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www.sinovision.net/?2570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宁磊扩充并详解道德经(原创)

已有 1795 次阅读2013-12-16 20:54 |个人分类:宁磊---理论、观点、发现|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作者照片)

 

 (不经允许,不得转载,不得引用,不得抄袭,侵权必究)

  

一、老子对话宁磊

 

宁磊,您好。

已成神仙之老子,在天宫一块石头上静静熟睡,热烘烘太阳暖融融照着老子。老子进入了美妙奇异梦境,他在一望无际奇花异草中与蜜蜂、蝴蝶、蚂蚱们嬉戏,一阵风吹来,老子跼促远眺纷纷随风摇荡着花草,不远处山坡上参天大树发出阵阵风吹树枝涛声,在哗哗作响风树涛声合奏中,一个亮光一闪,一本书飘到老子眼前,老子一把拽过书,书名是《闪跃》,作者名叫宁磊,老子呼啦啦看完全书,会心笑了,他从天宫望向地球,在一个茅草屋里,宁磊正在做梦,梦中,宁磊正手持镰刀在一块麦地中割麦子,她割麦速度最慢,一个人被其他割麦人远远落在后边。老子一步跨到麦地,随对宁磊说了上面之语。

您好。您是先哲,我是后人,您用称呼我,让我诚惶诚恐,您还是直呼我名子,这样我会随意些。宁磊停下割麦子,望着老子说。

奥,《道德经》问世以来,只有庄子叩开了《道德经》一扇小窗户,之外,再无人读懂过《道德经》,今天,您所著《闪跃》打开了《道德经》大门,并且,您所著《闪跃》还开辟了一扇更大智慧之门,我终于看到了华夏后人中有新智慧之浪迈过了《道德经》这个大浪头。我倍感欣慰。老子目光深邃看向远方,缓缓说到。

您好,老子先哲。您所著《道德经》确是智慧之作,因为《道德经》中蕴含智慧极高以至后人无能力读懂,再加上您用语极其凝练,后人更难理解,更重要是要读懂您所著《道德经》不但必须具备极高智商而且必须具备极其高尚人格和品行,这些使人们难以读懂《道德经》,但是人们也感觉到了《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哲理,所以人们一直在不间断去试图读懂《道德经》。我有幸看明白了您所著《道德经》,非常感谢您所著《道德经》,非常感谢您留下了智慧之经《道德经》,读过《道德经》后,有眼前豁然开阔之获益。宁磊望着老子,非常惬意说着。

噫,可喜可贺,《道德经》造福人间之大门从此打开了,感谢您打开这扇大门。老子微笑着说,


望着宁磊。

宁磊望着老子,微笑着说:岂敢。愿多听您智慧之声。您可否将您更多学识留在人间?宁磊问到,她想学到先哲老子更多智慧,忽然,她发觉自己和先哲老子都还站着。她一手一个拿过两个已扎好麦捆,将一个麦捆放到先哲老子跟前,说道:

您好,先哲老子,您请坐。

老子开心坐在了麦捆上。宁磊在离先哲老子三尺开外地方,放下另一个麦捆,坐到麦捆上。先哲老子与宁磊分别以大约20度角度朝向东南和东北,面对面坐着,既能彼此看见,又能望到前面还没有割过那大片黄澄澄麦子。

我们在天宫神仙们无时不在关注地球,人之能力大大超过了以往。老子说,口气有点严肃起来。

是,人类现在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跟过去比挺快了。宁磊说,她以地球人角色证实老子之语。

我跟孔子还有华夏之外那些在天堂神仙们时常为此担忧,现在人类科学技术实际在做着毁灭地球毁灭人类之事情。老子已经有点忧伤表情。

您所说很对,我也有此观点,但更多人、更多党派都在越来越更大更强做着这些事情,非常疯狂,真乃大事不妙。宁磊说,也很忧伤。

无科学才是真科学。老子说,顿了顿,继续说道:可以用这句话拯救科学。

请教先哲此为何意?宁磊向先哲老子请教。

一项科学技术之科学使用,要以掌握超过该项科学技术几倍、几十倍甚至几万倍更高科学技术为条件。这时,该项科学技术已经平民化,可以说已经算不了科学技术了,已经成为一个常识了。这时,该项科学技术才可以被大量大规模使用,这时该项科学技术叫做真科学技术,就是说它之负面作用已经被人们认识清楚了,基本上不可能对人对周围环境产生危险了,当然,可能性还有,但已经小多了。这时基本可以放心使用该项科学技术,这就叫无科学才是真科学先哲老子娓娓道来。

谢谢您,我明白了,比如人类在开始使用铅制品时,就有无数人死于铅毒,甚至国外有国家整个皇族和贵族都在承受着铅毒危害,他们却浑然不知。因为他们违反了无科学才是真科学这个道理。今天,人们已明白了铅毒危害,但也仍然没有达到无科学才是真科学这种水平,所以还有很多人在承受着铅毒危害,就是说,是人们急不可耐和疯狂行为在危害人类危害地球。宁磊用个例子说明自己明白了先哲老子之语。

呵呵,您果然一点就通。老子乐了。

您好,老子先哲,感谢您这句无科学才是真科学。这句话跟您所说无为思想一脉相承。今天我在梦中,我要好好记住这句话,要广为传播这句话,让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尤其是让有权有势力人们懂这个道理。宁磊知道自己在做梦,她要使劲记住无科学才是真科学这句话。

麦地里,几只蝴蝶在飞,一个七星瓢虫飞到了先哲老子手上。

我要到奇花异草园里找我伙伴们去了。先哲老子说,就象一个在海边捡拾贝壳孩童,时刻忘不了那些多姿多彩美丽贝壳。

先哲老子,非常感谢您赐教,我们能再会吗?宁磊说,她多想继续请教先哲老子。

我也感谢您,《道德经》终于有了知己。老子说,面含笑容。

宁磊,我们后会有期。先哲老子说着,站起身。

后会有期。她站起身向先哲老子挥手致意,恋恋不舍。

风树涛声,我来了,小伙伴们,我来了,奇花异草们,我来了。老子心中默念着,回到了天宫奇花异草园里。


 

 

二、闪跃——宁磊详解并阔充《道德经》

 

【引用原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宁磊注释】

道:正确道理。

常:普通,一般,平常。

名:名称。

无:未知;不存在;不。此处表示不存在之意。

有:已知;存在;要。此处表示存在之意。

始:开始,初始。

母:开始孕育,开始。

妙:奥妙。

徼:概念,定义。

玄:玄机,奥妙。

【宁磊翻译】

道理,值得称说道理,是那些非同一般道理。名称,值得称说名称,是那些非同一般名称。天地之间事物开始时没有名称;有名称这个事物后,名称成为一切事物根源。所以,通常没有道理和名称,要观察他们奥妙所在,通常有道理和名称,要观察他们本质是什么。道理和名称这两种事情有相同之处而名字不一样,相同之处就叫做玄机,玄机之上再玄机,相同之上再相同,就是众多奥妙答案所在。

 

宁磊言说

 

道理和名称是认识事物两个必要环节。先有名称,就完成了从不知道某个事物到知道该事物这种过度。知道一个事物名称后,也可以说是给一个事物起个名称后,接下来再寻找该事物所蕴含道理,这个过程是从知道该事物向明晓该事物过度。知道事物和明晓事物是认识事物两个关键步骤。比如黑洞,这个名称是人们认识黑洞从无到有第一步过度,再继续寻找黑洞这个事物中所蕴含道理,是从知道黑洞到明晓黑洞这个事物第二步过度,认识事物第二步过度往往经过很多次反复才能基本完成,现在,对黑洞认识第二步过度还在进行中,人类还没有完成这个认识上过度。所以,道理和名称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是两个必须关键点。有时候,事物在没有名称时就已经被开始认识了,比如某些天体就是计算出来后,然后才找到这个事先所计算出来天体,找到这个天体,第一个事情就是给该天体一个名称,同样表明了名称是认识事物关键步骤。有个名称,就是用名称这个符号给一个事物做个定位,当然,不管叫什么都对事物不产生任何实质影响,但是给个名称这种重要在于有了名称后事物就被定位了,定位一个事物对认识一个事物来说是必须,因为世上事物千千万万,没有名称显然不行。如此,名称和道理这两个事情就从定位一个事物和明晓一个事物这两个方面达到对事物认识不断有所提高。

对“常”与“恒”辨析:

“常与恒”基本同意,从时间长度上理解意思基本一样。“普通、一般、平常”道理从时间上分析具有某种程度持久性,持久性所表示意识正是“恒”和“常”之意。而要表达“永久”时,要用“永恒”来表示,这里面“恒”还是“常”之意,用“永”字表示“永久”,组成“永恒”一词。

     对“无”和“有”辨析:

     “无”和“有”是反义词,表示三种对立语境:第一种语境表示“存在还是不存在”,不存在是“无”,存在是“有”。第二种语境表示“已知还是未知”,知道有某种事物和道理是“已知”,不知道事物和道理是“未知”。第三种语境表示“要还是不”,“不(怎么)”用“无”表示,“要(怎么)”用“有”表示。“无”和“有”是一种对“认识”所做描述和表示,判断出“无”和“有”须以某种认识和科学为基础,实际上是指在某种“知识”下做判断,所以“无”和“有”中天然就包含着对知识有无这种意思表达,也就是“未知和已知”这种意思表达。

 

《道德经》是一部人类文明启蒙著作,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它在问世以来两千多年中一直影响和启发人类社会进步。《道德经》内容涵盖了哲学、科学、经济、社会、人文、军事、政治、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等差不多所有今天社会各个学科知识,并且,《道德经》中所有论述以今天科学水平看都正确。

《道德经》是一部总括哲学、科学、经济、社会、人文,等等,几乎所有学科领域巨著。

《道德经》第一章是总括性一章,对“道”做出了明确定义,在整部《道德经》中起着关键作用。逐句解析《道德经》第一章内容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首先,“道”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道”之准确意思就是“正确道理”。对《道德经》来说,它所要说“道”就是“正确道理”,不可能去说那些错误东西,道,就是正确道理。《道德经》通篇中它贯穿了在描述很多方面正确道理。正确道理有很多,比如,吃一口饭就不饿了,也是一个正确道理,但《道德经》中不可能说这样道理,因为它只是“常道”,大家都很容易知道道理,而《道德经》要说“非常道”,就是那些非同一般正确道理,也就是有一定难度甚至难度非常高正确道理,所以人们会感觉《道德经》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正是《道德经》追求所在,它要谈论高级正确道理,也就是有一定难度正确道理。名,是人们对事物定义和描述,非常简单容易名称,《道德经》中也不会去说,《道德经》中要描述那些名称和事物同样是那些有一定难度“非同一般名”,也就是“非常名”。这第一句话说明了《道德经》中所说“道”和“名”是那些非同一般“道”和非同一般“名”,这正是《道德经》中所要表达那些内容。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万物开始时它没有名称,有了名称之后名称就是万物之母了,比如说,杨树,当人给杨树定义出杨树这个名称后,新生长出来千千万万杨树就都叫杨树了,这是从万物来源方面来说,从来源方面说,名,就是万物之母,也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对万物认识之规律,万事万物在人类认识学上来说,名称就是万事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对于那些通常没有“道理”和“名称”之事和物,要观察它奥妙所在,当人们观察出没有道理和名称事物奥妙所在之后呢,那就知道了它之“道理”和“名称”,那就是说变成了已知道理和名称了,有了“道”和“名”之后呢,要“观其徼”,就要探究它本质是什么。“常无”和“常有”这是认识事物两个过程和阶段,是《道德经》在第一章中讲说人们对“道”和“名”所认识过程,是属于认识学范围之内事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是说“道”和“名”这两个事物有相同之处但是名称不同,它们相同之处是都是“非同一般”,但是,它们名称不一样,那么,这个相同之处呢,就是“玄”,是奥妙所在,再深究下去话,相同之处还有相同,深奥之中还有深奥,就是“同谓之玄”了,之后,“玄之又玄”,当发现一个奥妙之后,还有新奥妙产生,深奥之上再深奥,相同之上再相同,就是“众妙之门”,就是很多奥妙所在。比如,人类认识生命,它就是一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过程,人们知道动物和植物后,然后,知道微生物,人们归纳出细胞,差不多细胞是所有生物共同之处,之后人们又发现基因,基因是在细胞这个相同之处之上再相同,所有生物都有基因,现在基因学还在继续发展中,也许人类又会发现基因之上“再相同”之另一个生命奥妙所在。人类在认识宇宙过程中,也在寻找这个相同之处,人类在寻找第二个宇宙,在寻找太空中有没有跟地球同样相似星球,这都是在寻找“相同之中再相同”,就是“玄之又玄”,就是说《道德经》,它,就是在两千多年前,它就给出了人们在人类社会中,在科学和社会人文哲学方面进步一个规律,那就是“道”和“名”,“道”和“名”呢,人们不断发现“非同一般道理”和“非同一般名称”,然后再“玄之又玄”,相同之上再相同,然后人们就实现认识越来越进步,科学越来越进步,并且,《道德经》还告诉人们在“常无”时“观其妙”,“常有”时“观其徼”,是说在科学和认识方面,如何对待已经知道事和物和还没有发现事和物这两个有点差别之作法,就是说《道德经》第一章描述了其实是认识事物一个认识科学,是哲学范畴东西,它告诉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这是一个既包括哲学还包括科学还包括认识学这些方面总规律性东西,那就是“道”和“名”,是《道德经》给出了我们这个逻辑,它告诉人们在人一生当中和人类社会中科学、哲学以及任何万事万物都共同遵守一个认识规律,那就是“道”和“名”。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一章】不同谓之谜,谜之又谜,众疑之解;同谓之玄,异谓之谜,玄谜皆有道。

 

【宁磊说明】在《道德经》第一章中,李耳,又名老子,用开篇首先论述了认识万物第一规律和基本过程。为了论述认识万物规律和过程,老子给出了两个关键概念,一个关键概念是,另一个关键概念是,在《闪跃-宁磊说解《道德经》《大学》》中,我将老子所讲解释为“正确道理”和“名称”。老子所说之“道”是指“正确道理”。因为作为道理,还有不正确道理存在,而老子论“道”中所指“道”仅仅指“正确道理”,起码,老子在论述“道”时是那样认为,由此,应当尊重老子原本意思,道,就是“正确道理”。道理,则包含了科学、规律、规则、制度、哲学、文学、数学、生物、化学、物理、人文、社会、文化,等等,无所不包,包罗万象。《道德经》中之具体内容实际包罗万象,李耳,实际上集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军事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管理家、物理家、化学家,等等,于一身,在《道德经》中,现代所有哲学和科学领域老子都涉及到了,而且论述精深科学。道理是科学、哲学人文等等蕴含,名称是事和物表示。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给出了人们认识事和物两个关键因素:道理和名称。名称表达不同事和不同物,而道理表达不同事和不同物之不同规律和本质特征。但是在不同事和不同物之不同本质规律中,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在没有认识到不同时,是无名之状,在认识到相同时,是有名之状,这是老子在本章中无名有名第二个意思表达。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有名是老子在本章中对无名有名第一个意思表达。

在老子对无名有名第一个意思表达中,老子引出了这两个概念。妙,就是奥妙,没有认识事和物时,要努力寻找奥妙所在,这就是妙;在确定事和物之后,要寻找事和物之概念和定义,寻找概念和定义是个寻找本质和规则规律过程,只有认识到正确本质和规律后才能对名称有正确理解。这是无名有名第一种意识。

在老子对无名有名第二个意思表达中,老子引出了这两个概念。柏树、杨树,等等,形成植物,植物、动物,等等,形成生物。这是从具体植物到生物之,在生物之中,细胞是生物共同特征,细胞是生命之源,细胞就是生物之玄机,也就是同谓之玄。人与人之间有友好和吵架,等等,形成人与人关系,人与动物,形成人与动物关系,人与动物和自然界一起,形成生物和非生物关系,这是自然界关系之是老子所认为认识现象、规律和正确道理之所在,外延和内涵之间做出概念性理清,认识新事和新物大概都可以如此,同中有玄之又玄,有很多种情形,就是众妙之门

宁磊认为,这章还有另外一个老子没有表达出来意思:不同谓之谜,谜之又谜,众疑之解;同谓之玄,异谓之谜,玄谜皆有道。

“瑞雪兆丰年”:雪,是个名称,气温在零度以下空中水分结晶成晶体,也就是雪花,落到地上,就是下雪了,那个结晶体就是雪。在春冬季节大雪较多,来年一定丰收。“丰年”只是个名词,收成好时就叫丰年。名称,这里有雪和丰年,道理,这里是“有了瑞雪后来年有丰年”,这是名和道一种关系。

 

【引用原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宁磊注释】

恶:不好。那时,“善”和“恶”基本表达就是“好”和“不好”之意。

作:良好发展。

生:事物产生,开始。

居:拥有。

去:消失。

圣:懂正确道理之人和符合正确道理之事。与现在“对”相近,比“对”更深层次一些。 “圣人”层次要高于“对人”,“对人”层次要高于“错人”。“圣”更有“天生本性中就有做对事情这个素质”之意思表达。

圣人:懂正确道理人。(在《道德经》第二章中,李耳讲到了“圣人”这个概念。《道德经》主要内容包括了道经、德经和圣人经三种内容。在《道德经》很多地方中,李耳用圣人正确方式和行为展现给人们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圣人”,是《道德经》中仅次于“道”这个重要概念之外又一重要概念。)

【宁磊翻译】

天下所有人都认为某种美好事物美好,这不是好现象;天下人都知道某种善良是善良,这不是善良现象。其中原故是: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音和声,前和后,等等,都相辅相成。正是这个原因,一个圣人,能以不做事情去促成事情良好发展,本书作者认为这里有不去瞎掺和成分在里面,能不用语言达到教育人作用,能使万物良好发展而不会由于没有名称而不能良好发展。一个事物产生不能归另外事物所拥有,做了事情而做事情者并不能左右事物,有功绩完成了并不能代表功绩会被任何事物和人所拥有。由于不被事物之外任何事物和人所拥有,才能保持事物良好发展和事物本性天然而不消失。

 

宁磊言说

 

任何事物都独立存在。像非常普遍之财物占有,准确说被占有之任何财物都独立存在,即使法律上规定某个东西归属某个人或某个事物也不能改变该东西独立性。但是,法律规定东西归属这种事情仅仅是人在意愿方面一厢情愿,该东西从产生到消失始终都是只属于它自己,不属于其它任何事物,即使人们吃掉食物这种事情,也同样遵循任何事物都独立存在这个规律,人吃掉食物,食物作为一个事物它消失了,被人体吸收之营养也只是从食物转移到人体而已,仍然也还是独立存在,当人体死亡后,人这个事物消失了,人体之内营养成分会有其它不同存在地点和方式,但不管怎么变,所有事物从产生到消失,始终都独立,不能说人吃掉食物,人就变成食物了,人还是人,食物还是食物,人只能将食物消失,不能占有食物。严格说,法律上依法占有规定仅仅是事物地点和存在方式一种移动和变化。

人们看待事物,必然有所不同。如果所有人都对同一个事情只持有同样一种看法,那么背后肯定有人被侵犯了权益甚至被暴力威胁而说了假话和谎言。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章】美之为美,皆有独特。善之为善,皆有不同。难可为美,易亦可为美。长可为美,短亦可为美。高可为美,下亦可为美。唯其唯美,则善矣。唯其唯善,真善矣。

 

【宁磊说明】乞丐为什么在大城市会成功聚到财富?大家都说某事美时就是恶了。恶,必定不是好事情,也必定不能成功。目前,那么多人都到大城市打工,一般是认为大城市打工好才去了大城市打工,大家都这么认为就不好了,结果是,在大城市打工人们成为“漂”一族,成为“蚁族”,连生活基本保证水平都达不到,成为穷困潦倒一族,就为了描述这个独特群体,媒体才创造出“北漂”“蚁族”这种新词。但这时有些人到大城市他不打工,他乞讨,同是穷困潦倒,打工那么多人就容易同病相怜,乞丐收入于是颇丰,有乞讨者能够买几套房屋,而打工者普遍一生收入也买不起一套房。国内经常有多种“热”和各种“潮”,不要去追那些“热”和“潮”,都不是好事情。

 

【引用原文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宁磊注释】

不争:不挑选,即:同样对待,公平。

可欲:非同一般欲。

无为:不做,不为。

为无为:遵循不做(所不应当做事情之规律)。

尚:唯一。

见:提供。

贤:某一种好方面。

智者:懂某些知识之人。智者,包括知道一些好事情,也包括知道一些坏事情,在本篇中用来说明“智者不去做那些坏事情就能达到好社会秩序”这个道理。

不敢:表示“理性做事情” 。

【宁磊翻译】

不仅仅崇尚某一方面,这样能避免人们为了争夺名分而斗争;不以难得物品为尊贵,这样人们就不会去偷盗难得之物品;不要提供引起欲望事物,这样人们就不会产生邪念乱心智。由此让人们成为圣人管理方法是,让人们心思轻松自由、让人们有饭吃、让人们淡化各种欲望、让人们体魄强劲,使人们一贯做到不学那些不应该知道坏事情、不产生那些不应当有坏欲望,使那些懂知识人有理性去做事情:使他们做事情时,遵循不做那些不应当去做坏事情之道理;那么就都能管理好。

 

宁磊言说

 

不要用人们意愿去人为夸大某东西,那样会造成人们在欲望上盲动和疯狂,要正确认识欲望合理性。欲望,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却有合理不合理、正当不正当之分,欲望实现必定有个合适标准。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可大可小,俗语讲只有享不了富,没有吃不了苦。就是说欲望不能没有节制和限制去满足,对欲望放纵必然有大害,而欲望不能实现时人们反而会理智调节自身实现欲望满足之冲动,这样对身心和周围事物都有益处。纵欲不对,节欲也不对,对欲正确认识和分析做到合理科学实现欲望,才是正确之道。比如一个人长时间饥饿,这时他最大欲望就是饱餐一顿,但是其肠胃在长时间饥饿后会变小,饱餐一顿会被撑死,应逐渐加大饭量慢慢恢复到以前肠胃状态,但是如果这时忍不住饱餐一顿就可能会撑死。所以,认识欲望也需要科学研究和探究,对大家已经明确认知之欲望实现其合理水准,要很好遵照着去做,对尚未认知之欲望,要以不实现欲望或少实现欲望为好。

不争做辨析:

不挑选,能够公平是谓不争,也就是不去做违背规律之事物为不争,之所以人们会违背规律去做事情,是因为人们刻意挑选了那些不该事情违背规律事情去做。比如,不属于自己利益不去争抢,也是不争,一个人一旦不争,就无所谓争不争了,也就没有人能与之争。莫能与之争,是说没有人能够与之争起来,并不是说不争反而能得到额外钱物。

做辨析:

挑拣和选择就会去“争”,挑拣和选择时人们容易迷失正确,容易去想要占有不应该有东西和事物,不去获取自身本身之外不应当不应得利益和物欲,就不会产生争抢行为,不去争抢,天下之事中就没有什么能与你产生争抢。你应该有时,就会有。不要去争抢额外之财物。争之意思为获取利益和物欲时一种满足,多指获取不应当不应得利益和物欲时一种满足。

对“无”做辨析:

在前面对“无”和“有”辨析中,这样说明,“无和有”表达了三种语境:“存在还是不存在”、“已知还是未知”、“要还是不”。在这一章中“无和有”表示意思是第三种语境,就是“不”和“要”之意思。在“无”表示“不”意思时,无知、无欲中“无”就是“不”,这里并不是说不要智慧不要知识不要欲望,而是说“不要不应当有坏知识和坏欲望”,“不知、不欲”是不去知道不去产生欲望,而不去知道和不去产生知识和欲望是指坏知识和坏欲望,这才是老子《道德经》某些篇章中“无”之本意,是“无”三种语境中一种。

对“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做辨析:

这句话翻译成:做事情,遵循不做不应当做事情之规律;那么就没有任何混乱发生。这里,“为也”是前提,就是说老子所论述首先是“做事情”这个事物,然后给出结论是“为无为则无不治”,这里“无为”是指不做不应当做事情,是在“为”前提下然后所要达到程度。

    对“无为”做辨析:

“为无为,则无不治。”也即“无为”,有三种层次:一、没做,二、不做,三、做事很多而后没事可做。

一、没做。比如,相对论,绝大多数人没去研究,有兴趣者,完全可以去看相对论著作和去研究相对论,谁可以研究相对论谁不可以研究相对论没有任何框框限制,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研究相对论,至于智力能力能不能达到研究相对论水平以及能不能有所收获,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都能有点什么报酬,更多时候无报酬之事才是真正伟大之事,再比如,科学家不去练舞蹈,画家不去练唱歌,等等,都是“没做”,没做,在人类社会中非常普遍,每个人都有很多“没做”,这也是人之生存必然规律,当然也是其它生物生存之必然规律。

二、不做。“不做”就包含有对错之分,不去做错误之事,是为“不做”,比如,绝大多数人不犯罪,这里,犯罪是指:错误事情就是犯罪,不是法律意义上犯罪,因为法律有时候会将正确事情规定为有罪,法律也有时候将错误事情规定为无罪。

三、做很多事而后没事可做。在“没做”和“不做”前提下,做了很多事,将能做之事都做完了,就是这个层次。这是“无为”之最高层次。

“无为”真正含义是这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第二个层次需要智慧,第三个层次需要智力和能力,达到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圣人。

    对“使民无知无欲”做辨析:

“民”和“智”是相对而言。对于高智力者而言,一般人称之为“民”,对于“民”,不去让其“知”也就不会有“欲”,此处“欲”实际是一种“恶和罪”。“民之知而欲”中要表达那种错误事情是“欲”,而不是“知”,比如,一个人知道了犯罪方法后其犯罪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所以,“不让民知而欲”其实真实含义是不让民众知道犯罪事情和犯罪方法,也就是不给民众提供坏知识。比如,现在社会中人们疯狂炒股,其实就是“让民知而欲”之恶果,让不具备经济知识和能力之大多数人深涉炒股,是“罪”和“恶”之事,是在诱导人们贪欲。这里,《道德经》作者李耳在两千年前其实就已经否定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之广告和传销活动,也可以说“不使民知而欲”是广告和传销活动之基础理论,也是广告和传销能否真正成功之基本要求。《道德经》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科学进步价值,是因为它来自古人之亲身亲历亲自创造和社会沉积。所有知识莫不如此,对待古人留下知识,不管用还是不用都必当保留保护之。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三章】钱之为钱,吃穿住行思所需而已。无则求变,足则为安,过则为累。市场不畅,货币必贬,市场畅,货币必升。凡事以质定价,质高价高,质低价低。凡质与量皆成反比,量多质低,量少质高。

 

【宁磊说明】先秦时期,有没有货币?一定有等价交换了,也就是说有货币了。“难得之货”,应当指当时那些“货币”。用现在知识理解,就是货币。所以按照李耳意思:货币应当贬值。如果货币不贬值,那么就会偷盗犯罪纷起社会混乱。“贬值”不是滥发货币,贬值不是量多,也不是量少,贬值是按照价值交换对等规则,比实际价值等价量“小”一点,因为货币“贬值”有利于流通,在流通顺畅市场中,人们不需要去偷盗。

当市场流通不足时,货币需要贬值。市场自由时,当流畅不畅,货币自然会在市场作用下贬值。

事在人为,物乃天成。事就是事,物就是物。事物混同,乾坤颠倒,事不像事,物不像物。为人之道,当区分事和物之不同,对于物极尽维护之,对于事极尽淡欲之。

环境保护第一,发展生产第二(大中小事情皆适用)。刚开始没做事情时,一般要维持很长时间,比如一个古建筑,好多年人们都不去关注它,突然有人要用古建筑下面那块地,他要拆古建筑,这时,应当先知道,拆古建筑这种事该不该去做,当然是不该拆,文化遗产要保护,这时要无为,那么不拆,就算了,还不行,还要做事情,要保护维护好古建筑。这就是达到“为无为”了。

    对待环境和发展生产关系,也要遵循“为无为”这种规律,不管是大自然大环境还是个人家庭小环境,都要先明白不能做什么,要保护维护环境,在保护维护环境前提下将该做事情做了,这样就是“为无为”这个过程了。

 

【引用原文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宁磊注释】

冲:在那时,器皿空虚叫做“冲”。

湛:沉入水中。

尘:时空。

象帝:天之产生。天帝、上帝,都表示“天之产生”这个本意。在中西文化中,“帝”都代表了天之起源这个含义,所以在人们思想中“帝”是最伟大最神秘事物。无疑,“帝”在老子思想中也是神秘无知之意,但是,老子智慧在于他早在几千年前就在思考“帝”之时间先后这个问题了,这是老子作为伟大哲学家远远超过一般人智慧和智商所在。人类科学正在一步步揭示“帝”之神秘和真实状况。

【宁磊翻译】

正确道理像一个空器皿,不管怎么用它,他都可能不满溢,正确道理这个器皿是那样深邃,他是一切事物来由;正确道理减少那些锋利,解决那些纷乱、调和那些光亮,同处那些时空,如同沉入水中一样永远存在。我不知道道理来自何处,道理在天产生之前就存在了。

 

宁磊言说

 

万事万物都有各自道理,这些道理是那样永恒,不管人们怎么去理解道理和运用道理做事情,道理还是那个道理。这些道理在人类之前就存在着,比如地球绕太阳运转产生春夏秋冬这个道理,自从地球开始绕太阳做椭圆运动就存在了,但是地球和太阳从哪里来呢?人从哪里来呢?太多没有被人类弄明白道理,至今人类还都在猜想、推测和探究中。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四章】道在前,物在后。道有而后物可有可不有。有物必已有道,道为必要条件,物为或可结果。道为始,其次可有物或可无物。

 

【宁磊说明】从崖上跳下,有可能生有可能死,是一个具体“道”。“跳”崖要看怎么跳,翼形飞人,也是跳,但显然是高级使用了。“跳”是个具体道,围绕具体道,可以有多种“物”:生、死、飞。计算机原理是种“具体道”,会形成成万上亿台计算机这种物。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个著名哲学争论问题)。从《道德经》中“象帝之先”道就存在分析,应当得出先有蛋后有鸡这个结论,在鸡产生之前,有这么一个“道”,这个“道”规律运作下产生了蛋这些东西,这些蛋长成鸡,鸡再产生蛋,后来,产生蛋那种环境消失了,但鸡留下来了,就有了蛋生鸡、鸡生蛋这种事情了。先有环境,后有环境中事物,人是地球这个环境中其中之一事物,人应当维护地球环境原样,当地球环境被改变了,人也就必须要消失了。所以,一定是先有某种环境产生了蛋,之后有了鸟类。

 

【引用原文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宁磊注释】

橐籥:风箱,用来鼓风使火烧旺些。

守中:坚守关键之处,由关键之处出发。

刍狗:祭祀所用的草扎狗。

屈:弯。

穷:尽。

仁:仁慈。

【宁磊翻译】

天地不做仁慈之事,它将万物当作人们祭祀时所用刍狗一样对待;圣人不做仁慈之事,他将百姓当作人们祭祀时所用刍狗一样对待。天地之间,就象风箱一样,空虚时也不屈软,动起来时呼呼生风。言论和话题虽然很多很多却可以用数量数清楚,不如由事物关键概念出发守护关键概念内容由此可以生发出无数言论和内容。

 

宁磊言说

 

自由乃顺其自然,在顺其自然时要守护关键所在,守护关键能生发出不尽新事物。比如,一辆汽车其关键是发动机,围绕一个发动机可以造出各种形状汽车,形状一旦确定,一辆汽车就定形了,对各种形状选择就是一种“形状”上自由,发动机是关键。仁慈之事也是一种事情,其并不是所有事情关键,所有事情关键在于如何自由和公平,以便使那些需要被人们去仁慈之事情不发生、使那些需要被人们去打击和压制坏事情不发生。所有事情其关键被守护了,那么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自由。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五章】仁之事物,乃不平等所致。万物平等,则无需仁之存在。平等蕴含坚强,平等产生强力。仁之事物,损毁自由。万物自由乃平等。自由方能守护关键,平等方能强劲。

 

【宁磊说明】万物、百姓、刍狗,都平等,都自由。如果用仁,那么必导致不自由不平等。不平等不自由就不能守护“关键”,就不能强劲。社会上,如果万物和百姓,都能像刍狗那样,就达到了平等自由。刍狗,因祭祀而产生,产生之后,祭祀之后,刍狗就非常自由了,自生自灭,自生自灭之自由,对人来说最难得。如果能把子女当刍狗,一般子女会幸福快乐。“刍狗论”之智慧,实为守护自由、自然、公平、秩序、个性也。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古代有个人,一天,他整了一块地,种上一片花,好长时间之后,他想起曾经种过一片花,去看,花都枯了,柳树却已成荫,就有了这句成语。那个人就不是圣人,圣人做事自由公平,自然界中有草有树有花,物竞天择,人不能因为喜欢花然后对花“仁慈”,为了爱护人之所喜欢那些花,还美其名曰“仁慈”,然后将其它草木花损毁了,种上人之所喜爱那种花。这就不对了,要“对万物以刍狗”,一律公平自由,“无意插柳柳成荫”,只有在自由公平环境下,事物才能茁壮成长。

 

【引用原文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宁磊注释】

玄牝:生殖器官。

【宁磊翻译】

谷物之所以能够神奇永久传续,是由于谷物跟雌雄动物具有能生育个体生殖器官从而能生育个体使动物延续一样具备有谷物生殖器官,生殖器官作用,就是天地之间生灵所产生根源。生殖器官生育个体这种事情在天地间绵延不绝,这种生育是一种本能而发生,不需要外力推动。

 

宁磊言说

 

动物和植物能繁殖后代是由于有生殖器官,动物和植物用生殖器官繁殖后代是一种本能。此处更多关注了植物有性繁殖,那时人还不知道植物繁衍道理,直到生物学产生前后人类才知道植物有性繁殖这个道理,而老子在公元前就讲到了植物繁殖道理跟动物一样有两性生殖器官,并且论断出生殖器官生育繁殖是一种生物本能,应当说是一种科学上伟大预见和结论。

从此章深奥道理中可以看出整个《道德经》之深奥,这些深奥道理在老子那个时代不被人们理解和明白很正常,这也是《道德经》之后人们大多难以读懂并且出现很多误读以至于将其视为不可理解玄学之原因所在。其实,单就本章而言,老子必定是最早生物学家,因为他首先发现并论证了植物有性繁殖,这个科学结论老子之后很久时间才被科学家所发现和研究,而那时老子已经做出了结论性论述。最起码,老子必然跟一个专业科学家一样思考过植物繁殖原理并得出了植物繁殖原理结论,并且老子得出植物两性繁殖这个结论正确。

本章证明,老子还是个专业素质很高生物学家。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六章】假设:万物有雌雄,宇宙有雌宇宙和雄宇宙,太阳有雌太阳和雄太阳。雌雄宇宙和雌雄太阳等等将在未来被人类发现。雌雄有归一趋势。当一个事物消失时,必有另一个雌雄异体同时消失。雌花和雄花合二为一形成果实时,雌花和雄花同时消失。

 

【宁磊说明】“玄牝之门,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自然界中,生物有性繁殖非常普遍,生物这种有性繁育是生物本能,不需要任何外力辅助,也不应当有任何外力辅助,在地球亿万年以上生存过程中,无数有性繁育生物由于不适应地球环境及地球环境变化消亡了,无数能适应者生存下来,绵延不断。如果人力去辅助生物生长繁育,必然不能绵延不绝,所有人工繁育种子都不具备绵延不绝特性。人类应当回归自然,做自然中一种自然生物,人为之力不要去改变生物任何绵延过程,生物事物才能更持久。

如果人之出生不是爱情之结晶,那么那种出生本身就是一种耻辱,是在低等交配活动中所产生之低劣人物。

 

【引用原文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宁磊注释】

不自生:不自己生长。

【宁磊翻译】

天能够长时间存在,地能够久久存在。天和地之所以能久远存在,是因为天和地自身不生长,所以天和地才能长久存在下来。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圣人,将他自身置之脑后而使他身体能够先知先觉,将他自身置之在一切事物之外反而使他身体安然无恙。这不正是圣人因为心中没有他自己,所以能使他自己成功达到先知先觉、安然无恙。

 

宁磊言说

 

人如果围绕自身多了,那么自身之外事物必然少有顾及,而人如果不顾及自身之外事物,那么其视野会很狭窄和封闭,必不能有所进步和发展。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七章】万物之趋势,速快命短,能快命短。无机物不动,有机物能动,有机物较无机物命短。动物较植物能动,动物较植物命短。爆炸较燃烧能快,爆炸短,燃烧长。

 

【宁磊说明】一堆火,如果火势旺,释放出能量快,则火势旺时燃烧时间短。乌龟比兔子长寿,因为乌龟慢,释放能量慢。从事和物持续时间长短之趋势上看,移动快者持续时间短,移动慢者持续时间长。趋势表达一种整体和统计意义。

人应野生生存回归自然。人不需要打扮,人类生理本能完全能在野外生存,身上会长满毛发,不需要衣服。人类给自身穿上衣服,失去了天然御寒御热功能,人类又非常过分发展出服装产业美容产业,将大量时间精力花费在打扮上,使生命失去存在价值和意义。

 

【引用原文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串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串,故无尤。

【宁磊注释】

上善:最好。

不串:坚守事物本质。不改变事物本来自然状态。

【宁磊翻译】

最好事物象水一样。水之好处,对万物有利且从来都公平,不改变万物本来本质所处状况,人们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很少遵从正确道理做事情。居住以达到地那样安稳为良善,心灵以达到深渊那样源源不断又不满不溢为良善,给予以达到仁慈为良善,言论以达到信用为良善,管理以达到秩序良好为良善,做事以达到能力所有水平为良善,行动以达到合时和及时为良善。因为像水那样不厚此薄彼,所以没有失误。

 

宁磊言说

 

最善事物是水,水之善在于做到了公平。此章一并讲了几个其它事物公平标准,居住好坏标准是安稳与否,心灵好坏标准是清净与否,给予好坏标准是仁慈与否,说话好坏标准是信用与否,管理好坏标准是秩序是否良好,做事好坏标准是是否有能力,行动好坏标准是是否合时和及时。遵照了这些公平与否标准后,就不会出现失误和错误。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八章】水有多善,常见水之善有五:水善下,水好冰,水会觅,水能气,水喜藏。水善下,海之大,纳百川,蒸之发。水之善,不拘泥,处高而下,聚低而静,遇冷而冰,温高会蒸,多则奔涌,少则干涸。水有多善:善下,善上,善气,善冰,善形,善藏,善动,善静,善聚,善散,善利。水之五形:液、气、冰、形、藏。水之五状:动、静、聚、散、利。水善因时,时不同则水之善不同,则状不同,高处积势能,遇光蓄热能,遇电分氢氧,遇冷散热能,遇热微观能。水善,利万物,水利之一乃生命之源泉。水因何而成,人类正在探究中。

 

【宁磊说明】大海不是水,所以大海没有“水之善”。水之善,在于公平利益万物。大海则做不到,大海也能利物,但大海之利他物,必有选择,大海只能在地球海平面以下存在,决定了大海不能直接利益万物。

生物精神遗传持久性大于生物身体遗传持久性。每个文化现象文明事物以及恶劣事物都能在古代找到遗传来源,这种文化遗传远比生物身体遗传要稳定,只是这种文化遗传在不同时期可能其所表现出事物现象之间有不同,但文化内容本质方面其内涵都一样。

 

【引用原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宁磊注释】

功:做事情。

成:完成。

自:自身。

退:避离。

天:代表正确。人们习惯用天表示正确、合理之事物。 比如,人们在无助时喊“天啊”,那意思就是在渴求对正确事物和知识有所获取。

【宁磊翻译】

手持器皿使它满溢,不如让它不满。捶打器物使它锋利,这种锋利不能长时间保持。使屋里堆满金银玉器,没人能够守护住这些金银玉器。拥有财富和地位而骄奢,就会自个产生过错。做事情要很好完成,自身就要尽量避离身体之外一切事情,这是最正确道理。

 

宁磊言说

 

让物欲远离人自身。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九章】人之为人,物之为物,事之为事,独为本。人、物、事惟有独方或由自而善。人、物、事不独则必自损自毁。万事万物以独为根本。

【宁磊说明】新刀,不怎么锋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自会比较锋利,但是,新刀在打磨刀刃后,也能在第一次使用时就很锋利,但不如不打磨使用一段时间后那种锋利维持时间长。当金玉满堂时,达到一种成功,成功后,金玉必不能守,就是说“金玉满堂”要“退”,也就是消失。

花开之后,结果,此时,“花”退去,果成熟后,掉落,此时,果“退”去了,都是一种“功成身退”。人也是,一个人成为科学家后,完成了科学成就,他自身就“退”了,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时,与“相对论”相伴,一旦结果出来,他就不再研究,是一种“退”。“功成身退”说明“功”和“身”彼此独立。身在做“功”时只是暂时为伴,“功”完成后,身必然要退,不退,则必受损害。此是为“独”。

 

【宁磊说明】身不退功不成。任何成功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发生。任何成功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比如,一个人想要把某事情做到某种程度成功,那么,他在具体做该事时要将自身排除在外,事是事,人是人,彼此独立,才可能将此事做成功。

 

【引用原文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宁磊注释】

览:明亮镜子。

 

【宁磊翻译】

将整个魂魄放到一起,能够使这些魂魄不分离吗?只具有一种温柔秉性且极度温柔,就能跟婴儿一样吗?清洗镜子到非常明亮程度,能够洗掉瑕疵吗?热爱民众管理国家,能够不用知识吗?其他具有阴柔事物,能象雌性一样柔吗?明智理解很多事物,能没有作为吗?以事物产生和事物发展来说,事物产生而不停止该事物,做成功事物而不停止该事物,事物发展而不去削弱该事物,这就是事物玄妙道理所在。

 

宁磊言说

 

事物生生不息其关键在于顺其自然特性,不要人为去狗尾续貂,也不要做将风牛马不相及事物相混淆掺和事情。事物阴阳论是中华民族古代人认识事物主要方式,阴阳代表大量具有相对特性事物,比如地面,地面之上之物为阳,地面之下之物为阴。古代人认识事物和能使用词语比现在少,不好表述清楚一些事物,于是用阴阳表示有对立特性事物,这样加大了所认识事物范围,即简单明了而且同时又减少了描述事物所带来困难。阴阳并不代表具体事物。“天门开阖”中有一大类事物为阴性,比如眼,眼眶实际是个凹陷,眼珠在眼睛里面,则眼为阴,眼珠为阳。对这些有阴阳特性对立事物,不能将它们混淆,对那些没有阴阳特性非对立事物更不能将他们混淆,是玉必然有瑕疵,如果非要把玉中瑕疵去掉,那其实就不是玉了,而变成了一个人工雕饰观赏物了。所以,区分事物固有性质、保持事物特有原貌是正确认识世界前提。

人最正确行为是坚持本身包含深奥道理在其中万事万物那种独立和本性。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章】万物存在之根本皆因能独。独乃独立,独乃个性。唯有个性为万物之本质特征。维持万物之独立和个性,乃人之最正确行为。

 

【宁磊说明】西方人追求独立个性,其实质与老子之“玄德”在人类行为科学上达到了一致。从这点看,老子是社会学和行为学两种科学领域之始祖。

    万事万物因为独立而存在。冰如果融化成水,那么冰就不存在了,一个人如果完全模仿别人达到跟别人一模一样,那这个人也就没有存在价值了。

 

【引用原文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宁磊注释】

毂:辐条连接车轮中心那端那种部件。

埏埴:把陶土泥放入模型中拍打成陶器。

牖:窗户。

【宁磊翻译】

三十根条幅环绕着一个车毂,当辐条和车毂作为本体不存在了,它们转换为车被人们使用了。把陶土泥放入模子中拍打成陶器,陶土泥作为本体不存在了,他们转换为陶器被人们使用了。开凿门窗建造居室,门窗之处原有墙壁没有了,他们转变为房屋被人们使用了。所以,当有一种事物时有“利和益”存在,当这种事物没有了时必然有利和益被使用了。

 

宁磊言说

 

利益之间能够相互转换,当有跟无互相变化时,是利和益在做交换和转换。对这种转换,要有节制去做。人们砍伐森林,由让树木生长产生清新环境转换到将树木作为材料被人们使用,树木为此消失,换来人们家具增多,同时,干净清洁环境消失了。人们抽取地下水,地下水越来越少,换来人们无节制用水。这些都是过度转换利益行为。过度转换利益之后果必然是再也没有利益可以被转换,现在到处都是光山秃岭,人们必须停止那些将树木转换成家具那类行为。现在淡水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都严重不足,人们被迫不再继续将地下水转换成生活用水那一天就要被到处水资源枯竭所被迫而很快到来。利益能转换,利益转换最关键事情是要严格有节制转换利益。涸泽而渔那类事情就是转换利益中欲望疯狂和盲动所导致。现代中国人高血压高血脂非常普遍,心脏病也非常普遍,这种惩罚性后果是在将食物转换成人体所需能量时毫无节制、一点不讲科学、盲动所导致。目前气候灾害频发就是人们对环境中事物做利益转换时没有节制所导致。

任何无节制利益转换必然带来灾难性后果,这些灾难性后果之表现千奇百怪。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一章】有形则成利,因用去利,不用不去利。利是弊之一,利多弊大,不利不弊。利能转换为益,则为正价值,利不能转换为益则为负价值。去弊就是将利转为益。经济之本质在于形成同时杜绝负价值。

 

【宁磊说明】过度使用有害无益。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说人类正常寿命是一百多岁,但现在绝大多数人活不到一百岁,原因就是人们过度使用了身体和身体各项功能。如果人大多都能活到正常寿命,那么他们百岁时还是壮劳力。

 

【引用原文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宁磊注释】

畋:打猎。

【宁磊翻译】

华丽颜色刺激使人眼睛看不清东西,音乐刺激使人耳朵听不清声音,各种口味刺激使人味觉品不出味道,纵情打猎使人心智发狂,稀有之贵物使人行为受到财物束缚和羁绊。所以,聪慧高尚人只讲求内在实际价值而不去追求表面外在刺激。所以,聪慧高尚人舍弃表面外在东西而获取本质实际事物。

 

 

 

宁磊言说

 

追求外在和外表,结果必然是无用功,必然是白忙活、瞎忙活,不但不能带来想要好结果而且还能带来想不到负面坏结果。追求外在和外表,必然使追求内在本质和实质事情失去了时间和精力,结果必然是外壳有可能光亮而内里必定残渣败絮,得到这样负面结果必然说明是失败了。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二章】去色护目,以存目久,去音护耳,以存耳久,去味护口,以存口久。万物之根本在于独。色乱目则目损,音乱耳则耳伤,味冲口则口毁。故,去身外之物累毁方能存身之本。

 

【宁磊说明】现今人类社会黑暗成为一种稀缺事物。到处灯光闪耀,黑夜如同白昼,灯光让黑暗从人们生活中消失,黑暗成为稀缺事物。其实这样并不好,地球绕太阳在银河系中转,白天时有光,夜晚时就应当黑暗,黑暗跟光亮同样美。

 

【引用原文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宁磊注释】

下:人本身之外。人本身之内用“上”表示。

惊:在乎。

贵:重,重于。

有身:在乎自身。

爱:经常。通常“我爱你”这句话,表达了“我想经常与你在一起”这个意思。

【宁磊翻译】

对宠和辱你去在乎,重于大祸降临到你身上。什么情况是“宠和辱你去在乎”?宠为身外之物,得到宠你去在乎,失去宠你也去在乎,这就是宠辱你都在乎之表现。什么情况是“重于大祸降临到你身上”?我所有有大祸降临时候,是因为我在乎我自身,达到我不在乎我自身时,我在乎什么祸患呢?所以,重在以自身去做天下之事,你可以处在居于天下之大这种状况;经常以自身去做天下之事,你可以处在托起天下之大这种状况。

 

宁磊言说

 

自身和社会是人生必须面对事情。有社会责任,心胸必然开阔和开朗,在其自身感觉和感知中必然祸患很少,必然能正确对待和评价自身和社会上事物以及利害特征。没有社会责任只眷顾自身蝇头小利,其自身感觉和感知中必然祸患重重危机四伏。所以,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做一个能关心人类整体利益甚至关心宇宙和宇宙之外大空间之存在利害关系有大宇宙观思维之人,对自身幸福和健康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对整个社会和人类也将非常有益。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三章】身外之物,得之时应当,失之时也应当,当得则得,当失则失,自然而然,方能融自身与自然。人当与自然同存,不然则损己,亦损自然。

 

【宁磊说明】高山上长满草木,人在山外生存,高山上草木与人各自自安,各自自然而然。但人偏要到山上砍伐树木,树木没了,洪水泥石流爆发,必然淹没山外人们。水中有生物,与人也是各自自安,人偏要捕捞水中生物,水中生物没有了,成死水臭水,无法达到自然净化,于是水就有毒了,人喝了毒水就会受到损害。

    整个地球球体全部都是自愿。但是,人类不能随意想怎么开采使用地球资源就怎么使用,整个地球球体就目前所知已经群不都是自愿,那么人类开采使用资源行为实际上就是在直接毁灭地球这个球体。

 

【引用原文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宁磊注释】

惚恍:不可言状、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似有似无、不清楚、不明白。

御:解开。

 

【宁磊翻译】

用眼看而看不到,就是消失在视线外,用耳听而听不到,就是静无声息,用手拿而拿不到,就是隐藏无踪迹。这三个方面,都是不能清楚明白他们究竟是什么状态,所以总起来这三方面状况一样。其上面不明亮,其下面不晦暗,广大无际让人不可言状,这又归结于跟根本不存在事物之不可言状一样。这就是所谓不可言状状态,好象没有事物存在一样之现象,这就是广大不可言状之“惚恍”:在其前看不见其开始,在其后看不见其结束。拿以前道理来解开今天有些事物之道理,能够知道以前人们懂道理时是怎么开始,以前人们开始懂道理时就是道理之开始。

 

宁磊言说

 

人类知识积累具有传承性,在以前人们创造出已有知识基础上,开拓和创新更新知识,是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途径。认知是个艰难过程,不但需要努力付出,更需要高智商高智力才能开拓出新知识,人类之开始、宇宙之开始和运动规律、太空之开始和运动规律,等等,至今对人类都还是大谜团,解开这些谜团需要一代代高智力高智商辛苦研究和探究才能有所成就。知道有这些谜团已经越过了完全无知这种状况,更多谜团还处在人类根本就不知道有那些谜团存在,人类对周围物质只认识了5%左右,95%左右物质根本就一点都不知道是什么、在哪里,就是说连谜团都不知道,那就更加是谜上加谜了。所以,人类所要开拓知识还太多太多,但是人类却疯狂卷进了经济所带来的表面上花花绿绿这种感官刺激所带来无知者欢呼雀跃中。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四章】未知世界未必不能感知。唯有真实方能探究未知,谎言欺骗永远不能探究到未知世界真相。

 

【宁磊说明】人类认知未知知识非常艰难。今天人类掌握所有知识都是古人和前人在漫长时间中偶然灵感所得发现一点知识然后无数点点滴滴知识才形成今天人类所掌握知识总量。要珍惜和尊重已有知识,更要探究新知识。

 

【引用原文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宁磊注释】

士:求道者。

善:遵循正确道理之事。

犹:戒备。

敦:坚实。

【宁磊翻译】

古代有这种善:讲求道理、追寻道理者,细微处奇妙宏大处通达,深奥到不可识别和理解,正是深奥到近乎不可识别和理解,所以,他们总是在兴趣浓厚对道理做探究时会这样:在那里犹豫,就好比你冬天在河面上行走一样犹豫;戒备,就好比你害怕周围邻居一样担心;恭敬,就好比你对待客人一样;流散,就好比你看到冰要融化时状况一样;坚实,就好比你朴素时一样实在;广阔,就好比你在山谷中一样;不清楚,就好比你看到浊水一样。怎么能够使浊水不再污浊呢?静下来不动浊水能慢慢变清澈;怎么能够使安心长久呢?动起来去求证想法会慢慢安心起来。懂这些道理人做事情欲望不会膨胀。只有欲望不膨胀,所以才能够理智既做好已有事物而又有新事物达到成功。

 

宁磊言说

 

探究真知,必须真诚地全力投入到探究中,才能有成功。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五章】探究事物本质,唯有真实诚恳精心坚守,静心专注,方或可有所收获。所获必有条件,所获与条件不可分离。明晰条件和结果,才能探究到新未知。若将所获与条件分离则必为误。

 

【宁磊说明】做事应理智,不可欲望膨胀失控。表达了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独特条件这个道理。失去条件,则必发生错误。

    兴趣是天生所得。一个人有哪些方面兴趣,取决于先天天生资质,先天天生在哪些方面有天才,就在哪些方面有兴趣,有哪方面兴趣就去做哪方面事情,成功可能性就大,而且这种成功过程很轻松快乐,做事情者不会有劳累疲惫现象发生。

 

【引用原文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宁磊注释】

虚:无知。

虚极:无知状态。

静:静谧,不行动。

笃:忠实,忠于实际。

容:相容。

王:尊严。

常:通常道理。

【宁磊翻译】

到了无知时候,要坚守静谧忠于实际,万物才能同时繁荣,我以此观察万物回归之道理。所谓万事万物纷繁多变,都遵循回归这类道理,都会回归到他们根本所在。回归到根本这种过程是在静谧中进行,在静谧中事物回归到本来状态,万物回归到本来是一种通常道理,懂万物回归到本来是通常道理就是明智。不懂万物回归到本来是通常道理就会乱做事,就会产生不利和灾难。懂万物回归到本来是通常道理就会相容共处,相容共处就会公平,公平就会使各种事物有尊严,有尊严达到正确,正确就是符合道理所在,道理所在就会长久,即使死亡了消失了也不会达到穷尽。

 

宁磊言说

 

万物都有自身运行规律,万事万物都会按照他们本身本来规律去运行。人们做事情要尊重万事万物本来规律,不要去乱做事情,尤其是无知时更不能去行动。不尊重万事万物本来规律,必然给自身带来大灾难,也给万物带来大灾难。

无知不是最可怕,最可怕是无知却去乱行动。

万物回归到本来规律上运行,是通常规律,就是文中所讲。知道这个通常规律后就可以去做事情了,在做事情时就不会乱行为,就不会去破坏事物回归本来这个通常规律。现代科学探索和研究就是在做着让人类知晓和明白更多具体事物回归到本来这类特有规律,以便让人们行动更大程度上更广范围里符合事物回归本来这类特有规律。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六章】常不可被变,常被变必患。旧常延,新常出,旧常新常相得益彰。如若无常则万物消踪,唯有守常方能万物生。新常出,出自天然而然。

 

【宁磊说明】虚实、阴阳、动静,描述相反属相之事物。

一常不变就叫永恒。变不一定是好事情,也不一定是坏事情。但是刻意求变则一定是坏事情。一常不变就叫永恒,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那么是不是要被改变一下呢?显然这样想这样去做都是错误。太阳一常不变在燃烧爆炸(太阳燃烧是中爆炸式反应过程)释放能量,才有地球上万物生机。但是太阳不断燃烧爆炸中也在慢慢变化,这种变化是自身自发自然而然过程,万事万物这种自发自然而然过程一常不变就是永恒,人类应当尊重这类永恒,不要去改变他们,改变他们就是在毁灭它们。一常不变并不是一点不变,而是表达很长时间内都不发生明显变化这类事情。比如,恒星可以数亿亿年存在而不发生大变化,所以被叫做恒星,其实,恒星有寿命,只是时间非常长,被叫做“恒”星,一常不变就是表示类似这类事物。

 

【引用原文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宁磊注释】

太:第一。

上:人自身和事物本身为上。

下:别人和别事物为下。

贵言:真话。

自然:自然而然。

【宁磊翻译】

人和事物第一表现是,别人和别事物明白该人和该事物存在;第二表现是亲近该人和该事物并认识说明之;第三表现是害怕该人和该事物;第四表现是蔑视该人和该事物。诚信不够,就有不信任产生。自然而然,如果能讲诚信,就能成功把事情做好,百姓都会说“我真诚,自然而然我应该成功”。

 

宁磊言说

 

诚信是人生成功关键。人和事物能够有诚信,会对其他事物和其他人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并得到正面效果,如此才能成功。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七章】人自然,物自然,事自然,万物自然有其自然之道,有道有常,有常有秩序,有秩序则功成。旧常新常相得益彰。

 

【宁磊说明】事物有多种状态。事物有多种状态,彼此之间有差别,彼此有独立特征,应认识各种事物不同状态和不同特征,发现新事物,以及发现其新状态和新特征。

 

【引用原文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宁磊注释】

废:消失。

出:离开。

大伪:非常坏。

不和:关系紧张。

大道:正确道理。

【宁磊翻译】

正确能被宏大道理被消失了,于是仁慈和正义事物就产生了;聪慧和智慧被离开了,于是非常坏事物就产生了;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关系紧张相互争斗,于是孝顺、慈爱事物就产生了;国家制度混乱黑暗,于是忠诚臣子就产生了。

 

宁磊言说

 

事物之间能够互相影响,一群羊正在吃草,当狼来了时,羊群会四散逃跑。刮风时沙土会随风飞扬。人与人之间也能互相影响,一个人穷凶极恶,其余人一般会躲开他,同时,必有勇士奋起去打击他。一个人仁慈,其余人一般会喜欢与他共处,同时,会给心怀不轨人留下较多欺诈机会;一个智慧人,其余人一般喜欢向他寻求知识,但他所有那些知识并不能保证每时每刻都正确。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八章】仁义不道,不道不和,不道不秩序。仁义不智,不智不识道。不道不识道则必迷茫混乱。道和智相得益彰。

 

【宁磊说明】目前,大概上,西方,有善恶并无正义之事,离大道还有一步。东方,既有仁慈又有正义之事,离大道还有两步。

狼吃羊是应当之事而且是正确之事。狼和羊处在生物链中,天然规律中,狼必然要吃羊,羊必然要被狼吃。如果不让狼吃羊表达出一种仁慈,那么就是错误了;如果在狼吃羊时打击狼以救护羊表达出正义那么就是错误了。

 

【引用原文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宁磊注释】

利:逐利。

文:文化修养。

复:回归。

【宁磊翻译】

没有正确道理,没有智慧思想,民众对利益之欲望就会百倍增加;没有仁慈没有正义,民众回归到在家庭中孝顺本能而失去社会责任;没有精巧物饰没有利益追逐,就不会产生盗贼。民众欲望百倍增长,民众只讲家庭孝顺失去社会责任,盗贼横行,此三种情况产生原因都是人们文化素养不够,所以要让民众具备有所文化修养之事物,素心朴实,减少私欲物欲,这样做到了清心寡欲后即使没有学问也不必担忧什么。

 

宁磊言说

 

如何对待人之欲望,决定人一生命运。有人天生无欲,有人天生欲望强烈。针对具体个人,做到了解自己对各种欲望强弱程度,合理科学纠正先天中对欲望所持喜恶程度之不好方面,宏大好方面,使一生能够幸福快乐和有成就。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十九章】利,弊之一也;仁义,乃乖巧也。利损道,仁义亦损道。无知而盛欲则灾祸也。无知而寡欲则无忧矣。有知能掌欲合理,故有知多思,方才有益。

 

【引用原文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宁磊注释】

泊:淡泊。

兆:迹象。

馀:多余。

遗:保存。

顽:不知道,不懂事。

食亩:得到根本。

【宁磊翻译】

恭敬跟呵斥,差别有多少?好跟坏,相差有多少?人们所惧怕事物,不可能不去惧怕,这些惧怕已经很久远了,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这些惧怕。人们生活繁忙热闹,如同享受丰厚祭祀时、春天登临亭台时那样快乐高兴。我却独自淡泊,对这些不感兴趣,就象尚未开口笑婴儿对人世漠然一样。人们疲倦热闹着,好像无家可归一样心灵没有归属。人们都有多余东西,而我却独独自在像遗弃所有东西一样(还有道在,所以用比喻表示)。我象愚蠢人想法一样,混混沌沌对利益和物质无所要求。俗不可耐之人明确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利益和什么东西,而我却独独不明白这些;俗不可耐之人清楚明白知道他们要做什么才能有利可图,而我却独独不清楚这些。恬淡,就象你面对大海时那样心静,恬淡后就能随心所欲,你就会永无止境不断进步。人们都拥有所凭借有利之事,而我却独独对这些无知,好象很鄙视这些有利之事。我独独与别人不同,而只看重获取根本道理。

 

宁磊言说

 

清心寡欲,能促使人生达到大成功。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章】圣人者,独,异于普通人;绝利去欲,探究万物之根本。欲与趣,貌似有相似之处实则大不同。一束鲜花,远观而赏之,是为趣;折而亡之,是为欲。趣者,高雅之美;欲者,恋贪之耻。模仿是创造天敌。达不到知识创新都不是创造。

 

【宁磊说明】模仿是创造天敌。如果是模仿,肯定不是创造,如果是创造,肯定不是模仿。创造和模仿都同样重要,模仿能达到知识传承,创造能达到知识创新,创新知识在被模仿中传承。相比较而言,创造要远远难于模仿。创造有严格定义,达不到知识创新都不是创造。

 

【引用原文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宁磊注释】

孔德:大正确修行。德,正确修行。

信:准确。

甫:开始。

【宁磊翻译】

大的正确的修行的内容,只有符合正确道理才能有所成功。正确道理所表达事物,往往恍惚难以确定。惚恍中含有现象;恍惚中含有实物;深远幽暗中含有精华;精华中含有真实,真实中含有准确和真实,准确和真实就达到了认识事物。从古至今,万物名称不会消失,凭借名称能看到很多事物之始端。我为什么能知道很多事物始端状况呢?凭借以上所论。

 

宁磊言说

 

真实才能正确,正确才能准确。认知事物必须以真实为前提,成功必须以真实为前提。有时候,人们自我感觉真实时,仍然被现象所蒙蔽,要经过分析和考证论证,加上科学知识验证,才能达到比较真实。做到真实,一是主观上做到真实,主观上以真实为出发,也还仍然有可能做不到真实,因为人大脑思维很多时候并不完全受到个人自主意识支配,往往不知道怎么着就做了某个事情或者作出了某个思维和结论,二是真实往往要经过科学分析和论证,科学水平高低决定论证和分析结论真实性程度。所以,做到真实,不是简单一句话,也不是简单一个态度就能达到,做到真实是个严肃艰难事情。只有不遗余力追求真实,才能成功,也才能有真正意义上人生乐趣。做到真实,并非轻而易举事情,那么那些以欺骗为目的之人和事注定必然以失败告终。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从道,是为德。德之从道,真实为首要。每个真实皆有其特定现象和实质。现象和实质之精确表述,是为名也。德之从道实乃探究名中真实、现象、实质之准确内容之修行也。道,正确道理。按照正确道理去做,就是德,就是正确修行。修行比行为更近一步。修行,要对行为正确与否做特意筛选,而行为,则没有表达正确与否这层意思。

 

【宁磊说明】做事情非常容易,但做正确事情不那么容易。如果所做事情是错误事情,那还不如不做事情。不做事情没有任何损害产生,而做错误事情则会产生很大损害,损害一旦产生,就绝对物任何可能挽回,只能是做到以后不再继续错误事情,之前错误事情所造成损害将成为一种永恒结果。

 

【引用原文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为,故天下莫能与之为。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宁磊注释】

枉:弯曲。

一:唯一。

式:方式。

为天下:在天下做事情。

自见:自视。

自是:自己作为。

自伐:自己获取利益。

自矜:自己独享利益。

争:获取利益和欲望之满足。

归之:回归事物本性。

伐:伐木动作叫伐。指获取利益。

矜:自我尊大。指惟以自己获取利益为大。

【宁磊翻译】

“弯曲能够表达多个方面,但是弯曲中有直地方,低洼地方有满溢时候,旧事物有新事物在孕育,欲少能够得到满足,欲多就会产生困惑。”所以,懂正确道理人做事情方式以遵从正确道理为唯一方法。对自身视而不见,所以能明白、通达道理,对自身不作为,所以能彰显能力,对自身不获取,所以能成功,对自身能不独享利益,所以能健康成长。只要不去做错事情,天下没有能让其做错事情者。古语所说“弯曲能够表达各个方面”之道理,难道不是实话吗?确实是多方面且回归到事物本性。

 

宁磊言说

 

认知事物有时候容易,有时候非常难。表象往往跟实际本质截然相反,这样人们在认知事物时必须追求真实才能达到比较正确认识事物。追求真实并非易事,在前面已做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弯曲中有直地方,这个观察结论相当伟大。弯中有直,直中有弯,没有绝对完全弯曲,也没有绝对完全直,这些结论是在现代高等数学微积分思想下才得出结论和论证性道理,而在公元前老子已经观察到弯中有直这个蕴含着深刻微积分思想现象并得出了正确道理。以此可以说,老子还是一个数学素养很高数学家。

曲径通幽是一个卦象,表示有多种头绪。树长到分枝时候就是此卦象。

对文中抱一做辨析:

一条曲线无限小之时,向直线靠近。做事情每个方面都可能有收获,做某一方面,专注于某一方面,率真专注于某一方面时成功可能性会大增,不可贪多,贪多则曲,曲则不能有所收获。专注于事物时一定要是专注于追寻正确道理,如此则不管专注于什么就能成功,这就是抱一中所蕴含真正意思。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圣人之道,则万物皆独也,皆遵从万物独立特性。人能独于事和物之外,事和物能独立于本身特性,方能万物周全。

一草一木一花一尘一滴,皆独立于其本身,与人无关矣,人不能去伤其,亦不能去损其。

 

【引用原文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宁磊注释】

飘风:狂风。

【宁磊翻译】

话题少并表达简练就会自然而然一目了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整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做出狂风暴雨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持久狂暴,何况人呢?所以探究并遵循正确道理者:懂正确道理者跟正确道理一样,具备正确修行者同正确修行一样,失去某些事物者跟所失去事物一样。跟正确道理一样者,既得到了正确道理也快乐于得到了正确道理;跟正确修行一样者,既得到了正确修行也快乐于得到了正确修行;跟失去某些事物一样者既失去了这些事物也快乐于得到了这些失去。信用不够不是真心这样做,就不能确信有以上这些快乐产生。

 

宁磊言说

 

从内心真实出发追求正确道理,不管结果如何,都能得到最大乐趣。

晴空万里、碧野千顷卦象表示快乐舒畅。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探究出道,以及探究出如何遵从道形成德,以及即使没有探究出道、没有探究出德,探究都同样是快乐幸福之事情。不相信探究道过程之快乐就不会产生探究本身之快乐。探道,必自然而然去做。

 

【引用原文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宁磊注释】

在:存在。

恶:不利。恶行。

处:做。

【宁磊翻译】

抬起脚跟踮起脚尖不是站立,跨越不是行走,自视自身不清楚,自己做正确事情不彰显,为自身获取利益不成功,自身独享利益不长久。以上这些事物中所含正确道理是,这些事物象剩饭和废赘部分,物也会由此弊端,所以懂正确道理人不做以上这些事情。

 

宁磊言说

 

做事物要撇开自身羁绊。如果不能超出自身利益局限,不可能有任何成功。

    凡做事情只有一清二楚才能成功。做事情应避免贪多嚼不烂这种弊端。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事和物与人各自独立。有道者处事惟事为独,不以自身置于事中,方才有所成功。

 

【引用原文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宁磊注释】

混:溶混。

独立:独立存在。

殆:殆尽,停止。

母:始端。

逝:流动。

反:返回。

大:返回本质,流动。

法:效法,遵循规律。

道法自然:正确道理遵循自然规律。

【宁磊翻译】

有一个事物溶混万物而形成,这个事物早于天地而产生。这个事物无声无息无形无体,这个事物独立存在且不被改变,这个事物周而复始前行而不殆尽不停止。它是天下万物始端和发端。我不知道这个事物叫什么名字,给它一个字叫“道”来表述它,强烈给它个名来形容它那就叫“大”。大就是流动,流动就是运行,运行就是返回本质。所以,道,就是大,要返回本质,天就是大,要返回本质,地就是大,要返回本质,人就是大,要返回本质。空间中有四个“大”事物,四大事物要返回本质,而人就占据其中之一大。人遵循地之规律,地遵循天之规律,天遵循道之规律,道遵循自然而然之规律。

 

宁磊言说

 

正确道理所表达都是自然而然事物。人之意识,也是一种自然而然事物。意识最大特征是智能化、思维化。智能、思维,也是一种物质,一种非常独特物质。如果将意识和思维看做一种意识形态,那么人类永远不可能认识意识和思维本质,因为,意识和思维本质就是一种物质,从认识物质出发认识意识和思维,人类才有可能比较正确认识明白思维和意识之本来面貌和规律。

对文中做辨析:

老子在本章描述了一个未知也就是浑然状态东西,老子将它叫做道,这个道跟天地人一样,都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流动着之事物,这里老子实际已经在探究宇宙起源、太空起源、天之起源、地之起源、人之起源这些事物,老子得出结果是,他们都有各自自然规律,人只有遵循这些自然规律才能成功,但是他们之自然规律是什么,显然老子还不知道,但是老子知道他所思考出那个自然规律人们必须去遵循。从此看,老子还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天文学家,还是一个生物学家。直到今天,老子在公元前就已经思考得出浑然天成这些起源之疑问,人类仍然没有明白和揭示,而老子得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之结论和道理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正确,不但非常正确,而且由于人们太多不去遵循自然规律导致了环境和生存条件恶化和毁灭。在公元前老子能思考和观察到太空起源和人类起源方面之疑问以及得出遵循自然规律这个科学结论,据此可以说,老子无疑是一个专业素养非常高专业科学家和专业哲学家。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先有道,而后以道方有天和地,有地后方有人。人要平等与大地相处,大地平等与天相处,天与道平等相处,道与大自然平等相处。人、地、天、道、自然,皆平等存在,不平等则万物销毁。

 

【引用原文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宁磊注释】

根:根本。

躁:动。

君:主导。

轻天下:以天下为轻。

【宁磊翻译】

轻之根本在于重,动之主导在于静。因此,懂正确道理人在终日行军时,都不离开辎重车辆,虽然有屋子可供居住,仍然时刻守护辎重车辆不敢离开。怎么一国之君可以以自身为重以天下为轻呢?以天下为轻就失去根本,失去根本,行动就失去主导。

 

宁磊言说

 

人身跟事物在本质上不具备任何联系。俗语讲地球离了谁都照转,就是这层意思。但是,人身跟周围可以互相影响,地球也可能因为有了某人而不能正常运转了,比如,现代核能就足以将地球毁灭,如果地球因为人类使用核能而毁灭了,那么发明和发现核能那个人就是让地球停止运转并消失之祸首,而具体操纵核能使地球消失之人更是罪大恶极。所以,现代人智能已经达到了足够大,大到能毁灭人类和地球这种程度。而这些不好行为都源自于人们某种欲望和冲动,所以,让人们科学认识和鉴别自己欲望中哪些是好因素以及哪些是不好因素,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这点可以说比人们吃饭、穿衣、看病、受教育都要重要很多。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自然为重,环境为重,人为轻。重之状良好,则轻之状况才可良好。重之坚守,轻才能灵动。重之损毁,轻则无存。静以护重,动则从静护重之要。

 

【引用原文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宁磊注释】

袭明:沿袭智慧事物。

师:师从。

资:借鉴。

大迷:常常迷惑。

要妙:重要奥妙。

【宁磊翻译】

好行为,没有痕迹;好言语,没有瑕疵和错误;好运算,不用竹制筹码;关门好方法是,没有栓子却不可以把门打开;捆结好方法是,不用绳索捆绑而不可解开。所以,懂正确道理人常常会救助别人,如此便没有人被遗弃;常常会正确拯救事物,如此便没有事物被遗弃;这就叫做沿袭了智慧事物。所以,善良人行为是不善良人所师从之事物,不善良人行为,是善良人可以借鉴从中吸取教训之事物。不看重可以师从之事物,不爱惜可以借鉴之事物所蕴含经验教训,虽然聪明却往往会迷惑。这就是所谓重要奥妙所在。

 

宁磊言说

 

做事第一出发点是善。善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人心要善良,只有善良人才有大智慧,只有善良人才可能将自身大智慧尽情发挥,第二层含义要善做事,就是要做具备智慧和高级智商之事物,善做事必定能做到比较正确做事,比较正确做事才能做到善做事,善做事也就是能成功。只有在人心善良时才能善做事,不然必定一事无成。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进步之要,在于延续知识和文明,必得既承善又抑恶。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