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2016年6月25日日记里的读书内容,略谈赵树理、吴晗、高长虹几件事
凉爽。
昨天顺手拿起书柜里两本未整理、归类的《读书》老杂志,一本1979年第三期,一本1998年第四期。两本杂志以前都读过,当时感受也深刻,但健忘导致内容基本都忘光了。今天读读,让我感受深刻的文章几乎满书都是。计最打动、震撼我的
有1998年第四期中的:
《车臣往事——回眸苏联》 (周一)
《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 (陈徒手)
《一生落寞为哪般》 (董大中内容介绍民国及延安诗人高长虹)
1979年第三期的:
《《外国历史小丛书》是“香花”不是“毒草”》(丘权 内容为吴晗鸣不平)
《马克思恩格斯写的序跋》 (仲民)
《重读《清代文字狱档》》 (韦庆远)
《忆武库街》 (舒芜回忆战时重庆生涯)
车臣问题是苏联斯大林时代野蛮、强暴种下的恶果——大部分人只知道车臣恐怖分子曾经滥杀无辜、搞爆炸可恨,前因后果,一旦知道这个不幸的民族被欺凌的历史真相,很难不对其的历史命运给予同情,为其鸣不平。
读《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这篇文字之前,真不知道我喜爱的也最受中共宠爱的“山药蛋派”领军人物、大作家赵树理在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中惨被欺辱的事。仅仅是坚持自己确实亲眼看见从而发现“大跃进”“人民公社”的问题,坚持一下事实上也被证明正确的意见,就被无休止的批判、羞辱……轮盘转似的没完没了和厉声怒斥。间久了,弄得本来韧性超强的赵树理疲惫不堪也完全没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就在他准备放弃坚持,已经决定接受违心认错的命运时,这场莫名其妙“反右倾”突然停止了。赵树理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但连个说法都没有得到。
之后,赵树理的坚持和绝不人云亦云的态度被证明是正确的、可贵的,那些批判他时盛气凌人的文化大家们才意识到老赵不见风使舵随风倒的人格力量。可惜的是这一折腾,赵树理再无当年创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作品时的灵感和激情了。
病态的“极左”早早就折断了赵树理创作欲望的翅膀,几年后更邪恶的“文革”再度将屠刀挥向赵树理,“新账老账一起算”,昨天不是错今天却是罪,赵树理终于被极其残酷地弄死了。
赵树理的死是国家和民族的耻辱,更是中共的耻辱——中共的文化江山连赵树理都不容,那么还剩着什么呢?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了!
吴晗早年建议、发起、组织编写的《外国历史小丛书》,实在是一件伟岸功勋之事,何况吴晗先生是在总理周恩来建议之下开始推动这项工作的。吴晗组织的国内老中青各路高手,短时间就出版了几十本丛书分册。就此丛书而言,吴晗本是有功之人,没曾想到了接踵而至的“文革”,编撰这套极其实用、适用的小丛书竟然成了吴晗大罪之一。“文革”鬼子却是属于古今中外天下罕见那路货色,真不知他们的脑袋里什么非人类念头有这样的认识?似乎一切都是***暗示之下,被无度放纵的恶人随意所致。
仅从吴晗被***假借“文革”疯狂无厘头泄愤,弄死邓拓和吴晗“两人案”就被可看出这个政治领袖是多么野蛮、无情和残暴。每一个正常人都无法理解*的恶行,似乎就是个另类变态武疯子的所作所为,只是没有拿着刀枪亲自杀人。而是鼓励了一帮嗜血恶徒喽啰杀人而已。事情之荒唐,没法儿不猜测“文革”时***是不是精神已经错乱?他在没完没了连续戕害民族和文化的时候实在太离谱,非常不正常。
《一生落寞为哪般》简述曾经影响力巨大的诗人高长虹,高长虹是一个有才华、有个性、有良知、有影响力的文化人。投奔延安时,被毛泽东及属下文人大家们高度重视。后来因为看不惯延安残暴的“整风运动”——恐怕还有他不会装孙子无耻吹捧毛《延讲》,以及前前后后的文化态度而被冷落。在毛的《延讲》说辞一再被鼓吹成高妙绝伦的文化理论时,各路文化人后来都被号召、催促下基层“和工农兵打成一片”时,毛曾经问高长虹准备到哪个基层去时,单纯的经过思考的高长虹实话实说,说自己想到美国去考察经济。据说,不识时务的高长虹这番“哪壶不开拎哪壶”的“文化精神”很是激怒了毛泽东,当时毛发火了,是暴怒。
再后来,世界上像没有了高长虹,共和国后,高长虹基本上仅承担对鲁迅先生大肆拔高、吹捧时,拿来当靶子射上几箭的“反面教材”了——这源于高长虹更早的时候和鲁迅发生过的那场口水战,当时谁对谁错不知道,到了此时都是高长虹的错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无论怎么说,高长虹都是一个被狗屁革命埋葬了的曾经非常杰出的诗人、文化人,如他命运的人可以用火车拉。
《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零碎处还透露了一些当时的细节,当年热火朝天批判“彭德怀、黄克诚反党集团”时,有些人竟然不敢阅读彭德怀《意见书》之类的文字,怕的是“会引起自己的内心共鸣”。这实在太搞笑了点,这笑是拌和着伤心的辛酸泪的,效果可能相似于许多人后来读到“林彪”的《571工程纪要》,大部分人都很困惑,因为心里的情绪和《纪要》里许多说辞有共鸣,“心里老觉得林彪说的不错呀”。历史实在是太搞笑了,有时就像疯子折腾出的结局。
……
2016年6月25日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