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才子冯梦龙真是一个高产作家,《情史》便是他的作品之一,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寻常的古女子,如才子佳人的诗情画意,所以这本书我们是不可不读。《美人虞》说的就是虞姬清凉的结局,那时候汉军已经大获全胜,项羽在一片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失败的命运已成现实。只见项羽悲观的吟了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曾经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项家又是楚国将门,与秦有国仇也有家仇。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秦时,项羽马上响应,他只率领八千子弟就过了江东。巨鹿一战他破釜沉舟,当时各路诸侯都是在作壁上观,只有项家军在孤军奋战,最终还是击跨了秦朝军队。诸侯在辕门都不敢抬头看一下项羽,此刻的他已经是一个刑天之神,其实论反秦的最大功劳者当属项羽,他一直周旋在正面战场上。可是刘邦明显是敌后打游击,一种投机主义和小农思想,保存势力之心有之,当他一听说先入关中者王之,便立刻抛弃了和友军作战的承诺,乘火打劫到了咸阳。
项刘争霸的时代已经不是春秋的时代,在春秋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到天道、人道和德政,自从秦统一了列国之后,加上他支持李斯的焚书计划,春秋思想的确是名存实亡。可以说项羽和刘邦要是生在春秋,他们都不会被诸侯所拥戴和支持,项羽好杀就为诸侯所耻,刘邦在春秋时也只算是个小人,秦穆公、齐桓公、晋文公都比他更英雄。刘邦反秦只是为了取代它的政权,相反项羽没有这样的野心,他灭秦之后却是大封反秦的功人为诸侯,和他们共享天下,连刘邦这样背叛他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国土。可见项羽有包容,他有一种春秋的遗风。
四面楚歌的时候,虞姬也和了一首诗“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项羽明白了虞姬的决定,但是他不忍心,于是叫虞姬善待汉王。悲愤的虞姬却说“妾闻忠臣不二君,贞妇不二夫,请先君死。”最后“项王拔剑,背而授之。姬遂自刎。”项羽是背对着虞姬,他不敢面对着看虞姬的死,因为虞姬是他最深爱的人,彼此患难与共,又是红颜知己,到最后也没有背叛过自己。项羽觉得自己保护不了虞姬,不能够实现白头终老,正是这种失去爱人的痛苦刺激,让他厌倦了一切,看破了一切,他没有求生的斗志,这也是他不过江东的原因。
从虞姬的诗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文化的女人,她有视死如归的勇气便不是一个弱女子,必是一个沙场猛将。虞姬自从和项羽相遇之后,两个人便是形影不离,彼此南征北战,马上功夫自是不在话下,所以说虞姬是千载难逢的侠女子。从项羽和虞姬诀别的一翻话看的出,刘邦想着虞姬的美色,但是虞姬对死的选择是想激怒项羽,让他忘掉眼前的失败,杀出重围。另一种打算是不想连累项羽,她何偿不是把项羽当成自己的知己呢,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她更不想被刘邦这种违背春秋大义的人所玷污。
如论项羽之残暴,其残暴的对象却是秦人,并不是天下百姓,项羽虽有春秋的精神,却没有对春秋内容做深入了解。《左传》有秦穆公说的一句话“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项羽小时候就不喜欢读书,文化的断层让他成了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正因为文化的缺乏,他才被嘲笑是“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史记、项羽本纪)。末路时虞姬自杀,乌骓马交给了乌江亭长渡江。但乌骓目击了项羽战死的惨样,它一阵悲鸣后跳入江中自沉殉主。乌江亭长重新上岸,恳求刘邦能让他埋葬项羽的全尸,没有得到刘邦的答应,于是他也拔剑自杀。虞姬、乌骓马、乌江亭长都有春秋的精神。
刘邦这个人鄙视过儒生,可是汉朝坐江山时又恢复了儒生的合法身份,重视士人力量。如果项羽小时候能多读几本书,明白春秋或是左传的内容,怎么会败给刘邦呢,他也将是另一个受诸侯朝贡的西周王朝了。那么虞姬也不用以死明志,虞姬的死真是千古悲哀。项羽所以会失败就是他没文化,没好好读书,不理解“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的春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