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褦襶子 //www.sinovision.net/?275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穹顶之下》最成功之处在片外

热度 10已有 4626 次阅读2015-3-7 01:25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杂谈| 纪录片, 雾霾 分享到微信

  《穹顶之下》(以下简称“穹片”)开网媒时代热点纪录片表现手法之先河,其重要意义在于披露空气污染的真实现状,而把结论留在了片外。片中巧妙恰如其分地利用反讽手法,为此片赢得了生命力。

  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有其主旨,不可能包罗万象。一部纪录片,反映手法陈旧还是新颖与是否反映真实的实际问题有必然联系吗?那些谴责《穹顶之下》没有挖掘“空气污染”的深刻社会根源者,不是“职业需要”,就是期待别人来把他们自己所不敢说的话替他们说出来。其实有基本逻辑思维的人都能从片中看明白,谁应该为空气污染来承担社会责任。这是时下国内自由媒体的一种无奈的表现手法,陈列事实,不下结论。因为下“结论”有时等于自戕。而“穹片”若真如那些“大明白”谴责那样,把社会责任深挖下去,也许大多数国人永远不会知道片中所介绍的空气污染的内幕了。

  愿望是好的,可是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的片子能够播出来,至少在客观上是种进步。下面我们来剖析一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质量与标准管理部某某副总工程师对《穹顶之下》的抨击,来领会一下该内行的“此地无银三百两”。

  该内行观点一:她(指柴静)真的不是内行专家,一知半解,尽情发挥。是属于“外行看热闹”、说热闹的。

  驳斥:拍纪录片的都得是所反映的题材的行家?此片中,对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都是引用了相关专业人士或部门的观点。几乎没有其本人的主观臆断。

  该内行观点二:片子虽然提出了烧煤和汽车尾气是雾霾两个原因,但回避了哪个是主次轻重,让人误以为烧煤和尾气对雾霾的“贡献率”是同样的!其实从雾霾最严重的整个华北地区来讲,烧煤才是罪魁祸首!她自己也承认世界各国烧煤,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她也提到,东京的车比北京多,可是没有雾霾。北京的油几年前就达到“京五标准”了,与欧洲、日本同等水平。所以说华北的雾霾不该算在尾气头上!政府不该避重就轻一直想用行车限号来展现所谓的治理雾霾的“行政作为”。她为什么不说明白这些呢?

  驳斥:此片只是介绍中国空气污染的现状,不是法院判官司。谁应该是主要责任方,谁应该承担次要责任,这不是此片(或者说柴静本人)的义务。此说法不过是替利益集团开脱罢了。什么只代表个人,不代表谁谁谁,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该内行(某工程师)敢说中国大陆的空气污染(注意是整个大陆不仅仅是北京一地)与汽车尾气没有关系吗?

  该内行用“北京”偷换概念,是想误导国人时下的空气污染与汽车尾气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我们姑且不计较北京的油达到“京五标准”究竟有几年,也姑且不去与之对质那些现场采访的柴油车使用的是“京几标准”的油,即便北京真的都是使用的所谓“京五标准”的油,能明说中国的石油行业对覆盖几乎全国数百万平方公里大地的雾霾没有责任吗?该内行能告诉大家,中国垄断的石油行业生产的高标准的类似“京五标准”的汽车燃油占全部大陆汽车燃油的比例有多大吗?

  《穹顶之下》已经说明,中国的高标准油存在,只是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该内行有什么确凿依据证明,全国的汽车使用的油,“京五标准”所占的比例不是非常小而是非常大吗?该内行能说说,为什么中国有提高汽车燃油标准的技术,却仍然生产污染环境的低标准燃油吗?该纪录片也说明,雾霾的原因并非是单一的。究竟是谁外行?是谁是瞪着眼睛说“特色”话?

  《穹顶之下》已经比较明确地说明烧煤是空气污染的主要罪魁之一。东京的车比北京多,没有雾霾能说明什么呢?雾霾是本地“自产自销”?东京的车比北京的车多,东京没有雾霾,是因为整个日本都在使用高标准的燃油,并非象北京一样,只有北京使用高标准燃油。该内行,是想通过东京与北京对比,来证明中国整个大陆的空气污染(北京的空气污染并非完全北京“自产自销”)都与汽车燃油没有关系。玩了个偷换概念,掩饰了全国绝大部分的汽车燃油皆属污染标准燃油的事实。

  北京用“京五标准”了,那么其他地方的汽车燃油是什么标准?该内行该不会是说其他地方汽车燃油造成的污染,随风飘动经过北京会绕着走吧。空气污染区域没有明显的界限,污染带随风飘动,只要中国大陆还使用中石油生产的污染标准的汽车燃油,谁敢说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空气污染与其他地方劣质汽车燃油造成的空气污染没有关系?难道北京是首都就有这个特权?

  至于说该内行谴责柴静在此片中不把政府避重就轻,一直用行车限号来展现所谓的治理雾霾的“行政作为”说明白,就更是难免让人不得不怀疑其欲借“特色”掩盖《穹顶之下》所披露的大陆石油行业的内幕的动机。此纪录片是介绍大陆的空气污染,不是追究责任的证据视频。

  其实从《穹顶之下》的内容里完全可能得出,燃煤是空气污染的元凶。该内行此指责不过是想借此撇清中国大陆石油行业与空气污染的关系。殊不知越描越黑。

  该内行观点三:她说我国的油品标准不是政府制定的,是油企制定的。她说错了!其实北京的京五标准是北京环保局制定的,国五标准是国家标准委制定的。几次重要的技术指标讨论和审定会议甚至都是国标委副主任亲自主持会议亲自拍板(我是参会见证人)。她花费百万元调研拍片,怎么这些基础的事实都没搞清楚呢?

  驳斥:该内行在这个抨击中继续玩文字游戏。《穹顶之下》是说,中国大陆制定油品标准的部门成员,大多是油企成员,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于一身,油品标准因之而代表油企利益,实际上等于是油企在制定油品标准。该内行能否告诉国人,北京环保局参与制定“京五标准”的成员都是哪些人?制定“国五标准”的国五标准委的成员都是哪些人?这些人中有没有“穹片”油企成员?

  该内行观点四:她说应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多开发天然气,使用天然气。说由于只有几大油企垄断经营,我国的天然气只开采了20%多,而不像美国那样有几千家油企。其实她根本不懂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是一个阶梯进行可持续开采的科学道理和技术,也不了解中石油为了加大国内天然气供应,投资建设了“四大战略通道”努力进口天然气,即使进口气价格远高于国内销售价格,造成进口越多亏损越严重的局面,但中石油为了保证清洁能源的供应仍义无反顾!试想,如果真像柴静说的那样开放几千家私营企业开采销售油气,必会鱼目混珠,假冒伪劣充斥,他们的加油站你敢进去加油吗?军队的坦克飞机军舰敢用吗?

  驳斥:这个观点就更是把该内行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粉饰成一个为国为民牺牲的高尚群体。都不用举什么实际例子,问问全国人民有多少人相信!可是笔者不能象该内行一样,只下结论,不提依据。否则岂不与其成了一路。该内行如其谴责柴静不懂“科学道理”,还不如谴责其不懂“国情”。“可持续开采”,滑天下之大稽!我们姑且不说时下的大陆行业,谁在为子孙后代实行“可持续”,

  即便属实,如此污染环境(其观点是建立在燃油不污染环境的诡辩基础之上的),子孙后代生存都面临着威胁,哪里还有“可持续”。开采天然气究竟是为了什么?

  用技术蒙人,就更是滑稽,现在不是闭关锁国的时代,你没有技术,你可以国际招标么。至于高价进口天然气,听起来挺有社会责任,可是如此高利润的石油行业,全世界最高档次的油价,年年要国家给大量补贴,这是你中石油在承担社会责任吗?是不是有沽名钓誉之嫌呀。中石油的“亏损”敢让第三方查查吗?把进口天然气的账目公开,让国人算一算也好领一领中石油的“情”。

  中石油的行业工薪是个什么水准,各中层领导的年薪是个什么水准,高层主管是个什么水准,那些被新闻披露的豪华消费是哪来钱的,这些该内行说得清楚吗?

  至于说开放市场就会鱼目混珠,你当政府是吃干饭的。整个世界都开放市场,抵制垄断,中国大陆的油企垄断还垄得理直气壮,直接对抗反垄断法。美国几千家油企,你找到多少假冒伪劣?你们垄断的油企,产品敢让国际第三方查验一下品质吗?至于军队的坦克飞机,就更是要挟伎俩,不是还有你中石油吗?怎么不让你垄断了,你就生产不出来坦克飞机用油来了?难道军品油不检验吗?

  该内行观点五:。她这个片子本意是暴露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可她自己又转圈否定自己。她说到炼钢烧煤是华北雾霾主因,应该遏制。可她又说这些产生雾霾的企业解决了10万人的就业,无法取缔,好像是在替政府求情解围。也许是她脑力不够,也许是她知识不够,也许是她思想不够,反正并无什么真知灼见,其实都是几十年前欧美国家成功治理污染的现成理念和方法。

  这个观点似乎更有些“不可说”。一连几个“不够”,究竟够不够“你懂的”!该内行只盯着这个雾霾与就业的关系,为什么不提一提片中英国解决雾霾与就业的有关系。断章取义,按需截取。“真知灼见”,残酷的空气污染现实与几十年前欧美国家成功治理污染的现成理念和方法,还需要什么真知灼见?请君入瓮?

  该内行观点六:其实一句话就可概括中国雾霾之殇: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管控、治理、消除雾霾,责任在政府!世界各国治理雾霾的成功之路也证明,责任在政府!

  这最后说了几句实话。可是仍透露出,是“你”不管,“我们”才做的。全国人都做,“我们”有什么不能做的。这与“亏损为国人进口天然气”的境界是否相去太远了!什么叫“国企”,你不仅是个生产企业,你还有义务率先承担社会责任。没有管你就没有责任了?那你与私营企业有什么区别。既然你与私营企业没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资格说私营企业“鱼目混珠”?谁是鱼目?谁是珠?

  《穹顶之下》最成功的恰恰是引起争议。此片把时下网媒流行的表现形式与语境做到恰到好处的结合,为许多不便在片中阐明的观点都预留了“眼”,而这些“眼”引起的争论起的“设问”的效果。把结论留在了片外。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9

握手

雷人

路过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0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