“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柔和的角长”把“眉梢”的美具体化了;小屋“玲珑”地立着,与山的契合是那样清新,那样自然。这个倒装句简洁而洒脱,浸泣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把作者的感受完美地表现出来。
第二部分,从“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到“轻灵而自由”。通过小屋点缀山,树点缀小屋的精巧布局,显现出小屋“凌空”的姿态。写小屋点缀山的效果,作者用“点破”山的寂寞,“增加”景色的风采来说明。接着,又连用四个比喻表现“山上有了小屋”而给人的美感:“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飘”、“掠”的动态写静止的美,出奇制胜,气韵生动,这是作者发挥想象的能动作用而产生的形象的变戊。后一对隐喻,则直接点出它给人的色彩印象和气氛感觉。语言简洁秀逸,呈现出锤炼文字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那种潇洒风姿,把山和小屋写得如此令人神往,令人陶醉。这是作家善于体察,善于联想,善于精微地表现内心独特感受的结果。写树“点缀小屋”,很有层次。先用“一片纯绿色”抹那一脉青山。山上的树是“无花树”,本来无花,作者却偏要拿花来作比较,从而突出了“树的美”。其次,又用“许多树”点缀小屋,用对比的方法陪衬出“小屋的静”、“小巧”、 “别致出色”。再其次,用“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点缀小屋,着意突现绿的以调,绿的荫蔽,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最后,采用仰视的的巧妙角度,一个远镜头便把小屋推向空中:在树的遮掩、簇拥下,小屋“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联想奇瑰、浪漫,字里行间已暗暗蕴含着题目的“空中”二字了。
第三部分,从“小屋之小”到“以及一天一个美梦。”转入直接对小屋环境的描绘。先扣住小屋的“小”字做文章。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把这块土地戏称为“领土”,除了诙谐风趣之外,还含有这是“独立”的地盘的意思。写“领土”,小中还有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领土”是“有限的”,和“领土”相对的“领空”却是“无限的”。写“领空”,作者换用了对偶句: “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写出小屋在地上虽受到“限制”,空间却是“无限的”、自由的。这里突出了作者对“空中”的偏爱,对能尽情“游目骋怀”的向往。接下去,扣住“领土”写“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紫藤、月季、喇叭花……;扣住“领空”写“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写得五彩缤纷,奇光耀眼,渲染了小屋环境的美好。写罢视觉的官感,再写呼吸时受到的诱惑。空气清新得出奇,竟使人产生了闻以袭人香气的错觉与兴奋。小屋窗多,光线好,但也有“例外”的时候。作者用优美潇洒的抒情笔调,用新奇瑰丽的比喻,描摹了破晓或入暮时,他对光线变化的细微观察和独特感受。早晨来到,山中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安谧”,随着晨曦的扩散,视野的扩大,“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作家捕捉到这个异常新鲜的感觉,用“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开发一些”,便将光线微茫时的那种情韵,表现得非常充分。夜晚降临,他又喻之为“花瓣微微收拢”。这是作者精微观察、悉心体味之所得。末尾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光线随时间变化,自有其科学道理,并非杜撰的神话中的奇光异彩;光线有了这种变化,更逗人情思,产生浪漫的遐想。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这是对第三部分的小结。接着,作者用抒情的赞美的语调暗暗扣题:“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以“人们”影射“空中”,表明小屋虽是“空中”楼阁,“我” 却不是没有凡人欲念的神仙。
第四部分,从“出入的交通要道”到“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直接点题,写空中楼阁。先铺垫,把山坡和山路比做楼阁的“阶梯”和“走廊”。作者以小屋为中心,抒写沿山路出外与归来时的心情,实质上是含蓄地写山高,作好点题的准备。山高路远,安步当车,“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其乐无穷。“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窜中走廊。”引出“空中走廊”,便已切近题目了。走廊既在“空中”,楼在何处,读者已可想见。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作者一下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本文的主体形象上了。这小屋,白天“是清晰的”,前面已描述得很充分;“夜晚它是朦胧的”,何以见得?请看:“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灯多,太亮,反而不美;山上灯少,疏疏落落,“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一派迷离恍惚,依稀朦胧,山也显得虚无,树也觉得缥缈。
行文至此,作者已把楼阁置于如烟如雾的夜色笼罩之下,“空中” 的气氛烘托够了,便把笔端直接指向小屋-------- 小屋迷于雾伯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题点得多妙,真是水到渠成!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语言表达能力,竟使这普通的山和平常的小屋,幻化出令人如此心旷神怡的美妙境界!
最后三句话为第五部分,写小屋室内之好得益于自然的美,抒写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一句,概括全文,点明文章思想真谛-----揭示自然的美。大自然,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空气的污染,没有尘世的倾轧,是台湾土地上的净土。作者对处在自然怀抱中的小屋的由衷赞美,委婉含蓄地表露了对台湾社会现实的不满,竟力渲染“楼阁”遗世而独立的“空中”感,也流露出他匿迹遁世的消极情绪。“空中楼阁”这个成语,本意就是指海市蜃楼,以“我的空中楼阁”命题,说明小屋原本是虚幻的,在台湾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这种“独立”、“安静”的环境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想解脱而不可得的深沉痛苦。
这篇文章给我们以这样的启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事物中,往往蕴藏着丰厚的内涵。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一人一事,乃至一点思想的火花,一曲感情的波澜,皆可随意撷取,点化成文。关键在于作者能否用闪光的思想将这些事物照亮,于平凡中发现不寻常的东西,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作者是否善于从一个新颖的表现角度,用别具风采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从而做到“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倘能如此,我们也会笔下生花,写出意境隽永,耐人寻味的散文来。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山怎么会如眉黛?有谁的眉毛会像山?这山应该是一道横在我们眼前的山脉,起伏不大,它的轮廓成一道弯弯的不太规则的弧线。在早晨或傍晚,若是有晨雾或暮霭在山下弥漫,远远地望去,你就可以看到作者描绘的景象了。 
那么,小屋像眉梢的痣,又有什么美妙之处呢?当然,这里的美不在于具体的痣或是眉,而在于整体的形象:由弯弯的眉黛,读者自然会想到一个美丽的女孩,女孩漂亮的眼睛上的那一道眉毛与一道远山的轮廓这两个形象会在读者的脑海里同时出现,相互重叠,互相补充,一会儿是面容,一会儿是远山,此隐彼现,此现彼隐,二者最美妙的地方都会在读者眼前出现。这两种形象的不固定,是这种想像与审美的重要特征。可以说,山因为眉黛而美,屋也因为眉黛而美。。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这表面上是在写景,实际上是在写感受。怎么个清新法?怎么个自然法?这个柔和的角度又是一个怎样的角度?作者什么也没说,但读者却感到很真切,原因的读者在调动自己曾见过的相关形象。接下来,作者用另外的两个场面来类比“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这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无非是感觉上相同。文中的“好比”,就等于“觉得”。和前面写“山如眉黛”一样,作者又一次把读者脑海中的小屋,换成了另外的两种景象,这里的美,其实已经不全是小屋的美了,很大程度上,是读者自己的一种感觉。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和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象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我的空中楼阁》赏析要点:
1、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然后再由内到外的线索,巧妙的兼顾小屋由低到高,慢慢升上天空的层层铺垫。
2、用写感受与写想像来替代对景物的实写,语言隽永而富有诗意。
欣赏方法:
1、调动想像,把头脑中的本体与喻体重叠。
2、借用电视镜头(蒙太奇),把文章当作电视片的解说词,去理解作者表述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荷塘月色
下一篇: 刘帅日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