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长通路北侧正在大规模改建,旧房屋几乎拆除殆尽,只剩下堆堆瓦砾。然而瓦砾之中却有一幢小洋楼倔强地立在那里,似乎宣示着自己的不凡。其实,它还真地有些个不凡,上个世纪初它是沙皇俄国驻长春领事馆。
1896年6月,沙俄政府以帮助中国抗衡日本及开发建设中国东北并缔结中俄军事同盟为诱饵,借李鸿章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之机,以三百万卢布巨款贿赂李鸿章后,与他在圣彼得堡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攫取了中东铁路的筑路权。沙俄政府不惜重金修建中东铁路,是因为其在同欧洲列强争夺势力范围过程中,西部出海口受阻,从而把目标转向东部。在拟修建通向海参崴的铁路时,沙俄政府认为沿中俄边界布线,不仅线路长、投资高,而且工时长、施工难度大,于是密谋改线,打算从中国东北横穿而过直达海参崴港口。如此,铁路在这一段的长度可减少1/2,又能使其势力渗入中国东北内地。
1898年5月,哈长段铁路开工。沙俄以“防护铁路所必须之地”为由,在长春划定“中东铁路用地”,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铁路干线从中心穿过。有路就有人,随着沙俄在长春修建铁路,到长春的俄国人开始多了起来。他们先后建起火车站、俱乐部、医院、商店、学校、教堂、住宅、警察署和护路军队营房等场所。
俄国人急于修铁路和建设“附属地”,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又忙于对日备战。日俄战争后,长春成为中东和南满两条铁路的联结点和日俄实力在东北的分界点。眼见日本人逼迫清政府在长春等地开埠并率先在长春设领事馆,俄国人不甘落后,于两个月后的1907年1月15日设馆。领事馆为副领事级,首位副领事为时米括维耳司公爵。最初的领事馆在长春旧城西门外的西岭租用民房办公,十分简陋。1909年春,迁到城北门内北大街路东。1914年才在长通路北动工建设新馆,当年秋竣工使用。当时的《盛京时报》报道了修建领事馆的全过程,并在1917年报道了俄国驻长副领事克尔扎依夫在馆内自杀的消息。
领事馆占地17000平方米,建筑整体采用自由式布局,层间高低错落,直线与曲线结合,两个圆锥屋面与平顶、坡顶相呼应,楼顶圆锥体铁皮构物,标示着俄式古建筑风采,极具俄罗斯特色。主楼两侧为三层,呈平顶;远离主楼两侧和后侧部位为二层,亦呈平顶;主体为青方砖和白石灰勾缝建筑而成,窗户为方形木质,从未更改过。楼房外壁通体为白水泥加沙罩面,时有方格和半圆纹饰,显示着鲜明的俄式建筑风格。最吸引人的地方,要数主楼上端的那只小白鸽。它是用水泥塑成的,造型相当精美。
长春曾经有一部分沙俄建筑,在二道区有几栋俄式军管楼,但是建筑历史要比沙俄领事馆晚10年,这样带有历史背景和独特风格的建筑是永远都不能复制的。长春市很多市民也纷纷呼吁,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这栋建筑,保留住长春的历史。
长春市已经将这幢小楼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准备配合新区兴建,将它修葺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