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有一种不怕打江山的锋芒霸气,却有怕坐江山的亡国恐惧。李世民是个智者,他坐江山无日不是战战兢兢,因为隋亡的太快,为了不让唐朝变成下一个暴隋,那视人民如兄弟姐妹,采纳臣工语谏,这也成为李世民的政治抱负。李世民能成为一代伟人,其功不可没的背后自然也少不了他周围的臣子,所以凌波阁上的功臣画像更是盛唐辉煌的见证。
魏征便是一个优秀的臣子,在他那篇《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对坐江山的长期稳定,发表了其高瞻远瞩的治国策略。首先讲到的是根本,他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古代真正的明君,都会把爱民如子作为国家的根本任务和长远目标,打江山的时候喊的口号就是解放人民的苦难,所以才有人民来拥护。如果坐江山便抛弃了爱民和养民,保民的思想,那唐朝该如何“永保无疆之休”,只怕末日和暴隋一样。所以“不念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处于其厚,情不胜其欲。”
坐江山者如果不能坐江山,那便会失掉江山,可失是有很多原因的,魏征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忧国忧民的皇帝才是坐江山的标准,一般在创业当初的人会多少考虑到民生,在唐朝之前不知多少朝代更替,汉亡之后从三国,到晋时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几百年的中国一直兵荒马乱,老百姓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打江山的人如星罗棋布,能坐江住江山,守住江山的就没有几个杰出的人。这便是魏征文中说的“即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怨不在天,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魏征出于对李世民守业之艰的同情与关怀,便总结了“十思”,正是“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魏征主张坐江山者能顾全此“十思”,或坐到“十思”,一定可以达到他乌托邦的那个理想国。也就是“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但是坐江山岂非易事,大多是不肖的子孙败家亡身,也许是子孙在荣华富贵的高墙之内,天生有饱暖思淫欲的依恋瘾。正因为子孙未经战争年代的洗礼,不知开国创业之艰,又不能理解百姓之苦,最后成了昏君或是暴君,加上一群奸佞在兴风作浪,那么也就注定了国破家亡。坐江山的后来接班人,早忘记了前朝灭亡的教训,狂妄和自相构成意淫般的太平假象。这些人坐江山等于是在坐井观天,再也不将民为贵作为国家长期稳定的根本方针,一旦老百姓忍不住了要走上陈独胜和吴广的道路,统治者也只能千方百计派军队来镇压,又对其他地方封锁消息,又在鼓吹太平麻木那些人民。可到了最后,真相再也掩盖不住,人民再也不可能有合谈的信心,而外患也马不停蹄地要打进来。可惜几代人用泪水和鲜血建设起来的大好河山,因为一群不负责任的坐江山者并其利益集团,让这天下变成颓垣断壁,一片废墟,又苦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无论是魏征还是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是居安思危者,为君是战战兢兢,为官仍是战战兢兢。非常才俊才有超过平常人,有跨过时空的思维,这种人的心里,一直想着国家命运,他们的眼中不仅看到一代人开国的光荣记忆,也看到将来的国家命运,和历史里的过去是一样的结局,国破家亡,天下大乱。敢居安思危的人那是智慧,更是勇气,所以魏征不惜冒死触怒龙颜,他的一生在盛唐的时当中留下了永不消逝的光影。这是魏征的智慧和勇气,这也是好官少有的良心还有责任。
君臣关系是一种合作,完成彼此的救亡理想,君臣忧戚相关的默契又像是伯乐对千里马的价值肯定。世间千里马何愁会没有,又如愁不会有一生立志于救国家,救百姓的好臣子。可要遇上一个像盛唐那样讲包容的政治环境,那实在是大海捞针。李世民正是一个讲包容的皇帝,这才有一个人尽其才的为臣空间,从谏如流,威镇天下,诞生了一个“贞观之治”。魏征的敢谏是无畏生死,他敢为天下先的良心也令一些官员嫉恨,甚至连李世民有几次也龙颜大怒。不过很幸运,李世民还有一定清醒的头脑,加上长孙皇后的教化,李世民从大局上还是很肯定魏征的。李世民对坐江山的那种战战兢兢在他《答魏徵手诏》有所心声,他说“朕在衡门,尚惟童幼,未渐师保之训,罕见先达之言。”又有“自惟寡薄,厚享斯休,每以大宝神器,忧深责重,尝惧万几多旷,四聪不达,何尝不战战兢兢,坐以待旦。”
魏征死后,朝中再无像魏征这样专业的敢谏之臣,可惜是长孙皇后也是过早地去逝。晚年的李世民犯了领袖的通病,狂妄自大,骄傲自满,终于酿成了下一代人王子间的东宫杀戮。李世民本是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凶手,有着东宫的隐患意识,至于晚年能失控到血案的发生,和朝中无魏征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坐江山能坐多久,这要看接班人是不是励精图治的英明之主,如果是个明君,还要看他如何用人,像魏征这样的才俊当然是越多越好。国家长治久安,有一大堆政策还不够,需要人去行动,所以任人为贤,君臣同甘共苦,这天下何愁没有良好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