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褦襶子 //www.sinovision.net/?275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原创]如何让你的孩子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实力(修订版)

热度 1已有 1040 次阅读2016-1-8 11:12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杂谈| 孝敬父母, 培养孩子, 现实社会, 潜意识, 美食 分享到微信

【学前篇】

  人在现实社会里的竞争实力,除了客观条件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主观意识。而在人的主观意识里,往往起决定作用的恰恰是打小形成的潜意识。孩子的绝大部分潜意识,在四五岁之前就形成了。所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必须从婴儿时期开始。

  欲望是人从事所有人类活动的潜在动力。所以,激发孩子的欲望就显得非常必要。欲望是种本能,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见到的人和事特别少,或者生活中得到的满足特别多,就很难形成追求的欲望。就象某种美食,如果孩子从来没有吃过,或者想吃的时候就能够得到满足,孩子就不会产生努力获取这些美食的愿望。因此从小很少受到关爱的孩子与从小倍受关爱的孩子,都不太懂得孝敬父母与心疼妻(夫)儿。所以孩子的潜意识应该从哺乳期开始。

  母亲在哺乳婴儿时,最初可以把乳头塞进孩子的嘴里,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可是在孩子吃过几天后,再给孩子喂奶时,就不要把乳头直接塞进孩子的嘴里,最好先用乳头触碰孩子嘴周围的脸,引导孩子用嘴寻找乳头吸吮。待孩子大一些,能够看到母亲,母亲要学会引导孩子主动去吃奶。这样就会强化孩子寻找食物的欲望。

  待到孩子能吃饭时,最好为每次吃饭设置一些环节,让孩子为吃饭做些必要的活动。例如,要孩子自己搬个小凳,拿来餐具。用餐完毕,要让孩子把餐具送到指定地点等等。至于如何引导,这要根据每位母亲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方式而定,不能一概论之。

  总之,就是要让孩子形成这样一种潜意识,没有什么需求是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的。其实这同驯兽原理差不多,给点好吃的,勾起其欲望,然后要其做些动作,如果不做就不给,做了之后,就多给些。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条件反射,遇有需求,就会反复做些动作,求取美食。吃是孩子第一大需要,充分利用孩子好吃的欲望,就能培养孩子追求的欲望。使孩子形成,有什需求,就要想办法去争取的条件反射。

  当孩子四五岁时,孩子再想吃什么,或者有什么需求(玩具等),都不要直接就满足孩子,要让孩子做几项家务(简单些,但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当的过程可以给孩子打下较深的印象),或者学会一个技能,或者跟着爸爸妈妈出去散步,不让爸爸妈妈抱,自己走回来(关于孩子路上累了,是否抱孩子后文再专门阐述)。总之,用一个较长的过程,让孩子明白,想达到目的,需要付出努力。设置过程的长短,要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而定,限度以让孩子不太容易完成为易。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孩子,在孩子丧失信心时,可以增加对孩子其他方面的满足,鼓励孩子继续努力。最好增加满足孩子需求时,对孩子努力的过程也要稍许增加,但不能太多,象征性的足矣。不要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心理与生理极限,只是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多一分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

  孩子会走路后,许多父母用他们的溺爱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出行时,总是把孩子抱在怀里。的确,生活里不是经常都有机会锻炼孩子走路。可总把孩子抱在怀里是最不可取的。如果出行时间不允许,就不要让孩子走路,直接抱着孩子往返。如果时间允许,在抵达居所之前,判定一个距离(以让孩子休息两三次就能走到家的距离为易),把孩子放下,让孩子自己走。即便孩子走累了,也不要抱孩子,可以让孩子休息一下再走。只是最初的距离不能定得太远,以休息一次为宜。以后循序渐进,以让孩子有一定强度的疲劳感为宜。必要时,父母可以不理后面的孩子,独自前行。但是,应该在远处孩子的视线外关注孩子。只是不能只关注孩子,要关注孩子身处的环境周围的安全因素,要在孩子可能遭遇的安全威胁时,有足够的时间去保护孩子。

  对于孩子走路的问题,只要把孩子放下让孩子走路,就不要轻易地再抱起孩子。千万不能给孩子留下遇到难处就会有人帮助的印象。要让孩子形成难处只能自己克服的潜意识。

  孩子六岁以后,应该进行有目的的意志品质锻炼。通过观察孩子平日里的表现,给孩子一个建议,让孩子做两件即使不是用毕生也应该是长期坚持的事。例如:天天写日记、每天跑步一小时(年长后可改为徒步)等。但是一定强调要坚持,始终如一。在孩子上初中前,父母要监督,在孩子动摇时,可陪同孩子一起去做。到了初中,只需要从道理上时时鼓励就行了。

  意志培养,只靠纯精神活动是不够的,一定要有生理活动。这会不间断地强化孩子的意志品质。例如,雨天(雷雨天除外),要鼓励孩子坚持跑步。如果是男孩子,应该鼓励孩子经受大自然的风雨(但应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健康知识教育)。栉风沐雨,冒严寒顶酷暑,能够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大自然的洗礼,是最好的锻炼意志的方式。但孩子少时(学前),应该给予必要的干预与健康知识教育。

  上述过程,概括起来就是激发欲望,锤炼意志。为什么在竞争力问题上没有提学习文化知识呢?首先,世界各国古往今来的教育证明,早期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是弊多利少。过早过多地给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压力,会固化孩子本能,影响孩子的发展。因为孩子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过早给予人为的定向,可能扼杀孩子的天性。据资料显示,德国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是严格限制的,甚至上升到违宪的高度。即便在孩子小学前期,也是严格限制所学的知识量的。日本现在也注意到这点,日本的幼儿教育注重开发孩子的本能,到日本进行教育交流的朋友讲,日本比较正规的幼儿园,基本不配备现代电子设备,他所看到的在日本很有影响的幼儿园,最先进的一个设备,竟然只是一台单卡收录机。德国与日本两个弹丸小国,曾经两次把世界搅得天翻地覆,这能量主要源于他们的教育。

  因此,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世界具有竞争力,不能过早让孩子学太多的文化知识。应该侧重于开发智力与意志力培养。此文没有提到文化知识,并不是说竞争力与文化知识没有关系,而是要告诉读者朋友们,学前教育最宝贵的不是学多少文化知识,而是培养孩子对于文化知识的饥渴感。孩子学前,学点汉字很必要,但不能太多,限于生活经历即可。例如:吃的食物,用的生活用品,日常见闻等等。尤其不能让孩子把汉字写多少遍进行强化记忆。喜新厌旧是人的本能,反复在一个单独信息上重复,会让孩子过早对学习文化知识产生厌烦。时下孩子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被动性,缺乏主观能动意识,这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汉字的同时,应该教会孩子拼音,学会查字典。给孩子一个自学的渠道。保护孩子对于知识的饥渴性,是非常宝贵的。这是孩子形成未来社会竞争实力最潜在的因素之一。

  架起欲望与学习的桥梁,让学习为欲望服务。其实欲望是理想的雏形,从小通过以知识来满足欲望,就可能走向理想的彼岸。比方孩子想要买一遥控玩具车,父母就可以让孩子通过文字形式表达此种欲望。让孩子用文字表述自己是怎么喜欢上汽车的,遥控汽车能够给自己什么满足。学前的孩子,很难表述出较强的逻辑性,但可以通过孩子独自完成这个说明,学会一些字词。日常生活里,如果经常设置这样的学习环节,孩子对学习就不容易产生逆反。反而会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欲望,促使欲望向理想转化。

  培养孩子与小朋友之间的交流能力,是增强孩子成年后社会竞争力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父母往往急功近利,孩子幼时,与小朋友发生矛盾了,如果双方父母相识或者关系较好,基本就会轻描淡写地走走形式,让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不了了之。反之则代替孩子处理或者回避矛盾,很少有指导孩子处理与小朋友之间矛盾的。但是培养孩子处理与小朋友之间矛盾,必须从出生后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着手。

  首先,在日常生活里不要事事都让孩子得到满足。让孩子逐渐形成接受挫折的意识。父母要扮演不同角色,引导孩子想办法与拒绝自己的一方沟通。此时切记,父母绝不能在孩子的哭闹下屈服。即便孩子哭得背过气去,也不能屈服(要知道今天的不忍,孩子在未来需以沉重的代价来偿还)。父母双方千万不能一个拒绝一个哄,态度要一致。不过需要细心关注孩子的变化,必要时给予生理上的救助。一般,如果父母细心在孩子第一次哭闹要挟父母时,断然拒绝,孩子是不会哭起没完的,也不会造成什么健康伤害。父母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孩子具有超出成人的观察力与模仿能力,父母双方要用决绝的表情,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坚决不接受这种要挟。利弊都是相辅相成的,孩子因此遭受的挫折越大,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就会越深,就可能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形成抗挫折能力。

  其次,事后如果孩子的要求属于可以满足,父母一方就要引导孩子,去与父母当中拒绝孩子的一方去沟通。可以问孩子,你真的想要“什么什么”吗?如果孩子回答想要,就要引导孩子,与爸爸妈妈哭闹是绝对不会达到目的的。要想达到目的,就要向妈妈(或爸爸)说出理由。孩子的理由不可能充分,此过程只是要难为一下孩子,让孩子形成遇事与人沟通的意识。有些不能满足孩子的,可以在孩子说出理由后,也不要满足孩子。让孩子懂得沟通不成,就要接受得不到满足的现实。

  有过这样的家庭教育,在孩子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沟通,解决矛盾。这个过程中,矛盾双方的孩子父母应该事先接洽,明确共同的目的,然后各自指导自己的孩子与对方的沟通,来解决矛盾。适应能力与沟通能力是孩子形成未来社会竞争实力的重要素质。

  既然,准备生儿育女,就要有亲自哺育儿女的准备。让父母替自己带孩子就是推卸为人父母的责任。孩子被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带,会形成畸形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倘若,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再缺乏必要的育儿知识(绝大多数老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即便懂这方面的知识也大多抗拒不了溺爱隔代孙辈的本能),孩子打小就会形成成人后社会竞争力的先天不足。许多老人,不顾儿女是否具备养育儿女的能力,为了满足自己对孙辈的渴望,逼迫儿女生孩子,可是他们却不具备对孙辈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

  如今“隔代病”已极为普遍,此“病”几乎是无可救药的。以现在年轻人的经济能力,亲自哺育儿女也是非常艰难的。根治这种“隔代病”,没有整个社会的配合,践行上述措施的机会也就不会太多。

今作此文,就是提醒为人父母者,孩子的教育是不能断续的。中断后,后续怎么努力,任何措施都会大打折扣的。至于如何选择,就看孩子们的造化了。如果孩子们有幸遇到一个以他们终生福祉是从的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而不是成为满足长辈天伦之乐欲望的宠物,此文可助他们健康成长。

 

【小学篇】

 

  从运动学的角度来讲,小学时期的孩子是一生中行为习惯的动力定型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养成什么习惯,几乎一生都难以改变。因此,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要在十三四岁以前去培养。教育是需要连续性的,《如何让你的孩子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实力(学前篇)》介绍了孩子潜意识的培养。已经给孩子规划了一个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进而形成良好世界观的方向。这不是笔者杜撰的,是长期总结前人得失的结果。所以,读此篇须要了解“学前篇”的观点,切莫断章取义。

  要想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健康的世界观,有三种素质不可或缺,那就是执着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笔者之所以倡导在哺乳期就培养孩子凭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的潜意识,主张理性地适当拒绝孩子期待帮助的需求,其目的就是旨在为日后孩子形成“执着的品质”与“顽强的意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类文明是不断传承的结果,所以新生儿的人生大方向还是需要师长给予规划的。只是不能规划得太细,这也只能是个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如果一个孩子,家长与老师要是为其规划得过细,他(她)就会失去了自然健康成长的能力。就象温室里的花卉与蔬菜,虽然长相与野生的一致,可是质量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培养孩子执着的精神与顽强的意志,就是要培养孩子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的能力。

  小学年龄段的孩子,未来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此,不宜由师长人为地为其选择未来的纵深发展领域。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博学”,也就是让孩子对于自然界的事物广泛接触,包括一些社会阴暗面都有必要让孩子有限地了解。这是一个遴选孩子特长,甄别人生取向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看看孩子具有哪方面的长处,适合往哪个领域发展。为孩子的将来进一步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但这种选择,仍然还只是个方向,要有一定的选择面,给孩子留出根据个人适应能力继续进行调整空间。

  如果说我们给孩子最初规划的方向,是让孩子做一个具有自我生活能力的自然人的话,那么小学阶段就是要培养孩子去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好人。千千万万万千不要在孩子幼时,就为孩子确定什么音乐家、科学家、政治家的人生发展方向。这些应该由孩子自己去选择。各个领域里有杰出成就的人,几乎都不是别人替其选择的发展方向。教育是个欲速不达的过程,拔苗助长的结果不言而喻。作家长作老师的就是把这个世界,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供孩子们选择,成年人只要教给孩子选择能力就够了。

  有些家长,自己喜欢乐器,就为孩子选个课外班把孩子送去学。虽然也会有个征求孩子是否愿意学的过程,但是在孩子有限的阅历面前,孩子们只能按着家长的意志去选择。适合发展孩子潜力的作法应该是,领着孩子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去感受这个纷繁的世界,让孩子在自己的多种喜好里确定个人特长的发展方向。

  开始学习某种技艺了,也不意为着孩子将来就注定一辈子从事此行业。人生存在太多的变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象丁俊辉那样从小就把自己的人生之路确定在台球这条唯一的发展方向上,是守株待兔的发展模式。丁俊辉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就象那个撞在树上的兔子,非人生的常态。所以,要培养孩子广泛兴趣爱好。这不但不会影响孩子所选择特长的发展,还会有助于发挥特长。如果,真的影响了所选择的特长的学习了,就说明当初的选择需要调整。

  人生需要选择,但更需要执着。倘若任孩子今天选择这个,明天选择那个,最终只能一事无成。所以笔者才倡导从哺乳期的潜意识里就开始培养孩子追求的执着精神。所以当孩子要重新选择特长发展时,不要简单地拒绝,可以有条件地让孩子选择。就是不放弃原来的选择,增加新的选择。倘若孩子真的在这个新的选择上有更深厚的兴趣,有更出色的表现,那么就可以让孩子确定取舍。如果孩子学起来,效果与原来的选择一样,就要用这种“选择”来教育孩子,人生没有哪种收获是不需要付出辛劳努力就能得到的。生活里有选择,但机会不会太多,如果放弃一种,有可能终生都无法弥补这方面的损失。引导孩子慎重选择,慎重放弃。

  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甚至需要终生来磨砺。生活中要对孩子通过个人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切记甄别排除投机取巧)给予充分的肯定。为此邀请亲朋好友或同学给孩子举行一个聚餐祝贺仪式了,满足孩子的一个要求了(平日里切记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孩子懂得所有的愿望都必须由个人努力来实现)等等。总之,就是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里得到满足,增强自信心。执着,是因为相信能够成功。没有自信也就谈不上什么意志培养。意志,反映在为实现某种目的矢志不渝地努力与追求上。

  有了这两种素质还不够,这只具备了竞争的能量。倘若这能量不能作用于正确的方向,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培养孩子的竞争实力,还需要进行适应环境的培养。当今社会,适应环境,就是协作。你不懂与人协作,你就会被排斥在协作圈之外。协作是什么,协作是利益的互补。

  生活里,家长与老师要经常营造这样的环节。让孩子们无法自己独立去完成,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达到目的。如果孩子合作成功,要给予重奖鼓励。任何高超的教育手段,都离不开人的本能。这同驯狗的原理一样,只不过狗只有生理上的满足,没有心理上的满足。用这种过程引导孩子,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孩子再大一些,可以通俗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公德是世人的共同需要。只有大家都往“意识银行”里存“人情”(见拙作《公德之于个人私利》)才能互相依存。教育孩子受人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只有人人懂得感恩的社会,才是有公德的社会。帮助别人是为了让这个社会形成助人为乐的风气,让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需要帮助时都能得到帮助。在保障个人正当权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要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人。

  助人为乐的品性也是一种在未来社会竞争实力的表现。是适应环境能力的基本素质。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自利的人合作,极度自私自利的人也就得不到他人的帮助。这是未来生活中就业、创业强有力的竞争“实力”。笔者曾经经常教育弟子,要学会“吃亏”,“吃亏”是种用来交换的资本。因为雇佣你的人和与你合作的人大多都想占你的便宜(也许初衷不是,但也会为占到你的便宜而愿意与你继续相处),你有了“吃亏”的资本,就有人愿意雇佣你,愿意与你合作。人生的所有“成功”都是从“吃亏”开始的。这比用“品德”的抽象概念教育孩子要形象有效得多,更易于被孩子们理解接受。

  但是也必须让孩子懂得,“吃亏”不是自戕。“施恩图报非君子,知恩不报是小人”,教育孩子羡慕君子,向往君子的境界,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懂得做人的底线。纵然成不了君子,也绝不能去做“小人”。提倡施恩不图报,提倡无私奉献,名虽为美。可这种违背人性的观念会让大多数人成为虚伪的双面人,表面上帮助人不图报、无私奉献,内心当中却无不期待世人对其行为的肯定,久而久之连人的本性都会被泯灭,助人的意识会日渐淡薄,直至麻木不仁。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能用这些虚无缥缈违背人性的理念迷失孩子本性良知。只有在孩子懂得并严守做人的底线后,才有必要让孩子懂得道德的高尚境界。

  “吃亏”是人生的交易,更是种境界。但这种交易是以一生为单位的,不能锱铢必较。不要任何付出,都要求即时的具体回报。一个懂得与他人分享人生收获的人,就是面旗帜。给孩子积攒多少钱,都不如给孩子积攒人脉。所以,家长千万不要怕孩子受外界不良影响,就把孩子与外界隔绝,拒绝自己的孩子与小朋友们交往。

  培养孩子适应能力,切忌矫枉过正。这里说的是“分享”,不是奉献。不能使孩子养成心里没有数,生活毫无计划,不分场合不分对象,肆意挥霍的恶习,成为许多酒肉朋友消遣的对象。自己生活不好,是没有资格去帮助别人的(但要让孩子明白这不包括举手之劳的帮助)。从小教育孩子牺牲自我去帮助别人,会让孩子形成畸形的生活观。同样无法形成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环境,是被周围人所接受,不是被周围人用来消遣。

  人生的付出不一定都有收获,可是没有付出,注定不会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概率越大。人生就象是织一张网,如果你不放弃每一次努力,每次努力就象一根网线一样,把人生这张网织得尽可能的密,才会尽可能地网住人生的机遇。要让孩子懂得, 织人生这张网时,千万不要怀侥幸心理,觉得少努力几次,少几根网线,怎么就那么巧,人生的机遇就从这疏漏中溜掉。要知道许多机遇溜掉,终生都不会再遇到。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是不放弃每一次抓住人生机遇的机会。要把这种道理,通俗地晓谕给孩子。让孩子懂得人生的目的性往往决定于方向性与过程。

  任何理念,都需要有具体的措施来体现。小学阶段的孩子应该有些必要的日常行为。做一种每天都需要坚持的日常行为。例如,写日记、每天晨练等等,以此强化孩子的执着精神与顽强意志。如果孩子能够做一件坚持数十年不辍的事,这样的孩子一定不会平庸。小学阶段的孩子抗拒惰性的能力较弱,家长需要监督敦促。比如,孩子没有写日记就睡了。家长千万不要心痛孩子,允许孩子明天再补上。要叫孩子立即起来补写;阴雨天,如果是男孩子,应该鼓励孩子风雨不误,若是女孩,也应该鼓励孩子用室内运动替代。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写多少有无质量保证不重要。运动形式也不必苛求(有相同的运动量就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懂得做事不能功亏一篑。

  建议年轻的父母,在孩子降生后,就替孩子记日记,待到孩子上小学后,郑重地举行一个仪式,把孩子的日记转给孩子,指导孩子续写自己的日记。待孩子进入初中,家长要是有条件,可以把孩子的日记整理后,印成图书。让孩子签送给亲朋好友与同学。然后鼓励孩子努力成为人类第一个写完自己毕生日记的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孩子的所有雄心壮志都缘于对生活的感受。绝不会是他人给确立的目标,哪怕是父母也做不到。若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别替孩子瞎操心。作父母的可以说服孩子,但决不应该替孩子做决定。这一点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培养,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哪怕孩子的选择,不是最理想的,也是孩子成长的代价,不要人为地强制替孩子去纠正,否则孩子大了会没有主意。尤其八零后与九零后的年轻父母一定要牢记,孩子一定要自己抚养,切莫委托父母去带。否则隔代人的代沟就会使你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竞争中先天不足。除非你们养孩子只是满足自己的感受,不在意孩子未来。


【初中篇】


  孩子初中阶段是成长的分化阶段,高中阶段是孩子确定人生走向的阶段。这个时期是孩子的世界观开始形成到确立的过程。我们分别来阐释一下这两个阶段,孩子身心成长与形成竞争实力的关系。

  初中阶段,是孩子人生走势陡变时期。通俗地讲,就是孩子社会身份定向过程。今后孩子是跻身脑力劳动阶层,还是作一个普通劳动者,基本就决定于这个年龄段的变化。有许多家长也明白这个道理,就使尽全身的解数,送孩子上重点校,学课外班。恨不得让孩子二十四小时不睡,学出个“博士后”来,光宗耀祖。这里要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父母对孩子未来发展方向判断的非理性,对孩子在未来社会竞争实力的影响。

  其实孩子选择学校就象选择鞋一样,首先选择的是鞋号,其次才是品牌。即便你选择一个世界名牌,40号的脚,给你一双38号的鞋或者43号的鞋,你能穿上吗?趿拉着鞋,你如何能够跟得上竞争对手!许多家长就是因为对自己的孩子缺乏准确的判断,把教育资源浪费在错误方向上,并断送了孩子的未来。许多家长都是在孩子毁灭了他们的梦想时,才想起来正视现实。

  尽管笔者多次警告此类父母,甚至耐心面谕一些周围的年轻家长,可仍然无法让他们打消幻想。越来越多孩子的美好未来,毁灭在父母的幻想里。大家回忆一下上学时学过的田忌赛马的故事①,就会明白,选择竞争对象非常重要。正常孩子的智力就象田忌赛马的三组马一样,绝大多数没有太悬殊的差别。如果能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恰当的竞争对象,就会象田忌赛马一样,仍可以凭小的代价,赢得人生这场比赛。

  具有超常竞争实力的人毕竟是少数。人的个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此文旨在引导大多数家长理性为孩子选择中学,选择教育方式,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如何让你的孩子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实力》学前篇、小学篇里方式所培养的能力,能够有一个相匹敌的竞争对象。即不浪费以前对孩子的辛苦培养,也能在竞争中占据上风。

  通俗地讲,就是给孩子选择一个让孩子在那个学校里属于中上乘,即避免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拥有一些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孩子的潜力,提升孩子的竞争实力。如果家长与孩子好高骛远,非选择一个在新的环境里属于末等,让孩子与竞争对手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就好比孩子与竞争对手一起长跑,如果对手比自己的孩子快得多,已经跑得没影了,孩子哪里还有信心去追赶。

  也就是说到初中阶段,孩子的竞争实力培养具有相对性。倘若,不正视孩子客观实力在同龄孩子中的位置,就可能因为缺乏相匹敌的竞争对手造成孩子已具备的竞争能力的浪费或削弱(对手太弱或者太高差距甚远)。

  选择了正确的学习环境,还需要继续强化孩子已具备的竞争实力。孩子十四五岁,也就是初中二年级左右,是孩子们心理上的青春骚动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极具叛逆性,原本生活里非常听话的孩子却不知不觉中一反常态,什么事都与家长拧着干,你说东他(她)喊西,你让他(她)撵狗,他(她)非得赶鸡。生活里他(她)们开始与父母看法不同了,父母要他(她)们做的,他们会毫无理由地拒绝,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平日里难以集中精力,常常胡思乱想。你问他(她)们在想什么,他(她)们自己也常常说不清楚

  其实这是孩子们生理变化在心理上的反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另一个心理反映就是开始出现性萌动。当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躁动后,对异性的关注逐渐增强,异性带给其的视觉反映令其心理难以平静。很快异性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甚至声音都会令他(她)们心旌摇动产生愉悦感。人的性本能不同于普通动物,最初的性心理反应是封闭心扉,不想让别人尤其是不想让家长知道。生活中反映为厌学,常常用上网玩电子游戏,打球等习惯运动排遣烦恼,性格内向的往往陷入冥思幻想中(女孩子居多),个性不断增强。并且在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开始分化。(具体分化细节请参阅作者杂文《十四五岁孩子父母的困惑》)

  性欲望是人类活动最原始的动力。如果利用得好,会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在青春期产生质的飞跃。所以,不要惧怕孩子青春萌动。孩子出现早恋迹象并不一定是坏事,这说明孩子精力旺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增强孩子在未来社会竞争实力的优势。可是大多数父母对于这个问题不是武断地打压就是顺其自然,没有好好利用。

  科学的性别教育,是培养中学阶段孩子在未来社会竞争实力的重要程序。世间的事,都是利弊相依。孩子的青春骚动问题解决不好,也的确可以毁掉孩子的一辈子。解决孩子青春萌动的负面影响,需要一个渐进过程(请参阅作者杂文《青春教育的时间阈》)。如果能从小对孩子进行渐进性的性教育,就可以在孩子出现青春萌动时,将孩子的这种精力导向充实未来社会的综合竞争实力。

  孩子们从12岁开始,逐渐从对父母的依赖中脱离,直到18岁成人。心理学家把孩子摆脱父母监督,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称为心理断乳期。十四五岁的孩子正值孩子心理断乳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们的心理性别开始形成,性心理反应恰恰是孩子生命力旺盛的正常成长现象。换句话讲,如果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还没有生理上的性萌动,才是成长的不正常现象,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心理学上还叫“青春闭锁期”,即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轻易向外界敞开心扉,变得孤僻,对父母的态度显得冷淡,这是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开始向往独立,但却又缺乏经验。会在意别人尤其是同龄伙伴的评价,会体验自己从未体验过的内心秘密,与人交往不再那么坦率,对自己亲近的人也会有所保留,有孤独感。会关心自己的相貌、体态、身高;会有交友的需求,对异性会有朦胧的感觉。他们对他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生活及新鲜事物感兴趣,开始形成价值观。但这个时期,会随着孩子们信息量的增加,而大大缩短。在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前,青春闭锁期与青春骚动期几乎是相同的。可随着网络等媒体对孩子们影响的加大,这个时期已经大大缩短。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正确引导,孩子们会很快误入歧途。

  心理学上有个规律,严重的个性压抑就会带来巨大的个性膨胀,受到压抑的个性最终会为自己的伸展找个缺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是出了名的,这种作法实际上剥夺了其遭受适当挫折的权利。其结果是荒废了孩子一生中无可替代的强化在未来社会竞争实力的大好时光。使孩子在失望、焦虑中产生诸多怪异的想法、反社会的念头。都知道溺爱不好,可是身为长辈的国人,总是会为自己溺爱孩子找借口。怕自己满足不了孩子的愿望,孩子不认他们这个长辈,让他们享受不到天伦之乐。国人养孩子,就如同养宠物。过多在乎自己的感受,至于孩子的未来是个模糊概念。

  我们今天就谈谈如何对待孩子们青春骚动期的躁动与叛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人们拿他们当大人看,不愿意接受别人说他们幼稚。日常里行事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他人的劝说。所以对待这种孩子劝说是很难收效的。人的成长与小树一样,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靠其自然成长的。太多外力(人为因素)常常会破坏自然规律。但若不时常剪剪枝,也会出现旁逸斜出现象。

  成长中的躁动与叛逆,是生命的力量。就象核能一样,若不能控制其释放速度与方向,势必造成巨大的破坏。不但会毁掉自己,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客观现实中是不存在正能量的,只有给能量一定的条件,能量才会作用于确定的方向。对成长中的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就象给成长中的小树剪枝,是为了影响其成长速度与方向,只要能量释放速度与方向可控,不但不会产生破坏作用,还会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那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如何引导呢!每个孩子的引导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则还是有章可循的。大体上对男孩子与女孩子引导方式有所区别。不过都离不开一个前提,就是引导孩子们做生活里的优秀性别角色。

  先说说男孩。中国的孩子都是从小在听话教育中长大的,基于性别差异,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渴望生活的认同。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们去做一个成人的角色。如果是父母双全,男孩子最好由父亲与之沟通。不过切忌沟通中不能再以父亲的身份要求孩子去做什么,而应该以一个成年男人与另一个成年男人角色进行“商榷”。父亲先通过给孩子讲自己的某些具体的成长经历,阐释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不良习惯的弊端,帮助孩子理解不良习惯的具体危害(从自身经历的角度去讲,讲的内容却不必只局限于自身的经历)。并与孩子约定,父母只作孩子的镜子,定期提醒孩子的行为偏差。适当给孩子一些生活里具体担子,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必要时可以与老师共同为孩子营造这种氛围)。

  最易拉近这种情况下父子心之距离的,就是关于女人的话题。父子间一但聊起这个话题,孩子就会有种父亲拿他当大人待的感觉。而也只有关于对女人的认识,才能帮助孩子迅速找准性别角色,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不懂得女人怎么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呢!这是孩子“心理性别”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程序,也恰恰是中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中国的家庭母女间很少深入地聊男人话题,父子间几乎不谈女人话题。学校教育虽然有生理卫生课,但是绝少有老师给孩子具体地讲性生理与性心理问题。要是哪个学校真的本着科学的态度给孩子讲了这方面的知识,相当多的家长会认为这样学校会把孩子教坏,讲这些课的老师品德有问题。而公共教育媒体更是禁忌性生理与性心理教育节目。性别教育的缺失(参阅作者杂文《成人教育的缺失与性别教育》),已经给中国的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性别形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滞缓了孩子们心理成熟的过程与健康世界观的形成。

  父亲对孩子的性别教育不是仅与孩子聊聊女人话题就能达到目的的,还需要日常生活中的身教。父母是孩子第一个性别教育的老师,一个敢做敢为的父亲和勤劳贤淑的母亲,亲自养育的孩子也差不到哪去。可惜中国父母这个老师的角色大多都做得不怎么好。男孩子怎么去做男人,首先是从父亲那学来的。女孩怎么做女人也首先是从母亲那学来的。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朦胧的性意识需要清晰化时,却极少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

  性心理的成熟是孩子健康成长无法逾越的程序。性是人类永恒的动力,而我们的社会却给性戴上了不道德的帽子。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文明给传统的保守观念以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保守观念已经无法约束孩子们的性行为。如今小学生中都已经出现偷尝禁果的现象。孩子们的成长迫切需要正确的性观念教育,可我们的性教育远离生活,较好的地区也只是给孩子们一些抽象的概念。本来可以增强孩子本事的优势,却成了阻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障碍。

  倘若是单亲家庭,或者父亲长年在外工作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孩子,母亲一定要禁忌生活里想到哪说到哪,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最反感的就是母亲唠叨与父亲的暴力。与父亲一些反常失度的暴力教育比,母亲的唠叨对孩子的危害甚至更严重。其对孩子的危害甚至可能导致孩子精神的崩溃。现实生活中,不乏孩子因为母亲唠叨走极端的例子。如果母亲在孩子这个年龄段,能够主动示弱,“请求”孩子“帮助”,不但会激发孩子男性的性别意识,还会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青春骚动期。

  这种情况下,母亲的眼泪与对苦恼的倾诉(要与孩子以成年人的角度交流),对孩子会比所谓正面教育有效果,所有正常的男孩子都不会对母亲的无助无动于衷的。我们生活里的一些所谓的正面教育,往往就是简单教育程序的代名词。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事,真正的教是为了不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原则,就是要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变要孩子去做什么,为引导孩子要做什么。这不仅适用于文化知识学习,也适用于孩子精神世界里的成长。母亲要对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及时鼓励,肯定孩子生活中的“成就”,对孩子的成长要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欣喜与自豪(可以略夸张些),强化孩子的成就感。并渐进性地交给孩子新的生活担子,满足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

  对于女孩子青春骚动期的引导往往会更复杂。引导不力的后果对社会的影响甚至大于对男孩子引导不力的影响。由于生理因素,女孩子与男孩子的心理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引导教育需要更加细腻,循序渐进。

  引导女孩子,由母亲主导为宜,但父亲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对父亲的心理依赖感更强,往往更容易听进去父亲的教诲,对母亲唠叨式教育往往会反感。但切忌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父亲适合分担女孩子的安全教育,给女儿安全感。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定期与女儿进行沟通。引导女儿做好生活中女性的优秀角色。

  男主外女主内,是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之后的分工决定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女人负责细胞内部,男人负责细胞外部。如果都跑到细胞外部,时间久了这个细胞就会坏死,家庭也就面临着解体。一个女人在男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要想扮演男人的角色,承担获取家庭细胞所需要的外部“营养是很难的,往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尤其是时下中国社会,常常要付出家庭解体的代价。培养女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并不排斥引导孩子做一个生活中优秀女人角色。当今中国社会,只一个人工作,工薪家庭将生活得非常艰难。女人缺乏生活自立能力也是当下中国家庭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培养女孩子做一个优秀女人角色的最佳时机就是心理性别形成时的十四五岁阶段。

  对于女孩子的引导,以技能培养为上,思想引导为辅。因为生理差异使然,女孩子善于感性思维,以日常具体生活的亲自操作,使女孩子逐渐增强角色感。母亲要告诉孩子,目前社会盛行的恋爱观是南辕北辙,一个生活里事事顺着自己,侍候自己的丈夫是根本不存在的,爱的收获是需要耕耘的。如果丈夫真的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包揽了全部家务,那么这个违背了正常社会规律的家庭也就离悲剧的结局不远了。要么,家庭细胞因为缺少细胞外部营养,生活拮据难以维系。要么让丈夫失去角色感,不断冲淡夫妻感情,最终必将导致家庭的分解。

  家庭主妇是女孩子心理性别形成期成长的取向。千万不要以为恋爱离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太远,更不要自欺欺人地以为你不与她谈这种问题,她就不想,就能避免早恋。更不必忧虑这么早与孩子谈恋爱问题,会让孩子深陷早恋的误区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按作者杂文《青春期教育的时间阈》理念,前置青春期教育到三四岁)。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心理的变化,如其让孩子误打误撞在茫然中摸索,不如给孩子以明晰的正确引导。让孩子懂得,只有做好生活中“性别角色”的男女组成的家庭才能稳定。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一份理想的恋情,一个稳定的家庭,必须以辛劳的付出为代价。缺少辛劳投入的欲望放纵,必定导致悲剧。幸福的生活,必然用辛劳的付出换取。懒惰的人没有资格享有温馨的情感。没有辛劳的付出,永远留不住优秀的男人。一个优秀的家庭主妇的角色,才是男人的伴侣首选。

  引导孩子家务操作,切忌只重数量,忽略质量,这样会让孩子很快失去成就感。指导女孩子做家务,从厨房开始较合适。手把手地指导孩子为上班的父亲烧菜,父亲回来要细细品尝,给予充分肯定。如果存在哪些不足,不要由父亲直接说出来,应该说给孩子母亲,由母亲来指导改进。父亲要经常在客人面前赞誉女儿烧菜多么多么好吃。烧菜手艺学到一定量后,可以与孩子商榷邀请少量至亲好友来家聚餐。事先把聚餐的目的告知亲朋,求他们共同帮忙鼓励孩子。

  日常生活中,尽量少给女孩子钱,多以实物形式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且要适当拒绝孩子的需求,引导孩子节制欲望,培养孩子包容的心态。让孩子懂得包容是女人美德,也是通向幸福生活的必经之路。但是包容需要点艺术性,就是通过恰当的方式让被包容者感受到被包容。比方说一个不自然的表情,片刻的犹豫,温柔的感叹等等。不过切忌方式不能太赤裸,否则适得其反,会招来被包容者的反感。

  现代学校教育应该是一种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育。在教给孩子做人底线——别犯法、别缺德的前提下,引导孩子们识别健康的成长方向。学校这种孩子们成长的土壤,只管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养料,至于孩子成长到什么高度,那要看孩子的个性差异。培养孩子做生活中优秀的性别角色,不但是引导孩子度过青春骚动期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孩子在未来社会竞争实力必要过程。一个性心理畸形的人(目前中学里已经出现同性恋现象,见作者文章《关注校园少年同性恋》),必将不被主流文明社会所见容。青春骚动期的躁动与叛逆,是孩子正常的成长反应。反应越强烈,说明孩子的可塑性越强。越具备形成在未来社会强势竞争实力的素质。

  解决青春躁动,只扫除了孩子成长的心理障碍。可是缺乏现实生活的磨砺,任何理性的心理都是不不堪一击的。孩子到了初中阶段,就要适当地通过生活中的坎坷来砥砺,也就是让孩子常常见见硬,才能使孩子的理性心理定型。不至于在艰难的生活挫折面前屈服。这就需要向孩子灌输点极限意识,引导孩子挑战极限。孩子挑战极限的能力越强,所形成的在未来社会竞争的实力增长幅度越大。关于如何让孩子践行极限意识,请参阅作者杂文《极限意识与教育》。

  最后笔者要提醒有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弄清楚,不忍心正视孩子吃这份苦(体验极限),就不会有一个出色的孩子。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什么孩子还小,以后还有的是机会,都是自欺欺人的虚伪借口。人的本事都有其形成的时期,过了这个时期就永无弥补的可能。青春骚动期的“极限体验”,就是“苦中苦”,孩子体验起来,本身都很难做到坚定不移,如果父母再不忍心让子女受这份“苦中苦”,“极限体验”就只能是份美好的幻想。

  我们不能苛责天下的父母心不够硬,毕竟大多数父母都是普通人。如果一种理念不能让大多数人受益,就谈不上教育。古人讲究“易子而教”,就是基于人性而言的。因此培养孩子的极限意识,需要家长与学校老师的互相配合。可是现在的社会公共环境,让老师的理性教育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一但教师的极限教育出现意外参差,教师几乎无法得到公平的对待。因此,极限教育理念需要家长的主导,老师的配合。老师与家长应该建立及时沟通机制,极限意识体验方式,最好应该事先得到家长的首肯。即便如此,家长与学生能够遇到一位愿意配合的老师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非笔者为大陆的老师争口袋,也并非替中国大陆的老师推卸责任。这都不是本文所要阐释的。笔者只是提醒广大家长,中学阶段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实力,主导权在家长。这种愿望绝不会通过谴责老师不作为而达到目的。如果身为家长的你只想与老师论是非,那你可以尽情淋漓尽致地随心所欲。可倘若你想你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在未来社会中拥有竞争实力的人,你就必须选择一个你无条件信任的老师。

注释:

 齐将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他的朋友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作赌注。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赛了三场,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高中篇】

 

  现在都是数码照相,懂得用底片照相洗相的朋友应该懂得什么叫显影与定影。在数码相机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前,传统的照相是需要在相机里安装上面均涂感光物质的底片,然后通过快门与光圈调谐感光量,达到在底片上成像的目的。但是要想把底片上成的像洗成照片,就需要用显影液先使底片显影,待底片呈现清晰的影像后,再把底片浸到定影响液里,终止显影,达到稳定影像的目的。然后把烘干的底片,通过放大装置,使其影像呈现在相纸上,再通过相同的显影、定影与烘干程序,得到理想大小的照片。

  高中阶段,就是孩子确定身心成熟显影效果,然后定影的过程。通过初中阶段,孩子的个性差异基本已经比较明显了,但还非常不稳定,尚需要经过三年左右的强化定型(定影)。可是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被动适应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很有必要进行一番主动干预

  中国的教育,还未脱离逐利的模式。教育投入的相对欠缺导致的逐利教育模式,才是客观上众多教师课堂上教学不认真,甚至在教学上做手脚,迫使学生接受课外有偿补课的罪魁祸首。可是特色使然,广大老师被抛出当了替罪羊,以达到掩盖教育投入的不足与教育投入被非法挪用的黑幕。特权阶层存在一天,这种把中国教育推向深渊的教育腐败,就只能愈演愈烈。

  那么,是不是面对体制改革的漫长。我们广大家长们就只能听之任之,让自己的孩子作砧板上的肉,任人处置呢?当然不是。无论你具有多么强烈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生活观念,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都必须做出“牺牲”,特别关注孩子在校的学习过程。对于孩子反馈的老师课堂上不好好讲课,逼迫大家去上课外班的说法,既不能无奈地就范纵容,也不能听孩子一面之词。许多孩子自己在课堂上不好好听课,却往往把责任推给老师。

  现在科学给世人以“顺风耳、千里眼”。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反应,家长应该联合起来,让孩子把老师的讲课过程用手机、录音笔等专业设备录下来,然后找专业人士鉴定,是否属于在教学过程中做手脚,逼迫孩子学课外班的那种腐败。如果是,就收集这种老师办课外班,或者为他人办课外班搭桥的证据(录下老师的相关语言),然后向教育行政部门举报。倘若,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就把这种音视频上传到网上,借助舆论的力量,为自己的孩子讨还公道。

  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对那种丧失职业道德行为深恶痛绝。可是对于广大同仁在当今社会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也是感同身受。所以,下面是本人的诚恳建议。如果,通过鉴定的结果,对于老师课堂上做手脚逼迫孩子上课外班属于子虚乌有,是孩子对自己课上不好好学习的搪塞,作家长的就应该说服孩子,包容老师办班这种行为。这绝不是笔者对于业届同仁的偏袒,而是种公正态度。首先,官方不分青红皂白,对于教师有偿补课一律打家伙,完全是种转嫁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经费被挪用所带来的社会矛盾行为。如果教师在岗位上(课堂)已经履行完职务行为,不存在与他人合谋迫使学生接受有偿补课(通过给其他教师回扣或者接受这种回扣,间接逼迫学生接受有偿补课),工作之余用个人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是种符合社会公德的正当行为。其次,由于种种孩子和家长自身的原因,导致孩子在课堂上未能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这种校外服务。倘若一方面自愿接受人家的服务,一方面又谴责服务的教师,通过举报恩将仇报,这才是天下最不道德的行为。主动干预,应该以客观效果为目的

  选择了适当的高中,还存在一个教育理念问题。仅有教学上的主动干预,还无法达到提高孩子在未来社会竞争实力的目的。目前的中国基础教育,基于可说的与不可说的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始终无法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地运用,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可是今天的孩子未来生活的世界,绝不是应试教育所能赋予其生活能力的。因此,一个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而从家长认知与现行教育体制的角度,能够对当前教育产生有效影响的就是意志力的培养。

  高中的孩子,是成人的最后阶段。一个人绝大部分生理与精神的成熟都要在这个时期形成。此后的变化,如果没有极特殊的影响,基本上不会产生太大的质变。有的将只是数量上的多少而已。

  如今的高中生最大的缺陷就是意志品质的普遍薄弱。越是学习好的孩子,这方面的问题就越严重。因为时下的中国教育,根本没有意志品质的教育,或者说这种教育还停留在自然阶段。国人愚昧的教育理念附着在应试教育上,将原本自然形成中国孩子意志品质的机制破坏得荡然无存。

  意志品质的成熟,常常是从对待委曲的态度上开始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不胜枚举的委曲。委曲是弱者的坟墓,是平庸者毒药,是强者的机遇。可时下的绝大多数孩子,都不能正确地对待委曲。不用说未来生活里接踵而至的委曲,就是一个老师与同学对其的误判,都可能让大多数的孩子委曲得不能自已。而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待孩子所受的委曲,也往往用更激烈的“委曲(替孩子抱不平)”影响孩子。这会让孩子的感情越来越脆弱。其实当孩子初识委曲时,师长引导的首因效应是会影响孩子未来认知取向的。所以,正确对待委曲需要从学前幼儿教育时做起。

  笔者从事中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多年,担任中学班主任工作十六年,多次同时身兼两至三个班的班主任。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委曲。如果一个孩子,对委曲都能够正确对待,其抗挫折的能力就比较容易形成。笔者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抗挫折能力大多比较强。许多学生成为与其同批从事同一难度极高的工作的最后一批(高淘汰率下未被淘汰)。这更加坚定了笔者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委曲的信念。这里把此理念推荐给家长与业届同仁们,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心理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形成顽强的意志品质。

  在《让孩子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实力(中学篇·初中)》篇中,笔者强调了性别角色的培养。经历了初中阶段的性别角色教育,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二以后,将是孩子性别角色的定型时期。高一年段,孩子的性别角色开始清晰。进入高二,如果不能让孩子的性别角色在健康的性别角色上定型,往往就会使孩子形成超性别角色型,如大男子主义型、女汉子型等。用文首的比喻就是显影过度。所以及时让孩子体会生活里的性别角色,进而达到性别角色定型,对于孩子在未来社会形成较强的竞争实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欲形成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实力,仅仅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委曲是不够的。独生子女这几代人,个性具有高强度的排他性,引导孩子形成包容、豁达的品质将是不容忽略的。可矫枉忌过正,过度地提倡孩子包容,往往会导致孩子性格懦弱,同样会削弱孩子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实力。尤其是对待90后的孩子,需要特别注重孩子血性的培养。这就需要引导高中阶段的孩子们正确认识“冲动”。既要肯定孩子们冲动的正常性,鼓励孩子们不要压抑自己的正常情感反应,又要通过日常的教育让孩子们形成抑制冲动的条件反射。平日里多用冲动案例分析,使孩子们主观意识里形成“冲动”的目的性,潜意识里清楚过度冲动的危害。引导孩子们通过强化自控,学会调谐情绪,掌握冲动的度。

  多年前有一次课堂风波,一个年轻教师因为惧怕一个面恶的男同学,把本来这个面恶的男同学犯的错误,扣在旁边另一个懦弱的男同学身上,并使用了污辱性的语言批评了这位学生。这个男同学当时愤怒地与这个老师对峙,也说了些不冷静的话。事后,作为班主任,笔者让当事的这个男同学讲讲事情的经过,这个男孩子慑于平日里笔者的威严,介绍完整个过程后,自我检讨说其不够冷静。当时笔者明确地告诉这个孩子“人格没有温度”,你的反应是正常的。但是同时笔者也告诫这个男同学,表达愤怒的方式也存在着文明与不文明之分。你有权向任何人表达你的愤怒,但不应该使用不文明的语言。一个有修养的人,表达愤怒也是有风度的。

  对于平日里性格懦弱的孩子,遇到这种事千万不能简单地批评,逼迫其给老师道歉。事后笔者委婉地使那个年轻老师明白了她的过错,建议她接受孩子有限的道歉。如果她不接受这种道歉,那就只好自己去面对家长与媒体质询,自己去解释她批评学生的污辱性语言的必要性。并提醒她,校方与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处理这种事,往往取决于舆情。最后这位老师选择了接受孩子有限的道歉(学生只对自己使用不文明语言进行了道歉)。

  另一方面,笔者也向家长与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建议他们,如果老师接受学生的有限道歉,就不要再追究老师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并向家长与学生剖析了正确对待“委曲”的意义。如果继续追究这位老师教育方法上的失误,会导致其他老师对教育这位学生和这个班的学生投鼠忌器,该学生容易因失去制约而丧去自控,该班级可能在这位老师课堂上秩序混乱或者滋生消极抵触情绪。而判定教育的正常与失误需要一个过程,根本无法即刻追究当事老师的良心责任。这种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往往取决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感情是互相的,让当事老师明白其教育的失误后,若能包容其不足,会增进家长、学生与当事老师之间的感情,对于孩子未来的教育与成长大有裨益。

  至于家长如何抉择,要看在家长的观念里,是家长与学生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健康成长重要。父母是最伟大的,为了孩子什么都能牺牲,何况什么面子。除非……(让家长体会到除非不是亲生儿女的话外音)

  在笔者的游说下,家长与学生接受了笔者的建议。这个案例告诉读者朋友们,对孩子因材施教,培养孩子正确对待委曲、冲动,以换位思考形成包容的品格,是高中阶段的孩子融入未来社会的必要素质。因为没有谁可以终生不做错事,也就没有谁不需要包容。人有多大的作为,取决于其有多大的胸怀。无容人之量,不配谈四海之志。

  高中阶段的孩子性别角色定型,还可以运用笔者经常倡导的“极限意识”理念(见笔者教育学术文章《极限意识与教育》)。通过引导孩子主动接受挫折磨练,挑战极限。增强其的心理承受能力,去作一个硬汉、淑女。使孩子形成抗挫折的能力是人最有魅力的品质的意识。

  健康的心理,离不开健康的身体。难以想象,一个孩子浑身是病,而心理却是非常健康的。生活中的挫折,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引导高中阶段的孩子,为自己选择一项能够每天坚持并具备一定运动量的体育运动,可起到砥砺意志的效果。然而受生活条件制约,这种运动还必须具备某些替代运动。在阴雨天、时间紧的情况下,解决时间、空间条件的局限。如,大运动量的健身操(一个小时左右为宜)、爬楼梯(★不能乱爬否则会伤害下肢关节,要领见注释)等。

  在家庭生活中,鼓励男孩子除做好儿子的角色,还要承担起部分父亲的义务。通过关心母亲,强化性别角色。鼓励女孩子,在做好女儿角色的同时,还要担负起部分母亲的义务,照顾好父亲。生活里的矛盾,尤其是孩子学校遭遇的矛盾,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必要时,家长可以背着孩子与学校接触,与校方合作引导孩子处理生活里的矛盾。

  在强化高中生性别角色上,宜多用鼓励。除配合校方引导孩子处理校内学习生活里的矛盾外,还应该把家庭生活里的一些重大事件,交由孩子来决断。引导孩子来设计一些家庭生活的程序。但国内的高中生学习任务挺重的,这种性别强化应以象征意义为主。重在灌输理念,培养技能。

  最后就是协作能力的培养,协作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应从学前培养孩子与小朋友之间的交流能力开始,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沉淀,高中时应该形成。高中阶段,应该由校方或家长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组织,如模拟法庭(主要起到普法与调谐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矛盾)、新闻社、文学沙龙、社会公益志愿者服务社、茁壮乐团、雏鹰原创文学网等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强化协作能力。

  学生之间日常生活里的矛盾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最繁重的教育工作之一。倘若能够引导学生,将这些日常矛盾用来锻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岂不可以达到一举双得。高中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即将进入独立或半独立的生活(由父母提供经济资助但脱离父母独自生活)。这种生活预演,只能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笔者的这些建议对众多国人并不陌生,可是最关键的是大多数家长难以接受。他们认为,这些活动会影响孩子的文化课学习,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笔者不建议高中生过多参与这些组织。高一的时候,可以选择三两个,高二以后保留一两个即可。高三的时候保留一个作为繁重学习的调谐。用进废退,家长们应该清醒,最好的休息,是利用大脑神经兴奋灶的交互抑制原理,换种与文化课学习完全不同的活动。而不能简单地中止学习,以日常普遍使用的休息方式来恢复学习的精力。这种方式看似休息,其实大脑会因为对反复使用的休息方式的感觉疲劳,无法做到有效的恢复精力。一份完全迥然有别于日常文化课学习的活动,是最有效率的休息。如果你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孩子,而你并不十分信服这种观点,那你就看看传统的休息方式能否达到使孩子恢复精力,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倘若不能,不妨试试笔者这种建议。当原有的方式达不到目的,所有全新的方式都值得一试。

 

  注释:★爬楼梯,下楼时一定要前脚掌着地,利用足弓缓冲,减轻对关节损伤。开始爬楼梯时,要缓慢,象动画中的动作一样,刺激关节腔分泌关节液,十五分钟左右后,再正常上下楼梯。以每次上下100层到120层楼,上2000阶梯下2000阶梯为宜,往上爬时,前七八趟,每步一个阶梯,然后每次两个两个阶梯地爬,最后剩下三趟,恢复每步一个阶梯。时间大致在一个小时。爬一个小时楼梯,等于走4个小时路,去掉半个小时下楼时间,基本相当于日常徒步量。

 

〖本文已经以本人网名:褦襶子、wzpjl2wzpjlb、黎松曦、杏坛使者、杏坛思者等网名分篇发于网端。本文是该系列文章的整合。〗

 

 

           乙未岁末

             褦襶子修订于 双吉草堂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