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关于秦人祖先的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女曰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秦虽有神奇的先人事迹,并不代表秦就有天佑能一帆风顺,终是兴衰难逃脱于上帝的游戏菜单。在秦献公十一年时,周太史儋对献公说“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年复合,合七十七岁而霸王出。”太史儋能未卜先知,预知未来所发生的一切,他所指的霸王正是主力推翻秦国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秦列为诸侯之前,周幽王遭犬戎之难而死郦山之下,当时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周平王无力光复国难,便将国仇雪耻的责任寄托于秦公,并许诺秦收复失地后便是该失地的主人。“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秦因此金戈铁马,襄公讨伐戎于岐便不幸去世,儿子文公继承了父辈的遗志,给戎人以沉重的打击,收复失地,并且将岐以东献给了周王室。
秦独立于诸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周又分化成两周,但最后灭周者却是秦国,也是秦破灭六国而成为中国版图最有影响的皇帝。但秦始皇的暴政反而加快了六国亡民的反秦心理,终于在二世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反秦动乱,天下英雄也杀秦吏纷纷响应反秦的波澜壮阔。在反秦力量中以项、刘更有传奇的篇章,但若论二人在反秦上的贡献,项的付出多于刘邦。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与秦国主力决战,可是刘邦却因为“先入关中者王之”的怀王戏言,为私利放弃了与秦主力决战的约定,乘项羽与秦主力决战时抢先进入咸阳。
不错,先进入咸阳的是刘邦,秦子婴在霸上“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刘邦的受降仪式并不能让他美梦成真,项羽对刘邦的自私行为很愤怒,于是陈兵而来争强。刘邦在鸿门宴化险为夷,之后项羽进入咸阳,他杀了子婴,又对咸阳杀人放火,真正起到了亡秦的作用。但项羽的好杀也让他众叛亲离,最后四面楚歌,为刘邦所败,死无全尸。
后人将这个周太史儋说成是老子,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道家,虽说官职是著史,成天和书打交道,但他对国运兴衰的预知却不得不让人吃惊。我一直觉得对读书有种虔诚的人,书读多了便可以和鬼神沟通,可以在古代或未来神游,如果文字没有这一项神奇力量,早时仓颉造字又如何会令鬼神惊悸。国运从兴到衰,朝代更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似乎谁也明白。但至于为什么会衰,是什么人来取代,修行之人可以预知,但书读久的人也会在这方面找到一些灵感。
我认为太史儋言中的霸王就是项羽,他亡秦最直接有破坏力,又称作西楚霸王。有人说太史儋言中的霸王是秦始皇,我反对这种假设性的妄断。秦始皇破灭六国,将自己称为朕,一世皇帝,当自己是受了天命的天之子。如果太史儋说的是他,干脆说天子,又何必用霸王二字。项羽的西楚霸王更近于太史儋的预知,太史儋说出了一个亡秦的灾难,可如果是注定好了的历史结局,子孙再如何努力弥补也是徒劳,因为国家溃烂严重,非一个皇帝能救的。秦始皇是一个很迷信的皇帝,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从太史儋语言中去思考,也许这番前人之言早成为往事。如果不是秦始皇用暴政处世,那天下也不会大乱,我们人类的力量很有限,全是上帝的棋子,谁成败谁又存亡,上帝早就安排好了这场动乱,人是改变不了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