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www.sinovision.net/?2570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宁磊阔增《道德经》(删除九个“不争”)(原创首发) ... ... ...

热度 1已有 1879 次阅读2012-6-21 21:35 |个人分类:宁磊---理论、观点、发现|系统分类:财经分享到微信

宁磊观点:《河上公章句》版《道德经》是现在流行最早版本《道德经》。但是,《河上公章句》并非完全出自河上公本意,其中,汉文帝在《道德经》关键九处对《道德经》原文做刻意扭曲杜撰式改动: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串处”,将“串”改为“争”,并其后顿上逗点,形成了一个病句。“夫唯不串,故无尤”,将串改成争,形成了一个病句。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争"应当是“为”,"夫唯不为,故天下莫能与之为."。这一句在<道德经>中出现了两次,杜撰添加了四个"不争".三、“圣人之道,为而不为”,将"为"改为了"争",出现了一个病句。四、"不为而善胜",将"为"改成了"争".五,"是谓不与之德",将"与"改成了"争"."不与之德",意思是跟其它不一样的正确做法.这九个地方的改动,都是《道德经》中重要之处,直接影响到人们正确认识和读解《道德经》。

但是,《道德经》之高级智慧也表现在此,我在《宁磊闲聊《道德经》》中已经说了,即使想把《道德经》愿意篡改成与愿意相反,也做不到,因为”不争“还是表达了”公平“之意,不争,就是不选择,不做不应当之事,做正确的事,达到公平行为,还是《道德经》本来意思。只是,在皇帝看来,不争就是”不跟他争皇位“,也只是一厢情愿,也不可能达到目的。

不串,也是公平和秩序,在公平制度下各自做各自之事,达到秩序公平。不恃,不占为己有,任何事物都不归人所有,人只能拥有自己身体思想精神,其余之外任何事物,人都只可能去支配和使用,而绝对不会拥有和所有,这也是公平和秩序理念,不恃,意思同样是公平和秩序。

汉文帝可以扭曲杜撰《道德经》原文,不过,只改动了九个字,但是,却是九个关键之字,但是,即便改动后,也还是《道德经》原文要表达之意,这就是《道德经》伟大所在,因为《道德经》是智商极高之李耳所写,其余智商一般般甚至智商底下者,不可能能够改动之。

“争”是一种常态,李耳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简单点,就是一个家庭中兄妹之间还有家庭资源之争呢,所以,前面例举那九个“不争”绝对不是李耳所说,李耳不可能出现那种低级错误,那种明显违背客观之低级错误,是汉文帝所杜撰。

河上公作为草野闲人,不可能有任何企图去杜撰《道德经》原文,杜撰者,只能是汉文帝。

-----------------


 


  1.  

    第五十篇

     

    【引用原文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五十章】地球空间固定,地上之生物数量也有个固定极限。人之生死必有个统计概念。人数增加,异常死亡之比例必提高。量多质劣,量少质优,生物物种个体数量和物种整体品质优良程度之必然因果关系也符合这个规律。

    【宁磊注释】

    动之死地:触动了能使人死亡那种危险事件。

    人之生:活着之人。

    【宁磊翻译】

    走出险地将生,陷入险地将死,能走出险地获生者有三成左右,不能走出险地将死者有三成左右,走出险地获生者,触动死亡之事者又有三成左右,为什么走出险地了又触动了死亡之地呢?因为他虽然活着,但太贪婪了太多钱物而不堪受其重。所以,善于生存者,在陆地行走不遇猛虎,入军中不受到兵刀相向。兕牛角伤不到,猛虎爪抓不到,兵刀伤不到。为什么?因为他避开了死亡险地。

     

    【宁磊言说】

     

    识别各种危险是生存一大技能,每个人都应当或多或少有各种防范和识别险境以及在险境中逃生之技能和知识。

    一块地方中只要有一种生物密度过大会导致该地方所有生物瞬间灭绝该地立即变成寸草不生之死亡之地。

     

    第五十一篇

     

    【引用原文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万物惟独方能延续。万物惟独必遵道,遵道则德方成。万物惟独则存而之后人方能存。

    【宁磊注释】

    畜:涵养

    势:时空能量。

    【宁磊翻译】

    正确道理使事物生长,正确行为使事物涵养,物质使事物维持形状,时空能量能使事物成立,所以万物莫不因循正确道理并可贵在正确行为。正确道理被因循、正确行为被看重,不是由谁来命令,而是长久自然而然就有如此规律。所以,正确道理使生物生长,结果成熟,受到爱护和保护。生物自然生长而不去获到,为生物做事情而不恃强凌弱滥杀生灵,生物长势良好而不去宰杀,这就是所谓奥妙无比之正确行为

     

    【宁磊言说】

     

    不同事物所蕴含固有道理和规律都不一样。针对不同事物,要按照不同道理和规律去做。

     

    第五十二篇

     

    【引用原文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既知其,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万物有始有终,始终之间是为存,存之时当维其本性,不论强弱明暗,皆使其自然而然,万物方能长存。

    【宁磊注释】

    兑:孔,窍。

    【宁磊翻译】

    天下事物之初起,是天下事物之开始酝酿。已经得到了事物之开始酝酿,据此可以知晓事物之正确道理。已经知晓事物之正确道理,又可以复归守护事物之开始酝酿。即使消失,不消失殆尽。眼耳口鼻停止生命,生命之门关闭后,生命死亡后就不会再勤动了。眼耳口鼻张开,完成生命中事情,生命还是最终要不可救药去死亡生命终止时,不去救助。能发现微小因素叫做聪明,能探守柔弱因素叫做强。用事物自身光亮,使事物回归到自身明亮,不使事物本身遭受灾祸,这是万物运作常理。

     

    【宁磊言说】

     

    不同事物其外延和内涵不同。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企业营销应该让市场自主恢复需求。不要给错误需求提供市场。比如,营销师如果到热带去卖鞋子,如果那个地方人都光脚不穿鞋,如此形成两个营销行为,一是认为那里是空白,营销空间很大,一是认为那里没有营销空间。从企业责任出发,不应该去开发那里鞋市场。企业要做进步事情。不穿鞋,人们生活方式更健康更环保。所以,企业不应去做使健康进步事物消失之类错误事情。

     

    第五十三篇

     

    【引用原文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人,实乃一动物也。凡超自身所需之财物得到,皆为罪。浪费之罪重过凶杀之罪。

    【宁磊注释】

    介:介绍,公开。

    【宁磊翻译】

    介绍那些我所知晓事情和道理:要因循宏大正确道理,不要去走歪门邪道。宏大正确道理平坦且能成功,而低素质人们好走歪门邪道。朝堂上扫除到非常干净,而田地却荒芜了,谷仓就很空虚;衣着华丽,佩带宝剑,酒足饭饱,财物就会有多余和浪费那些都是盗贼行为,不符合正确道理。

     

    【宁磊言说】

     

    人在社会上生存,要具备自我判断和认知能力,做正确、科学、合理之事情。当社会上很多人行为残虐心灵黑暗邪恶时,要把那些错误之人和错误之消除清除掉,即使不去清除,也要做到不参与到事中,做自己正确科学之事情。

    财货有馀,是谓盗竽:财物过多时其实就等于是强盗,因为,人类每种物品都要毁灭与之相应自然界中很多事物包括各种资源和各种生物然后才能制造出来,所以人们不应当有多余财物。

     

    第五十四篇

     

    【引用原文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者不脱,子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五十四章】改变必须具备条件。改变不是毁灭,违背道之改变只能是毁灭。瓜熟自然蒂落,瓜不熟而摘,人食之必有害。对任何事和物不能随便去改变,只要条件成熟任何事和物都会自然而然改变,事和物自然而然才能从道而行。

    【宁磊翻译】

    善于建造者不拔除物体,善于成功者不离开道孩子祖先缅怀不止。从自身方面行为,其正确行为就真切;从一个地区方面行为,正确行为就多;从一个乡里方面行为,其正确行为就长久;从一个国家方面行为,其正确行为就丰富;从天下方面行为,其正确行为就广大。所以,从自身出发观察自身,从地区出发观察地区,从乡里出发观察乡里,从国家出发观察国家,从普天下出发观察普天下之事。我怎么能知道天下那些事情呢?就是用这些方法。

     

    【宁磊言说】

     

    一个事物有其自身特定内涵和外延,正确认知事物,就是要得出该事物正确内涵和外延。

    善建者不拔。西方有很多最古老建筑,西方人不大拆建筑,而东方人喜欢毁灭破坏,所以东方古代文明虽然非常优秀但完整被保留下来并不多。善建者不去毁灭,才会高贵。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企业不应做无限扩张。企业做到什么规模是自然而然结果。企业具备多大实力才会有多大市场。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必然先在中国国内兴盛起来。中国文化只能由中华人完成其兴盛。靠走出去不可能使中华文化兴盛。只有中华文化在国内兴盛了才能自然而然走出去。

     

    第五十五篇

     

    【引用原文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人和物只有顺应本性自然而然方为从道之举,方能长安。不从道必早亡。从道之事和物,万物皆庇护之。不从道之事和物,万物皆灭之。 知不和亦曰常。和,不和,都可曰常。和,则维持,不和,则改变。

    【宁磊注释】

    含:有。

    和:符合本性。

    【宁磊翻译】

    有很多正确行为者,跟初生婴儿一样纯真,这样人,毒虫不会蛰他,猛兽不会伤害他,凶猛鸟不会对他搏击,婴儿骨骼尚且弱小、筋骨尚且柔软,但是却握守着根本自然,婴儿不知道男女生殖之事,他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精气极致之纯,婴儿每日嚎哭而嗓子不会嘶哑,这是符合本性极致之纯。人知道符合本性就叫做懂常理,知道常理就明白什么是有益之事,有益之事形成就叫做祥瑞。用心思驱使气动叫做勉强,事物过盛后就会衰老,这就是不按照正确道理做事情,不因循正确道理就是不按照本性和自然就要迅速灭亡。

     

    【宁磊言说】

     

    做事情要符合事物本性特征和自然规律,不然必然要很快败亡。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和就是符合事物本质规律。企业运作符合社会进步规律就能成功。

     

    第五十六篇

     

    【引用原文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万事万物有万道,道无时无刻无处不与万物同在。道为万物之总。万物皆因循道。人对道之态有千奇百怪,也有对错之分。

    【宁磊注释】

    同:同在。

    【宁磊翻译】

    对事物道理明白者一般不再言言语、讨论者一般不明白。不明白就好奇,好奇就要发问、议论言语。正确道理堵塞那些漏洞,关闭那些缺口,减少那些锋利,解决那些纷乱,调和那些光亮,同处那些时空,这就是正确道理玄奥相同之处。所以,人们做不到得到它而去亲近它,人们做不到得到它而去疏远它,人们做不到得到它而对它有利,人们做不到得到它而对它有害,人们做不到得到它而使它变贵了,人们做不到得到它而使它变贱了。所以正确道理是天下万物中至尊。

     

    【宁磊言说】

     

    正确道理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对已经认知正确道理要因循,对尚未认知正确道理之事物不要盲动,要锲而不舍探究未知正确道理。

    道要不断探究发现,学贵有道。

     

    第五十七篇

     

    【引用原文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为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正,无事而民自富,无欲而民自朴。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五十七章】管制约束越多,知识必然越贫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知识贫乏对他来说都有害无益。

    【宁磊注释】

    奇物:稀奇怪事物。

    富:知识多。

    【宁磊翻译】

    用正直管理国家,用计谋打仗用兵,用不做错误事情为天下导领。我怎么知道这些道理呢?我以此知道:天下事物有很多忌讳时,人们必然更加知识贫乏了;人们多利器时有时偶尔会滋生一点混乱;人们多欺骗伎俩时,必然有稀奇怪妙之事物滋长形成(欺骗只能偶尔得逞);法令形成到公开张贴,必然有盗贼出没。所以懂正确道理人说:“我不做错误事情人们必自然而然教化,我能清静人们自然趋于正直了,我无事可做时人们自然知识丰富了,我没有贪婪欲望时人们自然纯朴了。

     

    【宁磊言说】

     

    一、对“无为而治”做辨析:

    “无为”前提是“已有大为”,已经把事情做很好了,那么相对来说就没什么事可做了,这就叫做“无为而治”,不是说不做什么事情就能达到管理秩序良好了,而是说要已经达到将事情做很好了,由此造成结果是相对来说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达到了无为状况了。当然,不管多么“无为”,都还是要有事情要做,要不断进步和文明,就要不断做更多正确事情。

    二、老子无为观念,是西方后来盛行之“小政府大社会”之宗也。如此,老子又是教育家、管理家、军事家、政治家。

     

    第五十八篇

     

    【引用原文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为政者当有足够智力和素养使政令严谨深刻没有漏洞。祸福正奇之事和物,往往普通人难以明白。圣人者,方能有足够智力和素养明白祸福正奇。为政者之条件乃当为圣人也。

    【宁磊注释】

    闷闷:严谨。

    淳淳:淳化,质朴。

    察察:肤浅。

    缺缺:低劣,少教养

    割:生硬。

    廉:棱角。

    刿:划伤。

    【宁磊翻译】

    政令严谨,人们淳化朴实。政令肤浅,人们低劣。祸患,有时能形成福气;福气,有时潜伏着祸患。谁知道事物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事物没有正好状态,看上去正好时,有时会又变歪斜了,看上去善良,有时又变为了妖恶,人们受到迷惑时间本来就已经很久远了。所以,懂正确道理人,能使方正事物不至于生硬(割裂什么)、有棱角事物不至于划伤什么、直达事物不至于肆虐(成祸害)、光亮事物不至于耀眼(刺伤眼睛)。

     

    【宁磊言说】

     

    正确认识事物、正确做事情,要尽量考虑全面,要考虑明白事物本来和根本,才不至于自己认为正确了实际上并不正确、自己认为做好了实际上恰恰是错了。

     

    第五十九篇

     

    【引用原文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人类社会若能长久延续必以节俭为前提。人类若不极尽节俭之事,则人类之智力必成为毁灭一切之灾祸根源。

    【宁磊注释】

    啬:节俭。

    深根固柢:向四面生长叫根,向下扎叫柢。

    【宁磊翻译】

    人们日常吃穿用度行为做事、做天下一切事情,要做到没有比你还节俭之程度。做到节俭,就是所谓能够早日服自然规律。早日服自然规律就叫做多积累正确行为,多积累正确行为就没有做不好事情,没有做不好事情就不知最高程度是多少,不知道最高程度是多少,就可以使国家长久不断继续提高。有了使国家长久之根本事物,国家就可以长久了。这就是向四周长之根深了、向下长之柢之所以牢固之道理,这就是长久生存和生活之正确道理。

     

    【宁磊言说】

     

    做人一定要节俭,不管是钱物多到之不尽还是钱物少到不够用,都要节俭第一。不节俭一是不理智,二是犯罪,不理智会使人心魔越来越放肆和混乱,将使人精神越来越衰弱和退化,使人神智越来越弱化和蠢笨,这正是“自古纨绔少伟男”真正原因所在,纨绔必然少伟男之心理逻辑正是上面所叙述,可惜是,当由于浪费和奢靡使心狂乱、使精神退化、智力弱化蠢笨时,当事人并觉察不到这一点,所以,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非常节俭,正是自身发展进步和良好需求所在;不节俭对财物肆意毁损是犯罪行为,这种罪行是对社会犯罪对人类犯罪对环境犯罪,这样罪大恶极行为必然在害人害环境同时使害人者自灭亡。

    治人、事天,莫若啬:人其实不需要穿衣。人类因为穿衣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破坏毁灭极大。衣服把人与环境中各种物质信息隔离,于是使人智商降低和到抑制。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企业做好事物本质维护,促进社会进步,就是长久之道。

     

    第六十篇

     

    【引用原文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非其神不伤,圣人亦不伤。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六十章】万物皆有道,从道则万物自然而然能长安。万物从道则万德盛兴,则万物方能长存。

    【宁磊注释】

    鬼:灵魂,精神,鬼怪之事。

    【宁磊翻译】

    管理大国家其实跟烹饪小鱼之操作流程上相似(都要因循正确道理)。用正确道理管理天下事物,那些鬼怪之事物也不再神化。不是那些鬼怪事物不神化了,是他们神秘伤害不到人了。不是鬼怪神秘伤害不到人,是圣人能解惑所以鬼怪伤害不了人。那些正确道理和鬼怪事物两者互不相伤相扰,所以正确行为就相继回归到在天下盛行。

     

    【宁磊言说】

     

    没有一常不变事物,要具体事物具体对待。不是说“大鱼”就要用大办法,“小鱼”就要用小办法。小鱼虽小,但是小鱼做法可以有很多种,每种做法都有不同道理和注意事项,大鱼也是如此,同样有很多种做法,每种做法有不同道理和注意事项。如果“小鱼”和“大鱼”同样是用清蒸来做,那么步骤和用料肯定一样,注意事项也一样,想吃嫩,少蒸几分钟,想吃老,多蒸几分钟如果是炒大鱼和炒小鱼,由于大小不一样,做法肯定差别很多

    两不相伤,故德交归:如果知道正确道理和正确事情,人们就不再对一些奇怪事情感到迷惑,就能使很多正确行为融会贯通回归本来状态。

     

    第六十一篇

     

    【引用原文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大国。故,或下以,或下而。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两者各得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六十一章】下流汇聚上游之“下”势,必有“下”势之条件和水平,条件不够,“下”势必不能成。处于“下”游还是处于“上”流,必从道以自本自然而然之条件决定。

    【宁磊注释】

    下流:下游。

    为:行动;导领。

    【宁磊翻译】

    大国道理是,大国象江河下游一样,交汇并发展了众多事物才成为了天下之根本。雌性常常用安静胜于雄性,以静止不动作为让雄性到此汇聚之根本就象江河下游汇聚四面来水一样。所以大国有江河下游汇聚上游来水那样“下”,就能导领小国,小国有江河下游汇聚上游来水那样“下”,也能导领大国。所以,不论谁有江河下游汇聚上游来水那样“下”都能很大成功,不论什么事物达到如此也能很大成功。大国不过是想同别人一起正确行为,小国不过想跟别人一起做点事情,大和小由此各得其所,大事物象江河下游汇聚上游那样容易处于“下”

     

    【宁磊言说】

     

    能力强、见识广、智商高,必然能聚拢各种资源达到按照真实自然本来规律去发展事物。

    大者宜为下,大国、小国都以下胜。社会以“下”促进社会进步,此“下”必须有公开透明共享知识科学社会氛围。

     

    第六十二篇

     

    【引用原文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不曰求以得,有罪,故为天下贵。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从道以避灾祸。从道若为得到,则必不能成。得到本身必为违背自然之举,然则得到之举必违道也。

    【宁磊注释】

    拱璧:一种玉器。

    【宁磊翻译】

    正确道理之所表示,是万事万物奥妙和原因所在,它是良善聪慧人之珍宝,它是非良善非聪慧人之所以能够得到保护之原因。美好言论可以得到尊贵,行为可以增加人魅力,那些不良善人,他们丢弃了什么呢?设立天子,设置三公,他们虽有拱璧在前、驷马在后那样仪仗队,不如坐下来进行这些正确道理学习。古来之所以以这些正确道理为珍贵原因是什么呢?不是说从这些正确道理能够寻求而得到什么,而是天下有罪恶之事物,能够以正确道理避免这些邪恶之物形成灾祸,所以正确道理是天下珍贵之物。

     

    【宁磊言说】

     

    正确道理对任何事物都珍贵。邪不压正,有正确道理,邪恶之事自然而然会消失。

     

    第六十三篇

     

    【引用原文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探求高深,探求更高深。求难去易,难解则易必随之而解。圣人必求解难,故圣人能解高深疑难之理之事。

    【宁磊注释】

    无为:做事;不做错事;无事可做。

    【宁磊翻译】

    在不做错事前提下去事情,在无事可做时要做事情,在没有味道可辨时要辨别出味道。不论事物大小多少,都要用正确行为明晓给坏恶之人之事,让恶之人之事走向正确。在常易中求难,在精密中成大。天下难为之事必然是当它在常易时被完成。天下大事必然是它能够精时被完成。所以懂正确道理人始终不做大方法,所以能完成大事情。那些把诺言看作不重要事情之人必然没有信用,易事物做多了必然困难事物就多了。所以,懂正确道理人思考难题解决方法,所以最后才能解决难题。

     

    【宁磊言说】

     

    智商差别很大,困难高深问题必然由高智商人探究才能得到解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多易必多难:知难而求难而为,常中寻难,提高智慧。

    报怨以德:用正确行为去处理纠纷。

    多易必多难:企业要知难而进方可成功。

    易:可以理解为一种“常”。并不仅仅是单纯简单,而是因为已经变成常易了所以表现为轻松了。比如,航天飞机,越来越被人们熟悉和明白就是已经达到一种常易之事物。

     

    第六十四篇

     

    【引用原文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按照事和物固有规律做事情,对万事万物之自然而然规律不去损之毁之而是去辅之,方能有所成功。违背自然而然规律者必失败,所以终其一生必无所成功。

    【宁磊注释】

    泮:散。

    欲:不正确得到,也就是当得到行为不是正确事物时就叫做欲。

    【宁磊翻译】

    事物在安稳时候容易维持现状,事物在没有变化苗头时容易谋划,事物在脆弱时容易分开,事物在微小时容易散失。在事物还没有时去行为,在事物还不乱时去管理。合抱粗树木,生长于小幼芽;九尺高台子,起始于一小堆土;千里行程,开始于脚下第一步。这些都是事物规律。违背规律做事物必败,违背规律所得到必然失去。所以,圣人,不做违背规律事物,所以不败;不违背规律所获到,所以不会失去。而普通人做事情,常常在几成时就失败,是由于违背了规律。不违背规律做事情在事物结束时保持跟开始时一样重,就没有失败事情。所以懂正确道理人,做那些没有欲望事情,不看重那些稀缺之钱物;学习那些不被学事物,复归众人所犯过错误于正途,用辅助方式使万物自然而然规律生长和生发而不去违背规律做事情 

     

    【宁磊言说】

     

    “为之”、“辅之”做辨析:

    一棵树,把它砍了,是一种错误“为之”,把它拔高目标让它长快点,也是一种错误“为之”;让其完全靠自身基因和素质而生长是正确“辅之”让它自由自在生长,让它靠自身力量生长才是正确方式。所以,对任何事物不要做“为之”事情,要做“辅之”事情。所以,要因循事物自然而然规律,让事物自然而然发生和存在,才能使事物长久。

    欲不欲,学不学:企业要有独到之处。

     

    第六十五篇

     

    【引用原文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此两者亦式。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六十五章】社会管理以公为根本,社会管理彻底扔弃钱物之欲之羁绊才能使社会秩序井然不断进步。万事万物之正确行为必与得到钱物毫无关联。

    【宁磊注释】

    式:认识相同。公式。

    【宁磊翻译】

    古来善于因循正确道理之人,不是把聪明公众给以愚化而去愚弄他们。公众难以管理是因为管理者用了过多聪明以至于成为了愚弄公众之心机。所以用耍小聪明那种所谓心机去管理国家,是国家之强盗;不用耍小聪明所谓心机去管理国家,是国家之福祉。懂这两个道理也就是知道了管理国家之公式。常常明晓这两个知式就懂了所谓管理国家之深奥正确行为。深奥正确行为与钱物之欲相反达很深很远程度。这之后才能达到大顺。

     

    【宁磊言说】

     

    智,有两种表现,一是聪明,也就是被用在正当事物上,二是奸诈,也就是智被用在了不正当事物上。在做事情时,尤其是国家管理上,要用正大光明聪明办法公开管理,才能使国家进步繁荣。

    低劣素质人们才需要被管理。高素质人们能自我管理自律。不要用聪明去管理低劣素质人们,用真实去管理,也就是公开透明真实。

    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企业让客户明白企业产品为什么好以及有什么不足。

     

    第六十六篇

     

    【引用原文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以言下之;欲先,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不重,处前而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为,故天下莫能与之为。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民之淡物欲而后方能进步。民之自由自然而然而后方能使社会进步。

    【宁磊注释】

    下:汇聚,融汇。

    【宁磊翻译】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归宿地,是因为江海善于做下游去交汇并发展百川之广阔前景之善“下”事物,所以江海成为百川归宿地。所以,要想让人们进步、上进,必定要让人们言论象江海下游汇聚百川那样得到交汇和发展,想让公众先进、进步快,必定要让公众将本身之物欲放到先进事物后面。所以懂正确道理人,公众皆仰望他而不再恐惧其导领公众而使公众不再有灾害,所以天下事物会善于进步而不停止只要一个人不去做错误事情,天下没有什么能让其去做错误事情。

     

    【宁磊言说】

     

    “善下”做辨析:

    善下是一种能力、智慧,比如在水草丰美地方,水草能茁壮生长,那么这个地方对水草就具备了“善下”能力。善下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力,作为人,具备善下智力水平,必能成功。

     

    第六十七篇

     

    【引用原文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古语中,做仁慈之事为仁,做事仁慈为慈。做仁慈之事者实为盗匪,做事仁慈者才善。人要有慈真精神才能成功。惟有俭约之人才能有大作为,不以自身物欲去毁损周围事和物以及自然之万物者,方能长存,方可能有成功。

    【宁磊注释】

    肖:像。

    慈:真诚,真实,正确。

    【宁磊翻译】

    天下之人都说自己懂正确道理多,我看不像。仅仅是“多”这一点,我看就有足够不像理由,正确不正确暂且不说,你们即使以前懂正确道理多,也已经变到很少很长时间了。我有三条宝贵认识:一是做事慈真,二是俭约,三是不敢将我自身本身物欲置于天下事物之先。做事慈真,因为问心无愧所以能勇敢;俭约,因为不至消耗殆尽所以能有广大作为;不敢将本身自身之物欲置于天下事物之先所以能使天下器物旺盛。现在,人们错误抛弃慈真去勇敢、错误抛弃俭约去使器物旺盛、错误抛弃了把自身物欲置于天下器物之后这种做法而把自身物欲置于天下事物之先必然败亡。做到慈真,作战能胜,守护能坚固,因为上天将救援他、用慈真护卫他。

     

    【宁磊言说】

     

    人生,行为很重要。行为什么呢?要慈真,要俭约,要将物欲看淡。

    不敢为天下先:个人得到不应对环境造成损毁,不敢为天下先与现在环保理念一致。

    慈:真实,真实是西方哲学上之存在概念,认识存在就是真实。心通过信息流、物质流这两流和场对环境认知就是慈。当认知正确时就是善,要讲出来让人们都学会就达到了善。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企业要做正确事情,还要节俭,不能破坏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

     

    第六十八篇

     

    【引用原文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管理者能使人自然而然完成天生才能之行为。好社会环境使人们与万物都能自然而然完成各自天分天生才能之行为。

    【宁磊注释】

    和:符合本质和自然规律。

    不和不符合本质和自然规律

    ”与“不和”是事物两种状态,都是常态。“和”与“不和”都有条件和范围。

    “和”与“不和”辨析:

    所有事物都在“和”与“不和”中交替运行。和是种常态,不和也是种常态。当出现不和状态时说明事物在改变,改变程度有大小,有时改变了小部分事物特性,基本还维持事物原本特性,有时候改变了较多事物特性,就变成另外事物了。“和”与“不和”是事物进步之两个必须过程。如果只有“和”那么事物会停滞而消亡,如果只有“不和”那么事物会因为特性维持时间太短不能延伸而消亡。比如,“人想站在地球表面上看到太阳”是一个事物,那么其“和”状态就是白天而且天气晴朗无云或者少云遮挡不住太阳时才能看到太阳,其“不和”状态就是夜间或者白天云层遮挡住太阳时就看不到太阳了。

    只有“和”是种错误,只有“不和”也是种错误。“和”与“不和”是事物演化之两种必然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导致事物灭亡。比如,人在婴儿时要被哺乳,是种“和”状态,而当人们已经长大时还在吃奶粉就是种“不和”状态,是错误事情。所以,现代人类人种基因退化迅速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人类错误将奶制品当作终生食物,奶制品只有在婴幼儿时食用才对人身体有益对人类基因进化有益。人类将奶制品错误当作终生食物是人类基因迅速退化因素之一。

    【宁磊翻译】

    善于做军事者不武断,善于打仗者不会发怒,善于制胜敌人者不跟敌人符合,善于使人发挥出能力者能做到“江河之下”让百川汇聚并前景广阔。这些是做到不与别人符合这种正确行为,这是发挥人能力、智力,这是自然规则之正确做法,是自古以来最高水准。

     

    【宁磊言说】

     

    最高社会管理水准是,让人们发挥出智力和能力,让人们不满足物欲和财欲那类事情。

    之德,不符合别人才能胜能赢。

    之德:企业要有不符合别人、不同于别人之独特竞争力。企业不同,企业之运作也必然不同,所以企业要成功就不能符合别人。符合自己独特条件才能成功。

     

    第六十九篇

     

    【引用原文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六十九章】战争中,不可能做到知己知彼,知己有可能,知彼必不可能全矣。两军相持军力大体相差无几时,则哀兵胜。

    【宁磊注释】

    行:行军。

    【宁磊翻译】

    对打仗有人有过这样说法:“战争中我不敢被动挨打而要主动攻击敌人,我不敢暴露目标而是要深刻隐藏行踪。”这就是说,行动时无所不胜,挥动武器却看不到武器,与敌打仗则消灭敌人而无敌天下,拿起武器打仗则迅速扫清敌兵。祸患莫大于轻视敌人,轻视敌人几乎等同于丧失了己方宝贵生命。所以当势均力敌并相持不下两方军队继续作战时,则悲愤一方能获胜。

     

    【宁磊言说】

     

    打仗,要打明白仗,打明白仗,要明了全面状况。

     

    第七十篇

     

    【引用原文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七十章】高级智力者不论什么时候都是少数人。高级智力者是社会进步之根本,社会进步则人人都受益,维护高级智力者自由发挥之社会环境就是维护每个人之幸福快乐。公环境中高级智力者才有可能自由自然而然。

    【宁磊注释】

    宗:目标,内容。

    【宁磊翻译】

    我所说道理很好理解,也很好遵行;天下没人能理解,没人能遵行。说话要内容表达明确,事情要目标明白。人们无知,所以不能理解我所说道理。明白我所说道理者很少,能遵行我所说道理者很可贵。所以,懂正确道理者,外表穿着粗布衣,但他思想很美好可贵,这样人很可贵价值很高

     

    【宁磊言说】

     

    懂正确道理人不多,能按照正确道理去做事情人更少。做人,要做能懂正确道理人,即使不能懂一些正确道理,至少不要去盲动,并且要不断去探究和得到正确道理,以便能懂较多正确道理,以此实现人生成功。

    被褐怀玉:企业产品要以质量为核心,避免过度包装,避免广告夸大其辞。

     

    第七十一篇

     

    【引用原文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道自己不懂什么往往不是容易之事。对不明白之事却误以为明白了往往是智力程度不够所致。

    【宁磊注释】

    上:着手去做。

    病:思维低劣

    【宁磊翻译】

    明白还不懂什么,然后着手去学习之,不明白却以为明白了,是思维低劣。将不明白却自以为明白之思维低劣当作问题去解决,如此就解决思维低劣状况了。懂正确道理人没有那种思维低劣那种状况,因为他认为那类思维低劣状况错误状况因而去解决,所以他没有那类思维低劣状况了

     

    【宁磊言说】

     

    认识事物,必须坦诚,对不明白道理和知识,要去学习。对不明白道理和知识却自以为明白了,那么必然不能去学习,那么必然会不能进步。所以,对待知识和学问,第一要采态度是坦诚真实。

     

    第七十二篇

     

    【引用原文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此。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惟有社会制度公人们才不畏惧权力,人们不畏惧权力,必自然而然秩序井然,则人们必进步社会亦必进步。惟先有公而后才能自爱自知。

    【宁磊注释】

    厌:满足。

    民:低素质人群。

    【宁磊翻译】

    人们不害怕威力,方才能达到大威力。不侵犯人们居所,不满足人们所期盼生欲。因为人们一般都不知道满足,所以人们一般是已经满足生欲了却总是仍然不满足。所以懂正确道理人,自己能自明却不关注自我之物欲,自己能真爱却不看重自我之物欲。所以要自我明白并不自我唯利是图,要自我珍爱而不能看重自我之物欲,反之则错误所以不要不满足,要做圣人去除物欲。 

     

    【宁磊言说】

     

    对欲望要正确满足,而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俗语有“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描述人们一般都不能正确实现自己欲望满足,反而会错误让欲望去无限膨胀。所以,对于欲望,有很多都要理智主动不去满足,而做到这点有点难,能做到者不多,所以,社会管理之责任和出发点就是禁止人们膨胀之物欲,使人们去除物欲。

     

    第七十三篇

     

    【引用原文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天下之可恶之事,莫不因人之贪恋钱物之欲所导致。因循自然而然之道,去除一切钱物之欲念,人类才能少有人为灾祸或无人为灾祸。

    【宁磊注释】

    繟:坦然。

    恢:广大。

    【宁磊翻译】

    勇气达到“敢”,就会有“杀”之类事情形成;勇气达不到“敢”,就会“活”而不会形成“杀”之类事情。“杀”有时候有利有时候有弊,“活”有时候有利有时候有弊。天下之事中所可恶事情,谁知道它原因是什么呢?所以懂正确道理人尚且在犹豫和难以知晓其原因之中。天下正确道理是,坚守事物根本才会善于胜,不言却善于反应,不被召唤者才能不请自来,坦然者才能善于智谋。正确道理这个天网很大很大,它不密却永远都在发挥作用而万无一失。

     

    【宁磊言说】

     

    放弃不应当不应得之利和欲,必然能够得到成功。任何人都逃不出这个自然规律。

    敢则杀,不敢则活,如此杀人事件是对是错往往难以区分,所以法律中有正当防卫这个法律概念,社会能够普遍因循正当防卫原则,社会就会秩序井然,如果法律中不分对错一概严禁杀之类事情反而会导致坏人们肆意妄为会导致社会混乱。

    不为而善胜:企业把正确之事都做好了做正确了一定能成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邪永远不压正。正确道理永远在发挥作用。

     

    第七十四篇

     

    【引用原文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暴之形成,原因在于社会不公。社会公,方能去除混乱。本性天性之暴,是为病也。病者,或医之,或亡之。社会环境之逼迫而暴者,是制度不公之病也,是社会病,惟有社会制度复归公才能治其也。

    【宁磊注释】

    奇者:为非作歹之人。

    【宁磊翻译】

    人们不害怕死,用死恐吓人们又能怎么样呢?你能让人们经常害怕死,那么对那些为非作歹之人,我们就能把他抓来杀掉,谁还为非作歹?经常有刑律职官要对为非作歹者执行死刑,却让代替执掌死刑者去代执死刑,代执死刑就好比让别人代替大木匠去砍木头,代替大木匠去砍木头者很少有人不伤到自己之手。

     

    【宁磊言说】

     

    社会管理效果不为刑罚所左右。刑罚是一种管理社会手段,但是社会管理核心是如何使人们都懂正确道理、如何使人们按照正确道理去做事情。

    人往往不怕死,因为人终归必须要死,所以人往往在很多情况下就不会怕死了。人不怕死,所以死刑无效没有制约效果。比如,有些国家没有死刑,因为“民不畏死”,素质低者大多不怕死,所以没有死刑。

    害怕往往以一定认知为基础,所以形成害怕情绪需要足够智商。俗语“初生牛犊不怕虎”也表达了无知就没有能力认识到害怕事物之恐惧因素,所以,越是智商低者越不知害怕。

    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企业员工要各司其责。

     

    第七十五篇

     

    【引用原文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之轻死,以其求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七十五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越公,社会越有秩序,进步越快。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越不公,共同走向灭亡之速度越快。

    【宁磊注释】

    无以生为者:不以一己之生为目标去做事情者。

    【宁磊翻译】

    人们饥饿,是因为他们管理者征税太多,所以吃不饱。人们难以管理,是因为他们管理者做事情错误,所以人们难以管理。人们轻视死,是因为其生存所求贪欲过多,所以轻视死亡。所以惟有那些不以一己之生去做事情之人,他们这种好行为在于他们有可贵人生价值观。

     

    【宁磊言说】

     

    人,活着有很多需求,人要活着,必须满足这些需求。但是,人除了生外,还有一个更重要事情是有价值活着,要达到有价值活着,必然不能仅仅以活着为出发点去做事情,仅仅以活着为出发点做事情,必然无一成功。社会管理本质在于,避免人们仅仅为了活着而去做事情,能不让人们仅仅为了活着而去做事情,是衡量社会管理成败之必要标准。

     

    第七十六篇

     

    【引用原文第七十六章】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强处下,柔弱处上。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七十六章】生物柔软,非生物坚硬。生物处于非生物之上。柔软之物必以坚硬之物为生存之基础。非生物有没有生命特征呢?如果非生物没有生命特征却为何是生物生存之必须基础呢?这个有待人类探究其中奥妙。我认为非生物有生命特征,只是人类还不明白其中正确道理而已。人类对非生物之道知之甚少,由此人类会发生行为错误可能导致人类及环境之大灭绝。生物柔软,非生物不软

    【宁磊注释】

    下:衰。

    强:硬,固化。兵强,则军队固化不灵活。

    【宁磊翻译】

    人活着时身体柔软,死后身体变僵硬。草木活着时脆弱,死后枯槁。所以,坚硬事物是死亡事物,柔弱事物是活着事物。所以,军队僵硬不灵活时就会被消灭,草木僵直时就会向折损而去。硬事物在下面,柔弱事物在上面。

     

    【宁磊言说】

     

    每种事物都有本来运行规律。草木活着时脆弱,死后枯槁,只能代表草木如此,并不能说明其它事物也如此,其它事物必然与草木这个事物规律不同。

    “兵强则亡”,人多则亡。人类社会现在一个人消耗资源量是古代人很多倍,现代一个人个人能力是古代一个人个人能力很多倍,现在人类社会70亿人,每年这70亿人仅仅是呼吸就形成几十亿吨二氧化碳,还有吃饭穿衣开车出行保暖等等很多事情都形成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对各种资源和环境消耗量也是个天文数字规模,所以地球因为人类人口太多面临着严重毁灭危机。

    生物和非生物在硬度上不同,人出生时最柔,到老死之时身体逐渐变僵。

    下是上之基础,没有下就没有上。上与下有时是相对来说。

    坚强是基础,柔弱是升华。人从出生到死亡,身体经历一个不断硬化过程,到死亡时身体基本完全固化。土壤板结时不利作物生长,但也不全如此,石头上就能长草长树。

    坚硬中有缝隙和柔软之处。

    人类军事史上历来都是以少数人胜多数人,国内外都是如此。军队人数越多则军队越僵硬,越要灭亡,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人数过多必然就会失去灵活,失去灵活就变僵硬而自灭亡。

     

    第七十七篇

     

    【引用原文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补不足。人之道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以有馀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七十七章】钱物越聚越易聚是人之大罪恶。惟有公钱物使用,才能使人们自然而然秩序井然,方能实现人类社会进步。惟有公社会制度,人们行为才能从道而行。人之聚集钱物有天生能力大小之分,社会公制度使聚集钱物能力不同者之间不至于导致社会不公正,同时又能自由行为。

    【宁磊注释】

    为而不恃:做事情不占据

    【宁磊翻译】

    天下正确道理,就好象开弓一样?往高处射箭时压一压,往低处射箭时抬一抬,用力过时松一松,用力不够时加些力。天下正确道理是用力过了就减少用力、不够就加力。人之正确道理则不是这样,是不足者要减力以增加已经有余者。谁能有多余之智商承载天下事物吗?只有懂正确道理之圣人能这样做,所以圣人,做事情却不占据,做成功事情却不占据成功,这种没有欲是好事情是益事。

     

    【宁磊言说】

     

    做事情要凭借长处,凭借长处做事情容易成功。凭借长处做事情,要做到不去祸及其他事物,尤其是不能祸及其他弱事物。比如,人类相对于其他动物和植物来说,是强者,人之长处是智商高能力强,人在发挥自身智力时不能祸及周围动物和植物以及那些非生物事物。

    道者有馀以奉天下。

    人之道,也是生物之道,所有生物都是损不足以补有馀。

    圣人能合天道,比如,科学原创,科学家是圣人之一。

    不欲则好:凡事讲究正确不正确,应该不应该。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不要把市场定位在为低素质人们服务上。如果企业为低素质人们服务则企业必然越来越低级、越来越萧条、越来越快速破产。

     

    第七十八篇

     

    【引用原文第七十八章】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若反。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发现不足和弊端往往远远难于发现长处和益处。管理不足和弊端使之消除灾祸往往远远难于使长处和益处得到进步。不足和弊端不除则长处和益处难以自由自然而然进步。

    【宁磊注释】

    反:相反

    【宁磊翻译】

    天下事物柔弱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克坚强事物之力量没有哪个能胜过水之力量,因为其不违背正确道理。水这种柔弱之物能胜硬之物之现象,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也没有事物能做到水这样。所以懂正确道理人说:管理国家之不足,是社稷主要职责所在;管理国家之不利之事物,是做天下事物之首要所在。正确言语,往往在你提出反向意见时形成

     

    【宁磊言说】

     

    事物有多样性,事物不同特征要求在做事情时要区别对待各种事物。有事情不足,有事情发展过度,有事情在停止中,具体到每一个事物,是不足好,继续发展好,还是停止好?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对不同具体事物,用符合事物特征让事物自然而然方式存在。

    “无以易之,正若反”:事物反转性。不是事事都反转,但有时会反转。

    “不”之力。当大水朝一个方向流动时,一小股水从侧旁流出,就开启了一个方向和探索。当一群人一样时,有谁对这种一样说“不”就开启了另一扇方向。刚开始这种方向上力量可能弱,但很快就会形成强大力量,因为此时必然要向“不”这种方向散发力量以疏减“一样”那种太过拥挤之困顿。但是这种“不”需要有足够智商和智慧才能发现和探索到。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企业承担了社会进步责任就一定能成功。

     

    第七十九篇

     

    【引用原文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亲,常与善人。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契约制度使人之独尽然表露,使人达到本性。人之独尽然表露则事之约必然能守,事之约能守则社会秩序井然。

    【宁磊注释】

    左契:古代,以木板刻文字作为借据,从中间劈为两半,左边一半由债权人收存,右边一半由债务人收存。清理债务时,以左右两契对合为验。

    【宁磊翻译】

    化解了大而深之仇怨,必然不能尽去仇怨,怎么能够认为“和大怨”是一种良善做法呢?所以懂正确道理人依据“左契”这种方式作为处理债务根据,而不让人具备证据作用。具备正确行为人以契约方式处理事情解决纠纷,不具备正确行为人以靠人为据处理事物解决纠纷。天下正确道理没有亲疏之分,它通常与善良者正确者同处。

     

    【宁磊言说】

     

    人思想由于不断变换思维而具备创造能力,但是,这种思维不断变化形成创造能力之同时也对人信用程度带来考验,信用之基本要求是不变化,对已定事物不做改变,这样,思维可变性与信用不变性就形成了抵触,何况有很多时候不信用事情在开始时就是以不讲信用为目标,所以,对待信用事情,必须用契约或者一种不会变化方式来规范。在现代,可以作为对契约规范方式很多,有纸面记录,有电话录音,有声像资料,有电子记录,这些方式都能很好保证信用实现,人们在个人和社会活动中,应当主动使用这些方式来达到信用实现,以此保护个人生活安全和实现社会秩序良好。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正确则善良,善良则正确。天道往往与善良人们同处。狼吃羊是一种善良是一种自然界生物链规则

     

    第八十篇

     

    【引用原文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八十章】人口数量少则各种资源充分,则国家安泰,则人们幸福快乐自由。惟人们幸福快乐自由,才有可能创造知识。人口密度小则劣质人口比例低。人口密度越高则劣质人口比例越高

    【宁磊注释】

    结绳:以不同形状和数量之绳结做标记记录不同事件。

    【宁磊翻译】

    国家人口少,人们独立,所以能使好东西不被使用,使人们看重在出生地生活成长直到死亡这个事情,不往很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船,没有所需要承载东西;即使有武器军队,没有安置地方无仗可打;使人们反复使用结绳之物;吃食物香甜,穿衣服美爽,居住安适,习俗喜乐,与邻国互相能够观望,鸡犬之声互相能听到,而与邻国人们到死都不交往来往(金钱和财物)。

     

    【宁磊言说】

     

    人生态度有很多种。喜欢田园生活、悠然自得生活方式,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生活方式。

    “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不与低素质人交往。与低素质者交往那么会越来越低素质。

    那时候结绳相当于现在纸和笔。应当节约使用。

    小国寡民:人口密度小则劣质人口比例低。

    使民重死:低素质人会因为其智能低而导致生活沉重而死。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监狱,就是以达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之效果。比如良禽择木而栖,等等。

    现代人类社会在全球范围内都发生城市病,此种弊端说明小国寡民是种正确理念。低素质人远徙必然到处毁坏破坏,所以增加交通价格和资源价格以及居住价格就能减少人们无所事事而远徙然后导致资源更大范围内被毁坏浪费。

    小国,寡民:企业员工越少效率越高。

     

    第八十一篇

     

    【引用原文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为。

    【宁磊阔充《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利,弊之一也,有利必有灾害形成。人类所做利之事,当尽所能及转害为益而致不害。青出于蓝而灭蓝,蓝不灭则青不出。

    【宁磊注释】

    信:信用。

    【宁磊翻译】

    言论不需要美化矫饰,美化矫饰言论不信。良善之事不需要辨别,被辨别事物必然是尚不知是否良善之事物。已经被知晓和明晓事物不需要去多学和探究,被多学和探究事物必然远不被明白和知晓。懂正确道理人不积累财物,他已经做到把做之事物当作自己更加富有,他也已经做到把给予本之事物当作自己会更多。天下正确道理是,做有利之事而不因此去形成灾害和不利;懂正确道理人之正确道理是,做事情做到成功完成所有正确事情后而无事可做之状况。

     

    【宁磊言说】

     

    一、做事情要追求本质和自然才能成功。人一生时间实际很短暂,在短暂人生中,有一多半时间要吃饭、睡觉、穿衣、锻炼身体,能留给人去做有意义事情时间实际并不多,这些时间对个人来说非常宝贵,要利用这些宝贵时间做有意义有价值事物,做自己本质上喜欢正当正确事物,实现快乐人生和有价值人生。

    二、天之道,在于能使事之弊所致之害转为不害。比如,狼吃羊,对羊来说是害,但对生物链来说则是必须,是为益,此乃天之道,使羊之害转为生物链之益。

        青出于蓝而灭蓝,蓝不灭则青不出。万物繁衍生息,后者必灭前者。地球生物从单细胞个体进化到现在众多生物群落,都以后者灭前者之后而生为基础,再后者再灭其前者,如此达到生物不断在后者灭亡前者过程中不断进步。

    “利而不害,为而不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害。”:此两句说明不要让“利”形成害。

    人没有活明白,就很怕死。如果活明白了,对死亡就很快乐了。

    为什么要不为?为了不害,圣人之道也是天道之一

    为而不为:企业要把该做事情都做正确都完成了,自然就会成功。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