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切不完美中,完美恰恰是最不完美 ----- 纽约堂叔
纽约堂叔
电
声器具是在上世纪40--50年代前后开始流行的,它是电子载波放大技术提高的结果。电声器具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话筒(麦克风=microphone),
音频放大器和喇叭(Speaker),到后来,电子音频根据它的音高而自动分频,进入不同尺度和结构的喇叭,形成所谓的立体声音乐。
电声器具越来越受欢迎是因为一,它有效地适应了大众音乐,流行音乐的发展;二,有效地改变了音乐,包括声乐的美学观念,音乐就此大步进入多元化时代。
几十年来,电子音乐捧红了无以计数的音乐才子;时至今日,电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娱乐工具,是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本文将要深入讨论的是电子声乐这一块。
1,声乐的原创性
发韧于欧洲的现代声乐理论是基于17世纪的意大利歌剧,即后来统称为Bel Canto的东西。这个中国人叫做美声的声乐方法要求歌唱者有较宽的音域,较大的音量,丰富细腻而多变的声音表现力,清晰的语音能力等人声要素。同时,这种原创性的声乐艺术要求较小的,具有相当标准的演出空间,以采集人声的原始美。
2,电子声乐的艺术和时代效应
电声不但适合大众歌唱的需要,实际上也特别适合相当一部分职业歌者的技术需要。我这里所说的技术需要,实际上是想说电声器具已然成为这些人歌唱的倚赖。为了说明我的观点,我不妨以邓丽君为例。
几乎没有人在私下里听过邓的歌唱。邓的歌声被业内称为“弱气声法”或“小美声”。我的理解是,邓氏发音是在气流和声带的关系,以及共鸣的控制上有着她特殊的处理方法。其中有个人天生条件的部分,也有后天的悟性和训练。
由于邓式发音偏于细弱,因此,她的原声歌唱可能因此而不怎么好听,也就是说,如果你有幸听到小邓的原声歌唱,你可能会“吓一跳”。这时候,电声器具恰到好处地弥补了她的歌声。在这个意义上,是否可以说,是电声造就了她呢?同样的例子在歌唱界数不胜数。
几十年来,电声音乐不但极大地改变了这个星球的面貌,而且借电声音乐发迹的歌手无计其数,成为20世纪中叶以来音乐界一道最靓丽的风景,这种说法恐不为过。
3,电子声乐的缺陷
对经典声乐而言,电声声乐几乎是以一种反叛的面貌出现的,这是因为电声是一种被人为修饰后的歌声。一方面,它极受普罗大众的欢迎,另一方面,高傲的经典声乐界一直在排斥它。譬如,摇滚乐在上世纪60年代即已风行世界,大牌歌手不断涌现,而从网上可知,格莱美只是在上世纪80代才开始为摇滚歌手颁奖的。
电声器具的歌唱效应一是通过扩音器提高了音量,二是通过不同结构喇叭的泛音效果美化了人声,因此,通常认为电子人声是“失真”的,只是由于电声器具的精密度已经非常高,以致这种失真被控制在一个较小的分辨率中。但是,我要特别要指出的是,电声的失真度是与声音的高低和音量的大小成正比例的。
4,电声器具的滥用
一开始时,歌手们对电声器具的使用还比较谨慎,一般只在特大场合或野外演出时使用;后来,它的使用渐渐变成滥用,即使是300个座位的极小演出场合,歌手们也会像鸦片枪手那样手握一枪,绝无后顾地歌唱起来,所谓“后顾”者,有恃无恐是也。
于是那些热衷于美声的歌者在大大小小的演唱场合,即使是歌剧咏叹调,也人人手举一枪。显然,此举,特别是在1000人以下的音乐厅里的电声演唱,是严重违反音乐原理和要求的。
特别可笑的是,这些美声歌唱家们根本不懂得电声器具的秉性和使用诀窍,即使在唱高音时,也口贴着麦克风使劲地吼,以致喇叭传出令人恐怖的,轰炸般的声音,而歌者不但不自觉,还因台下的掌声而洋洋得意。
5,重大声乐赛事的权威性
不知道人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些主要的国际声乐赛事是绝不允许使用电声的。但是,我也注意到,在中国,几乎所有的重大声乐赛事,如金钟杯,青歌赛等全国性声乐比赛中,无论何种唱法,都无不使用电声器具,以致我严重地怀疑它们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正确的做法是,比赛应在标准的音乐厅中进行,以求客观地体现每个歌者的原声状态以及个人特定的声音表现力,而不是技术化后的,人声和电声混合的立体声。为求公正,声乐比赛根本不应该成为商业化的大众娱乐节目。
-