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褦襶子 //www.sinovision.net/?275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十四五岁孩子父母的困惑

热度 7已有 6559 次阅读2014-1-7 06:28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妹妹打来电话,诉说外甥带给她的苦恼。
  
  外甥壮壮初中二年级,正值青春骚动期。原本懦弱的孩子,现在居然经常暴躁地与妈妈较劲。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的妹妹,没有遇到过这种现象,一时间不知所措非常苦恼。于是开完本学期期末家长会,就急匆匆地赶往妹妹家。
  
  孩子的十四五岁,也就是初中二年级左右,是孩子们心理上的青春骚动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极具叛逆性,原本生活里非常听话的孩子却不知不觉中一反常态,什么事都与家长拧着干,你说东他(她)喊西,你让他(她)撵狗,他(她)非得赶鸡。生活里他(她)们开始与父母看法不同了,父母要他(她)们做的,他们会毫无理由地拒绝,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平日里难以集中精力,常常胡思乱想。你问他(她)们在想什么,他(她)们自己也常常说不清楚。
  
  其实这是孩子们生理变化在心理上的反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另一个心理反映就是开始出现性萌动。当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躁动后,对异性的关注逐渐增强,异性带给其的视觉反映令其心理难以平静。很快异性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甚至声音都会令他(她)们心旌摇动产生愉悦感。人的性本能不同于普通动物,最初的性心理反应是封闭心扉,不想让别人尤其是不想让家长知道。生活中反映为厌学,常常用上网玩电子游戏,打球等习惯运动排遣烦恼,个性不断增强。并且在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开始分化。
  
  当下中国社会的孩子一般是先分化为两大类。一类是精力旺盛,生理亢奋,正常进入青春骚动期,个性渐强。其反映就是上述所提到的带给父母的困惑;另一类是仍然乖巧听话,生活里缺少自己的主张,缺少个性。
  
  前者会继续分化三类。第一种情况,是心理脆弱,生活环境差,心理压力大,最后导致精神崩溃。有的反映为抑郁、躁动甚至自杀。此类孩子也有两种,一种是智力超群学有所成,但生活能力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弱,在平常的生活挫折面前往往都会崩溃。另一种是智力正常,但是生活里承受过多的溺爱,意志力薄弱,未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两种孩子缺乏生活自立的能力,常常会成为家庭与社会的负担;第二种情况,是由于生活环境不理想,引导不当,走上邪路。这种孩子虽然数量不多却容易成为社会的危害;第三种情况,是心理与生理都正常,精力旺盛,生活环境理想或者心理健康水平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强。即便不成为社会的精英栋梁,也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后者也会分化为两类。第一种情况,生理发育相对较晚,存在先天不足。不但学业平平,生活里做什么事也往往都力不从心。这种孩子如果不是遇到意外的重大挫折,在亲人与周围人的帮助下,一般能够独立生活;第二种情况,从小生活环境恶劣,长期缺乏正常的引导与约束,或者智力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这种孩子几乎是终生需要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
  
  孩子们从12岁开始,逐渐从对父母的依赖中脱离,直到18岁成人。心理学家把少年人摆脱父母监督,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称为“心理断乳期”。十四五岁的孩子正值孩子心理断乳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们的心理性别开始形成,文章开篇所提到的那些性心理反应恰恰是孩子生命力旺盛的正常成长现象。换句话讲,如果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还属于乖巧听话,生活缺少自己主张,未形成个性的后者,才是成长的不正常现象,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心理学上还叫“青春闭锁期”,即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轻易向外界敞开心扉,变得孤僻,对父母的态度显得冷淡,这是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会开始向往独立但却又缺乏经验;会在意别人尤其是同龄伙伴的评价;会体验自己从未体验过的内心秘密,与人交往不再那么坦率,对自己亲近的人也会有所保留,有孤独感;会关心自己的相貌、体态、身高;会有交友的需求,对异性会有朦胧的感觉;他们对他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生活及新事物感兴趣,开始形成价值观。但这个时期,会随着孩子们信息量的增加,而大大缩短。在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前,青春闭锁期与青春骚动期几乎是相同的。可随着网络等媒体对孩子们影响的加大,这个时期已经大大缩短。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正确引导,孩子们会很快误入歧途。
  
  心理学上有个规律,严重的个性压抑就会带来巨大的个性膨胀,受到压抑的个性最终会为自己的伸展找个缺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是“出了名”的,这种作法实际上剥夺了其遭受适当挫折、困难的权利。其结果是这些孩子到了大学(成人)以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在失望、焦虑中就会产生怪异的想法、反社会的行为。
  
  我们今天就谈谈如何对待孩子们青春骚动期的躁动与叛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人们拿他们当大人看,不愿意接受别人说他们幼稚。日常里行事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他人的劝说。所以对待这种孩子劝说是很难收效的。人的成长与小树一样,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靠其自然成长的。太多外力(人为因素)常常会破坏自然规律。但若不时常剪剪枝,也会出现旁逸斜出现象。
  
  成长中的躁动与叛逆,是生命的力量。就象核能一样,若不能控制其释放速度与方向,势必造成巨大的破坏。不但会毁掉自己,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对成长中的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就象给成长中的小树剪枝,是为了影响其成长速度与方向,只要能量释放速度与方向可控,不但不会产生破坏作用,还会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那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如何引导呢!每个孩子的引导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则还是有章可循的。大体上对男孩子与女孩子引导方式有所区别。不过都离不开一个前提,就引导孩子们做生活里的优秀性别角色。
  
  先说说男孩。中国的孩子都是从小在听话教育中长大的,基于性别差异,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渴望生活的认同。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们去做一个成人的角色。如果是父母双全,男孩子最好由父亲与之沟通。不过切忌沟通中不能再以父亲的身份要求孩子去做什么,而应该以一个成年男人与另一个成年男人角色进行商榷。父亲先通过给孩子讲自己的某些具体的成长经历,阐释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不良习惯的弊端,帮助孩子理解不良习惯的具体危害。并与孩子约定,父母只作孩子的镜子,定期提醒孩子的行为偏差。适当给孩子一些生活里具体担子,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最易拉近这种情况下父子心之距离的,就是关于女人的话题。父子间一但聊起这个话题,孩子就会有种父亲拿他当大人待的感觉。而也只有关于对女人的认识,才能帮助孩子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不懂得女人怎么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这是孩子心理性别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程序,也恰恰中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教育中的缺失。中国的家庭母女间很少深入地聊男人话题,父子间几乎不谈女人话题。学校教育虽然有生理卫生课,但是绝少有老师给孩子具体地讲性生理与性心理问题。要是哪个学校真的本着科学的态度给孩子讲了这方面的知识,相当多的家长会认为这样学校会把孩子教坏,讲这些课的老师品德有问题。而公共教育媒体更是禁忌性生理与性心理教育节目。因为性别教育的缺失①,已经给中国的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性别形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滞缓了孩子们心理成熟的过程与健康世界观的形成。
  
  父亲对孩子的性别教育不是仅与孩子聊聊女人话题就有达到目的的,还需要日常生活中的身教。父母是孩子第一个性别教育的老师,可惜中国父母这个老师的角色都做得不怎么好。男孩子怎么去做男人,首先是从父亲那学来的。女孩怎么做女人也首先是从母亲那学来的。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朦胧的性意识需要清晰化时,却极少得到正确的引导。
  
  性心理的成熟是孩子健康成长无法逾越的程序。性是人类永恒的动力,而我们的社会却给性戴上了不道德的帽子。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文明给传统的保守观念以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保守观念已经无法约束孩子们的性行为,如今小学生中都已经出现偷尝禁果的现象。孩子们的成长迫切需要正确的性观念教育,可我们的性教育远离生活,较好的地区也只是给孩子们一些抽象的概念。
  
  倘若是单亲家庭,或者父亲长年在外工作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孩子,母亲一定要禁忌生活里想到哪说到哪,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最反感的就是母亲唠叨与父亲的暴力。如果不是父亲一些反常失度的暴力教育,母亲的唠叨对孩子的危害甚至更严重。其对孩子的危害甚至可能导致孩子精神的崩溃。现实生活中不乏孩子因为母亲唠叨走极端的例子。如果母亲在孩子这个年龄段,能够主动示弱,请求孩子帮助,不但会激发孩子男性的性别意识,还会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青春骚动期。
  
  这种情况下,母亲的眼泪与对苦恼的倾诉,对孩子会比所谓正面教育有效果。我们生活里的一些所谓的正面教育,往往就是简单教育程序的代名词。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事,真正的教是为了不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原则,就是要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变要孩子去做什么,为引导孩子要做什么。这不仅适用于文化知识学习,也适用于孩子精神世界里的成长。母亲要对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及时鼓励,肯定孩子生活中的“成就”,对孩子的成长要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欣喜与自豪,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并渐进性地交给孩子新的生活担子满足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
  
  对于女孩子青春骚动期的引导往往会更复杂。引导不力的后果对社会的影响甚至大于对男孩子引导不力的影响。我们今天不探讨社会问题,仅就个人管见为读者朋友提供点参考想法。由于性别因素,女孩子与男孩子的心理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引导教育需要更加细腻,循序渐进。
  
  对于女孩子的引导,由母亲主导为宜。但父亲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对父亲的心理依赖感更强,往往更容易听进去父亲的教诲,对母亲唠叨式教育更反感。但切忌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父亲适合分担女孩子的安全教育,给女儿安全感。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定期与女儿进行沟通。引导女儿做好生活中女性的优秀角色。
  
  男主外女主内,是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之后的分工决定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女人负责细胞内部,男人负责细胞外部。如果都跑到细胞外部,时间久了这个细胞就坏死,家庭也就面临着解体。一个女人在男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要想扮演男人的角色,承担获取家庭细胞所需要的外部“营养”是很难的,往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尤其是时下中国社会,常常要付出家庭解体的代价。培养女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并不排斥引导孩子做一个生活中优秀女人角色。当今中国社会,只一个人工作,工薪家庭将生活得非常艰难,缺乏生活自立能力也是当下中国家庭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培养女孩子做一个优秀女人角色的最佳时机就是心理性别形成时的十四五岁阶段。
  
  对于女孩子的引导,以技能培养为上,思想引导为辅。因为生理差异使然,女孩子善于感性思维,以日常具体生活的亲自操作,使女孩子逐渐增强角色感。母亲要告诉孩子,目前社会盛行的恋爱观是南辕北辙,一个生活里事事顺着自己,侍候自己的丈夫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丈夫真的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包揽了全部家务,那么这个违背了正常社会规律的家庭也就离悲剧的结局不远了。要么,家庭细胞因为缺少细胞外部营养,生活拮据难以维系。要么让丈夫失去角色感,不断冲淡夫妻感情,最终必将导致家庭的分解。
  
  家庭主妇是女孩子心理性别形成期成长的取向。千万不要以为恋爱离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太远,更不要自欺欺人地以为你不与她谈这种问题,她就不想,就能避免早恋。更不必忧虑这么早与孩子谈恋爱问题,会让孩子深陷早恋的误区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心理的变化,如其让孩子误打误撞在茫然中摸索,不如给孩子以明确的正确引导。让孩子懂得,只有做好生活中性别角色的男女组成的家庭才能稳定。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一份理想的恋情,一个稳定的家庭,必须以辛劳的付出为代价。缺少辛劳投入的欲望放纵,必定导致悲剧。幸福的生活,必然用辛劳的付出换取。懒惰的人没有资格享有温馨的情感。没有辛劳的付出,永远留不住优秀的男人。一个优秀的女性角色,才是最吸引男人的。
  
  引导孩子家务操作,切忌只重数量,忽略质量,这样会让孩子很快失去成就感。指导女孩子做家务,从厨房开始较合适。手把手地指导孩子为上班的父亲烧菜,父亲回来要细细品尝,给予充分肯定。如果存在哪些不足,不要由父亲说出来,由母亲来指导改进。父亲要经常在客人面前赞誉女儿烧菜多么多么好吃。烧菜手艺学到一定量后,可以与孩子商榷邀请少量至亲好友来家聚餐。事先把聚餐的目的告知亲朋,求他们共同帮忙鼓励孩子。
  
  日常生活中,尽量少给女孩子钱,多以实物形式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且要适当拒绝孩子的需求,引导孩子节制欲望,培养孩子包容的心态。让孩子懂得包容是女人美德,也是通向幸福生活的必经之路。但是包容需要点艺术性,就是通过恰当的方式让被包容者感受到被包容。比方说一个不自然的表情,片刻的犹豫,温柔的感叹等等。不过切忌方式不能太赤裸,否则适得其反,会招来被包容者的反感。
  
  教育目的性不能太强,目的性太强的教育往往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尽管我们现在模仿西方国家搞什么素质教育。可事实上仍无法跳出“接班人”模式的工具教育窠臼。一个以培养杰出人才为目的基础教育,是畸形的教育,超出了基础教育属性的范畴。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教出多少优秀的孩子,而是要教出多少合格的公民。可是我们社会的学校教育里,却以牺牲绝大多数孩子为代价,换来少数优秀孩子成功。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人才结构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
  
  许多学校出现这样的现象,班级里的考试成绩除了优秀(百分制85分以上)的,就是差生(百分制30分以下),差生人数要高出优秀生数数倍。这种畸形的教育模式,是绝大多数持急功近利教育观念的家长推波助澜的结果。市场经济社会,有什么样的教育需要,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中国的父母缺乏一个平和的心态,让孩子健康成人,让孩子有一个幸福平淡的人生。而几乎全部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实中若真的能有那么多龙凤,龙凤还有什么稀奇的呢。家长们对自己的人生丧失信心不想再奋斗了,却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试想一个生活观念如此消极的父母,若没有基因变异怎么可能有如此成功的孩子。上学本来是愉快的,可是却成了中国的孩子最苦恼的事。相当多的孩子家长被问及教育的弊端时都明白其中危害,只是他们的解释是“没有办法,别人都这么做……”,这就是中国工具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家长们的悲剧所在。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判断,有的只是随波逐流。
  
  其实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育。在教给孩子做人底线——别犯法、别缺德的前提下,引导孩子们识别健康的成长方向。学校这块孩子们成长的土壤,只管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养料,至于孩子成长到什么高度,那要看孩子的个性差异。培养孩子做生活中优秀的性别角色,是引导孩子度过青春骚动期的有效途径。青春骚动期的躁动与叛逆,是孩子正常的成长反应。反应越强烈,说明孩子的可塑性越强。
  
  注释:①见褦襶子杂文《成人教育的缺失与性别教育》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5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褦襶子 2014-1-7 23:20
田螺姑娘: 〝十四五岁孩子父母的困惑〞我赞同!不要说,十四五岁的孩子。其实、父母的困惑,在孩子的那一个年龄都是有的!就像阿彭说的一样:到年龄了、一下子突然就开窍了 ...
教育孩子的困惑的确普遍存在,可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为难管。如果引导不当,会影响其一生。感谢关注,祝安。
回复 褦襶子 2014-1-7 23:19
阿彭: 人到一定年令时脑子会"开窍".我在十四岁前,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二时,年年算术代数科目要补考.可是到初三一下子突然开窍,成绩很快上去了,并顺利考取高中. ...
是啊个性差异普遍存在,所以教育孩子没有统一固定不变的模式。感谢关注,祝安。
回复 田螺姑娘 2014-1-7 20:01
〝十四五岁孩子父母的困惑〞我赞同!不要说,十四五岁的孩子。其实、父母的困惑,在孩子的那一个年龄都是有的!就像阿彭说的一样:到年龄了、一下子突然就开窍了!
回复 阿彭 2014-1-7 17:14
人到一定年令时脑子会"开窍".我在十四岁前,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二时,年年算术代数科目要补考.可是到初三一下子突然开窍,成绩很快上去了,并顺利考取高中.可见这个年令阶段十分重要.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