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儒林列传》上说到“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陈涉具死。”孔甲乃孔子之后,在《孔子世家》里记有“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陈涉就是陈胜,在大泽乡演出一幕“大楚兴,陈胜王”的反秦浪潮,秦朝立即步入衰亡的地步。陈之所以要反秦,原因是有一个现实的暴政,孔子后人要投奔陈胜,无非是为儒家正名,改变焚书坑儒的不安全现状。
早在秦始皇时李斯就有焚书的建议,他说“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者同罪。今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秦始皇焚书也就打击了百家学派,至少这些学派不敢公然讲学论道,之后秦始皇也坑儒,史载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扶苏反对对儒生的杀戮,秦始皇生气之下让他去蒙恬那里征战匈奴。
虽有焚书坑儒,但儒生并没有被赶尽杀绝,杀人也没有继续下去,在二世时仍有许多孔子的信徒在朝中待命。清始皇时孔学变的冷清,不过道家却热闹非凡,这全是秦始皇想长生不老,但人力物力都发了,秦始皇对长生仍持有幻想,可长生不老之药一直没有得到。正因为儒学受到秦政的暴力压抑,一旦陈胜大规模反秦开始之后,孔甲马上率一支儒派学生前去投奔,希望将来陈胜是一个重诗书礼乐的大国。但陈胜的起义最终失败,这时的儒生很有任侠精神,如同视死如归的死士,孔甲最后也殉难在陈。
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如果不是秦政对儒生的恐怖压抑,孔甲一伙儒生也不会积极响应别人反秦,这种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全是秦种下的恶果。虽然孔子周游列国,有陈、蔡之困,不为各诸侯国认真重用,但至少当时孔子的布道还很自由,也没有受到坑儒的对待,天下诸侯起码还尊重儒生。除儒学以外,还有许多学派也很自由地行走天下诸侯之间。可秦一旦统一了中国之后,反而焚书坑儒,灭绝华夏文明,百家学派的后人哪个不义愤填膺,哪个不愿推翻暴秦。陈胜一反,项羽、刘邦也反,不仅仅孔甲一甘儒生要反,凡是一个人都知道要反秦,谁都受够了秦政的苦。
秦用武力平定天下,却用武力治理天下,而且秦始皇暴力虐待六国亡民,最可恨的是他藐视文化,破坏文化。先秦的中国是诗书礼乐,百家争鸣,秦偏要结束这一场黄金时代,反秦一旦积累在士的身上,那成千上万的士都起来反秦。今天有人投靠陈胜,明天又有人投了项羽,或是刘邦,如此三方五次的闹,秦不亡真是没有天理。秦始皇还是看轻士的力量,体会不到“士可杀,不可辱”的道理,秦失天下便是对文化有歧视,对精神主义的士者有歧视,秦当然要灭亡。秦的灭亡和孔甲的死难告诉了我们一个答案,任何君主发动了文字狱,必然会引起读书人的反抗,今天不反明天也要反,仇恨的种子在文字狱发生的那一刹那诞生,直到这个王朝的灭亡。从古到今,君主爱发动文字狱来绞杀人的思想,一直以来知识分子与政治也总是水火不容,双方也总是格格不入。但知识分子的力量一直是影响一个王朝的稳定,或颠覆一个王朝不可不团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