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Edvard Munch五个版本的Der Schrei der Natur,放在一起。
人常说喜怒哀乐四相生,单看一个《呐喊》的表情,有恐惧,有迷失,有落魄,有荒唐。
但觉人生更需苦中作乐,看淡喜怒无常。
1893年油画版
1893年蜡笔版
1895年彩铅版
1910年蛋彩画版
1895年还做了石刻版,有完没完...
Edvard Munch
(1863年12月12日-1944年01月23日)出生於挪威Norway。他是一位挪威畫家和版畫製作者,他畫作主題的強烈精神和感情對早期二十世紀
產生重大的影響。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他的畫風影響了後期的德國表現主義和野獸派畫
風。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認為是存在主義中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
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蒙克在世紀之交時期創作了交響樂式的「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吶喊》屬於這個系列。這個系列涉及了生命、愛情、恐懼、死亡和憂鬱等主題。
蒙克作品的驚人表現力量來自於對藝術家內心世界的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蒙克的畫是用整個心靈來創作的。 早在1889年,26歲的蒙克寫道: 「我們將不再畫那些在室內讀報的男人和織毛線的女人。我們應該畫那些活著的人,他們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並且相愛。」
眼看著身邊的雙親和骨肉兄弟接二連三地不斷死去,這對蒙克的精神打擊是很厲害的,一個悲痛尚未過去,另一個悲痛接踵而至。這已經超過了精神打擊,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死亡的殘酷烙印永遠地刻在了蒙克年輕而敏感的心靈深處,當年蒙克的心態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蒙克的作品壓抑又悲觀的原因了。蒙克後年說:「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並且他們伴隨我一生。」
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
——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
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