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褦襶子 //www.sinovision.net/?275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医患矛盾潜在根源

热度 2已有 863 次阅读2017-12-19 06:16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杂谈| 医患矛盾 分享到微信

  医患矛盾时至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见不到本质上解决途径的问题。日前,余由于工作上透支,又平生第四次住进了医院。第一次住院,还是上高中时。当时医院虽然服务质量不是很高,但医疗之外的开销还不是很大,但已经有了“人情”因素,只是还不敢赤裸裸地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受患者的“红包”。其实有人情不是坏事,中国大陆的医患矛盾恰恰是因为缺乏人情。

  当年在师范上学时,许多同学都宴请老师。老师们只要赴宴了,也就心照不宣地在考试时,为宴请过自己的弟子大开方便之门,纵然不能“无中生有”,“分寸”上还是有“潜力”可挖的。此种现象在所有中国大陆的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至今是愈演愈烈,“市场价”不断攀升,从金钱“孝敬”到“献身”无所不用其极。这种“挖潜”,让大学教育的质量急剧走低。余当年也并非无情,对于老师的培养亦心存感激。可“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读书人的底线让余直至毕业证领到手,才正式宴请了授业恩师们与要好的同学。当年此举令所有老师都非常惊诧,大概象余这样的学生不常见吧!

  医生职业与教师可有一比。一个医治人的肉体,还人以健康的身体;一个医治人的精神,送人以健康的灵魂。时下,这两个行业都不好干,工作难度都相当高。可是改变病人的素养与改变受教育者的素养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业界同仁不能(忍)改行,那就只有改变自己。

  “杀医”、“杀师”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堪称空前。古人对治好自己顽疾的大夫叫再生父母,也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时下的“杀医”,“杀师”现象可谓人伦惨剧。而医疗与教育的从业者要想不遭受厄运所能做到的只有改变自己的执业质量。有关教育的论述不是此文要阐述的,今仅就医患矛盾,从一个患者的角度提出点改善的设想。

  人一有病,见到医生就象救命的稻草。如果医生在这种时候要是提出(暗示)条件,留在患者心里的就只有利益交换,没有什么情分可言了。所以,医患矛盾看似源自“人情”,其实恰恰是因为无情所致。既然是交易,那就买卖公平。可是医疗行业与现在的许多行业同样“职业道德”普遍沦丧,拿了钱还不“办事”,医生收了“人情”还“公事公办”,也就难怪杀医悲剧频频发生了。

  世人必须正视,虽然现在医疗行业与教育行业普遍存在职业道德沦丧现象,可也并非所有从业人员都如此。其中有的是道德问题,有的则是水平问题,有的是工作态度问题。我们今天不讨论中国大陆社会道德沦丧的深刻社会根源,仅从可操作的技术层面,探讨一下避免悲剧发生的方法。

  客观地讲,如今大多数的医生在中国社会是得不到公平待遇的(指不包括灰色收入的工资水平)。医生也是人,也有人的正常需求,也要养家糊口。上要养老送终,下要哺育儿女。可是仅凭那点“阳光工资”收入是很难做到的。医生是个技术性很高的职业,工作上需要极佳的精神状态。某种角度来讲,医生的精神状态决定其医疗水平。尤其是那些上手术台的医生,你让一个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还要溜号分神挂念其亲人日常生活,手术质量可想而知。管子曰:“仓廪实而廉耻,衣食足而知荣辱”,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医患矛盾,就得先让医生有个相对称的职业收入。

  原央视名嘴白岩松先生长期担任原卫生部(现卫计委)健康知识宣传员,他提出许多医疗行业的症结问题。其中他就讲到医疗行业的职称晋升,做一千台成功的手术,都不如微妙地抄一篇假论文。而医疗行业的工薪待遇与教师行业一样都是与职称挂钩的。许多在手术台上用自己的生命在换患者生命的医生们(超生理极限的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的持续),他们的生命却只能得到一个白菜价待遇(不包括灰色收入)。据说许多二三线城市的医生们一台手术才二百元左右。

  我们中国的医生,大多是父母节衣缩食培养起来了,医学院本身就比其他专业学时长,至少五到七年。若读到研究生(现在能够上手术台的基本都得研究生学历以上)就得十来年,甚至十多年。半辈子搭进去,却只能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得到一个稍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薪(不包括灰色收入)的待遇,纵然不能说其生活捉襟见肘,可倘若仅凭其职业的阳光收入,其父母与“家人”,在高生活成本的当下,生活质量也高不到哪去。仓廪“实”与衣食“足”似乎都谈不上。“荣辱”也就有理由无从谈起了。我们在生活中只所以看到许多医生的生活质量高于社会平均水平,那是因为其生活水准是建立在“工薪+灰色收入”基础之上的。

  一个社会自然不能完全不讲利益,可是如果仅凭利益决定人与人的关系,那又何谈文明。俗话讲,富乍穷寸步难行。如今要想解决医疗行业的灰色收入问题,仅靠医德与纪律是做不到的。吃惯了“人情”,想禁绝,就如同老虎吃过人,想让老虎不攻击人一样难。所以,一个社会的文明不能没有人情只有利益。只是这种人情应该是整个社会对待医生职业的人情。具体地讲,就是除了给医生与其直系家人(父母儿女)物质生活上的无忧保障,还要给予医生必要的社会地位。白岩松“呼吁社会尊重医生、重视医生”,可“尊重与重视”除了社会定位(提高医生的工薪待遇)还有广大医生自己的“争取”。

  医生的基本工薪应该至少是本地公务员基本工薪的二倍以上,一台成功的手术主操作医生底薪应该至少是月工薪的四分之一(可依据手术难度分出等级相应倍增底薪),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每小时增加一份“基础工薪的日平均工薪(百进位,一百以上按二百计,二百以上按三百计,以此类推)”,不足一小时的手术按一小时计,其他辅助手术人员底薪减半,小时递增工薪减半(即半日工薪每小时,保底一百元)。手术实行全程录像,如果发现有故意拖延时间一小时 (不包括一小时)以上,经专家评定,以后手术计时工薪减半。并计入职业医德档案,影响退休后的待遇。

  国家公共医疗投入使用效率非常低。主要是不确定性因素所致。所以国家公立医院,医疗器械的购置与使用费用(包括CT与核磁等大型检查器械折旧与电费),应该完全纳入公共医疗支出投入,对国立医院实行标配。患者所支付的费用(包括公费医疗账户支付),应该只承担医生检查操作与诊断费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国家公共医疗支出的使用效率。

  能够上手术台的医生是医疗行业的贵族。可是有许多如内科医生、儿科医生,外科不能上手术台的疗区医生,其辛苦程度,也远远超过其他行业。许多医生与护士没日没夜地倒班,几乎没有休息日。因为竞争激烈,这些医生大多不敢长期请假。若没有什么特别有力度的“关系”,大多只能一辈子成为工作机器。弄不清挣钱为了活着,还是活着为了挣钱,生活质量的性价比相当地低。而所有手术前与手术后的大量工作,均要由这部分医生来做。所以在“疗区”倒班的医生,也应该大幅度提高倒班费补助。夜班应该按百分之三百的法定节假日标准支付工薪,法定节假日的夜班应该按百分之六百的工薪标准支付报酬。这不是轮休那么简单,长期倒班,生物钟将遭到破坏。将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影响医生全家人的正常生活,这个代价岂是花钱就能补偿的!

  说完待遇,就要说说医生的职业技能了。笔者不懂医,对太专业的医学方面的问题发表不了什么有价值的见解。可无论从医疗效果还是缓解医患矛盾避免医者遭遇不幸的角度,所有各科医生,不仅仅是所从事的专业技能要精益求精,更要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与敬业精神。人一患病,尤其是患重病,心理健康也随之严重受损。甚至其直系亲属的心理健康也可能相应受损。所以医生必须具备与不正常心理的人沟通交流的技能。许多人在强调医生职业道德时,提倡什么医生对待患者要象对待父母一样,其实医生与患者的关系远没有那么简单。除了真诚,还要有技巧。

  笔者从教三十多年,在课堂上常常会给学生讲些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人生问题。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精神导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那么简单。许多同仁都认为笔者课堂讲与课程“无关”的内容是喧宾夺主,甚至是炫耀。其实这恰恰是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学生最反感照本宣科的老师了。哪怕你所“宣”的都是他们所须要的考试内容,可是“接受”也有疲劳,而这些“相关”的内容往往能够起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效果。医生也一样,许多医生都觉得患者与家属是外行,与他们讲太专业的医学知识是对牛弹琴,大错特错。如果你“照本宣科”那自然没有什么效果,甚至还不如对牛弹琴,对牛弹琴牛还会因为声音有所反应。

  毛润之先生,曾经在农田里给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农讲收音机的原理,老农居然听懂了。这就是毛先生的超人之处。论理论修养,党内有许多人比他深,可是能够用通俗的语言,让没有太大文化的人懂得高深的学问,这才是本事。所以他征服了广大素质较低的中国民众。

  每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就如刚刚住进一个新的病室),我总是找话题与同病室的患者与护理者攀谈,夫人常常谴责阻止。其实她不懂,人与人是需要沟通的,凭什么沟通,当然是共同话题。因为有了共同的话题,沟通的渠道就打开了。同病室的患者与他们的护理人员才接纳了我这个“陌生的不速之客”。他们才愿意主动去为我喊护士换药(加床,没有呼叫装置,打着吊瓶自己离不开)。

  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最共同关注的话题就是患者的病情。如果医生能够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病情,并提出建议,讲明各种措施的利弊,征求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共同选择医疗措施,医患矛盾就会大大缓解。

  中国传统中有种说法,医者常常嘴黑。越是技能高的大夫,往往越是训斥患者,而与患者谈得来的大夫往往没有什么大本事。前些年看过一个医院题材的电视剧,一个专业技术水平平平的大夫,很受患者欢迎。许多患者甚至拒绝那些技术水平高的大夫选择这位大夫做自己的主治医师。其实,这说明一个问题。过去中国传统医者嘴黑,是为了衬托自己的高明医术。古往今来,大多数患者,一旦病好了,就把治病的大夫忘了。除非谁再有相同的病症,方能想起。可一个治好了自己病的嘴黑大夫,却往往容易被患者记住。大约古时候这也是医者自我推销的一种手段。可是时代变了,人与人之间缺少古时候那种信赖感,患者与家属在与医生接触之初就因整个医疗行业的行风败坏,对医生带有成见。如果没有事先的相互沟通了解,到发生了问题,自然就不好再沟通了。上面提到的那个电视剧里的人物,虽不值得完全效仿,但其与患者沟通的技能还是非常可取的。毕竟患者就医是为了治病,如果你治不好病,怎么沟都不会通的。而精神愉悦,是康复的重要条件。所以,从事医疗行业的医者还是非常有必要在医术精益求精的基础上,提高与患者的交流技能的。1+1大余2,如果以专业的心理沟通加上自己精湛的医术,即便发生医患矛盾也将因之大大缓解。

  面对“杀师”现象频繁发生,笔者一再告诫年轻的同仁们,如何提高教艺。并把自己毕生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技巧传援给年轻的同仁们。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防患于未然,对师生关系要有前瞻性,教育行为要有前有铺垫,后有收尾。当老师与学生拉近了心的距离,矛盾就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激化了。医患关系也有着类似的规律,医生与患者或家属共同分析病情,再辅以非医疗程序的关怀,都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矛盾激化的手段。

  笔者一个在南方某城市作医生的学生就深深领悟这种观念。这个孩子年轻,医术自然还有待于继续学习。可每当她接诊患者,她都要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分析病情,把国内外关于此病情治疗手段与效果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然后提出自己的专业方案,供患者与家属选择。当然这个孩子也很聪明,在这个过程中她会审慎地斟酌语言,规避自己的责任。她在查病房时,对每个患者都嘘寒问暖。量量血压,摸摸额头,问问饮食与大小便情形,然后逐个嘱咐一番。多年来,在她们那个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医院,她至今没有遭遇到患者与家属大的责难。

  据这个学生讲,曾经有一个重患,因病情转科到其他疗区,结果后来不治身亡。患者家属带人打到医疗,重伤了最后为此患者治疗的主治医生。当这些人从楼上往下跑时,遇到了笔者这个学生,她恐惧地站在一旁,以为自己也要挨揍,可是患者的舅舅跑过去时却对她说了声“对不起”!多年来她都没有弄明白那句对不起什么意思。可是至少患者家属是没有责怪她。病人不是死在她手里,即便患者家属不责怪她这个前任主治医,也没有必要在那种情形下说那句“对不起”!

  最近两次住进本市中心医院,上一次遇一个年轻的主治医生赵丽丽,这个孩子就很聪明,医德也很好。不但每次查房都问个令患者心里暖和,检查细致。还主动把她的电话告诉患者,每次电话请教病情都能得到耐心解答,且出院后依然如故。笔者请教过业内人士,其实有些程序没有必要经常检查。每天量量血压,问问诊就已经很负责了。可是小赵大夫却时不时地把入院的检查程序重复一遍。她虽然比其她大夫只多问了几句,多了几个小程序,可这多出来的就是医患感情。有一回,同病室的一个从其他疗区转来的患者情绪不好,在查房时对小赵大夫发了脾气,同病室的病友都劝这个患者。赵大夫离开病室后,那个患者说:“也就是她(指赵大夫),不然我跟他们医院没完……”

  从这位患者的只言片语与同病室的病友的态度中,笔者似乎听出来他们的话外音,赵大夫平时的“细节”起了作用。南枝向暖北枝寒,同是兄弟(沐春风)却两般〖文天祥与其兄弟,一个宁死不屈保全名节,一个降元〗,一树之果有甜有酸,同胞兄弟尚且天壤之别,何况一个行业。住院期间也听到不少负面消息,一个同在此医院手术的熟人告诉笔者,手术前几天麻醉师就三番两次去看她,反复告诉她与家属,他是患者的麻醉师。其同病室的患者提醒说这是要“人情”……

  这次住院,又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大夫林京京,她告诉笔者,赵丽丽是她师姐。果然小林大夫也同小赵大夫一样热情敬业。每当她离开病房,新来的患者都常常问笔者是否认识林大夫。刚入院时因为顾虑病床没有落实被占用,短时间内连续两次打电话给小林大夫,林大夫都耐心解答。后来护士提醒:“林大夫夜班,应该正睡觉,你又打电话给林大夫了……”笔者这才意识到连续两个电话的唐突,心生歉疚。后来,为了请教病情,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加了小林大夫微信,结果很快被接纳了,而且每次请教病情都能得到答复。期间,小林大夫出去学习,还每天早七点前晚五点学习结束后,回医院查看她负责的患者。笔者似乎从两个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刚刚走上讲台时的影子,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住院这十多天,小林大夫从病情到单位请假,到家中用药都做了细心的叮嘱。临出院还一再问还有什么需要。后生畏,现在的年轻人融入社会的能力远远超过她(他)们的前辈。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过去许多名医看病也对患者区别对待。对富人就想法子多赚他们几个钱,而对穷人则尽量使用便宜且有效的药物,有时甚至免费治疗,可却被世代传作佳话。那个时代,医者是私立的。如今医院乃公立,医生都是受雇佣。有朋友就因为受不了私立医院老板强行要他冶不病之病,挣昧心钱,而选择辞职,回公立医院。

  笔者不否定医患之间的情。但必须是人情,而不能是“人情”!医生的“悲剧”里有许多是无辜的替罪羊,但绝非完全无辜。其根源就在于〖人情与“人情”〗。如果,患者感谢医生是在出院后,那就无可厚非了。一老同学,当年患重病,手术时家属给了医生三千元钱红包。可是手术后,主刀大夫把红包还给了笔者那位老同学的家属。从此,两人成了朋友。后来笔者老同学的儿子留学美国,在美国工作并获得了绿卡。那位医生的儿子赴美上学都是笔者那位老同学的儿子帮助办理的。医生的儿子刚毕业留美工作收入不高,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受邀住在笔者那位老同学儿子的家里,这就是人情。

  而“人情”则完全是交易,收了就要确保平安,倘或出现了意外,自然就要承担责任。虽然,笔者对于动辄剥夺他人生命持绝对否定态度,可绝不认为受害的所有医生都是无辜的。

  笔者一位专门从事医患纠纷的律师网友告诉笔者,他代理过近百个这种纠纷案,只有一例调谐成功。那例调谐成功的是因为,医生在出事故后,主动双倍退赔了患者家属当初给的红包。患者家属最后接受调谐的理由就是这位律师网友说的,医生不应该故意或不尽心手术,来达到双倍赔偿的目的。其他案例都是收了患者家属红包,出事故后没有任何态度。其中一例,患者家属开车把主刀医生撞成高位截瘫。

  国人贪婪,有钱的贪婪,没有钱也贪婪。事后还能想起感谢医生的不会很多。但同样,如果医生真的尽职尽责,不领情的也不会很多。医生朋友们,你们是否意识到友情也是资源。如果你们尽职尽责医治患者,因之所建立起来的友情,也是有价的。多年前笔者那位在南方某二线城市医院就职的学生,她的丈夫就是患者帮忙从北方江城调转过去结束分居生活的。如今,她辞职单干的丈夫的买卖,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她那些患者朋友的支持。

  国家应该把原来的巨额药物中转利润分流给患者与医生。网络时代了,药物采购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药物采购巨额回扣时代应该结束了。国家应该对所有药准字药物实行最高定价。慢性病待遇,应该实行,使用不了存留个人账户,可以在住院就医时当作个人支付部分使用。身后可以半数作为子女遗产继承。人为的节制慢性病费用,只能让这部分被节制的费用流失。

  若依照新加坡公务员防腐制度,实行医生退休保障薪制度。由国家与医生各承担百分五十,这笔钱若到退休时,医生没有发生收受红包、故意从医疗程序中通过增加患者负担获取利益等医德问题,这笔钱与利息就在退休后成为医生的个人财产。倘若发生上述问题,只退还医生个人部分,且不承担利息。其余部分收缴国家财政。而且,有过“趁火打劫”通过增加患者就医负担获利被确认者,将上国家黑名单,终生不许出国,不再享受国家相应的待遇。但可以凭借自己的医疗技术,在国家定价范围内在公立或私立医院从事医疗服务。荣誉与责任是对等的。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医疗行业的乱象。

  人非无情,虽然少也是情。不管读者朋友信与不信,如果赵丽丽医生与林京京医生要是男士,笔者一定会出院后宴请她们,与她们成为朋友。可是两个孩子都还年轻,身为女人生活这个社会上不易,这份医患之情,只好交由时间。祝福两个孩子事业有成,一生平安,生活幸福。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